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南京與同類城市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
一、南京與北方同類城市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對比分析
根據2005年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200城市的排名,大連、沈陽、青島、濟南、長春、哈爾濱等北方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與南京處于同一檔次,其中大連、沈陽、青島的排名在南京之前,分別為第10、12、13位,濟南、長春、哈爾濱的排名在南京之后,分別為第19、21、23位(不含港、澳、臺地區(qū)7座城市),所以我們選擇以上6個城市作為我們的比較研究對象。
由于城市綜合實力與城市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難以將兩個指標體系中的城市綜合起來加以分析,為便于研究,更好地對南京以及其他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作出較為客觀和科學的評價,我們從各城市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中提取出能夠代表各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核心數據,并結合《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關于綜合競爭力和國家統(tǒng)計局關于綜合實力的研究,將南京與以上北方6個城市進行比較分析,以期能夠找到阻礙南京市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癥結所在,為市委、市政府正確判斷南京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作出科學決策提供支持。
1.經濟指標
我們將經濟指標分為經濟數量指標和經濟質量指標。
(1)經濟數量指標
經濟數量指標包括GDP總量、人均GDP、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總額、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和固定資本投資總額共7項分指標。從我們對所獲取的數據分析來看,南京在“十五”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與北方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見表6-3)。例如GDP總量,在北方6個城市中,南京僅低于青島,而高于其他5個城市;人均GDP、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總額三項指標,南京均處于所比較城市的首位;外資利用狀況以及進出口總額等,南京低于青島和大連,但比沈陽、長春等城市要高;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由于數據的口徑不同,我們無法對其直接對比,根據分析,應低于大連和青島而高于其他城市。整體上分析,與北方城市相比,南京在上述指標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見表6-3。
表6-3 南京與北方同類城市經濟數量指標情況表
注:a大連市利用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兩個數據為2004年數據,社會消費品總額為增加值;b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為當年數據;c南京市利用外資為5年數據。
通過對“九五”末期和“十五”末期兩組數據的分析還可發(fā)現,南京在“十五”期間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tài)勢。如在“九五”末期,南京的GDP總量尚在大連之后,但經過5年的努力,南京GDP總量已超過了大連,其發(fā)展速度也處于上述所比較城市的首位,表現出南京經濟在高位上繼續(xù)快速增長的勢頭。人均GDP、社會消費品總額等多項指標也都處于比較的前列。
這里的大部分指標主要與綜合競爭力中的增長指數、規(guī)模指數、效率指數有關,其中增長指數反映一定時期內GDP的增長速度以及增長速度對收益帶來的改善。按照可比價計算,南京市2005年度GDP總量的增長速度是15.2%,沈陽是16.0%,哈爾濱是14.1%,濟南是15.6%,青島是16.9%,長春和大連2004年度指標分別是13.5%和16.2%,而其增長指數排名為南京第79位、沈陽第59位、哈爾濱第45位、濟南第74位、青島第38位、長春第77位、大連第41位。通過對增長指數的研究我們發(fā)現,雖然南京在“十五”期間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較快,但由于經濟的增長方式較為粗放,對經濟效益的改觀并不明顯,所以增長指數的得分排名仍然靠后。
規(guī)模指數主要反映城市貿易的績效,包括城市產品市場占有率、貿易增加值及增長速度。就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而言,南京為1 005億元,沈陽為914億元,哈爾濱為788億元,濟南為808億元,青島為866億元,長春為600億元,大連為721億元,而其規(guī)模指數排名分別為第10、11、25、20、24、23、14位,所以南京的規(guī)模指數處于同比城市的前列。
效率指數是指綜合生產率,它是城市創(chuàng)造價值的投入產出效率的一個集中體現。效率指數通過人均GDP和地均GDP兩項子指標計算得出。南京的效率指數較差,排名居第54位,相比而言,沈陽為第38位,哈爾濱為第64位,濟南為第34位,青島為第22位,長春為第32位,大連為第21位。經過仔細分析研究,我們發(fā)現該數據的獲得非常不科學,如南京的人均GDP以及地均GDP都是長春的2倍以上,但在效率指數排名中,南京卻比長春低22位,同樣,南京的人均GDP和地均GDP也比大連高出很多,如果按照《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的測算方法,南京的效率指數排名至少應在前20名之內。
