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特點】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黃疸指多數(shù)新生兒在出生后2~3天皮膚或(和)黏膜出現(xiàn)黃染。程度輕,不伴有臨床癥狀,足月兒7~10天、早產(chǎn)兒2~4周內(nèi)可自然消退。凡新生兒黃疸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視為病理性黃疸。①黃疸出現(xiàn)過早,生后24小時以內(nèi)出現(xiàn);②黃疸程度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早產(chǎn)兒>256μmol/L,足月兒>221μmol/L;③黃疸持續(xù)時間過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chǎn)兒超過3~4周),或黃疸退后復現(xiàn)者;④伴有其他臨床癥狀,或血清結(jié)合膽紅素>34μmol/L(2mg/dl)。
病理性黃疸的常見病因有:①新生兒溶血?。虎谛律鷥浩咸烟?6-磷酸缺乏癥,為伴性不完全顯性遺傳病,東南沿海的人群中較多見,有家族史,多見于男嬰;黃疸出現(xiàn)時間早且持續(xù)時間長。常有窒息、感染、服藥等誘因;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G-6-PD活性降低;③血管外溶血,新生兒體內(nèi)有較多出血如頭顱內(nèi)血腫、顱內(nèi)出血、皮下血腫等;④感染;⑤嬰兒肝炎綜合征;⑥母乳性黃疸,在臨床上除黃疸較生理性黃疸為重外,沒有其他臨床癥狀體征,試驗室檢查未見異常。停母乳3~6天后,黃疸消退。患兒的生長發(fā)育良好;⑦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⑧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該病除黃疸外,還有體重不增,腹脹等;⑨藥物性黃疸。
【西醫(yī)處方】
1.尼可剎米 100mg/kg,口服,分3次。
2.苯巴比妥 10mg/(kg·次),每天3次
3.白蛋白 1g/kg,每日1次,連用3天。
說明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原則是早期治療以降低游離的未結(jié)合膽紅素,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
(1)某些病理情況,如缺氧、酸中毒、感染、高碳酸血癥等均可促膽紅素腦病的產(chǎn)生,故應及時糾正。
(2)光照療法(簡稱光療)是降低血清未結(jié)合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即安全又無嚴重不良反應。光療的指征:血清總膽紅素>250μmol/L(出生時胎齡為36~40周),>200μmol/L(出生時胎齡為32~36周),>150μmol/L(出生時胎齡28~32周),100μmol/L(出生時胎齡<28周)胎齡小者或有缺氧、酸中毒者其光療指征應放寬。
(3)換血是治療高膽紅素最迅速的方法。主要用于母嬰血型不合的溶血病,如患兒在出生前已經(jīng)確診為血型不合的溶血病且患兒紅細胞已經(jīng)致敏,在患兒出生后即應換血治療。如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大于以下指標也應換血。>350μmol/L(出生時胎齡為36~40周),>300μmol/L(出生時胎齡為32~36周),>250μmol/L(出生時胎齡28~32周),200μmol/L(出生時胎齡<28周)。
(4)苯巴比妥和尼可剎米為酶誘導劑,可加速膽紅素代謝,但效果較慢,對早產(chǎn)兒效果尤差,不能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苯巴比妥一般口服不宜超過5天,否則會引起蓄積中毒,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如嗜睡等。尼可剎米口感差,多數(shù)患兒服后嘔吐,所以應加糖水稀釋。
