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某,男,74歲,某省參事室參事,1976年1月14日就診。
昨天早晨登廁之后眩暈欲仆,勉強回房,倒于睡椅,昏厥不省,四肢厥冷,小便自遺,半小時后方漸轉(zhuǎn)蘇。當即到湖南某醫(yī)院就診,診斷為冠心病。心電圖提示:急性前下壁心肌梗死,Ⅱ°房室傳導阻滯。癥見面色白,頭昏乏力,四肢不溫,心悸氣短,胸中憋悶,夜不能寐。舌淡帶紫,苔薄白膩,脈弦細緩,時有歇止。年高體衰,陽氣素餒,加以臨廁努掙,致中氣下陷,清陽不升,發(fā)為虛脫。此厥脫之險雖平,心陽未復,氣血兩虧,痰瘀痹阻。治宜溫陽益氣,補虛復脈,佐以化瘀宣痹。
處方:紅參9克(另煎兌),附子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丹參15克,瓜蔞實12克,薤白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麥冬9克,阿膠12克(烊化),生姜10克,大棗5枚。10劑。每日1劑,煎服。
二診:服藥頗應,精神轉(zhuǎn)佳,四肢漸溫,心悸已平。唯左前胸仍間發(fā)憋悶,夜寐不寧,舌上膩苔已凈,脈仍弦緩,較前有力,偶有歇止。仍宗原法加減。
處方:紅參9克(另煎兌),附子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麥冬9克,丹參15克,茯苓12克,黃芪24克,當歸12克,三七3克(研末吞服),阿膠12克(烊化),五味子9克,生姜9克,大棗5枚。10劑。每日1劑,煎服。
三診:諸癥明顯好轉(zhuǎn),胸中憋悶消失,夜能安寐,舌轉(zhuǎn)淡紅,脈細緩均勻。心電圖提示:心肌梗死恢復期,房室傳導阻滯已消失。原方續(xù)服10劑,自覺癥狀消失,遂停藥。囑以紅參60克,制附子30克,泡好酒500毫升,以備救急。
患者于1978年1月1日,因勞累又發(fā)生十次昏厥,當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神志昏迷,氣息微弱,二便失禁,勢甚危篤。其妻急以所備之參附酒灌之,傾刻,嘔吐痰涎約半碗,隨即轉(zhuǎn)蘇。此后,患者乃以參附酒常飲,每逢精神不振即以藥酒少量飲之,便覺神清氣爽。隨訪19年,患者未類似發(fā)作。
【按】 患者年逾古稀,氣陰早衰于未病之先,故稍事勞累則元氣下陷,清陽不升,發(fā)為虛脫。證屬氣厥虛證。先父臨床治療本病,昏厥時以參附酒灌救,回陽固脫;厥復神清后再投以溫陽益氣、補虛復脈之方,常以參附湯合炙甘草湯加減。按參附湯為治陰陽氣血暴脫之主方,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子回陽救逆,配成藥酒,不但較湯藥方便應急,且參、附得酒之辛熱以行藥勢,通經(jīng)脈,故能傾刻生陽化氣,挽救虛脫。先父臨證多年,常用參附酒搶救虛脫,每收起死回生之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