由于我們無法了解綜合競爭力數據的詳細測算方法,所以也就不便對其作出過多的評價。但從“十五”期間的經濟數據看,南京的經濟無論從GDP總量,還是增長速度、效率等方面都應該處于相比較城市的前列,《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的排名有失偏頗,并沒有真實地反映出南京經濟的實力。
(2)經濟質量指標
對于該指標,我們選擇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高新技術產業(yè)占總產值比重和非公有制產值占總產值比重三項分指標。其中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表明一個城市工業(yè)的集中度,高新技術產業(yè)占總產值比重代表一個城市的產業(yè)結構,非公有制產值占總產值比重代表一個城市經濟所有制結構。我們認為以上三個指標基本可以說明一個城市未來經濟發(fā)展的潛力和質量。遺憾的是,由于各城市的統(tǒng)計口徑不一致,許多數據我們無法得到,只能在已取得的數據上進行分析。見表6-4。
表6-4 南京與北方同類城市經濟質量指標情況表
注:部分城市缺少統(tǒng)計數據。
經過比較分析后發(fā)現,南京的經濟運行質量不很樂觀,具體表現在:首先,南京的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雖然較高,但與青島等城市不同,南京的中央直屬企業(yè)較多,對本地經濟的帶動能力不強,缺少像青島海爾、海信等對本地經濟拉動效果明顯的大型企業(yè),很難形成產業(yè)鏈;其次,南京的高新技術產業(yè)占總產值比重指標表現不突出,遠遠低于大連,略好于濟南和青島,也說明南京的產業(yè)結構中以重化工業(yè)為主的傳統(tǒng)產業(yè)占比重過高,需要對產業(yè)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第三,南京的非公有制產值占總產值比重指標在相比的城市中處于下游位置,僅比哈爾濱稍好一點,遠遠低于沈陽、大連等城市,在所有制結構調整上,南京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結構指數反映了科技創(chuàng)新產業(yè)的結構水平,主要對應于高新技術產業(yè)占總產值的比重。南京結構指數的排名為第17位,沈陽為第14位,哈爾濱為第16位,濟南為第18位,青島為第31位,長春為第22位,大連為第27位。南京在同類城市中屬于中等偏上,但該指標排名的可信度也值得懷疑,如沈陽的科技創(chuàng)新產業(yè)的結構水平絕對不會比青島高出很多。
2.環(huán)境指標
該指標選取了森林覆蓋率、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污水處理率、工業(yè)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等指標作為分指標。見表6-5。
表6-5 南京與北方同類城市環(huán)境質量指標情況表
注:部分城市缺少統(tǒng)計數據。
與北方6個城市相比,南京的環(huán)境并不具有太多優(yōu)勢。在森林覆蓋率方面,由于雙方所處的地域不同,北方城市在該指標上普遍比南京要高出很多。而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南京在市區(qū)的綠化建設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無論在“九五”期末還是“十五”期末,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指標都要比北方城市好。在污水處理率指標和大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上,南京表現一般,而在工業(yè)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指標上,南京低于長春,好于大連和哈爾濱。
在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中,效益指數反映了城市創(chuàng)造價值時所節(jié)約的能源量以及環(huán)境的保護。南京的效益指數排名較后,為第74位,沈陽為第34位,哈爾濱為第22位,濟南為第37位,青島為第47位,長春為第14位,大連為第43位,遠遠落在北方主要城市之后。大連、青島由于鄰海,所以在環(huán)境建設方面長期以來一直好于南京。東北城市中,如沈陽、長春等雖然具體環(huán)境指標的數據并不高,但由于近年來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城市環(huán)境改善較快,沈陽2005年還獲得“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的稱號。而南京在環(huán)境方面雖然也有了較大改善,可比起東北幾個城市,改善速度慢了一些,這可能是南京在效益指數上排名遠遠低于北方城市的原因。
3.社會事業(yè)指標
該指標選擇人均壽命、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和城鄉(xiāng)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作為分指標。見表6-6。
表6-6 南京與北方同類城市社會事業(yè)指標情況比較表
注:部分城市缺少統(tǒng)計數據。
經過比較后發(fā)現,在社會事業(yè)方面,南京相比于北方城市處于領先地位。如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南京比哈爾濱要高出一倍以上。需要指出的是,南京的城市住房價格一直處于全國前列,比北方城市要高出很多(大連的城市商品房價格與南京較為接近,但也比南京要低),這些現象表明南京的住房已由溫飽型需求向舒適型轉化,同時也表明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與北方同類城市相比居于前列。在市民收入方面,南京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在“九五”期末排在第2位,低于濟南的8 471元,但在“十五”期末卻大大超前,并與北方城市拉開了較大的差距。另外南京的農民人均收入指標一直高于北方城市;控制失業(yè)等方面也一直是南京的優(yōu)勢所在,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比北方城市要低得多。
