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社會的科學手段
出于了解民意動向的需要,美國每個總統(tǒng)候選人都有自己的民意調查班子,或依賴民意調查公司獲取民意支持的數據。美國各州和地區(qū)的民意調查機構定期公布民眾意向,題目大多數是關于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調查結果常常受到政府、傳播媒介和社會的矚目,對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者為了把社會問題闡述得有根有據,常常引證民調數據和結論。由于輿論調查擺脫了對思辨方法的依賴,能夠提供完備的數據形態(tài),具有直觀的說服力和影響力。
民意測驗將廣大民眾的見解、要求與呼聲納入社會意志的數據系統(tǒng),依此制定的有關政策具有完全的科學性。輿論調查是與廣大群眾的民主權益聯系在一起的,在民意的溝通及政策構成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民意測驗是對民意的方向、強弱獲取精確的數據,揭示民意的追求,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充足的理由。從民意測驗的數據,可以看到公眾對政治的態(tài)度,消費者對商品的喜歡程度,對政府的要求,各種年齡段的人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無處不在的輿論調查,成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或方案的依據。
社會科學大師多側重研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對分析宏觀社會狀況和歷史過程具有指導意義。而社會眼前的巨變和波折,則要用民意測驗來揭示。對現實的曲折變化,僅僅考察宏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運動,反而無法解釋許多緊迫的社會難題。沒有一個學說體系對眼前或幾年后的社會前景作出過令人滿意的推測,甚至一個觀點、一項政策剛剛提出不久,就在推行中碰得頭破血流,原因只有一個,他們還沒有真正重視和運用民意測驗證實它們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社會系統(tǒng)的復雜多變,是由人的意識、行為的難以把握性決定的。在研究社會系統(tǒng)中,把人的行為規(guī)律引入視野,用數學方法描述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無疑是處理社會微觀問題最理想的方法。人的行為不過是每天的思想和情感的外化,由各種態(tài)度和意見表現出動機、追求和愿望。人的意志決定各種社會變故和發(fā)展,一切社會命題都可由此獲得答案,但這不是指個別人的意志,而是指全體人民或絕大多數人意志的總和。
民意測驗能夠反映大多數人對社會問題的看法,能提前發(fā)現社會可能遭受的挫折,被用來確定政府計劃,或被用來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有更大的價值?!爱敱挥脕碓O立目標和優(yōu)先順序時,公民調查被證明能同資金雄厚的特殊利益集團和游說組織相抗衡。”[3]美國學者雅各布斯指出,輿論調查演變?yōu)榭偨y(tǒng)及其顧問的一種操縱工具,源于民意測驗最初的“反沖效應”,即民意測驗被視為大眾態(tài)度的晴雨表,官員們在提交新建議或調整現行政策之前,可以借此認識公眾態(tài)度,使政府官員們對大眾的政策偏好變得越來越敏感[4]。
民意測驗可以告訴人們:一種社會制度受到歡迎的程度,社會將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一項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國家權力是鞏固還是正在走向瓦解,經濟或政治形勢的發(fā)展是健康還是面臨危機,一個人能勝任國家元首還是只能充當無名小卒,某位市長候選人具有何種品德、人緣和能力,某種產品是否具有銷售市場……可以說,民意測驗能夠預測有關民眾利益的一切現實問題。
1966年中國在進行“文化大革命”之前如果進行一次民意測驗,尊重人民的意愿,就不會遭受十年浩劫的災難。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放開價格”的口號,造成亂漲價的風潮,如果事先進行一次民意測驗就會避免刺激通貨膨脹的發(fā)生,找到如何“放開價格的途徑”。1991年蘇聯解體,蘇共統(tǒng)治地位崩塌,這一歷史性的社會地震早在幾年前就已由民意測驗預示出來,許多人卻不以為然。只要分析一下當時民意測驗的數據,足以讓人確信蘇共的解體已近在咫尺,可能就發(fā)生在第二天。民意測驗把握社會動向的科學性,取決于調查輿論動向的準確性,這不是對民意進行估計和簡單的定性,而是以統(tǒng)計、驗算的方式顯示人們集合意識的分布、比例、強度與指向,把尊重人民這一歷史發(fā)展動力的準則變?yōu)楣芾砩鐣恼嬲改稀?/p>
將數學引進對人的意識測量,確定人們的意向,把對民意的認識納入由量變再現質變的系統(tǒng),才能認識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科學只有在運用數學的時候,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輿論是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幾億人的意識活動,真實地抽取樣本,利用民意測驗獲得確鑿的數據,不帶偏見地去認識它,就能破解人的意志,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鑰匙。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具體單位,只要依據輿論調查獲得大量數據,精確地推導出人民對某項政策、觀點、措施所持的態(tài)度,就能判斷他們的行動及其導致的結果。
民意測驗選擇各領域、各階層、各種職業(yè)和年齡區(qū)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態(tài)度進行測定,構成全方位的意向調查。各種事務的優(yōu)劣、適時與否、利害的大小都是以絕大多數人的滿意或不滿意為標準的。有一些政策或觀點,從理論上推斷勢在必行,但人民群眾卻持反對意見,其原因是“理論”脫離實際,脫離了人民的切身利益,人民就不會擁護,更不會產生自覺貫徹的動力。如果強制推行,就要遭到失敗。民意是人民意志的外化,無數人的態(tài)度匯成一個總的評價,產生一股強大的肯定或否定的力量,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民眾基礎。在確立、推行各種決策時,事先進行一次廣泛的民意測驗,了解群眾的意愿,獲得最公正的社會評價,將避免許多失誤。
為了客觀、全面、公正、科學地評價干部、選拔任用干部,2006年7月,經中共中央同意,中組部印發(fā)實施《體現科學發(fā)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要求綜合運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個別談話和綜合評價等具體方法進行干部綜合考核評價,把民意調查列入干部考核程序[5]。這是對全國范圍的領導干部的民意調查,也是對選拔干部工作的一次檢閱和監(jiān)督,必將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注入生機。
這次中組部將調查權委托給國家統(tǒng)計局,要求各級組織部門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民意測驗,以確保統(tǒng)計部門獨立完成調查。民意測驗機構動作的客體性(不能自己調查自己)、調查范圍的廣泛性、調查對象的代表性、調查內容的完整性和調查過程的規(guī)范性,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調查的問題,找出影響干部群眾滿意度的突出因素。干部的優(yōu)劣,以人民的意志作為評判標準,一定會把群眾公認度高的干部選拔上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