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型肝炎病毒與肝炎
1.己型肝炎病毒(HFV)目前已知的引起腸道傳播的病毒性肝炎病原體為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可引起暴發(fā)流行及散在發(fā)病。1994年Arankaile等對1955年至1993年印度先后發(fā)生的17次水源傳播的肝炎流行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證實,安達曼島嶼流行的肝炎以及歷次流行中的部分病例HEV感染標志均陰性。此外,戊型肝炎患者多為青壯年,但安達曼島嶼46%的肝炎患者為小于15歲的青少年,說明很可能存在第三種腸道傳播的病毒性肝炎,但至今HFV和己型肝炎的關系并未被確認,還需從病原學、分子生物學和血清學進一步證實。
2.庚型肝炎病毒(HGV)在1995年和1996年,2個研究小組分別發(fā)現了一種可能為非甲~非戊型肝炎的致病因子,并分別命名為GBV-C和HGV。
GBV-C/HGV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病毒顆粒大小為20~30nm,基因組全長9.1~9.4kb,屬黃病毒屬,與HCV的氨基酸序列有27%的同源性,編碼約2 900個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分為結構蛋白及非結構蛋白。GBV-C/HG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GBV-C/HGV傳播途徑與HCV相似,主要是經血或血液制品傳播,也有可能垂直傳播和通過性傳播。但其對肝臟的致病性尚無定論。
3.TT病毒(TTV) 1997年日本的Nishizawa等學者運用代表性差異分析技術從一例非甲~非庚型輸血后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克隆到一個500bp的片段N22。通過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了N22與輸血后肝炎的高度相關性。由于此病毒來源于1例名為TT的病人,所以暫命名為TT病毒。到目前為止,TTV的全基因組結構已被鑒定,為了進一步了解TTV感染與肝炎的關系,大量深入的基礎及臨床研究仍在進行中。
TTV是第一個被發(fā)現感染人類的單股環(huán)狀DNA病毒。TTV感染在人群中廣泛存在。國內學者對我國北京、南京、沈陽、深圳等地區(qū)不同人群進行了TTV檢測,周育森等報道我國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TTV DNA陽性率42.9%,甲~庚型肝炎病例中TTV DNA陽性率僅2.9%,輸血員中ALT異常而無甲~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標志者TTV-DNA陽性率34.6%,明顯高于ALT正常獻血者(TTVDNA陽性率16.8%)。
TTV是從原因不明的輸血后肝炎中分離的,曾被稱為輸血傳播病毒。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膽汁、糞便、唾液、精液和乳汁中都能檢測到TTV,某些標本中病毒量甚至比血中高100倍。由此可見,TTV除可經血傳播外,也可通過消化道等多途徑傳播。UTR-PCR檢測結果表明世界各地健康人群TTV的感染率80%~100%。由于人群中有大量的無癥狀病毒攜帶者,TTV被稱為“輸血傳播病毒”是欠妥當的,以糞-口途徑為主的多途徑傳播可能是導致TTV在正常人群中大量流行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一些動物中也發(fā)現了TTV的存在,但其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尚不清楚。
目前絕大多數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研究及實驗動物模型多不支持TTV有引起肝炎及肝外器官疾病的能力。因此目前傾向于認為TTV不具致病性。
4.SEN病毒(SENV)1999年6月,DiaSorin研究中心的Panielli Primi領導的研究小組宣布發(fā)現了一種新型病毒,其基因組序列與已知的任何一種病毒的同源性小于50%,他們認為這種病毒極有可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并可能是80%的輸血相關的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SENV為一單鏈環(huán)狀DNA病毒,無包膜,核殼內含有單股鏈DNA,屬環(huán)狀病毒科,DNA呈環(huán)狀。SENV的傳播途徑與輸血密切相關。研究發(fā)現有輸血史病例的SENV感染率為30%(86/286),遠高于無輸血史病例的3.0%(3/97),且感染率隨輸血單位數的增加而增加,輸血后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病例的SENV感染率較其他病例組顯著增高。SENV可能與輸血后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相關,但是把SENV作為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的病原體目前尚缺乏證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