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藥理看藥物的性能
1.溫熱藥對生理功能的影響《中西醫(yī)學比較》一書中說:“溫熱藥如附子、細辛、吳茱萸、丁香、蜀椒、高良姜等溫熱藥,用后都能使身體增溫變暖,其機制大多數(shù)是由于這些藥物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溫熱藥能增強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活動,提高能量代謝”“能使心率增快,尿內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17-OHCS的排泄增多,耗氧量提高”“有直接刺激器官和組織,促進腎上腺素能介質的合成和釋放等作用”“對機體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興奮作用”。這說明溫熱藥對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增強人體的生理功能?!吨形麽t(yī)學比較》中還指出:“溫熱藥的這些藥理作用又會因機體的功能狀態(tài)而異。如溫熱藥的促交感-腎上腺及能量代謝的作用對寒證(即陰證)機體明顯,而對正常機體的作用卻不完全一致。某些助陽藥能延長腎上腺皮質激素造型小鼠(類似陽虛)的耐凍時間,卻使正常小鼠縮短耐凍時間?!边@種說法為扶陽藥對陰證患者有顯著的療效提供了藥理學依據。盧崇漢、李可等醫(yī)家的臨床實踐,也證實了這種說法的正確性。
2.寒性藥的藥理寒涼藥能使心率減慢,尿內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17-羥皮質類固醇的排出量減少,耗氧量降低;能抑制交感-腎上腺功能活動,降低能量代謝;能增強對中樞神經的抑制過程;抑制交感神經介質的合成與釋放;對機體的病理性亢進有降低作用。
3.藥物的性有學者認為,中藥的“性”可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它們或是共同的功能團,或是一定的電子密度分布。如附子、細辛、吳茱萸、花椒等熱性藥所含的消旋去甲烏藥堿,與陳皮、青皮、枳實等溫性藥所含的去甲腎上腺素、昔奈福林(對羥福林)等,均屬兒茶酚胺類結構,后者的作用具有中醫(yī)所說的熱性特點。結晶水是芒硝、硼砂、石膏等無機鹽類藥寒性特征的物質基礎,其電子云密度排列的有序性則為其根本原因。
4.中藥的味辛、甘味藥,多為溫熱性藥;咸、苦味藥,多為寒性藥;酸味藥寒者甚少,以溫性、平性居多。關于中藥五味的研究,人們主要從與藥味有關的藥物的某些物質的化學成分和理化特征與療效的關系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辛味藥多含揮發(fā)性成分,能刺激汗腺分泌而能發(fā)汗,或增強胃腸運動,緩解胃腸脹氣;甘味藥多含機體所需的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故有滋補之功;苦味藥多含生物堿、苷類及揮發(fā)油,其中小檗堿之類能抗菌消炎,杏仁苷之類能止咳平喘,蒽醌苷之類能刺激胃腸排空,揮發(fā)油之類能增進食欲,或許這就是苦能“燥”能“泄”的物質基礎;酸味之收斂固澀則源于其所含的鞣質和有機酸。當然,中藥之五味并不完全來自人們的口感,而是從藥物作用中總結出來的。因此,我們在研究時也不要局限于口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