在未明確病因前,大便性狀改變和次數(shù)較平時增多,統(tǒng)稱為腹瀉病。腹瀉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容易并發(fā)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發(fā)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nèi)者約占半數(shù)。近30年來本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已明顯降低,但仍是小兒的常見病和死亡原因。被衛(wèi)生部列為重點防治的小兒“四病”之一。
(一)病因
1.易感因素
(1)消化系統(tǒng)特點: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較低;生長發(fā)育快,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相對較多,使胃腸道負擔較大,易發(fā)生消化功能紊亂。
(2)機體防御功能較差:嬰幼兒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胃腸屏障功能較弱;胃酸分泌量少,對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新生兒生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腸道正常菌群,對侵入腸道的病原微生物抵抗能力弱。
(3)人工喂養(yǎng)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質,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機會多,腸道感染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母乳喂養(yǎng)兒。
2.感染因素
(1)腸道內(nèi)感染(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
(2)腸道外感染(中耳炎、上感、肺炎、皮膚感染等)。
3.非感染因素
(1)飲食因素。
(2)氣候因素。
(3)過敏因素。
(二)臨床表現(xiàn)
1.胃腸道癥狀 腹瀉、嘔吐、食欲缺乏。
2.全身中毒癥狀 發(fā)熱、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甚至昏迷、休克、中毒性心肌炎。
3.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紊亂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重點注意腹瀉的輕重,可能的病因,脫水的程度及性質,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的表現(xiàn)。
1.年齡、季節(jié)、喂養(yǎng)史、流行病學史
2.臨床表現(xiàn)
(1)根據(jù)病程分類:①急性小兒腹瀉(病程<2周);②遷延性小兒腹瀉(病程2周至2個月);③慢性小兒腹瀉(病程>2個月)。
(2)根據(jù)病情分類:①輕型腹瀉以胃腸道癥狀為主,無明顯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多由飲食因素或腸道外感染引起;②重型腹瀉胃腸道癥狀重,伴有全身感染中毒表現(xiàn)及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表現(xiàn),多由腸道內(nèi)感染引起。
(3)實驗室檢查:①血、便常規(guī)檢查;②血生化檢查Na+,K+,HCO-3,Ca2+等。
3.鑒別診斷
(1)非侵襲性腸炎:生理性腹瀉、小腸吸收功能障礙。
(2)侵襲性腸炎:菌痢、壞死性腸炎等。
(四)處理要點
1.原則 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xù)飲食,合理用藥。
(1)輕型腹瀉可在門診治療,重型腹瀉應轉院治療。
(2)采取綜合療法。
2.措施
(1)一般治療:注意臀部護理,仔細觀察病情變化,如腹瀉的次數(shù)、量、性質及其他出入量。
(2)病因治療:①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② 細菌感染用針對革蘭陰性桿菌的抗生素,如選用頭孢類抗生素等;③ 微生態(tài)療法可用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制劑等。
(3)液體療法:見附。
(4)對癥療法。
(五)健康指導
1.提倡母乳喂養(yǎng),生后最初數(shù)月內(nèi)母乳喂養(yǎng)尤其重要。避免夏季斷奶。添加輔食應循序漸進,注意合理喂養(yǎng)。
2.加強衛(wèi)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wèi)生嚴格管理。培養(yǎng)兒童衛(wèi)生習慣。
附15A.小兒液體療法
(一)小兒的體液特點
1.新陳代謝快,產(chǎn)酸多,體表面積大,因此水分流動大。
2.體液占體重百分比高,因此出入量稍有變化,即可產(chǎn)生水電解質平衡失調。
3.小兒調節(jié)水和電解質平衡機制即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肺、腎功能不健全,容易發(fā)生水、電解質紊亂。
4.小兒任何疾病容易發(fā)生嘔吐、腹瀉、進食少、發(fā)熱、呼吸快,因此容易發(fā)生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
(二)常見的水與電解質平衡失調
1.脫水 指水和電解質均喪失。
(1)脫水程度:見表15A-1。
表15A-1 小兒脫水程度的臨床表現(xiàn)與分度
(2)脫水性質:①等滲性脫水,水和鈉成比例丟失,血鈉130~150mmol/L;②低滲性脫水,失鈉多于失水,血鈉<130mmol/L;③高滲性脫水,失鈉少于失水,血鈉>150mmol/L。
