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皮紋與競技體育

        皮紋與競技體育

        時間:2023-03-06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20世紀70年代,蘇聯學者首先提出指紋可以預測運動員的柔韌性,以揭示其運動潛力,并且在舉重和體操項目的選材中得到應用。研究發(fā)現皮紋能夠從人的體質強弱、機敏程度、柔韌性等方面,為運動員選材提供可靠的遺傳信息。皮紋學的一切結論都是以嚴格的科學分析事實為基礎,已

        3 皮紋與科學選材

        人體的皮膚特征、血型、血液系統、牙齒特征等,都是明顯的遺傳指標,特別是手掌和手指的紋路,被某些科學家生動地稱為“暴露在外面的遺傳因子”。

        皮紋學(dermatoglyphics)是研究皮膚紋理的科學,又稱為膚紋學,興起于19世紀,20世紀以來得到迅速發(fā)展。皮紋學是建立在遺傳學基礎上的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皮紋胚胎學、組織學研究成果豐碩,皮紋遺傳學研究更有令人矚目的成績。

        皮紋是運動員選材的一項新的遺傳指標,皮紋選材是建立在遺傳學基礎上的科學選材,通過對皮紋紋式進行研究,探討其與競技能力各性狀之間的關系,并運用這些特征和規(guī)律對備選對象進行輔助測評,從而準確地選拔優(yōu)秀的運動員苗子。

        皮紋是指皮膚脊紋排列成的多種花紋樣式,主要有指紋、脊紋總數、掌紋、屈紋等,作為人體的一個特定性狀,受多基因控制,于胚胎的13~19周形成,具有遺傳性、個體特異性和終生不變的穩(wěn)定性等特點。它與人的體質強弱、機敏程度、智力水平、運動能力及某些遺傳性疾病密切相關。中醫(yī)學也認為內臟和體表存在一定的關系,組成人體運動能力的生理技能、身體素質、心理、氣質行為等,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huán)境的雙重制約,皮紋具有表露遺傳記號的特征。因此,確定了皮紋選材的可行性。

        20世紀70年代末,體育界開始研究皮紋,蘇聯最早用指紋來測定柔韌性的潛能,并得出結論:“指紋能顯示體育天賦?!蔽覈w育界于1984年開始著手對運動員的皮紋特征進行研究,眾多的研究表明:皮紋特征與人的健康水平、智力、神經類型和運動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皮紋具有人各有異、終身不變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皮紋將一般人群和具有運動潛力的人群區(qū)別開來。在掌握了優(yōu)秀運動員的皮紋特點后,就可以在選材對象的嬰兒時期對其未來的運動能力做出判斷。皮紋選材具有測試方法和用具簡便,既經濟又無損傷的特點。利用皮紋進行科學選材的研究越來越重要。

        3.1 皮紋

        皮紋是皮膚表層出現的紋線圖形。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形成,皮膚的真皮乳頭受人體內物質變化的生化過程向表面突起,而且排列成一條條具有一定走向的隆起的條紋,一般這些條紋在胚胎發(fā)育的第13周開始出現,到第19周發(fā)育完成,具有特異性、穩(wěn)定性、遺傳性等特征,它與人體的體質強弱、機敏程度、運動能力及某些遺傳性疾病密切相關。

        皮紋屬于多基因遺傳,受到遺傳基因和胚胎發(fā)育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每個人具有各異的皮紋特征,即使是同卵雙生子?;蜻z傳過程受到胚胎發(fā)育環(huán)境的影響,會出現染色體變異,包括結構異常、數量增減等,這些變異同時會體現在皮紋的形成過程中。遺傳學和運動訓練的實踐證明,組成運動能力的各種特定性狀具有一定的遺傳基礎,以多基因遺傳為主,具有顯著的遺傳力。遺傳和環(huán)境共同決定了運動能力的高低。遺傳決定了運動能力發(fā)展的上限,而環(huán)境決定了達到上限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和探討組成運動能力特定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外顯度,對運動員選材是至關重要的。20世紀70年代,蘇聯學者首先提出指紋可以預測運動員的柔韌性,以揭示其運動潛力,并且在舉重和體操項目的選材中得到應用。從此,皮紋研究也成為運動選材的重要方法學之一。我國體育選材中的皮紋研究開始于80年代中期,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而且擴展到指紋、掌紋的綜合研究,指標增多,反映的遺傳信息量增大。研究發(fā)現皮紋能夠從人的體質強弱、機敏程度、柔韌性等方面,為運動員選材提供可靠的遺傳信息。人的體表特征,有些隨運動能力的升高或降低會發(fā)生測定值的升高或降低,相同的體表特征決定組成運動能力的特定性狀相似,這符合多基因遺傳的相關性、連鎖性及多效性。因此,隨運動能力高低而變化的皮紋指標的高低,可能標志人的運動能力的高低。所以,皮紋中的某些指標,可以作為評定運動能力強弱指標之一。

        人體手指、手掌上這些特殊紋線的特點,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特異性、穩(wěn)定性和遺傳性。

        3.1.1 特異性——人各有異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觀察過,每個人的皮紋都不一樣。即使沒注意過,最起碼也總聽到或看過警察以取得罪犯的指紋來破案的故事和電影吧——這就是因為皮紋有人各有異的特點。

        由于皮紋脊線的走向和分布的不同,構成人體皮紋的個體特異性,即使是父母及其子女,甚至是雙胞胎之間,盡管花紋形態(tài)較為相似,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特征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關于這一點,英國科學家高爾頓在1892年就曾推測,當世界人類增加至60億人口時,也許才能找到一個相同的指紋。因此,按此推測及世界人口發(fā)展速度,在同一世紀內不會出現有兩個絕對相同的指紋的人。1910年法國巴黎大學教授勃太柴氏用數學的方法也將此推測加以證明。

        3.1.2 穩(wěn)定性——終身不變

        皮紋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一經形成,從生至死,到徹底腐敗變質以前,它的基本屬性始終是無明顯變化的,穩(wěn)定性很強。

        雖然,人出生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紋線會變粗,皮紋面積會增大,但到了成年以后,這些變化就不顯著了,而且在花紋的類型結構、細節(jié)特征的總體布局和乳突紋線的總數目方面基本是終身不變的。

        皮紋的相對穩(wěn)定性,還表現在它具有一定的復原性和難于毀滅性。無論皮紋如何受損,只要不傷及真皮,不把真皮乳頭細胞和表皮生發(fā)細胞毀壞,那么,即使表皮被大面積剝脫,由于真皮乳頭的再生能力,其恢復后,仍然保持著與原來完全相同的花紋形態(tài)和結構,以及全部細節(jié)特征。

        3.1.3 遺傳性

        皮紋脊的分化開始時與胚胎發(fā)育的早期,其結構是由遺傳決定的。它在指紋的形態(tài),紋線的數量和疾病遺傳在花紋的變態(tài)反應方面均受顯性、隱性、單基因和多基因的遺傳控制,并伴有基因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外顯率及不同的表現度。

        有研究指出,在對日本家庭手掌小魚際區(qū)花紋和C三叉缺失的遺傳學研究結果表明:從樣本整體上看,隨著父母小魚際區(qū)花紋數量的增加,他們子女中有花紋個體的比例也呈現出進行性增加;父母與子女在C三叉缺失發(fā)生率上有伴隨關系。

