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jié) 民間造型藝術
尖頂斗笠
一、斗笠
斗笠在京族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在日曬多雨的京族聚居區(qū),人們不論是外出勞作或上街都會戴著它,它早已成為京族人的標志之一。現代化進程中,很多傳統(tǒng)服飾悄然流逝,但斗笠仍牢牢扎根于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身著一襲白袍,頭戴尖頂斗笠,嫵媚多姿的京族姑娘倩影是京島旅游業(yè)的“形象使者”。尖頂斗笠源于何時何地已不可考,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尤其是越南很常見。
尖頂斗笠最大的特征,是它圓錐狀的造型。將竹子削刮成竹篾以作為胎骨,再附上一層層的竹葉或當地產的野生小葵的葉子,并使用絲線固定即成斗笠。有的還在斗笠上點綴一些花紋裝飾。斗笠的美觀完全依靠制笠匠靈巧的雙手。在實際制作過程中,葉子的選用和處理、竹篾的削制、骨架的搭建、針腳的疏密等工序,無不需要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藝。斗笠質地輕盈,內斗很深,直徑30厘米左右,笠頂尖細,姑娘們戴在頭上,幾乎蓋過大半個臉部,掛于頸后,斗笠略小于肩,其飄逸簡約的風韻,與京族人民含蓄勤勞的性格非常相配。對京族人來說,斗笠不僅僅是一種遮陽避雨的用具,還是一種感情信物。如果小伙子遇到自己中意的姑娘,會送給她一頂斗笠,如果姑娘收下,則表示她接受了小伙子的求愛,也有女子把自己的斗笠送給男子表心意的。如京族民歌《過橋風吹》“相愛脫笠相送,回家撒謊過橋遇大風。風吹了,風吹了,陣陣風把帽吹向天空……”即是。
隨著京族聚居區(qū)旅游業(yè)的升溫,現在京族人巧手制作的斗笠達到了實用和裝飾的完美結合,已走出京族三島,成為一種饒有趣味的民間藝術造型。到京族地區(qū)旅游觀光的人們,都喜歡買一頂帶回家做紀念,更使斗笠擁有了藝術鑒賞的特質。
彩色木屐
二、木屐木屐也是京族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用品。一塊木材從中間用線鋸一剖為二就變成一雙木屐的粗胚,再利用斧頭、鑿子將木屐的形狀修出來,最后用刨刀把木屐修平,釘上一小條皮革做鞋面(皮革興起之前則是棕樹皮、棕繩、麻繩等)即成一雙木屐。當然,木屐也有粗制與精致之分。一般的木屐,白底而無裝飾,沖涼或納涼時穿,精致點兒的,彩漆描花,甚為漂亮,已不僅僅是一雙木屐,而是一件藝術品了。
曾幾何時,彩色木屐在京族婚俗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男女相愛后,會通過藍梅(媒人)同時送對方一只木屐,如果雙方贈送的木屐合在一起,正好成一雙,說明這對情人是天作之合;如果不配對,便意味著無緣相許,結不成情侶?;ㄥ炫鋵螅催x期送禮盒聯親。這一風俗叫“送花屐”。
無獨有偶,廣東也有制作彩色木屐并把它作為婚俗信物的。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中有載:“今粵中婢媵,多著紅皮木屐。士大夫皆尚屐……新會尚朱漆屐,東莞尚繡花屐,以輕為貴?!?sup>[16]東莞的木屐,不論男女都畫有花草樹木,男式是紅底,而女式則就上下紅色,中間為漸變的黃。東莞的傳統(tǒng)婚俗,新媳婦過門,也要穿彩色木屐。清代光緒年間,在寧波、鄞縣一帶,其婚姻民俗中,也有下定送鞋履之習俗。這些習俗與京族的“送花屐”甚為相似。其中的文化傳播、居民遷徙因素,有待深入探討。
近年來,由于經濟發(fā)展,各種新型拖鞋脫穎而出,京族人數百年來穿的木屐,現已甚為罕見,“送花屐”之俗也幾近消亡了,但作為一種民間藝術造型,彩色木屐仍有自身的藝術價值、民俗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