在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中,與此相關的指標分別是質量指數與就業(yè)指數。質量指數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以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財政收入進行測算。南京的質量指數排名為第26位,沈陽為第62位,哈爾濱為第53位,濟南為第42位,青島為第22位,長春為第88位,大連為第24位。雖然南京的質量指數較為靠前,僅在大連和青島之后,遠高于其他北方城市。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的是,按照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的測算方法,南京的質量指數應遠遠在青島和大連之前,青島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 920元,農民人均收入為5 806元,大連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 994元,農民人均收入為5 903元,南京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 997元,農民人均收入為6 250元,而南京的人均財政收入更是遠遠地超過青島和大連,所以相比于北方城市,我們認為,南京的質量指數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就業(yè)指數代表了綜合就業(yè)機會,南京的就業(yè)指數排名為第7位,沈陽為第30位,哈爾濱為第32位,濟南為第20位,青島為第17位,長春為第28位,大連為第14位。綜合就業(yè)增長這一指標通過計算一個城市流動人口絕對增長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出。南京就業(yè)機會比較多,吸引的流動人口數量巨大,應基本符合實際狀況。
二、南京與南方同類城市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對比分析
我們采集2005年各個城市相關方面的數據資料,在廣泛閱讀關于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分析方面的相關成果的基礎上,選擇10項指標為一級指標,分別為人力資源、科技資源、基礎設施及信息化水平、經濟結構、經濟國際化、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實力、經濟效益、人民生活質量、環(huán)境和循環(huán)經濟。在每一項一級指標下,根據不同情況分設不同個數的二級指標,共計38項二級分指標。這些指標包括城市發(fā)展的資源投入、經濟實力、社會發(fā)展等等方面,并突出了一些反映了現代經濟發(fā)展趨勢和時代精神的元素,如科技創(chuàng)新、經濟增長方式、信息化、經濟國際化等方面的相關指標。
為了方便不同量綱指標之間的比較和計算,我們對原始數據進行了無量綱的指標特征值矩陣規(guī)范化處理和指標之間關聯(lián)度分析,盡量做到評價結果客觀公正,希望能更令人信服。
在目標城市的選擇上,我們選擇了與南京這座城市具有可比性的南方11座城市作比較分析,他們包括江蘇省內經濟比較發(fā)達的3座城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長三角經濟區(qū)域的3座城市:上海市、杭州市、寧波市;15個副省級城市中的南部5座城市:廈門市、成都市、武漢市、深圳市、廣州市。
1.南京與南方同類城市實力分指標評價指數結果
從各個指標評價對象中選取最優(yōu)值組成參考數據列,計算出指標評價指數。見表6-7。
2.南京與南方同類城市競爭力對比分析
(1)資源優(yōu)勢對比分析
人力資源——為了分析目標城市的人力資源狀況,我們選取了反映城市人力資源結構的“第三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反映人力資源素質的“各類專業(yè)技術人員”和反映人力資源潛在優(yōu)勢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三項指標。通過量化分析,我們發(fā)現,在人力資源方面最有優(yōu)勢的3個城市是上海、武漢和南京,評價指數分別為2.637、2.296和2.152。南京市在三項分指標上評價指數有兩項比較高,分別是“第三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0.875)”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0.727)”,排名都是第2位,說明南京市人力資源的結構比較合理,潛在的人才資源比較豐富,這是南京市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也是未來支撐南京市建設發(fā)展的中堅力量。
科技資源——在科技資源的一級指標下,我們選取的是反映城市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每萬人專利申請量”、“每萬人專利授予量”以及反映城市科技創(chuàng)新投資力度的“科技活動經費占財政支出比重”3項指標作為二級指標。科技資源優(yōu)勢城市是深圳、廣州和上海,評價指數分別為2.760、2.091和1.898。南京市在科技資源方面表現比較差,在12個城市中排名第9位,主要在年專利量上比較欠缺。南京市“每萬人專利申請量”、“每萬人專利授予量”兩項指標的評價指數都很低,2005年南京市每萬人專利申請量和授予量分別為8.8件/萬人和3.6件/萬人,分別排名第9位和第8位,而且在申請量和授予量總量上也大大少于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寧波、蘇州等城市(見表6-8)。