        另外,在花紋性狀中,遺傳力最高的有:指紋型和數量、總指脊數、a-b脊數,接近于1(Danuta Z.Loesch,1971、1974、1982);遺傳力較低的有:掌紋、大魚際區(qū)箕形紋、小魚際區(qū)箕形紋、第三指間區(qū)箕形紋、t三叉點等,其近于0.5(Danuta Z.Loesch,1971)。

        3.2 皮紋研究的發(fā)展

        說起皮紋,特別是手紋,人們往往把它與民間的看手相等同起來,以為是迷信,其實不然。皮紋學的一切結論都是以嚴格的科學分析事實為基礎,已經被世界上公認為是建立在遺傳學基礎上的一門新興的獨立的學科。

        3.2.1 皮紋研究的四個里程碑

        古人就已經知道手指皮膚花樣的個人特異性和不變性,并應用于個人的鑒定。

        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關于“手跡”的記載(見西安出土文物秦簡的《盜穴篇》)。唐朝文學家賈公源在為《周禮》注疏時,出色地考證出“下手書”就是畫指卷。我國唐代時已開始在訂契約的單據上用按指印作為信證。

        但將皮紋作為科學研究的歷史并不長,其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里程碑。

        最先是19世紀中葉的普金耶(Pukinje)。他是捷克的生物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第一個對皮紋花樣進行系統的科學分類。他提出的9種皮紋分類和現代的分類很接近,可以說是皮紋學發(fā)展的第一個里程碑。

        普金耶之后,高爾頓(Galton)對皮紋學做出了最卓越的貢獻。他在花紋花樣的分類、皮紋的生物學變異、孿生兒和同胞的一致性、皮紋花樣的永恒性和遺傳性、皮紋的種族差異、采取花樣印紋的技術等許多方面,都做了大量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是皮紋學發(fā)展的第二個里程碑,是一次重大的飛躍。

        20世紀初,威爾德(H.Wilder)對手掌和腳底的皮紋的所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給指間三幅線a、b、c、d和主線A、B、C、D定名,指定主線終止處的數值,提出主線公式,描寫大魚際區(qū)、小魚際區(qū)和指間區(qū)的花樣。他對腳底的皮紋也做了同樣的工作。在另一部著作里,他還討論了皮紋學對體質人類學和群體遺傳學的重要意義及其局限性,雙胞胎和三胞胎的手掌和腳底皮紋的相似。同年,他的夫人艾娜絲·威爾德(I.Wilder)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一種哺乳動物的皮紋文章,是非人類的皮紋研究領域最早的一部嚴謹的著作。這是皮紋學發(fā)展的第三個里程碑。

        卡明斯(Cummins)是近代最杰出的皮紋學家?!癲ermatoglyphics”這個詞就是他在1926年首次提出的。1936年卡明斯進一步研究了皮紋脊圖形與人類遺傳性疾病的關系,描繪了先天愚型患兒的皮紋特征,是最早把皮紋學應用于醫(yī)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和米德羅(Midlo)一起在1942年發(fā)表的《靈長類的皮紋》是非人靈長類皮紋最早的綜合性的重要著作。特別是1943年出版的《指紋、掌和足》一書是皮紋學劃時代的經典著作。他對皮紋學的各個方面,從個人鑒定到醫(yī)學應用,都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對皮紋的方法學、解剖學、胚胎學、遺傳學、種族變異等都有卓越的貢獻,是皮紋學發(fā)展的第四個里程碑,是又一次重大的飛躍。

        從普金耶到卡明斯的這個階段,皮紋學的研究主要是描寫圖像和統計對比。在這期間,日本的古畑(Furuhata)曾對不同種群的指紋指脊數進行了比較研究。加拿大的麥克阿瑟(Macarthur)對著名的五胞胎迪奧尼(Dionne)姐妹的皮紋做過鑒定。還有其他學者的工作都對皮紋學的進展做出了貢獻。

        3.2.2 國內外皮紋學研究進展

        近一百年來,細胞遺傳學的迅猛發(fā)展,激發(fā)了人類遺傳學家、人類生物學家、體質人類學家、解剖學家、胚胎學家及醫(yī)學家對皮紋學的興趣。他們紛紛投身到這個行列中來,產生了把各個方面的皮紋學工作者組織起來協作的要求,于是在1961年召開了皮紋學國際會議,選舉卡明斯為名譽會長。1971年7月在巴黎舉行的第四屆人類遺傳國際會議更名為國際皮紋學會,皮紋學研究進入了聯合工作的階段。在此期間,研究者對世界各大種族的許多群體進行了皮紋特征和變異性調查分析工作,匯集了大量資料作比較研究,在皮紋的胚胎發(fā)生和皮紋的遺傳、皮紋的方法學,以及皮紋和醫(yī)學的關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近年來,上海第二醫(yī)學院、南京醫(yī)學院、佳木斯醫(yī)學院等的許多學者,監(jiān)測了大量健康人皮紋圖形的正常數值,對某些遺傳病患者做了皮紋學調查。1983年,中國遺傳學會成立了全國皮紋研究協作組,統一了皮紋學基礎研究項目。

        在體育科研領域的皮紋研究是近30年才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蘇聯尼古拉耶夫國立別林斯基師范學院、莫斯科國家體育學院等已開始把皮紋研究作為運動員選材科研的一部分,如用指紋預測柔韌性、顯示體育天賦等,但似乎主要限于對指紋的研究。

        在國內,河南省體科所從1984年開始進行皮紋研究,1986年完成了第一篇皮紋論文《體操運動員的皮紋研究》,1987年12月入選在石家莊舉行的第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學術報告會,同時入選的還有廣東體院的《手紋形態(tài)與柔韌性素質選材初探》《廣東高級運動員指紋分布初探》三篇有關皮紋研究的文章。近年來,成都體院、山西體科所等也均已開展皮紋研究。國內體育界的皮紋研究都是對指紋、掌紋的綜合研究,指標較多,反映的信息面也較大,當前主要的研究內容著重于以優(yōu)秀運動員為代表,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皮紋選材模式和皮紋與柔韌性素質的關系這兩方面的探討。

        3.2.3 皮紋研究前瞻

        皮紋是暴露在體表的遺傳因子。近年來,雖然皮紋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還有許多遺傳密碼尚未解開,使多數人對它仍感有神秘的色彩。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隨著參加皮紋研究的各類專家形成的國際性的大規(guī)模協作,預計皮紋研究在某些方面可有較大突破,前景是樂觀的。

        國內有專家預言,皮紋學研究未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將是數字化,將皮紋性狀的質的性質轉化為量的性質;胚胎皮膚細胞的體外培養(yǎng),將對人類胚胎學做出進一步的貢獻;特別是皮紋的遺傳學,將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其對有關皮紋花樣和其他形狀的特異基因做出鑒定,并為這些基因在染色體上定位;皮紋學和醫(yī)學的聯系也將更趨緊密,將更多的皮紋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成為某些疾病診斷和預防的重要手段。

