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身拍背法 根據重力作用的原理,通過改變體位的方法促進肺部分泌物從小支氣管向大支氣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時根據病情2~4h翻身1次,可防止肺萎縮及肺不張,保證支氣管排痰通暢。例如:肺不張時可將肺不張的肺段位于上方,有分泌物排出的肺段必須在上方,使支氣管處于垂直位,通常下葉分泌物較多時采取俯臥位,上葉分泌物多時采取仰臥位或半臥位,左側分泌物多時采取右側臥位,右側分泌物多時采取左側臥位,在采取特殊體位的同時,應叩擊背部可促進分泌物松動排出。
2.胸部叩擊法 通過產生有節(jié)律的叩打,對呼吸道-肺部的直接震動,使附著管壁的痰液松動脫落。叩擊的動作輕快,常用軟的面罩或護理人員的手指手掌。叩擊時手指手掌緊貼患兒胸壁,手指方向與肋間平行,用軟的面罩的邊緣接觸胸壁,以免漏氣。在嬰兒呼氣時用腕部的力量輕叩肺部,叩擊部位在前胸、腋下肩胛間和肩胛下左右共8個部位,叩擊速度為100~120/min,每次叩擊提起2.5~5.0cm,每次叩擊1~2min,每個部位反復6~ 7次,總共時間不要超過10min。叩擊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的呼吸、心率、皮膚及口唇是否青紫。胃管喂養(yǎng)后30min內不能進行此操作。在喂養(yǎng)或吸痰前30~45min改變體位后再叩擊,叩擊前可適當提高氧濃度10%~15%。對于用呼吸機的危重患兒48~72h及有肺出血的患兒不能進行此操作。
3.霧化吸入法 每天對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患兒行霧化吸入,每12小時1次,每次15~20min。在霧化液中加入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相應的抗生素,對消炎、鎮(zhèn)咳、化痰、濕潤氣道有較好的效果,并可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支氣管功能,起到較好治療作用,有利于痰液吸出。
4.吸痰法 霧化吸入法治療結束,給予吸痰,注意無菌操作,先吸引口腔內分泌物,再吸引鼻腔內分泌物,以免患兒在喘息和哭泣時將分泌物吸入肺部。吸痰壓力不超過100mm Hg,時間不超過15s。注意觀察分泌物的量、黏稠度及顏色、面色及吸痰后呼吸音的變化。若吸痰后出現青紫可加大氧流量10%~15%。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