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生文中所舉七例,其中兩個是:
文明者,文化發(fā)展之謂。而文化發(fā)展之由,莫不有其所自。其所自出者何?曰道而已耳。夫道之為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僅存于人群意識之中。此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者是。凡天下事物背于此意識者謂之逆,合于此意識者謂之順,順則文化發(fā)達而繁衍,逆則文化萎退而滅亡。古之神權文明封建文明之所以見墜于今日,物質(zhì)文明民主文明之所以勃興于此時者,一逆一順也。然天道靡常,唯圣賢能察而頌之,從而制之。荀子曰,“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其是之謂歟。
舉凡升天航海代步傳情怡心養(yǎng)性啟智迪慧,莫不借科學以克服自然繁榮奇異之各種障礙,以促進人類身心優(yōu)異之發(fā)展。
羅先生評這兩例為“糊涂”。陳先生說“這二段文章從‘國文’觀點來看,實在文通字順。前一個例子最后幾句因作者不了解荀子論‘天’的意思,與‘天道’相混,說得有點冬烘,但文字是通的。但是今日之大學生頭腦冬烘,侈談天道,試問是誰之過?第二個例子,我和羅先生的意見正相反,覺得不但文字通順,而且文氣緊湊而充沛?!蔽移匠O耄^文字通順包含兩個條件:一是合于語文法,二是合于論理;語文法不是古文筆法,也不是新文學作法,只是我國人口頭筆頭習慣通行的說法,論理不一定要研習某家名學某種邏輯,只要不違背常情常理,說出來能使一般人理解就成。不知道羅陳兩位先生是否同意我這個想頭。如果我這個想頭不錯,那么,羅先生所說“糊涂”就是不合于我所說的第二個條件。陳先生說這兩個例子通順,其實只合于我所說的第一個條件(但前一個例子的“見墜”顯然是錯誤的),而不合于我所說的第二個條件,還是不通順。陳先生也說前一個例子“有點冬烘”,“冬烘”與“糊涂”與“不合論理”實是近似的說法。至于陳先生說第二個例子“不但文字通順,而且文氣緊湊而充沛”,那恐怕只是故意說說的了。
從前一個例子自易想到讀物選材的問題與閱讀方法的問題。羅先生“請求中學國文教員選講適合學生程度的文章”。陳先生說:“今日之大學生頭腦冬烘,侈談天道,試問是誰之過?”這句話多少含著責備讀物選材不得其當?shù)囊馑?。不得其當就是不適合,哪怕讀物本身有很高的價值,對于學生并沒有用處;非但沒有用處,而且很有害處。試看前一個例子,這個作者很讀了些經(jīng)子,但是說出語來一片糊涂,一派冬烘;雖然這個題目承受著八股的傳統(tǒng),本來也寫不成什么好文章,但是作者如果沒有讀過經(jīng)子,沒有雜七夾八記上一大串,僅憑自己的想頭勉強謅一篇,也許不至于這樣糊涂與冬烘。這并不是可笑的事,實在是可慘的事,作者顯然受了經(jīng)子的害處。單在試卷上表現(xiàn)糊涂與冬烘,還不要緊;只怕習慣成自然,在日常生活上隨時表現(xiàn)糊涂與冬烘,那更慘不勝言了。我曾經(jīng)聽見一個大學一年級學生說,中國如果實行孔子之道,日本小鬼不打自退(他并非說俏皮話,是一本正經(jīng)說的)。這又是個受害的例子。陳先生說“思想糊涂應該由各科共同負責”,見出教育家的襟懷,我絕對同感。但是國文教材有示范與供給材料的作用,對于學生的思想似應多負一點責任。料知學生將會“天”啊“道”的亂來一陣,對于“天”啊“道”的讀物就該鄭重將事,或者是消極的不選,或者是看定了學生可以理解而不至于亂來一陣的才選。這只是舉個例子。總之,就“是不是切要?”“會不會消化?”“要不要發(fā)生壞影響?”這些個問題考慮一過,選下來的教材總會適合些,得當些。可是擔任選材的先生們似乎不大肯考慮這些個問題,在先前,是無意識地繼承著向來讀書的辦法,到近來,“國學根柢”啊“固有文化”啊那一套成了流行性感冒,更有意識地想把經(jīng)史子集一股腦兒往學生頭腦里裝。他們的想法又很簡單,學生的頭腦好比一個空箱子,只消裝進去,箱子里就有了那些經(jīng)史子集了。結果是學生因為不感切要,不能消化,長不成什么“根柢”,領不到什么“文化”;而零零星星的一知半解,以及妄知謬解,不但表現(xiàn)在寫作里,同時也表現(xiàn)在日常的思想行動里,卻是顯然的壞影響。在有心人看來,這正是大可憂慮的事。
學校里課程的設置,通常根據(jù)三種價值:一種是實用價值,一種是訓練價值,還有一種是文化價值。古書具有文化價值,讓學生讀些古書,了解“固有文化”,實在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重要之點在乎真?zhèn)€做到“了解”,囫圇吞棗與“了解”卻是兩回事。裝進空箱子就算了事,那是把囫圇吞棗認作“了解”,自然發(fā)生流弊。我常常想,就教師一方面說,古書非不可教,但是必須清徹通達的人才可以教。單把給學生介紹古書來作例子,要能像編撰《經(jīng)典常談》的朱自清先生,介紹起來才不至于引學生走入迷途。就學生一方面說,古書非不可讀,但是必須是清徹通達的人才可以讀。唯有這樣的人讀了古書,才會受到文化的涵濡而不會受到古書的壞影響。一個人要達到清徹通達的境界,當然與整個生活都有關系;可是就讀書言讀書,必須閱讀方法到家,才可以真?zhèn)€了解,才可以清徹通達。如果不講方法或者沒有方法,寧可退一步想,教師還是不教古書的好,學生還是不讀古書的好?!@自然是為學生的利益著想。
1943年11月15日發(fā)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