        在體育科研領域中,隨著運動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競爭程度的日趨激烈,各體育強國對運動員先天運動能力及其潛力的早期預測和診斷倍加重視和關注,相信在廣大體育界皮紋學者的通力合作下,在其他學科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和指導下,具有可靠的遺傳信息的皮紋研究也將進一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繼續(xù)開發(fā)和探索,解開皮紋與素質、皮紋與智力、皮紋的表象特征與人體功能的內在聯系、皮紋與染色體等方面的關系之謎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3.3 皮紋選材的理論基礎

        皮紋選材,即根據皮紋與人體的功能相關性,通過對預選者皮紋檢測,來診斷是否有某種遺傳性疾病和評定其未來運動能力。

        3.3.1 皮紋的名詞術語及指標

        3.3.1.1 指紋

        (1)指紋類型。主要有弓形紋、箕形紋、斗形紋等(圖3-1)。

        圖3-1 幾種常見指紋類型

        弓形紋(arch),常用英文字母A表示。皮紋脊線從一側滑向另一側形成弓形。無三叉區(qū),指脊數為0。根據其弓彎的高陡程度,又分為平弓(simple arch,簡寫為AS)和帳弓(tented arch,簡寫為AT)。弓形紋在正常人中較少見,漢族中僅占2%。

        箕形紋(loop),常用英文字母L表示,俗稱簸箕。皮紋脊線從一側出發(fā),形成一個半圓后又迂回到本側,形成箕型紋。有一個三叉區(qū)。按箕脊線的進出方向,又可分為尺箕(ulnar loop,簡寫為LU)和橈箕(radial loop,簡寫為LR)。脊線進出口在尺側的,即向小指方向開口的,稱為尺箕;在橈側的,即向大拇指方向開口的,稱為橈箕。正常人中橈箕也較少見,而且一般出現在食指和中指上,若出現在環(huán)指和小指上,則被視為異常。

        斗形紋(whorl),常用英文字母W表示,俗稱斗。皮紋脊線的中心線呈環(huán)形、螺形或曲形,兩側各有一個三叉的為斗形紋。斗形紋的分類可簡可繁。簡單的,可把各種類型的斗形紋統稱為斗形;復雜的,可依其中心花紋的內部形態(tài),分為環(huán)形、螺形、絞形、雙箕形、曲形、囊形及嵌合形共七種。在觀察時,有些中心花紋很難區(qū)分,常見的是既有區(qū)分,又較易鑒別的主要四種斗型紋:囊形斗(中心花紋呈樹葉狀)、環(huán)形斗(中心花紋呈同心圓)、螺形斗(中心花紋呈螺旋形,這是斗型紋中最常見的一種)和雙箕斗(doubleloop whorl,簡寫為WD,中心花紋由正、反兩個簸箕套合在一起)。

        另外,尚有極少數人十指或部分手指沒指紋。

        (2)總指脊數(total finger ridge count,簡寫為TFRC)。指脊數的計算法為:除弓形紋外(指脊數為0),每個手指從三叉中心到箕形或斗形的中心連一條直線,計算直線在該兩點間穿過的紋脊線數。斗形紋有兩個三叉,取較大的一側計數。十個手指的脊數相加在一起就是總指脊數。

        3.3.1.2 掌紋

        掌紋中的主要觀察部分有:掌部三區(qū)、指三叉、a-b脊線、t三叉和掌褶。

        (1)掌部三區(qū)。掌部三區(qū)指的是大魚際區(qū)(thenar area)、小魚際區(qū)(hypothenar area)和指間區(qū)(interdigital area)。

        大魚際皮紋脊線應順著大魚際方向,基本呈平行狀。但有變異皮紋時,可出現非真實花紋,表現為弓形或退化紋;也可出現真實花紋(true patterns,簡寫為TP),表現為各種箕形和斗形。

        小魚際區(qū)的皮紋脊線也應與小魚際基本呈平行狀。但有變異皮紋時,也可和大魚際區(qū)一樣,出現非真實花紋,表現為外側部呈弧形紋。出現真實花紋,變現為箕和斗或復合型的變異紋。

        每只手的五個手指間共有四個指間區(qū),從大拇指向小指方向排列,分別為Ⅰ、Ⅱ、Ⅲ、Ⅳ指間區(qū)。各指間區(qū)一般不應有花紋,但有的在各指間區(qū)也可出現真實花紋,表現為箕形。在普通人群中,Ⅳ指間區(qū)的花紋出現率較多,約占73.46%。

        (2)指三叉(digital triradius,簡寫為DT)。除大拇指外,各手指根部均可以見到由三條不同走向的紋線匯成的一個三叉。一般分別用a、b、c、d來表示食指、中指、環(huán)指、小指根部的三叉。正常人應該有這四個指三叉,但個別人的皮紋有變異時也可缺三叉,常見的是c三叉缺失,a、b、d三叉缺失的較少。

        (3)a-b脊數(a-b ridge count,簡寫為a-b RC)。在a、b三叉間連一直線,直線穿過的脊紋數稱為a-b脊數。

        (4)t三叉,又稱軸三叉(axial triradius,簡寫為T)。在手掌的基底部,近腕區(qū)溝處的大、小魚際交界處,也可見到三條走向不同的紋線,即t三叉。測試t三叉的方法有兩種:t距比和atd角。

        1)Walker氏法——t距比(即:t位,T distance ratio,簡寫為TDR)。t點至遠側腕橫紋處的距離與中指根至遠側腕橫紋處的距離之比即為t距比,簡稱t位(這里均指的垂直距離)。

        t位= t高/掌高×100%

        t位的正常比值是0~14.5%,t'位在15%~39.5%,t″位在40%以上,也稱高t位。高t位者往往常見于某些染色體畸變患者手上。

        2)Penrose氏法——atd角(atd angle count,簡寫為atd)。由a、d三叉區(qū)各引一直線至t三叉區(qū),相交組成的夾角,即為atd角,它角是皮紋學觀察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某些遺傳疾病的臨床診斷,對人的機敏程度的判斷均有重要意義。

        atd角測試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當Ⅱ指間或Ⅳ指間出現真實花紋時,a、d兩點應定在箕形紋靠手掌外側的三叉點;二是當小魚際出現內箕或者平行箕時,會出現好幾個三叉點,這時t點應定在最接近腕基底部的那個三叉點(即最下面的三叉點)。

        (5)掌褶(palmar flexion crease)。對人體手掌褶紋的觀察,主要有兩個方面:屈肌線和掌褶類型。

        1)屈肌線(flexor line)。掌面一般有三條大的褶紋:第一屈肌線、第二屈肌線、第三屈肌線。

        第一屈肌線,也稱遠側橫褶紋(distal transverse crease)或遠心橫曲紋。它起于小指根下外側邊緣,終端大部分達食、中指間下方,短的只達中指根下。

        第二屈肌線,也稱近側橫褶紋(proximal transverse crease)或近心橫曲紋。它起于食指根下方內側邊緣,大部分終于手掌外側部上1/3或中1/3區(qū)域,短的終于掌心。

        第三屈肌線,也稱大魚際褶紋(thenar crease)或魚際橫曲紋。它起于拇、食指間外側邊緣,終端多數在t三叉內外,短的只達掌心。

        2)掌褶類型。正常人的三條褶紋一般呈爪字形或川字形,屬于普通型(normal type)。少數人手掌褶紋呈過渡Ⅰ型(transitionalⅠtype),也稱橋貫型、過渡Ⅱ型(transitionalⅡtype),也稱叉貫型、中貫型,也稱悉尾型(sydney line)、通貫型(simple crease)。

