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初,中西匯通派認為高血壓、中風均屬“肝陽上亢”,最著名的就是張錫純之“鎮(zhèn)肝熄風湯”。李可認為,高血壓及中風,其根本點就在于先天陽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濕瘀濁竊踞陽位。以往中醫(yī)界之誤,誤就誤在“肝陽上亢”,實際上是“陽火不藏”出現(xiàn)的一種假象。王冰論龍雷之火的那一段話,最貼切不過,這是西化的頭腦不可思議的(《人體陽氣與疾病》41~44頁)。
常用方藥:藏陽,四逆湯或潛陽丹;鎮(zhèn)沖,溫氏奔豚湯加龍牡、磁石、煅紫石英;透邪,麻附細、大小續(xù)命湯;引導,引火湯(44頁)。
陽虛型高血壓兼肥胖癥 胡某,女,46歲,1979年10月31日,突然昏厥邀診,至則已醒,心有余悸,甚為恐懼。詢之,患腎性高血壓已5年。舒張壓常在110~120mmHg,曾服鎮(zhèn)肝熄風湯、羚羊鉤藤湯近百劑,不僅無效,反增食少便溏。近3年異常發(fā)胖,頭暈畏寒,嘔逆腹脹,足膝冰冷。近1個月服羚羊角粉后,常覺有一股冷氣從臍下上沖,沖至咽喉部,人即昏厥。約三五日發(fā)作1次。其眩暈如騰云駕霧,足下如踏棉絮,越胖越覺無力。腰困如折,小便余瀝,咳則遺尿,時時有咸味之痰涎上壅。常起口瘡,頭面又覺轟轟發(fā)熱,每日中午面赤如醉。舌淡胖,苔白膩,脈洪不任按,久按反覺微細如絲。脈證合參,乃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下寒是真,上熱是假。復加誤用寒劑,更損元陽,陰盛于下,逼浮陽上越,故見上熱假象。予溫氏奔豚湯中附子30g,加吳茱萸15g,腎四味60g,生龍骨、生牡蠣、活磁石、紫石英(煅)、山茱萸各30g,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上藥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日3服,3劑。二診:患者在無人陪侍下坐班車來門診。主訴:服藥3劑,每天小便很多,全身舒適,頭不暈,腳底再不飄浮欲倒,腹中覺暖,再無冷氣上攻,心中也不覺怕了。每天服藥后,腹中陣陣響動,矢氣極多,惹得孩子們哄堂大笑,幾年肚脹,一下子松寬許多。藥已中病,囑守方再服10劑。三診:其夫特來門診告知,諸癥均愈。血壓保持在80~90mmHg,已正常上班。最奇的是服藥后尿特別多,10多天功夫,腰圍瘦了1寸多(383頁)。
【李按】本案舒張壓常在110~120mmHg,證屬命火衰微,不主溫煦,故怯寒肢冷;火不生土,中陽不運,故見食少便溏。諸陰失陽之統(tǒng)攝,故上則飲逆頭眩,挾沖氣上沖,下則尿多不禁。異常肥胖亦屬陰盛陽衰,與寒濕停聚同理。復加誤用寒劑,更損元陽,陰盛于下逼浮陽上越,故見上熱假象。予溫氏奔豚湯加味,因嘔吐加吳茱萸,腰困如折,加腎四味,時發(fā)昏厥,加山茱萸固脫,服藥近半月,諸癥均愈,舒張壓亦維持在80~90mmHg。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