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語多用來表述“拒絕聽從善言”。為什么這樣用呢?這與典故的原意有關?!熬苋擞谇Ю镏狻闭Z出《孟子·告子下》:“訑(yí)訑之聲音顏色,拒人于千里之外?!边@句話涉及一個故事:魯國準備讓孟子的弟子樂正子料理國政,孟子聽說這件事之后高興得睡不著覺。公孫丑就問孟子:樂正子“是不是很剛強”、“是不是足智多謀”、“是不是見多識廣”?孟子都回答“不是”。公孫丑接著又問:“那您為什么高興得睡不著覺?”孟子說:“樂正子喜歡聽取有益的話(好善)。”那么喜歡聽取有益的話與治理國家有什么關系呢?孟子認為:一個為政者如果喜歡聽取善言,就是治理整個天下也綽綽有余;如果不喜歡聽取善言,那他就會說:“訑訑,予既已知之矣(嗯嗯,這個我早就知道了)?!彼摹坝斢斨曇纛伾ā培拧穆曊{神氣)”就把人們拒之于千里之外了。由于掌權者這樣說話,有見地的人都被阻止,那么挑撥離間、逢迎拍馬的人自然就來了。一個為政者一方面聽不到善言,另一方面又同這樣一些壞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國家,可能嗎?由于“拒人于千里之外”這句話是孟子用來說“拒絕進善言的人”的,因此后來人們對這句話也采取了與孟子同樣的用法。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語確實也把“不善于聽取意見的人”的頑固勁兒、愚蠢勁兒表現得活靈活現。此外,(1)“訑訑”在這里雖譯為“嗯嗯”,實際上此詞也有特指的意義,即“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也”。(2)孟子與公孫丑的這段對話給人的啟示是: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長”,而“貴在有把天下之善招來的能力”。為政者想并且真這樣做,那么四海之內就會“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這樣,就不用愁國家會治理不好了。
到了今天,“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語的用法還擴展出一種意思,如說某人驕傲即用此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