        醫(yī)學界常見的變異皮紋有:四、五指橈箕,弓形紋明顯增多(五六個以上),總指脊數過高或過低,大魚際或小魚際出現真實花紋,指三叉缺失,高t位,atd角明顯增大和雙手通貫等。

        3.3.2 皮紋采樣方法

        皮紋測試方法簡單方便,只要是對皮紋有興趣的人,哪怕是小學生,也能一學就會,極易掌握。測試時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這對我國國情,特別是基層業(yè)余體校來講是切實可行的。

        測試無創(chuàng)傷性,比較容易被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所接受。皮紋測試的主要關鍵是對被測試者進行皮紋采樣,即印紋。

        3.3.2.1 工具

        皮紋采樣和觀察的工具很簡單,包括:少量略加稀釋的油墨、一個紗布包扎的棉花球、8開道林紙(要求光滑、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洗衣粉、尺、筆、量角器、放大鏡等。

        3.3.2.2 印紋

        印紋是一項細微的工作。一份清楚而完整的皮紋樣本,就是一份珍貴的資料。

        (1)印紋步驟。用紗布棉球,將油墨均勻地拍在研究對象或受測試者的手掌和指端,然后按手印,借助放大鏡進行觀察。

        (2)油墨印色范圍。手掌:上過四個手指的掌指屈褶;下過遠側腕橫紋;左、右至大、小魚際外側。指端:上至指端;下過第一指節(jié);左、右至指甲兩側。

        (3)印紋過程。印掌紋時,前臂緊挨白紙,手腕稍上翹,手掌和五指保持自然形態(tài),不要故意并攏,也不要用力張開,從掌根逐漸印至指根。操作者可在受測試者手掌背的腕關節(jié)、掌心和指根處重壓幾下,以幫助顯紋。印指紋時,左、右手均從小指開始,一個指一個指的從尺側滾至橈側,直接提起。也就是說,要從指甲的一側滾至另一側。

        3.3.2.3 印紋注意事項

        (1)油墨沾手要勻。為了避免印色過深或出現墨團,可先將紗布棉球蘸上油墨后,在白紙上試拍,直至沒有墨團,清楚地顯露紗布的布紋時,再均勻地往受測試者手上拍。

        (2)印紋要全。掌紋中必須顯露中指根的掌指屈褶、腕橫紋和四個指三叉,其中應特別注意d三叉;指紋中要顯示手指的橈、掌、尺三個面和一個指節(jié)。

        (3)凹陷處要補。運動員手掌的繭子較厚,凹陷處較多,有的人小指關節(jié)彎曲,伸不直,這樣都容易造成印色不全。在拍紋時,若遇一下無法印色的地方要注意補拍,并在印紋時,順著指間方向加壓下按,以防止有的指三叉沒有印上。

        每當采好一張皮紋樣本時,都必須用肉眼稍加觀察,注意一下三叉,特別是d三叉是否印上。若因凹陷太深,實在無法印上時,則須當時就在受測試者手上找到d三叉的位置,然后按其紋路走向,在皮紋樣本上標出相應的位置。

        (4)防止移動和重印。印掌紋時,要防止手掌移動。印指紋時,要防止手指回滾而出現重印,以免給觀察統計帶來一定的困難。

        3.4 皮紋與競技體育

        運動員的運動能力主要由形態(tài)、功能、素質、技術、戰(zhàn)術、心理、智力七個方面的因素決定。在這些因素中,既有先天遺傳的,又有經后天訓練而獲得的。國內外體育界皮紋研究的成果表明:皮紋能從體質強弱、機敏程度、柔韌性等方面,為運動員選材提供有一定可靠程度的遺傳信息。

        3.4.1 蘇聯的研究動態(tài)

        從已有的、不完全的文獻資料中表明,蘇聯體育科研工作者,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從事皮紋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結果如下。

        蘇聯尼古拉耶夫國立別林斯基師范學院的謝爾基因科和阿列克謝耶娃在蘇聯《體育理論與實踐》1978年第6期上發(fā)表的《柔韌性發(fā)展的遺傳前提》一文中,得出指紋可預測柔韌性及柔韌性的潛能的結論。

        他們指出:“有優(yōu)異柔韌性指標的孿生子的左手的第四和第五個指頭上,較經常地見到尺骨腕環(huán)形(即尺箕)與窩紋形(即斗)或弧形(即弓形)結合的花紋(56%)”,“上述兩個指頭出現尺骨腕環(huán)形的結合是柔韌性不好的標志”;“在左、右手十指上,總和為12和12個以下三角形(即三叉)、131和131個以下總指脊數、2和2個以個窩紋形的時候,對柔韌性的優(yōu)異梯度的預測成功率達75% ;而當有13和13個以上三角形、132和132個以上總指脊數、3和3個以上窩紋形的時候,對柔韌性增長很差的預測成功率達60%”。

        1985年在美國的蘇聯體育專家邁克爾在向美國《運動健康》雜志介紹蘇聯體育選材方法時說,用指紋預測柔韌性的測試“在舉重和體操中都用得很多”。由于皮紋的種族差異較大,上述結論是否適合于我國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體育文摘》1984年第2期介紹:蘇聯科學家想要通過對遺傳的身體特征的研究,用X射線照射身體各部位以及對肌肉纖維類型的研究,來挑選在重點學校中進行早期訓練最為有利的兒童。研究人體不同的遺傳記號,即不同血型和皮膚類型,是莫斯科國家體育學院進行的運動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他們已經證實:“兒童手部皮膚組織和他們運動技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彼麄冄芯康哪康氖鞘购⒆觽儏⒓訉λ麄兊捏w質最合適的運動項目,避免參加對他們不適宜的項目。

        1987年11月6日蘇聯《體育報》報道:蘇聯醫(yī)學家科研最新成果表明,人的手指前段的紋路數目與其體育能力有直接關系。一個人的指端紋路越少,就越適合從事體育活動,兒童10歲以后,便能從指紋中顯示體育天賦。

        這些雖然都是一些簡短而淺薄的報道,但是,已經不難看出,蘇聯科學家們的遺傳實驗在人的嬰兒階段開始進行,對其身體內外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廣泛的測試,把指紋作為挑選運動員的方法之一,以便更精確地挑選未來的運動員精英。

        3.4.2 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的皮紋特點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對運動員的皮紋研究一直持續(xù)著。很多省市的體科所做了大量的皮紋采集和研究工作。河南省體科所從1984年開始進行皮紋研究,先后用五年的時間對田徑、體操、游泳、排球四個項目的2479名漢族運動員,特別是831名優(yōu)秀運動員(其中:田徑、游泳、排球為運動健將,體操為全國甲組比賽中全能或單項前六名獲得者)的皮紋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有了可喜的發(fā)現:優(yōu)秀運動員在皮紋條件上的優(yōu)勢,不僅在一個項目上有,而且各項都有,是整個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所共同具有的優(yōu)勢。

        3.4.2.1 腦子靈活——atd角明顯小

        運動員一度被人們誤認為是“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其實不然。體育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運動員,特別是優(yōu)秀運動員,要掌握高人一籌的復雜技術,應付場上瞬息萬變的戰(zhàn)術變化,承受超人的心理負荷,沒有一個聰明、機智、善于思考的腦子是不行的。