基礎設施和信息化資源——上海、廣州和深圳3個城市在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占有優(yōu)勢,信息化程度相對都高。南京市在城市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水平方面成績尚可,排在第6位,但是信息化水平還比較低。
表6-8 2005年南京與南方同類城市專利申請量和授予量對比分析表
(2)經濟發(fā)展狀況
經濟結構——我們選擇了“第三產業(yè)占比”、“工業(yè)增加值”、“工業(yè)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產值占工業(yè)增加值比重”四項分指標來衡量各個城市的經濟結構狀況。2005年經濟結構比較優(yōu)化的城市是上海、深圳和蘇州,評價指數分別為3.368、3.142和2.909,這3個城市的經濟結構評價指數相對較高主要得益于工業(yè)增加值高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良好,高新技術產業(yè)產值占工業(yè)增加值的比重高。南京市經濟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在12個城市中排名第6位,其中“第三產業(yè)占比”居第4位。
經濟國際化——經濟國際化水平較高的城市是上海、蘇州和深圳,評價指數分別為3.567、3.316和3.194,經濟國際化水平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3個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增強了城市的實力。南京市經濟國際化水平也是排在第6位,低于蘇南的蘇州、常州和浙江的寧波。
經濟增長方式——在未來的經濟發(fā)展中和城市實力的提升過程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化將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全國、江蘇省以及南京市的“十一五”規(guī)劃中都重點強調了在未來五年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因而,可以說,哪座城市更重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它在未來城市實力和競爭力的排行榜上將更加靠前。我們根據各個城市公布的發(fā)展數據計算了12座城市的“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和“萬元GDP綜合能耗”來對比它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情況。2005年,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上取得較大成果的城市是廣州、南京和深圳,評價指數分別為1.520、0.975和0.954,這3個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在逐漸向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chuàng)新的方向上發(fā)展。南京市2005年的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相對比較高(見表6-10),得分在12座城市中排名第2,位于廣州之后,這說明了一種趨勢,即南京市的經濟增長正在朝著依靠科技進步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南京市的經濟增長能耗比較大,在南方同類城市中,2005年南京是能耗最大的城市之一,萬元GDP能耗為1.25噸(見表6-9),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卻遠遠高于蘇南和長三角的其他城市。能耗大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也比較嚴重,相應地,南京在環(huán)境指標上的評價指數與蘇南城市相比也是比較低的,這就影響了南京城市競爭力的排名。
經濟效益——2005年經濟效益比較好的城市是常州、深圳和上海,評價指數分別為2.888、2.793和2.685。南京市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數排名比較靠后,只排在了第11位。
經濟實力——2005年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是上海、寧波和廣州,評價指數分別為4.986、3.209和2.862。從指數上看,上海市遠遠超出其他城市,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南京市經濟實力有落后的趨勢,排名第8位,落后于蘇南的蘇州、無錫及浙江的杭州和寧波。
表6-9 2005年南京與南方同類城市經濟發(fā)展主要指標比較分析表
(3)人民生活質量
人民生活質量較好的城市是深圳、上海和廣州,評價指數分別是5.278、4.604和4.515。南京市人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數排名第7位,落后于蘇州和杭州,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排名第4位。見表6-10。
表6-10 2005年南京與南方同類城市人民生活質量比較分析表
續(xù) 表
(4)環(huán)境與循環(huán)經濟
關于2005年各個城市的環(huán)境指標沒有相對權威的統(tǒng)計資料,由于各個城市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口徑不完全相同,不具有可比性,我們只采集到江蘇省4座城市(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和上海市的原始資料。經過計算,南京的環(huán)境與循環(huán)經濟指標的評價指數在5座城市中只排在第4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