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的影響_四庫全書指什么
清代統(tǒng)治者自入關后很重視搜集和編纂古代典籍,順治、康熙、雍正時期編修書籍甚多,其中如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薈萃群書,融貫古今,有一萬卷之巨。到乾隆年間,清朝進入鼎盛階段,國家富足,社會也較為安定,為更大規(guī)模的書籍編纂工作提供了條件。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乾隆帝諭令全國各省官員廣泛搜集前代遺書和本朝人的著作。諭令說:“今內(nèi)府藏書,插架不為不富。然古今以來著作之手,無慮數(shù)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采集,匯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
其令直省督撫會同學政等,通飭所屬,加意購訪?!敝I令下達后,安徽學政朱筠于十一月提出了搜訪校錄書籍的四條建議:一是抓緊搜集罕見的舊刻本和抄本;二是充分利用皇家藏書,公布內(nèi)廷藏書目錄,并組織人員從內(nèi)廷收藏的殘本《永樂大典》中輯錄佚書;三是著錄與??辈⒅兀凰氖菍τ诮鹗?、圖譜,也要留心搜集。朱筠的建議引起了乾隆帝的重視,交軍機大臣討論后決定:選派翰林官員開館編輯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與各省采進的書籍,成書后總名《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正式開館,館址設在北京東安門外的翰林院。四庫全書館設有正、副總裁,總纂官、總閱官、總校官、纂修官,以及提調(diào)官、監(jiān)督官、監(jiān)造官等。在前后九年時間里,正式任命的纂修官員先后共計360人,此外還征用了大量的抄寫人員和勤雜人員,四庫全書館里聚集了全國最有名望的專家學者,人才濟濟,極一時之盛。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紀昀、戴震等人。(123shoppingwar.com)
紀昀是直隸獻縣人,才思敏捷,學問淵通,自開館即充任總纂官,與修書活動相始終,對《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出力最多。全書的體例、分類和各種類中書籍的排列次序等都是由紀昀一手確定。他把一生精力備注于《四庫提要》及《目錄》之中,“凡六經(jīng)傳注之得失,諸史之異同,子集之支分派別,罔不抉奧提綱,溯源徹委”,編成《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成為目錄學史上總結性的著作。由于他在編纂《四庫全書》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和表現(xiàn)出的卓越才華,紀昀被人稱作“一代文宗”。
充任纂修官的戴震是極負盛名的漢學大師,皖派領袖,以舉人身份而蒙特召入館,負責輯?!队罉反蟮洹分械呢龝托?惫偶?。他的學問根基深厚,館中其他人遇有疑難,經(jīng)常向他求教,戴震在館數(shù)年,晨夕披檢,靡間寒暑,輯出久已亡佚不傳的《算經(jīng)五書》,并且校訂整理了《水經(jīng)注》、《儀禮集釋》等大量古籍,為《四庫全書》的修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由于積勞成疾,戴震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于館中逝世。
為了編纂《四庫全書》,清廷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征集圖書的工作。自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1772~1778),乾隆帝多次下詔訪求圖書,自各地征集到的圖書總數(shù)達13000多種,其中有許多是舉世罕見的珍本秘籍。這些書籍大部分征自文化特別發(fā)達的浙江地區(qū),當?shù)氐囊恍┲貢?,如揚州馬裕、寧波范懋柱等人,進獻圖書都在600種以上。這樣一次規(guī)??涨暗恼骷瘓D書活動為《四庫全書》的纂修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材料。
在征集到的大量圖書中,包括一部分不利于清朝統(tǒng)治者的文字,特別是明清之際的一些野史稗乘,頗多“違礙悖逆”之詞。乾隆帝征集圖書,修纂《四庫全書》,目的在于鞏固其統(tǒng)治,對這些不利于其統(tǒng)治的書籍當然不會等閑視之,因而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就諭令四庫館和各省官員,一定要趁此征書之機,大力查禁一切違礙圖書,盡數(shù)銷毀。其時文字獄正盛,各處官員對禁書之令不敢怠慢,于是在征書的同時,又大肆收繳禁書,經(jīng)過十幾年的時間,查繳禁書竟達3000多種,15萬多部,而且查禁的范圍不但包括明末清初的稗官野史,還包括許多學士文人的文集、筆記、奏疏以及劇作曲本,甚至一些宋、元時代有關抗擊遼、金、元兵的作品也遭到毀禁。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還根據(jù)乾隆帝的指示,對許多古籍中一些“違礙”的章節(jié)、段落和字句進行了削刪竄改,使得一些珍貴典籍面目全非。
經(jīng)過近十年的努力,第一份《四庫全書》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正式修成。這部巨大的叢書集古今圖書3500多種,共計79000余卷,內(nèi)容包羅萬象。全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部下分類,共四十四類,其中十五類下又分為六十五屬。其基本分類為經(jīng)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jīng)類、五經(jīng)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共十類;史部,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共十五類;子部,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nóng)家類、醫(y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shù)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共十四類;集部,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共五類。所收書籍不但包括一般著述,還包括一部分叢書以及如《冊府元龜》和《佩文韻府》這類的巨型類書和工具書。《四庫全書》“以萬千之遺書而匯為一團,以多數(shù)之簡冊而勒成一部,不唯齊整,易于保存,且完備,易于尋覓。吾國先人之寶籍得賴以不墜者,亦斯役之力也。”
在編纂過程中,《四庫全書》的編者為收入全書和未收而存目的書籍共10200余種撰寫了提要。每篇提要都開列書名、卷數(shù)、采進來歷,考證作者名號經(jīng)歷,介紹書籍的性質(zhì)與內(nèi)容大要,評論其得失利弊,說明其流播與影響。這些提要由紀昀編排統(tǒng)稿,按《四庫全書》的部類次序編輯成書,即所謂《四庫全書總目》。由于各書提要均出自淵深學者之手,概括明晰又常有獨到見解,再配合以《四庫全書》嚴密精致的分類框架,所收書目又數(shù)量宏大,這部《四庫全書總目》因而成為我國目錄學中最高成就之作,對后世的學術影響巨大?!端膸烊珪偰俊范倬?,最初于乾隆六十年(1795)由內(nèi)廷刊刻,后來民間依殿本翻刻,得在全國廣泛流傳。
《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沒有刊印本,編成后僅抄寫了七份,各裝訂成三萬六千多冊,分別貯于北京大內(nèi)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沈陽故宮文溯閣和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抄成后又多次重校、補校。后來由于戰(zhàn)亂,文源閣本、文匯閣本和文宗閣本都蕩然無存;文瀾閣本毀損過半后補抄完整,與文淵閣本,文津閣棧、文溯閣本現(xiàn)在分別珍藏在杭州、臺北、北京和甘肅蘭州。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