        各種先天性大腦發(fā)育不全的遺傳性疾病,如:先天性愚型(21-三體綜合征)、13-三體綜合征、XO綜合征等,都有高t位(40%以上)并伴有atd角明顯增大的顯著特征,均值可高達64°,因此,atd角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斷人的機敏程度,甚至有的給atd角以“智力角”的美稱。

        皮紋研究的結果,從一個側面表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斷人的機敏程度的atd角,各個項目優(yōu)秀運動員的均值,都要比以大、中專學生人群為代表的普通人群的均值明顯小。普通人群的t位一般在15%左右,atd角均值為41°~42°。而皮紋研究結果表明,當前,田徑、體操、游泳、排球等各項優(yōu)秀運動員,大部分項目的t位在16%~17%,atd角明顯普通人群比小,男子在37°~39°,女子在39°~40°。而田徑后備組(年齡在9~17歲的河南省17所地市業(yè)余體校的田徑苗子)、游泳后備組(年齡在9~14歲的參加1988年亞太地區(qū)分齡組游泳錦標選拔賽的全體運動員)的atd角均值明顯比優(yōu)秀組大,不成才的一般運動員(參加第一屆全國青少年運動會體操預賽的運動員,經兩年跟蹤調查,截至全國青少年運動會體操預賽的運動員,經兩年追蹤調查,截至全國第六屆運動會,尚未達到運動健將成績者)的atd角均值更大,已基本接近于普通人群,男子在41°左右,女子在42°左右(注:后面提及的優(yōu)秀組、后備組、一般組均按此劃分)。

        在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中,atd角的大小還有以下特點:

        (1)技能類對抗項目atd角均值最小。從表3-1各項互比中可以看到:技能類對抗項性項目——排球,其男女atd角均值最小,而技能類準確性項目——體操,雖然動作越趨復雜,對難、新、穩(wěn)、美的要求都很高,但男女atd角均值都比臨場戰(zhàn)術變化多的排球項目要大。

        表3-1 atd角對照表

        (2)田徑項目中,技能性要求較高的項目,atd角較小。在田徑(除競走外)的三種不同類型的項目中,即跑類——除跨欄外的——從100 m至萬米、馬拉松;跳、跨、全能類——在田徑中——技能性要求較高的跳高、撐竿跳高、跳遠、三級跳遠、跨欄、七項或十項全能;投擲類——鉛球、鐵餅、標槍、鏈球,經分類處理后發(fā)現,男、女都有跳、跨、全能類atd角較小,跑類居中,投擲類稍大的趨勢(表3-2)。

        表3-2 田徑各類atd角對照表

        (3)田徑跑類項目,長距離跑的atd角均值較小。在跑類項目中,除男子馬拉松外,從百米到萬米,男女均出現從短距離跑至長距離跑,atd角逐漸減少的傾向(表3-3)。但由于測試人數較少,是否存在規(guī)律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表3-3 跑類atd角數值表

        (4)體操項目中,全能優(yōu)秀運動員比單項優(yōu)秀運動員的atd角均值小。將優(yōu)秀體操運動員分為全能前六名和僅獲單項前六名的兩個組,他們之間互比后,發(fā)現男女優(yōu)秀運動員都有全能比僅單項atd角小的趨勢(表3-4)。

        表3-4 全能和僅單項前六名體操運動員atd角對照表

        綜上所述,atd角在項目之間所表現的差異趨勢可歸納為:臨場應變能力要求高、戰(zhàn)術意識強的項目比以固定程式參加比賽的小;協調性要求高的比以力量素質為主的項目小;全面比單一小的特點。

        不少人曾有疑問:會不會手掌小的、長的,atd角就小些,而手掌大的、寬的,atd角就大些呢?我們的回答是不會的。實際上,atd角的大小與手掌的大小無關,它主要與t點的高、低,a、d點的內、外位置有關。t點低,a、d點長得靠里(有的甚至接近中指或環(huán)指處),atd角就小;反之,t點高,a、d點長得靠外,atd角就大。

        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些我國成績卓著的知名運動員的情況,以供大家參考。體操名將童非為30°、34°,婁云為36°、38°;田徑跳高名將朱建華為37°、34°;男排國家隊主力二傳沈富麟為31°、32°,邸安和為37°、35°;競走世界冠軍閻紅為37°、30°,國家女排主攻手姜英為35.5°、34°;游泳運動員楊文意為35°、34°,黃曉敏為35°、36°;等等。

        優(yōu)秀運動員atd角明顯小的事實,可作為我們選材時借鑒的一個重要的皮紋指標。

        3.4.2.2 指紋結構復雜——雙箕斗明顯多,弓形紋較少

        指頭乳突線由于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細胞排列繁簡不同,從而組合成各種不同類型的花紋,其形態(tài)、結構的多種多樣,經歷著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縱觀指紋的變遷,開始的花紋經歷了最簡單的平弓—帳弓—箕形—囊形—環(huán)形—螺形——雙箕斗的過程。

        據載,博納維(Bonnevie)女士于1924、1929、1931年多次發(fā)表的關于乳突線值遺傳的學說中曾指出:決定指紋隆線數(即乳突線值、指脊數)和形態(tài)的首要原因是指頭神經分布的情況。神經分布良好、細胞增殖旺盛,指紋形態(tài)就復雜,從而決定著指紋隆線的多寡。

        (1)雙箕斗明顯多。作為指紋結構發(fā)展中最復雜的一種——雙箕斗,在普通人群中較少,指數出現率為4%~5%左右,人數出現率為30%左右。

        在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中,無論各項,其雙箕斗指數出現率約為10%,人數出現率高達45%~60%,尤其是體操和田徑更為突出,比明顯高于普通人群(表3-5)。

        從表3-5可以看出,在后備組中,雙箕斗的人數出現率在7%左右,指數出現率約在40%,均略低于優(yōu)秀組;在一般組中,雙箕斗人數出現率僅在4%左右,指數出現率也在30%以下,基本接近于普通人群。

        表3-5 雙箕斗對照表

        (2)弓形紋較少。指紋結構最簡單的弓形紋,在正常人中較少見,漢族中僅占2%。但在一些遺傳性疾病患者的手上,弓形紋卻往往有明顯增多的現象,有的可出現六至七個,甚至十個手指全是弓形。

        從弓形紋的指數出現率上看:優(yōu)秀運動員中,除男子游泳稍多、女排和男子體操明顯少以外,其他各項與普通人群較為接近,在2%左右(表3-6)。但在女子后備組,特別是一般運動員中,弓形紋的指數出現率稍高于普通人群,占3%~4%。

        表3-6 弓形紋對照表

        從表3-5弓形紋的人數出現率上看:各項優(yōu)秀運動員大部分在10%左右。后備組中,除男子游泳外,基本接近15%。一般運動員中,有弓形紋的人較多,達20%以上。

