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和珅,怕也和珅”的說法恰當(dāng)嗎
“成也和珅,怕也和珅”的說法很可能是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轉(zhuǎn)換而來?!俺梢彩捄?,敗也蕭何”是老百姓常說的一句俗語,句式比較固定,兩分句的第一個字互為反義詞。《容齋續(xù)筆》卷八《蕭何紿(dài)韓信》對這句話的來源有說明:“韓信為人告反,呂后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豨(xī)已破,紿信曰:‘雖病強入賀?!湃?,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保n信被人告發(fā)謀反,呂后想召韓信前來將其殺掉,但恐怕他不來,就和蕭何謀劃此事,蕭何出了一計,讓人謊稱陳豨已被抓獲,騙韓信說:“你雖然有病也要來祝賀?!表n信來了,立即被殺。韓信做劉邦的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現(xiàn)在被殺,又出自蕭何所獻計策。所以百姓中有“成事是由于蕭何,敗事也是由于蕭何”這樣的俚語。)后來人們就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成敗都由于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的影響。如今報紙活用此語為“成也和珅,怕也和珅”,由于“成”和“怕”不是互為反義詞,讓人感到很生硬;另外還得琢磨“怕”的含義,因此也讓人感到費解。此外蕭何為什么借著“陳豨已破”的名義召韓信“入賀”呢?(其實這時陳豨還沒有被抓,這是騙韓信的話)這是因為陳豨謀反了。謀反者被抓是大事,要大賀。大賀之會,韓信找不出不參加的理由。如果不參加,會被懷疑同情陳豨(其實陳豨謀反是和韓信商量過的,兩人商定:陳豨在巨鹿起兵反叛,韓信在京城作內(nèi)應(yīng))。這樣韓信就入宮了。韓信被殺前曾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以前蒯通曾勸韓信謀反,韓信認為劉邦對他有恩,沒聽蒯通的勸告;今日被騙而死,他認為是天意。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