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是中醫(yī)美容治療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并在其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由此可見,藥物治療是一種應用普遍、涉及范圍廣泛的治療手段。我國中醫(yī)藥學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經過了長期的臨床實踐和探索發(fā)展,早已經成為較為系統(tǒng)和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專業(yè)學科。專家們從歷代古醫(yī)籍中將有美容作用的中藥和方劑整理歸納,將其分為理血藥、理氣藥、燥濕藥、祛風藥、補氣養(yǎng)血藥、補陰補陽藥和清熱瀉火藥。
不同功效的美容中藥所針對的適應證也有所不同,在實際應用中應進行辨證分析和施藥。因此了解常用美容藥物及其功效對于美容治療保健的合理實施非常關鍵,下面對此進行概括介紹:
1.行氣理血藥 行氣藥和理血藥統(tǒng)稱為行氣理血藥,因“氣能生血”,故二者常配伍同用。理氣藥多性溫,味辛、苦,能夠疏肝解郁、破氣散結、健脾止痛,可根據病情需要用于黧黑斑、水腫虛胖、眼袋粉刺、大便秘結、痰濕內蘊等損美性疾病的治療;理血藥則具有養(yǎng)血補血、活血涼血的功效,能夠散瘀通經、消腫止痛,常根據不同病情配以其他功效藥物對脫發(fā)掉發(fā)、面色萎黃失華等癥進行調補。行氣理血藥所含藥物較為豐富,有柴胡、陳皮、當歸、白芍、牡丹皮、桃仁、紫草、益母草、三棱、香附、玫瑰花、赤芍、丹參、川芎、紅花、側柏葉等。
2.祛濕化痰藥 祛濕化痰藥為具有滲瀉濕水、化濕運脾、祛痰化痰功效的藥物,可對粉刺濕瘡、發(fā)蛀脫發(fā)、肥胖癥等損美性疾病進行治療。并根據致病機制的不同,選擇相應藥性的藥物。常見的祛濕化痰藥包括有茯苓、白扁豆、白鮮皮、澤瀉、海藻、薏苡仁、地膚子、蒼術、藿香等。
3.祛風解表藥 祛風解表藥指能發(fā)散風邪、解除表證的藥物,其多味辛,是中醫(yī)美容臨床中最為常用的藥物,可對皮膚瘙癢、丘疹色斑等過敏性疾病進行治療,并根據病邪的不同屬性選取不同性質的藥物。祛風解表藥包括有荊芥、白芷、升麻、桑葉、刺蒺藜、白僵蠶、菊花、薄荷、藁本等。
4.補虛固澀藥 能為人體補充營養(yǎng)物質,增強身體功能,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的藥物為補虛固澀藥。其在中醫(yī)美容臨床的應用較多,常用于自汗盜汗、泄瀉不止、遺精尿頻、久咳虛喘、崩漏帶下等癥,具有較好的烏發(fā)生發(fā)、明目潤顏、防皺美容功效。常用的補虛固澀藥有黃芪、黨參、山藥、補骨脂、山茱萸、天冬、女貞子、何首烏、五味子、黑芝麻、墨旱蓮、地黃、麥冬、菟絲子、杜仲、白術、人參等。
5.清熱瀉下藥 清熱瀉下藥多為寒涼性質,主要為清熱瀉火、解毒燥濕、涼血退熱等功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癰腫瘡毒、濕熱內蘊等各種證候。因清熱瀉下藥易對脾胃造成傷害,故脾胃虛弱者應與運健脾胃的藥物相伍為用。金銀花、蒲公英、馬齒莧、梔子、黃芩、黃柏、龍膽草、桑白皮、夏枯草、連翹、大青葉、石膏、大黃、黃連、苦參、枇杷葉等均屬常見的清熱瀉下藥。
6.開竅安神藥 開竅安神藥為開竅藥和安神藥的合稱,這兩種藥多入心。其中開竅藥主要具有醒神通竅的功效,因其性味辛香,容易揮發(fā),故多制成丸散劑型,常用于因痰熱所致的神志昏蒙、昏厥中風等證;安神藥則以養(yǎng)心安神為主要功效,可用于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癥的治療。常見開竅安神藥包括有酸棗仁、柏子仁、朱砂、珍珠、遠志、首烏藤等。
7.溫里散寒藥 溫里散寒藥即能夠溫暖中焦,散寒止痛,使脾胃健運的中藥,溫里藥性熱味辛,主要用于對脾陽虛弱所致的肥胖癥、局部水腫、眼袋等損美性疾病進行治療。由于其性味辛熱,易傷津耗液,故陰虛者、熱盛者和孕婦慎用或忌用。常見溫里藥有附子、細辛、花椒和肉桂等。
8.外用藥 外用藥的主要功效為消腫解毒、殺蟲止癢、斂瘡生肌,常用于治療癰疽瘡癤、斑疹疥癬等癥,有膏貼、搽涂、熏洗等多種使用方法。常見的外用藥包括有硫黃、皂莢、鴉膽子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