        因此,無論在弓形紋的指數出現率或是人數出現率上,優(yōu)秀運動員均較少。

        3.4.2.3 掌褶正?!【€短的較少,通貫手不多

        掌褶(又稱屈肌線)是分布在手掌掌面較粗大明顯的溝紋,在胎兒發(fā)育生長過程中即形成,出生后隨著關節(jié)屈伸活動的增加,越趨明顯、深化。

        由于手掌面積較大,屈肌線的形成比較繁雜,其數量、形態(tài)、粗細、組成、分布和類型在每個人手上均有不同的表現。這里,僅以80%以上人的手掌的三條主要屈肌線,即第一、二、三屈肌線的長短和類型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1)屈肌線短的較少。每條屈肌線都有一定的起、終端。在普通人群中,屈肌線短的就較少,第一屈肌線短的約占6%;第二屈肌線短的約占3%。在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中,第一屈肌線短的基本為0,比普通人群明顯少;第二屈肌線短的,男排運動員也明顯少,其他除體操外,也有少的趨勢,僅占1%左右(表3-7)。

        但是,屈肌線短的,特別是第二、三屈肌線短的,在后備力量和一般運動員中占15%~20%。體操一般運動員中,第二屈肌線短的,可高達30%~50%。優(yōu)秀運動員與他們相比,各個項目第二、三屈肌線短的均明顯少。

        表3-7 三條屈肌線長、短對照表

        (2)通貫手不多。在掌褶類型中,通貫,特別是雙手通貫,在不少染色體畸變和惡性腫瘤等遺傳性疾病中,也是一種典型的皮紋性狀。在普通人群中,雙手通貫占1.5%~2.2%;單手通貫占3%~4%。在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中,雙手通貫極少,田徑、體操、游泳、排球四個項目831名優(yōu)秀運動員中僅3人,占0.4%;單手通貫在田徑、女排中明顯少,均在1%以下,其他除男子游泳外,也一般只占2%以下,有少的趨勢(表3-8)。

        表3-8 單手通貫型掌褶對照表

        但在一般運動員中,通貫的比例,女子基本接近普通人群,占3.5%;而男子卻大大地超過普通人群,通貫手在10%左右。

        3.4.2.4 肺功能好——大魚際真實花紋明顯少

        大魚際真實花紋是一種較典型的變異皮紋,不少呼吸系統遺傳性疾病患者在大魚際均出現真實花紋。在普通人群中,大魚際真實花紋的出現率,男子在10%~13%;女子在7%~8%。

        在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中,除男田徑外,男子約在3%左右,女子約在2%左右,與普通人群相比,大魚際真實花紋明顯少(表3-9)。

        在后備組和一般組中,雖然大魚際真實花紋的出現率,比普通人群也明顯少,男子約占8%,女子約占4%,但明顯多于優(yōu)秀運動員。另外,在優(yōu)秀運動員中,雙手大魚際都呈真實花紋的極少。在376名田徑運動健將中,僅標槍有1人,占0.3%。在游泳、男子體操和女子競走中基本為0。

        表3-9 大魚際真實花紋對照表

        其次,在女子田徑1500 m以上和長距離游泳(男子1500 m,女子800 m)的80名選手中,無論是一級運動員或是運動健將,都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只手的大魚際上有真實花紋,其大魚際真實花紋的人數出現率和手數出現率均為0。

        綜上所述,運動員的三個成才層次:成才的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含將來成才與不成才混合的后備力量、未成才的一般運動員,在皮紋單項指標上,與普通人群相比,清晰地表現為:明顯優(yōu)于普通人群—稍優(yōu)于普通人群—接近普通人群的趨勢;三個成才層次互比時,又表現為:優(yōu)秀運動員明顯優(yōu)于后備力量,后備力量稍優(yōu)于一般運動員的趨勢。

        3.5 皮紋綜合評價

        對每個運動員皮紋的評價,不僅應看單項指標的好壞,更應重視對多項指標的全面綜合評價。因此,制定一個量化的皮紋綜合評價評分標準,探索其與運動員成長層次及技術水平之間的關系,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3.5.1 皮紋綜合評價評分標準

        由于各種皮紋特征被認為受顯性、隱性、單基因或多基因的遺傳控制,并伴有基因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外顯率和不同的表現度,因此,根據個體變異皮紋的多少,可有助于評估運動員的體質強弱、疾病的易感程度及一定的機敏程度。

        一般來講,變異皮紋多的,體質就容易弱;沒有變異皮紋、紋路清晰、粗壯的,體質就較強。

        評價指標是如何選定和進行權重分配的呢?皮紋的指標很多,哪些與運動員的關系更為密切,更應在選材時加以注意呢?我們根據三個方面,經驗性地選擇了八項評價指標,制定了綜合評價評分標準(表3-10)。

        (1)優(yōu)秀運動員人群與普通人群或一般運動員、后備力量相比,有較顯著優(yōu)勢的皮紋指標,如atd角、雙箕斗、屈肌線、大魚際、通貫手。

        (2)能代表醫(yī)學上常見的某些遺傳性疾病的典型皮紋指標,如弓形紋、小魚際、指三叉。

        (3)觀察評估力求簡單容易。篩掉了觀察費時,而且不易準確的總指脊數(以弓形紋代替了總指脊數過低的一個側面);四、五指橈箕在普通人群中就極少,若出現時實行追加減分。

        權重分配也是主要根據前兩個方面的優(yōu)勢程度和典型程度來分配的。其中,atd角的評分標準,是根據優(yōu)秀運動員atd角大小的頻數分布,用百分位數法制定的。根據上述原則,以八項皮紋指標為主,制定的皮紋綜合評價評分標準中,60分為及格標準,80分為優(yōu)秀標準。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皮紋的形態(tài)、類型等,參照綜合評價評分標準進行打分。

        3.5.2 運動員成才層次與皮紋綜合評價

        運動員成才層次越高,不僅在皮紋的單項指標上越好,而且經研究發(fā)現,其皮紋綜合評價的及格率、優(yōu)秀率也越高,最低分數也隨之逐級提高。

        以皮紋綜合評價評分標準對848名各項優(yōu)秀運動員、670名后備力量、200名一般運動員逐個進行評估,結果見表3-11。

        及格率(60分):優(yōu)秀組占95%左右,后備組略低于80%,一般組僅60%左右。

        優(yōu)秀率(80分):優(yōu)秀組占40%左右,后備組略低于20%,一般組僅2%左右。

        最低分數:女子差異不大;男子優(yōu)秀組為45~49分,后備組為35~39分,一般組為25~29分。

        3.5.3 運動技術水平與皮紋綜合評價

        在將優(yōu)秀運動員進一步按成績分為三個級別,即健將級、國內冠軍及以上級和世界水平級(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賽中前八名及田徑、游泳成績達世界前十名者),其皮紋綜合評價的情況有規(guī)律性呈現:在優(yōu)秀運動員這一高層次中,隨著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皮紋綜合評價絕大部分也同步出現優(yōu)秀率逐級提高,及格率和最低分數也有所提高的趨勢(表3-12)。

        優(yōu)秀率:世界前三名高達77%;世界水平級為55%左右;國內冠軍以上級為45%左右;健將級為40%左右。

        及格率:世界前三名為100%;其他級別基本上都在95%左右。

        最低分數:世界前三名,男子為76分、女子為67分;世界水平級為50~59分;國內冠軍以上級為50~54分;健將級為40~49分。

        另外,相關研究還發(fā)現:在世界水平級運動員中,男女在項目水平上的差異正好與皮紋綜合評價優(yōu)秀率的高低基本相吻合。如:體操男子比女子強,排球女子比男子強,他們綜合評價的優(yōu)秀率之比分別為85.7∶16.7和53.9∶16.7。特別是一些世界著名的優(yōu)秀運動員,他們的皮紋綜合評價得分均很高。皮紋綜合評價得分要達到80分優(yōu)秀標準已經很不容易,而上述世界名手的高得分,不能不引起我們在選材時的注意和重視。

