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獎金的諾貝爾獎
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雖然人們已經(jīng)知道睪丸中存在雄激素、卵巢中存在雌激素,但在尚未從中分離提純出樣品之前,誰也不能確定。
1923年,美國生物化學家多伊西和解剖學家阿倫,從母豬卵巢卵泡中證實雌激素的存在。他們又用小白鼠做動物實驗,將其雙側卵巢切除,再皮下注射卵泡液,在第一次注射40~48小時后,小鼠表現(xiàn)出明顯的發(fā)情期,但仍無法分離出雌激素。
1927年,德國生物化學家阿什漢和桑戴克在孕婦尿液中,發(fā)現(xiàn)有大量性激素存在。由于尿液容易得到,且不易含蛋白質和組織的混合物,于是全世界生物化學家展開了提取性激素的國際競爭。最后,德國化學家布泰南特在1929年從孕婦的尿液中分離出雌酮晶體,這是性激素中第一次被分離出來的化合物。
德國化學家布泰南特
布泰南特1903年3月24日出生在德國不來梅。1927年從馬爾堡大學畢業(yè),進入溫道斯研究所工作。溫道斯是著名的德國化學家,192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至1933年,布泰南特在溫道斯的指導下研究化學,一面博覽群書,一面研究性激素。這幾年是他在性激素研究方面產生飛躍的階段。1931年春,布泰南特從兵營中得到的兩萬五千升男性尿液中,分離出15毫克雄性激素——雄酮,國際生化界和醫(yī)學界為之震驚,他們?yōu)椴继┠咸氐莫毜揭娊夂统膊湃A所傾倒。
布泰南特對性激素進行不斷探索,后來,他試圖分離出一種可能與雌激素作用不同的女性激素——孕酮,他多次試驗均未成功。終于,通過不懈的努力,在1934年3月的一天,他和助手韋斯特法爾,從兩萬頭母豬卵巢中提取到20毫克黃體激素的晶體,4月11日布泰南特向德國內科學會匯報,并把黃體激素的晶體命名為黃體酮。這是由卵巢內黃體所分泌的激素,能夠促進子宮內膜組織的變化,以接納受精卵,維持妊娠正常進行,促進乳腺發(fā)育。后來,他又發(fā)明了用豆油合成激素的方法,從膽甾醇中提取出純凈的孕酮。又從睪丸的提取物中得到睪酮,并測定其結構。1935年,布泰南特將雄酮的衍生物轉變成睪丸酮。
由于布泰南特在性激素研究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他于193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由于當時德國政府的阻撓,他沒能親自去領取諾貝爾獎金。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他收到了寄來的諾貝爾化學獎獎章,但獎金仍留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美國泌尿科醫(yī)生哈金斯
現(xiàn)在,性激素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雌激素受體拮抗劑用于治療乳腺癌;孕激素用于治療卵巢癌;雄激素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老年性骨質疏松等的治療。而最為重要的一項應用,是孕激素及雌激素作為口服避孕藥用于計劃生育。
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上曾應用性激素治療癌癥。美國芝加哥大學醫(yī)學院泌尿外科教授哈金斯,曾經(jīng)收集狗的前列腺液。狗是目前所知的唯一能與人一樣患前列腺癌的動物。結果他發(fā)現(xiàn),腫瘤發(fā)生、生長有時與激素有關。1940年后,他對一些前列腺癌已轉移至骨骼的病人注射雌激素,結果腫瘤消退,骨痛減輕。乙烯雌酚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與自然生成的激素有同樣效力。
1950年,哈金斯報道了與同事合作研究過程中1 800個成功病例,使人們確信已經(jīng)找到了一種治療方法,可以對付當時人們還毫無對策、無能為力的癌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雌激素可以控制前列腺癌擴散這一發(fā)現(xiàn),第一次為人類腫瘤受激素環(huán)境影響的理論提供了證據(jù),并第一次用人工合成藥物,對癌癥進行有效的治療。并非專業(yè)從事癌癥研究的哈金斯教授,因為這個造福眾多癌癥病人的偉大發(fā)現(xiàn),而獲得196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哈金斯的發(fā)現(xiàn),是臨床醫(yī)學史上的一個了不起的轉折點,證明用人體自身的一種產物,而不是毒素或放射性藥物治療癌癥,可能是治療癌癥的一種新方法——性激素的內分泌療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