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壓綜合征
擠壓綜合征通常指四肢或軀干肌肉豐富的部位受外部重物、重力的長時間壓榨或固定體位的自壓而造成的肌肉組織的缺血性壞死,出現(xiàn)以肢體腫脹、肌紅蛋白尿及高血鉀為特點的急性腎衰竭。此類損傷傷情嚴重,合并傷多,死亡率高。早期判斷和及時正確處理對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一、診斷要點
身體軀干和(或)肢體受嚴重擠壓,持續(xù)時間較長者即應注意擠壓綜合征的可能性。
1.傷后出現(xiàn)肢體嚴重腫脹,皮膚出現(xiàn)點狀出血,紅斑或大水皰,伴有感覺、運動障礙及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能排除血管、神經(jīng)直接損傷者可判斷為“筋膜間隔綜合征”。
2.當?shù)脱萘勘患m正,中心靜脈壓正常而仍然少尿或無尿,血肌酐水平明顯升高時,擠壓綜合征的診斷基本成立。
3.血、尿肌紅蛋白,血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的測定,對擠壓綜合征的診斷及病情判斷有重要意義。擠壓傷壓力解除后12h血及尿中肌紅蛋白達高峰,但當肌紅蛋白造成腎小管嚴重梗阻時,尿中肌紅蛋白可呈陰性反應。尿肌紅蛋白可用濾紙鹽析法定性檢測。無此條件時可做尿潛血試驗。若尿鏡檢紅細胞少而尿潛血試驗陽性,可取患者血1~2ml,如血清析出不呈紅色,則可排除溶血,從而證明尿潛血陽性是尿中肌紅蛋白所致。
4.擠壓綜合征常有高血鉀、低血鈉、低血氯、低血鈣及酸中毒等代謝紊亂,其異常程度可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應嚴密監(jiān)測。
二、處 理
(一)現(xiàn)場處理
1.盡早解除傷員受壓可預防擠壓綜合征的發(fā)生或降低其嚴重程度。解除受壓后應限制傷員活動,對受傷部位進行固定,傷肢不宜抬高以減少毒素吸收。傷肢不做加壓包扎,盡量不用止血帶以免加重局部缺血性損害。
2.傷員若需長途運送,應予靜脈輸液,補充血容量以防治休克;口服或靜脈滴注碳酸氫鈉可堿化尿液,防止肌紅蛋白在腎小管的沉淀;傷肢腫脹嚴重者應就地早期切開減壓,應將深筋膜切開;留置導尿管觀察尿量;及早應用無腎毒性的有效抗生素;有開放傷口或做傷肢切開引流者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局部降溫可降低組織代謝、減輕或延緩病情發(fā)展。
(二)進一步處理
1.根據(jù)病史及體征疑有擠壓綜合征者應了解傷后排尿量,放置導尿管并立即做血肌酐及血、尿肌紅蛋白測定以助診斷。
2.休克及高血鉀可直接威脅傷員生命,應早期診斷,積極處理??捎醚獫{及右旋糖酐補充血容量。血鉀明顯增高甚至出現(xiàn)脈緩或心律失常者應立即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10~20ml,靜脈滴注5%碳酸氫鈉溶液200ml以減輕高血鉀對心臟的毒性作用。
3.注意其他合并傷(如骨折、實質(zhì)器官和空腔臟器的破裂等)的診斷,并做適當處理。
4.防治休克,嚴密監(jiān)測血壓、脈搏,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測壓,記錄尿量。傷后第一個24h補液量可根據(jù)受壓面積和時間計算:
(1)膠體液量(血漿及右旋糖酐)=受壓面積(%)×(80~100)ml。
(2)葡萄糖液及生理鹽水(3∶1),量根據(jù)受傷情況,結(jié)合當日出入量計算。
5.局部處理
(1)凡肢體腫脹明顯,張力高或有水皰形成,有相應的感覺障礙,肢體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者均應盡早施行切開減壓,以減少或避免肌肉壞死,減少組織分解產(chǎn)物吸收入血。切口應針對肌肉豐富、腫脹嚴重的部位,應將受累的每個筋膜腔逐個切開,術(shù)后及時更換敷料。
(2)傷肢大部分肌肉壞死時必須徹底清除,全身中毒嚴重威脅傷員生命者,可行截肢。截肢平面應在逐個探明各肌群的壞死情況后確定。截肢殘端一般不做一期縫合。
6.急性腎衰竭的防治
(1)密切觀察記錄尿量、尿比重、尿pH。每日測定血肌酐、血電解質(zhì)及血氣分析。
(2)每小時尿量<30ml時,在補足血容量的基礎(chǔ)上可用甘露醇及呋塞米進行利尿。尿pH呈酸性時應口服或靜脈滴注碳酸氫鈉堿化尿液,防止肌紅蛋白在腎小管沉淀。
(3)出現(xiàn)少尿或無尿時首先排除低血容量因素。當血容量補足后仍然持續(xù)少尿或無尿、血肌酐升高者應按急性腎衰竭重點處理。在少尿或無尿期應積極維持水、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須透析治療,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療效均肯定。前者效率較高,每周施行2~3次。后者簡便易行,可在床旁操作,需持續(xù)進行。
(4)為維持足夠的營養(yǎng)供給,宜采用高脂肪、高糖類、低鹽、低蛋白飲食。經(jīng)腸道補充營養(yǎng)有困難時,可通過中心靜脈導管施行“靜脈高營養(yǎng)”。
(5)加強全身、呼吸道及傷肢的護理,防止并發(fā)癥。積極防治感染,選用無腎毒性的高效抗生素。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