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祥
語文教師作為師者與其他教師一樣,要求“學高為師”。要成長為“學高”,除了依賴個人的深厚積淀外,與其他成員的互動溝通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先說說溝通互動的重要性吧。
作為教師這一行業(yè),本來就是在和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進行交流互動,自然本身的成長也需要與其他人的互動。《詩經》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北疽馐钦f君子的修養(yǎng)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還得磨。這話用來指教師的成長也再貼切不過:教師除本體素質外,與他人的切磋、琢磨也很重要,切磋、琢磨而器成,教師在與他人的相互溝通交流必然讓自己思維打開、境界開闊,教育教學相應地也會更上一層樓。看來優(yōu)秀教師,自然包括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煉成,良好的互動交流必不可少。
然而,現(xiàn)實卻讓人有些擔憂。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文人相輕”之不良風氣,有些知識分子,自以為懂得不少,不用說瞧不起一般人,就連對同行也顯露出不屑。不如此,好像就顯不出自己有多高的水平。相比其他教師,語文教師似乎更像“文人”,所以,即使時至今日,這“文人相輕”的臭毛病在有些語文教師那兒還生著根,發(fā)著芽。
時至今日,人際間的交流與溝通尤顯重要。然而有些人自以是地認為,一方面,自己只要深入鉆研業(yè)務,即使少與他人交流教研,也能做到業(yè)務精良;另一方面,現(xiàn)在不是進入了信息社會,網絡很發(fā)達了嘛,就算碰上自己獨力難以解決的問題,依靠網絡就可“擺平”諸事。網絡與移動終端的發(fā)展,固然帶來了便捷、迅速等諸多優(yōu)勢。然而網絡更多地只能死知識、死技巧。試問:冰冷的工業(yè)產品虛擬的網絡怎能完全替代人與之間更為鮮活、更有生命力的互動交流?
其實,相對其他學科教師,社會對語文教師的期望更高,所以,語文教師更需要合作交流。“漢語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滋養(yǎng)我們現(xiàn)實生存發(fā)展的血液?!辈还苁巧鐣€是家長,都對語文老師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是因為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個“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其他學科的工具(基礎),還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工具(終極目標)。語文課程中的“人文性”,體現(xiàn)人文之“文”(教化之義),即強調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梢?語文教師不僅肩負傳授知識的責任,還更肩負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使命,社會對語文教師有著較高的期望也是應該的?;咏涣鲿屨Z文教師學養(yǎng)更深厚、思維更開闊、境界更高遠,這就讓語文教師更能符合社會的期望。
互動交流能充分發(fā)揮群體智慧的優(yōu)勢,擴大信息交流,啟迪智慧,激發(fā)創(chuàng)新,從而促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作為語文教師,除自身要有深厚的積淀外,與他人的互動交流可以讓自己走得更遠。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又應該怎樣交流互動呢?這里,筆者有一些膚淺的見解和大家共同探討。
專家的引領讓教師思維開闊。專家者,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某一領域內卓有建樹的專業(yè)人才。盡管專家隊伍里魚龍混雜,有些研究者,空泛而不切實際,還喜到處指手畫腳。然而不可否認,有些專家還是有真知灼見,他們本身有些出自一線,有些雖非一線卻能深入基礎教育課堂,像葉瀾先生,深入課堂,聽課數(shù)千節(jié),像這樣的專家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他們的研究,又怎能不是真知灼卓見。專家們既有國際化的視野,又能落腳到中國實情,基于中國的現(xiàn)狀來研究基礎教育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作為教師自然最好是專家,然而要求個個教師是專家,這又是不現(xiàn)實的。專家的高屋建瓴,確實對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老師有著良好的引領作用。
名師風范為教師提供榜樣。單就語文教學而言,人不問新老,地不分南北,可謂是名師輩出。名師的名,可不是浪得的虛名,他們總有讓人稱道的“幾板斧”。毫無疑問,這些名師能為我們提供良好的示范。不管是現(xiàn)場聆聽,還是觀摩視頻,抑或是閱讀課堂文字實錄,名師的課堂總是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蚴钦w構思獨特,或是某一細節(jié)讓人耳目一新,甚至是說話時的語氣、神態(tài),這些都能讓我們去學習。如果能參與其課后的研討中,哪怕就只是聽聽授課者道出的思路,他人對課堂的品評,那就會讓自己有更大的收獲。向名師學習,可算得上是教師成長的捷徑,“名師出高徒”“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此之謂也。
語文同事之間的交流卓有實效。和其他學科一樣,語文的研討,其實更多的是在同行之間進行,這樣的交流,解決問題更有針對性,也更有實效。區(qū)域內的教研,著重解決重要專題,學校教研組的教研著重常規(guī),備課組的教研,著重解決細節(jié)。雖都同為語文老師,因其性情、經歷的差異,表現(xiàn)出來的也是千秋萬象;有人滿腹經綸,口舌生香,有人幽默風趣,深入淺出,有人擅長解讀小說,有人喜歡品味詩歌,有人寫作指導最為拿手等。語文老師之間,應多相互聽課、評課,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交流,讓語文教師更上一層樓。在學校教師這個群體中,各學科的教師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思維方式,各學科教師可以相互啟發(fā)、互相補充,在交流的撞擊中,產生新的認識,上升到新的水平。語文老師除了在本專業(yè)領域內有較高造詣外,還應廣泛涉獵各類學科知識,以適應現(xiàn)實對自身的較高要求,和其他學科的交流互動讓語文教師知識面更為廣闊。像歷史學科,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語文教學當中涉及相當多的歷史文化知識,對于這些可以經常和歷史老師交流。比如《陳情表》一文,涉及古代官員選拔(察臣孝廉、舉臣秀才等)、官員職位(郎中、洗馬等)、官員任免(拜、除等)等知識。和歷史老師討論這些內容,會讓語文老師對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更深入。同時,其他學科的思維方式也會對語文教學有重要的啟發(fā)借鑒。外語學科中語言和文化的聯(lián)系,歷史學科勾連古今,地理學科打通南北,政治學科心系天下,數(shù)學講求邏輯推理,物理學科注重實證的方法,其他學科的這些種種特點和思維方式如果能適當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就能讓語文教學境界更為廣闊,這又接近“大語文”一步了。
錢鐘書先生用古詩來說溝通重要:“水是流通的,但也可能阻隔,‘君家門前水,我家門前流’往往變?yōu)椤凰g,脈脈不得語’?!蔽覀儾荒茏屨Z文教師交流之“水”阻隔,而應讓這“流水”的交流“泛濫”而形成“江?!钡氖⒕啊_@,將是語文的幸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