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顯像術可以運用飽和法或首程通過方法實現(xiàn),兩者都能評估室內容積,EF和局部室壁運動。在首程通過方法中,影像在核素最初的輸注中獲得。在飽和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術也稱為多門控采集(MUGA)或者門電路血池顯像,通常認為這是測量左心室射血分數最精確的方法。MUGA是對患者紅細胞池內細胞標記放射示蹤劑,通過放置在前胸適當位置的伽馬攝像機測量放射性強度。每單位時間的記錄數與血流量成比例。經過心動周期厚對心腔容積進行直接評估。常規(guī)用99mTc進行標記。它能夠使標記的紅細胞最多,具有相對較短的半衰期(6h),發(fā)射光鋒(140kV)與γ射線照相機最大分辨力相近。標記可以通過體外孵育自體標記了99mTc的血標本或者更為常用的是在活體內靜脈脈注射高锝(99mTc)酸鈉注射液。盡管體外標記紅細胞更有效。但是體內標記的方式對于大多數的患者更簡便,因為這僅僅涉及一次經脈穿刺,費時少,花費少。在體內標記中,通常注射的核素超過80%與紅細胞相結合。注射后不久,標記的紅細胞平均分布在整個血細胞池。在每次注射后5~10min累積心率達到800~1 000時獲得數據。整個R-R間歇被等分為16~32個階段(門控窗口)。每個階段分別計數。在數據采集的最后,各個心動周期的計數匯總,所有影像會按順序展示,形成一個心動周期的回放。從前面、左后斜位采集影像。改良的左前斜位投射使所有心腔最好的可視化,同時提供關于所有左心室壁的間接信息。左前斜位投照用于測量射血分數,因為左心室與其他任何心腔都沒有重疊。左心室時間-容積曲線用于推導一系列收縮和舒張功能指數。
表5-1 各項無創(chuàng)性應激實驗診斷準確率的回顧性Meta分析(運動試驗ECG, SPECT,藥物應激的超聲心動圖和SPECT,磁共振成像a)
a.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指標沒有重新矯正。這些數據取平均數。每種檢查類型都存在較寬的波動范圍
考慮到電離子輻射照射,盡管選用劑量非常小 (6.2mSv)1rem=0.01Sv,MUGA掃描對于哺乳和妊娠的婦女仍是禁忌的。門控超聲心動圖對于患有心律失常和R-R間期顯著變異的患者也是不可行的,這些可通過采集中修改和記錄后的處理糾正到一定程度。為分開心室和明確室腔輪廓獲得最佳的投射是于操作者相關的,技術不佳會帶來很多測量誤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