        3.5.4 皮紋綜合評價評分標準的科學性

        經過經驗性選擇,由八項評價指標構成的皮紋綜合評價評分標準,究竟是否科學、合理和實用呢?為此,我們用兩類判別分析來加以驗證,具體如下。

        以男女體操優(yōu)秀組(A類)和未成才的一般組(B類)為樣本,用兩類判別分析,試建立多元線性判別函數(各項指標的評分按綜合評價評分標準)。

        3.5.4.1 指標名稱

        X1:atd角(左手); X2:atd角(右手); X3:雙箕斗; X4:屈肌線; X5:大魚際; X6:弓形紋; X7:通貫手; X8:小魚際; X9:指三叉。

        3.5.4.2 判別函數

        男子體操:

        Z =0.006 925 5X1+0.264 956 2X2+0.154 505 1X3+0.253 281 6X4+ 0.087 196 16X5+ 0.202 691 5X6+ 0.375 858 7X7+ 0.012 873 22X8+

        0.202 691 5X9

        辨別值:

        Z0=15.054 34  F =16.511 7

        女子體操:

        Z = 0.048 692 6X1+ 0.154 643 6X2+ 0.082 622 82X3+ 0.085 698

        67X4+

        0.219 547 4X5+ 0.021 003 52X6+ 0.029 326 99X7+ 0.312 846 3X8+

        0.210 182 7X9

        辨別值:

        Z0=7.106 398  F =4.950 477

        3.5.4.3 回代符合率

        男子體操:A類Z>Z0,83.33%; B類Z<Z0,81.25%。

        女子體操:A類Z<Z0,68.29%; B類Z<Z0,66.67%。

        3.5.4.4 顯著性檢驗

        男子體操:F0.01=2.53,F =16.511 7>2.53,P<0.01。

        女子體操:F0.01=2.55,F =4.950 477>2.55,P<0.01。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這兩個判別式的回代率雖然不是很高,但顯著性差異還是很明顯的。這說明從皮紋綜合評價來看,體操優(yōu)秀組與未成才的一般組確實是兩個不同的群體,但重疊面又較大。為了保證優(yōu)秀運動員基本不漏選,使A類運動員(優(yōu)秀組)絕大部分(95%以上)都合格(Z>Z0),我們從選材角度調整了一下判別值Z0,調整后的回代結果如下。

        男子體操,判別值Z0調整為13.7后:

        A類Z>Z0 95%

        B類Z<Z0 60.94%

        女子體操:判別值Z0調整為6.14后:

        A類Z>Z0 95.12%

        B類Z<Z0 31.94%

        這些均說明:一方面,由于決定運動員是否能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未成才的一般組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皮紋條件還不錯,重疊面較大,所以,不能說皮紋條件好的都能成才。但另一方面,成才的優(yōu)秀運動員絕大部分皮紋條件均較好,而皮紋條件差的,特別是綜合評價差的,成才的可能性就極小。

        3.5.4.5 直接評分判別法

        雖然通過判別函數調整判別值后能區(qū)分運動員皮紋條件的好壞,但是所建判別函數的因子較多(9個),實際應用時計算較麻煩,而且,皮紋是受多基因控制,是積累效應,綜合評價指標不宜過少,因此,只能設法簡化計算方法。

        由于綜合評價評分標準中,主要皮紋指標的權重分配與上述兩個判別函數X的貢獻率(表3-13)基本相符,如atd角(雙手合計)、雙箕斗、屈肌線的權重分別為20分,它們的貢獻率也在20分左右;各項優(yōu)秀運動員皮紋綜合評價得分(表3-14、表3-15)與調整判別值后,用判別函數判別的結果相仿,如以60分為直接打分的判別值,各項優(yōu)秀運動員皮紋綜合評分在60分以上的都在95%左右;而體操未成才的一般組運動員,皮紋綜合評價得分在60分以下的,男子占48.4%,女子占31.9%。因此,可以證實,經驗性選擇而制定的綜合評價評分標準是較合理的,而采用直接打分法較之用判別式計算,在方法上是大大簡化了,也是較可行的。

        表3-13 體操判別函數X的貢獻率

        綜上所述,由atd角、雙箕斗、屈肌線、大魚際、弓形紋、通貫手、小魚際、指三叉八項皮紋指標組成,采用百分制直接打分的綜合而定量的評價標準,是簡化、合理、科學和可行的。

        3.6 皮紋選材的應用方法

        在構成運動員運動能力的七個主要因素(形態(tài)、技能、素質、技術、戰(zhàn)術、心理、智力)中,人體功能水平和智力程度的高低,對大運動量的承受力、疾病的抵抗能力、動作要領的理解力、戰(zhàn)術配合的應變力等方面均有主要的影響。皮紋正是有助于從體質強弱和一定的機敏程度上,對運動員進行選材的一項新的遺傳指標。

        3.6.1 皮紋選材的必要性

        誠然,我們不可能奢望所有皮紋條件好的人都能在體育上成才,也就是說,在別的行業(yè)上,也有不少人皮紋條件較好。但是,對近千名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皮紋研究的結果表明:一方面,各項優(yōu)秀運動員在皮紋條件上(含皮紋單項指標和綜合評價兩個方面),與普通人群、一般運動員、后備力量相比,均具有共同的人群優(yōu)勢。而且,隨著運動員成才層次和運動技術水平的不斷逐級提高,還同時呈現皮紋綜合評價的優(yōu)秀率、及格率和最低分數逐步提高的明顯趨勢。另一方面,經皮紋追蹤調查看,皮紋條件差的,特別是綜合評價差的運動員,絕大部分都不能成才。從正、反兩個側面都可以說,在一定意義上,良好的皮紋條件已成為絕大多數優(yōu)秀運動員的必備條件之一。為提高成才率,減少淘汰率,建立這項新的遺傳指標是完全必要的。

        3.6.2 皮紋選材的可靠性

        皮紋選材的可靠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皮紋是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受遺傳控制而形成的。醫(yī)學界早已證明,異常皮紋可作為某些遺傳性疾病的輔助診斷手段。我們在皮紋研究的過程中,也發(fā)現變異皮紋往往與受測試者本人或家庭疾病史有關,因此,其反映的遺傳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二是皮紋一經形成就終身不變。與近年來我們在選材時作為評定運動員技能狀態(tài)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標,如身高、體重、體脂百分比、握力、肺活量、脈搏、血壓、血紅蛋白等相比,各指標反映的人體功能狀態(tài)的角度雖然不同,但皮紋更有其不受人體發(fā)育的各個階段的影響,不受被測者當時身體健康狀況、情況、心理及認真程度等方面影響的優(yōu)點,穩(wěn)定性強,信息可靠。

