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的中藥治療既可以預防亞健康的發(fā)生又可以治療已發(fā)生的亞健康狀態(tài)。依據中醫(yī)辨證,亞健康狀態(tài)主要表現為虛證、虛中夾實之證,治療上可以選用養(yǎng)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陰補腎、疏肝行氣之品,以促進臟腑低下功能恢復正常,保持機體功能,調節(jié)免疫系統等,起到維護重要臟器生理功能的作用。辨證論治如下。
1.肝氣郁結
(1)主要表現:情緒低落、抑郁寡歡、喜嘆息、脅肋脹滿、乳房脹痛、經前腹痛、月經不調或經血成塊狀,苔薄白、脈弦或澀。
若肝郁不解,發(fā)為肝氣橫逆,可犯脾胃。除上癥外,兼見惡心嘔吐,泛酸噯氣,脘腹痛脹,稱為肝胃不和。
肝氣犯脾,兼見納呆腹脹,少腹疼痛,大便不爽,稱為肝脾不和。
(2)治法:疏肝理氣。
(3)方藥:柴胡疏肝散,柴胡15克,陳皮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付,連服5~7日。或選成藥,如小柴胡沖劑。
2.瘀血內阻
(1)主要表現:局部腫脹或成痞塊、痛如針刺、拒按、痛處固定、皮色青紫、面色黧黑或晦暗、肌膚甲錯,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瘀點,或舌下脈絡紫脹,脈細澀。
血瘀??杉鏆鉁C候,如兼見局部脹痛、脹重于痛,疼痛時重時輕、時作時止,脹痛部位多不固定,可見竄痛作痛。脹痛可因嘆息、噯氣或矢氣而減輕。
(2)治法:活血化瘀。
(3)方藥:桃紅四物湯,熟地黃15克,川芎8克,白芍10克,當歸12克,桃仁6克,紅花4克,水煎服,每日1付,連服5~7日?;蜻x成藥,如復方丹參滴丸。
3.心脾兩虛
(1)主要表現:面白無華或萎黃、唇甲淡白、失眠多夢、心悸心煩、頭暈健忘、少氣懶言、納呆食少、倦怠乏力,舌淡脈細。
(2)治法:健脾寧心。
(3)方藥:歸脾湯,白術10克,茯神20克,黃芪20克,龍眼肉15克,酸棗仁15克,人參15克,木香10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棗3~5枚,水煎服,每日1付,連服5~7日。或選成藥,如歸脾丸。
4.濕熱內蘊
(1)主要表現:口苦、嘔吐或惡心、納呆食少、脘腹痞悶、肢體困重、身熱不揚、尿黃,舌紅苔膩,脈濡數。
(2)治法:清熱利濕。
(3)方藥:三仁湯或甘露消毒丹,滑石20克,茵陳15克,黃芩10克,薏苡仁15克,連翹10克,薄荷10克,杏仁10克,藿香10克,水煎服,每日1付,連服5~7日。或選涼茶,如王老吉涼茶、廣東涼茶等。
5.脾虛濕勝
(1)主要表現:腹脹、口膩納呆、惡心脘悶、食欲不振、脘腹隱痛、頭身困重、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胖苔白膩、脈沉細或濡。
(2)治法:健脾祛濕。
(3)方藥:二陳湯合香砂六君子湯,人參15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半夏10克,陳皮6克,木香6克,砂仁(后下)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付,連服5~7日或選成藥,如香砂養(yǎng)胃丸。
6.脾腎陽虛
(1)主要表現:面色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納呆食少、食后腹脹、五更泄瀉、頭暈耳鳴、腰膝冷痛,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2)治法:溫腎健脾。
(3)方藥:金匱腎氣丸或附子理中湯,附子(先煎)5克,桂枝10克,生地黃20克,山藥15克,山茱萸15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每日1付,連服5~7日?;蜻x成藥金匱腎氣丸。
7.肝腎陰虛
(1)主要表現: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腰膝酸軟、視物不清、五心煩熱、口燥咽干、盜汗顴紅、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或閉經,舌紅苔少脈細數。
(2)治法:滋腎平肝。
(3)方藥:六味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熟地黃24克,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如眼睛干澀、視物不清明顯者,可加枸杞子、菊花各9克;如五心煩熱、口燥咽干、盜汗顴紅明顯者,可加知母、黃柏各10克,水煎服,每日1付,連服5~7日?;蚍謩e選用成藥,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