(5)白蛋白:白蛋白可以和血清未結(jié)合膽紅素結(jié)合后運送到肝臟進行代謝,減少血清未結(jié)合膽紅素的水平。以前認為輸注白蛋白可以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但是近年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對新生兒黃疸的患兒使用白蛋白并沒有降低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率。
【中醫(yī)處方】
處方1 茵陳蒿湯加減:山梔子3g,制大黃1g,茯苓、車前草、茵陳、白茅根各5g。濕重于熱者,加豬苓3g,藿香3g。腹脹明顯加腹皮3g,枳實3g。
此方清熱利濕,適用于濕熱胎黃。患兒目黃,身黃,其黃鮮明;哭鬧不安,嘔吐,腹脹,不吃,尿黃便結(jié),或伴有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黃膩,指紋紫滯。
處方2 茵陳理中湯加減:茵陳5g,人參2g,白術2g,干姜1g,炙甘草2g,茯苓3g。氣血兩虛者加黃芪3g,當歸2g;脾腎陽虛明顯者,加熟附子1.5g。
此方溫脾化濕,主治寒濕胎黃。患兒目黃,身黃持久不退,其色淡而晦暗,精神差,吃奶少,四肢涼,腹脹便溏或大便灰白,舌質(zhì)淡,苔白膩,指紋淡。
處方3 膈下逐瘀湯:桃仁、紅花、赤芍、牡丹皮、五靈脂、當歸、川芎、延胡索、烏藥、香附、枳殼各1.5g,茵陳5g。小便短黃,大便秘結(jié)者加山梔子、大黃各1g;大便稀薄者加蒼術、山藥各3g;腹脹加陳皮、大腹皮各3g,脅下痞塊加三棱、莪術各3g。
此方活血化瘀,疏肝退黃。主治瘀血胎黃。患兒身目發(fā)黃,色較晦暗,面色無華,腹隆,青筋怒張,脅下有痞塊?;虬檠霭?,便血等,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斑,指紋遲滯。
處方4 羚羊鉤藤湯和茵陳蒿湯加減:羚羊角0.5g,鉤藤5g,茵陳8g,梔子3g,大黃2g,白茅根15g。
此方平肝熄風,清熱退黃。主治胎黃動風。患兒目黃,身黃如金,逐日加重,淚,尿黃如橘子汁,神情委靡,陣陣尖叫,發(fā)熱嘔吐,兩眼凝視,口角或全身抽搐,舌質(zhì)淡紅或紫紅,苔黃,指紋遲滯。
處方5 茵梔黃注射液。該藥為中成藥,足月兒10ml(早產(chǎn)兒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每天1次。該藥對直接膽紅素升高的黃疸(如膽汁淤滯)療效較好。
【康復處方】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早期藍光照射,嚴重黃疸的患兒換血治療。但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1.治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患兒神志的變化以及膽紅素的變化,可以用經(jīng)皮膽紅素測定儀每隔4小時測定1次黃疸的情況。記錄患兒大小便顏色及尿量。
2.靜脈滴注少量的碳酸氫鈉有助于膽紅素的排泄。
3.藍光治療時要用黑布遮擋眼睛以免強光線損傷眼睛,對男嬰兒還要遮擋外生殖器,光療的不良反應是:皮疹、腹瀉、脫水。所以,藍光治療的患兒每天應該增加水量15ml/(kg·d)。
4.糾正酸中毒。
5.換血的患兒在換血過程中的生命體征以及患兒的出凝血情況。
6.查清楚黃疸的原因,對因治療。
7.對黃疸的病人應該常規(guī)做腦干誘發(fā)電位檢查,有些輕微膽紅素腦病患兒臨床上未表現(xiàn)抽搐,角弓反張等癥狀,但是腦干誘發(fā)電位卻能早期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有助于早期干預治療。
【點評】
黃疸是新生兒的一種常見癥狀,嚴重的黃疸會導致膽紅素腦病而危及生命,即使治愈也會遺留智力低下,舞蹈病,運動功能受損等后遺癥。對黃疸的病人一定要盡早治療,藍光照射是一種安全,簡便及退黃效果良好的方法,早期照射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嚴重的黃疸或血型不合溶血且紅細胞已經(jīng)致敏應采取換血療法。此外,我們要針對黃疸的原因進一步檢查:比如血常規(guī)及COOMB’試驗黃疸是否為ABO溶血或Rh溶血引起。G-6-PD活性測定,CRP及血細菌培養(yǎng),肝功能檢查,地中海貧血的基因測定及腹部B超了解肝膽道情況等。對黃疸較重的病人應該常規(guī)做腦干誘發(fā)電位檢查以確定膽紅素是否已經(jīng)損傷腦組織。對腦干誘發(fā)電位異常的患兒,應早期干預。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