2.低鉀血癥 血鉀<3.5mmol/L,表現(xiàn)為肌肉無力、腹脹、腸鳴音減弱、心音低鈍、心律不齊、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消失,血壓下降,心電圖示T波降低或倒置、S-T段壓低、Q-T間期延長出現(xiàn)u波等,嚴重者可出現(xiàn)呼吸肌麻痹。
3.代謝性酸中毒 臨床表現(xiàn)為呼吸深、快,精神萎靡,腹痛,嘔吐,口唇呈櫻桃紅色。但在新生兒、小嬰兒無上述典型的呼吸改變,而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面色發(fā)灰。血氣分析可顯示堿剩余(BE)及實際重碳酸鹽與標準重碳酸鹽均降低。
4.低鈣血癥與低鎂血癥 低鎂血癥:血鎂<0.75mmol/L,表現(xiàn)神經(jīng)應激性增加,震顫、手足抽搐、淺反射亢進、易激動。低鈣血癥見佝僂病性手足搐搦癥。
(三)液體療法的目的
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恢復和維持血容量、滲透壓、酸堿度和電解質成分的穩(wěn)定,以恢復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簡稱補液。
(四)液體療法的常用溶液
1.口服補液鹽(ORS) 適用于輕、中度脫水,為2/3張液,由氯化鈉3.5g,枸櫞酸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加水1 000ml配成。
2.常用幾種不同張力的溶液 見表15A-2。
表15A-2 常用幾種不同張力的溶液組成和配制
(五)液體療法的原則
液體療法的具體實施應視患兒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脫水程度輕者可予以口服補液。若脫水程度較重或嘔吐者則先予以靜脈補液,再參考實驗室檢查對原先補液計劃加以修正。若患兒脫水極嚴重應立即補液,可選用生理鹽水或等滲的碳酸氫鈉液按20ml/kg給予,若患兒已發(fā)生休克應盡快注入,患兒病情稍輕者可在1h內(nèi)注入,待患兒病情好轉后再按其脫水的性質(等滲性、高滲性、低滲性)而選擇不同的液體靜脈滴注。
即遵循先快后慢,先鹽后糖,見尿補鉀,見驚補鈣,急失急補,慢失慢補的原則。
液體療法主要包括補充累積損失量、補充繼續(xù)損失量、補充生理需要量3個部分。
1.補充累積損失量 即補充發(fā)病后水和電解質總的損失量。
(1)定輸液量:根據(jù)脫水的程度決定,輕度脫水約50ml/(kg·d),中度脫水50~100ml/(kg·d),重度脫水100~120ml/(kg·d),先按2/3量給予。
(2)定輸液種類:通常對低滲性脫水應補給2/3張含鈉液,等滲性脫水補給1/2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補給1/3~1/5張含鈉液。若臨床上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時,可先按等滲性脫水補充。
(3)定輸液速度:補液速度取決于脫水程度,原則上先快后慢。對于伴有血液濃縮和休克的重度脫水患兒開始應快速擴容,輸入等滲含鈉(生理鹽水或2∶1液),按20ml/kg于0.5~1h內(nèi)靜脈輸入,以迅速改善循環(huán)血量和腎功能,其余累積損失量于8~12h內(nèi)完成。
(4)糾酸:嚴重酸中毒需補給堿性液,用以下公式糾正:
所用5%碳酸氫鈉的毫升ml數(shù)=1/2(-BE)×體重(kg)
先輸入1/2~1/3量(經(jīng)稀釋成等張液后),以后視情況而定。
(5)補鉀:待循環(huán)改善、酸中毒糾正、見尿后應及時補鉀。用氯化鉀0.15%~0.3%液靜脈緩慢輸入,另外口服一部分,每日總量2~3mmol/kg,一般持續(xù)5~7d。切忌將鉀鹽靜脈推入,否則導致高鉀血癥,危及生命。
(6)補鈣、鎂:出現(xiàn)低鈣、低鎂癥狀者亦需相應補充。
2.補充繼續(xù)損失量 在開始補充累積損失量時,腹瀉、嘔吐等損失大多繼續(xù)存在,以致體液繼續(xù)丟失,如不予以補充將又成為新的累積損失。此種丟失量依原發(fā)病而異,且每日有變化,必須根據(jù)實際損失量用類似的溶液補充。腹瀉患兒的大便難以估計,可根據(jù)大便次數(shù)以及脫水恢復情況進行估計,適量增減液量。
3.補充生理需要量 按60~80ml/(kg·d),用1/5~1/4張液補充,與繼續(xù)損失量共同于12~16h內(nèi)輸入。
總計24h補液總量(累積+繼失+生理)輕度脫水90~120ml/kg,中度脫水120~150ml/kg,重度脫水150~180ml/kg。
注意:補液過程中應動態(tài)進行臨床觀察根據(jù)電解質及二氧化碳結合力調整補液方案;繼續(xù)損失的補充,應準確記錄患兒腹瀉和嘔吐的量;生理需要量根據(jù)患兒進食情況而定。
補液效果:補液后3~4h尿量增加,6~12h酸中毒基本糾正,12h內(nèi)皮膚彈性恢復正常,低鉀需數(shù)天恢復。
(六)幾種常見的兒科不同情況的輸液原則及注意事項
1.新生兒的液體療法
(1)新生兒脫水和酸中毒表現(xiàn)常不明顯,應密切觀察,盡早判斷,以免延誤治療。
(2)腎臟濃縮稀釋功能差,如有脫水多為高滲性,補液應1/10~1/5張含鈉液。
(3)新生兒腎臟功能不成熟,所用電解質應適當減少,正常兒生后1d內(nèi)不補鈉,3d內(nèi)不補鉀,如有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根據(jù)實際情況補,注意輸糖的濃度和速度。
2.嬰幼兒急性肺炎的液體療法
(1)補液總量及含鈉液相應減少,速度宜減慢,以免加重心臟負擔,誘發(fā)心衰,一般60~80ml/kg,如伴有腹瀉者每日補液總量減少1/4~1/3。
(2)對高熱、呼吸增快者,不顯性失水相對多,補液時應考慮。
(3)對于呼吸性酸中毒的病人,重點在于改善肺的氣體交換,不需急用堿性液。
3.營養(yǎng)不良兒的液體療法
(1)補液總量比一般減少1/3,常用2/3張液,輸液速度宜慢。
(2)如有周圍循環(huán)衰竭,要立即擴容,擴容量按20ml/kg計算。
(3)補鉀可稍多,時間約1周,及早補鈣、鎂。
(4)注意熱量和蛋白質補充。
4.腎衰的液體療法
(1)嚴格掌握出入量的平衡,重點在少尿期。
(2)每日液體入量=前一日尿量+異常丟失+不顯性失水-內(nèi)生水。
(3)尿量用1/3張液補,余量用10%葡萄糖注射液24h勻速補入。
(4)多尿期應密切觀察有無脫水,低鈉低鉀表現(xiàn)。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