        3.6.3 皮紋選材的可行性

        皮紋測試方法簡單、容易上手、經濟、無創(chuàng)傷;用百分制直接打分的觀察、評估又省時、明了,易被運動員、教練員和科研人員接受和掌握,便于推廣和應用。

        3.6.4 皮紋選材的局限性

        從當前的研究結果看,皮紋測試主要能對運動員在體質強弱和一定的機敏程度上做出評價,而不能包羅萬象,因此,它絕不能替代其他選材指標,不能僅以皮紋評估的好壞就輕易決定運動員的去或留,而是應該先在各個不同的體育項目所需的形態(tài)、功能、素質、心理等科學選材的基礎上,把皮紋作為一項新的指標加進去,把好皮紋選材關。

        其次,通過皮紋表象觀察,雖然能對運動員在體質和機敏程度上有個粗輪廓的了解,但是,當兩個運動員的皮紋條件基本相同時,就較難加以更精細的區(qū)分,因此,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3.6.5 皮紋選材的實施步驟

        運動員皮紋選材在實施過程中,一般的具體步驟如下。

        3.6.5.1 填表

        填寫運動員登記表(表3-16),記錄運動員的一些基本情況,如單位、項目、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專項或位置(專項指的是各類項目中,運動員所從事的主要分項,如田徑中的跳高、百米,游泳中的泳式等;位置指的是球類項目中運動員所打的主要位置,如排球中的主攻、二傳,籃球中的后衛(wèi)、中鋒等)、運動等級、運動成績、本人和家庭疾病史等。

        3.6.5.2 印紋

        在8開白紙上署上運動員的名字后,用油墨按印法對運動員進行皮紋采樣。

        3.6.5.3 觀察

        在皮紋樣本上,借助放大鏡、尺、量角器等工具,對指紋類型、大小魚際紋式、指三叉、atd角、掌褶等主要皮紋指標進行觀察,并簡單記錄。例如:大小魚際紋式中若出現變異皮紋時,可用“1”代表非真實花紋,“2”代表斗形真實花紋,“3”代表箕形真實花紋;指三叉缺失時,則可用“a”“b”“c”“d”來分別代表其缺失的位置等。

        3.6.5.4 評價

        將皮紋觀察結果,填入運動員皮紋登記表(表3-17),并對照皮紋綜合評價評分標準給每個運動員打出皮紋的最后得分。

        由于皮紋一次采樣,終身能用,因此,對每個運動員的皮紋檔案完整登記、妥善保管,無疑對今后在皮紋領域內深化研究、探索規(guī)律,更好地指導選材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3.6.5.5 皮紋選材的應用注意事項

        對運動員進行皮紋選材時,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早期預測。運動員選材的不少形態(tài)、功能、素質指標,如身高、體重、神經反應、速度、力量等,大部分都有各自的人體發(fā)育的敏感期,對整個人生過程來講有相對的不穩(wěn)定性。但是皮紋這個指標,它自出生至死亡,終身都不變。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兒童時期,業(yè)余體校招生初篩時就早期預測,把好體質關。

        (2)重視皮紋綜合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各項優(yōu)秀運動員的皮紋綜合評價,95%以上均達60分及格標準。在運動員初選時,可以上述研究結果為模式,除個別特長素質的苗子外,一般來講,皮紋綜合評價的得分應達到60分及格標準。這樣既保證了一定的普及面,使各個運動項目在金字塔的底層有一定的訓練人數,又篩掉了一些從體質和機敏程度上均不適應搞競技體育的兒童,使之減少在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上的無效勞動和不必要的浪費。在復選和精選時,可根據訓練的不同預期訓練目標,適當提高皮紋綜合評價的合格標準,重視優(yōu)秀率。

        (3)結合專項特點。皮紋選材時,在重視皮紋綜合評價的同時,還應結合專項特點,考慮皮紋單項指標在本項目的權重。如:對臨場應變能力和戰(zhàn)術意識要求高的(球類、擊劍、圍棋、長跑等),技術較復雜、全面的項目(體操的全能運動員、跳水、藝術體操等),atd角應比力量性項目(舉重、投擲等)小些;在耐力性項目中(中長跑、中長距離游泳、公路自行車、劃船等),大魚際不僅雙側,而且單側也不應出現真實花紋。

        (4)注意“特長”素質。在當前,優(yōu)秀選手競技能力的新特點集中地表現為“全面”加“特長”的時代,某些具有“特長”素質的運動員,往往能單方面突破,為祖國爭得榮譽。因此,對有“特長”素質的苗子進行皮紋選材時,更須慎重對待,全面衡量。

        我們也曾發(fā)現少數特例,特別是力量素質很強的個別優(yōu)秀運動員,atd角易偏大;或是atd角偏大,但卻有雙箕斗彌補等情況;甚至極個別的,皮紋綜合評價在50多分,沒達及格標準。因此,對這些特殊苗子皮紋綜合評估時,更應著重全面的、綜合的評價,進行運動能力的多因素綜合分析,采取“先留,后看,再定局”為妥,不要輕易將他們篩掉。

        3.7 皮紋條件與后天因素

        運動員的成才是由科學選材、科學訓練、個人勤奮、環(huán)境影響,甚至包括機遇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皮紋僅是科學選材中作為對運動員體質強弱和機敏程度進行遺傳選材的一個方面。

        3.7.1 先天遺傳與后天勤奮的辯證關系

        一個皮紋條件較好的運動員,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回答是:不一定。且不說構成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形態(tài)、素質、技術、戰(zhàn)術、心理等因素在運動員成才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皮紋條件所影響的體質強弱和機敏程度來說,條件好也不完全等于實際的功能水平和智力程度就一定高。

        一個運動員,先天的體質再強、再好,可是訓練怕吃苦,意志品質不頑強,就很難承受大運動量訓練,在“苦”和“累”的考驗面前,有的會望而生畏,甚至拔足而退。一個運動員,雖然atd角較小,可是若不提高文化素養(yǎng),不積極啟發(fā)其善于動腦,不善于思考問題和鉆研技術,缺乏遠大的理想和目標,習慣于偷懶和平庸,那就像一臺生銹了的機器一樣,仍然轉不動,沒有用。相反,我們經常能見到一些體質和智力條件等屬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的運動員,憑借著個人的頑強意志,奮斗拼搏,堅忍不拔,注意彌補自己的不足,改變自身條件,最終在運動技術水平上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先天遺傳的好條件絕不是一只“紅色保險箱”,只有后天的勤奮,才能使先天的潛力得以充分發(fā)揮,而且后天勤奮是更為重要的。

        3.7.2 選材須注意先天遺傳條件

        雖然先天遺傳條件經過后天努力是可變的,但其可變程度的大小是不一的,因此,選材時必須注意先天遺傳條件。每個人的各種能力都有一個相當廣闊的潛力范圍,這個范圍的上限和下限是由遺傳決定的,而能力的實際表現,則被多種多樣的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因素以復雜的形式促成的。

        一個體弱多病的人,經鍛煉,可使其體質逐漸增強,但他永遠不會具有足球運動員那樣健壯的體魄。更何況,在運動能力的功能指標中,有許多指標后天的能變程度極小,如反映心肺功能的最大攝氧量的遺傳度高達93%,最大心率的遺傳度接近86%,等等。

        運動員選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各種科學的測試手段,包括皮紋,早期發(fā)現和挖掘運動場上各專項的神童和天才,經過科學訓練,使其先天遺傳的優(yōu)越條件能最大限度地充分發(fā)揮,從而登上運動技術水平的新的更高的臺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