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口糧自給率定義為國內口糧產量/(國內口糧產量+進口口糧數量)。[1]這種定義恐怕還要推敲一下。確實,在國內消費的口糧中有一部分是進口的,例如泰國香米、加拿大優(yōu)質硬小麥等。并不是國內生產的稻谷和小麥滿足不了國內的口糧需求,而是屬于品種調劑。
按照品種來分,稻谷、小麥和玉米屬于谷物。谷物加大豆叫作糧食。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計算谷物自給率和糧食自給率。按照用途來分,可以分為口糧、飼料和工業(yè)用糧。無論是稻谷、小麥、玉米還是大豆都橫跨這三種用途。如果采用上述的計算方法只不過反映了在口糧中有多少屬于品種調劑,而不能反映口糧夠不夠吃。若要說明是否有足夠的口糧,還是用口糧消費量和谷物產量之比更有意義。實際上,近年來國內谷物產量遠遠大于口糧消費量,因此,口糧自給率很高。
從2000年開始,口糧消費量逐年減少,從2000年的27015萬噸減至2011年的22741萬噸。而谷物產量逐年增加,從2000年的39354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51118萬噸。如果把口糧自給率定義為谷物產量/口糧消費量,則口糧自給率從2000年的145.68%上升為2011年的224.79%(見表2-8)。口糧自給率不僅節(jié)節(jié)上升,而且上升速度相當快。顯而易見,并不是人們的收入水平越高就吃得越多。盡管中國的人口總數還在繼續(xù)增長,但是隨著人均收入不斷增加,不僅是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口糧消費量在下降,連農村居民的人均口糧消費量也在下降。與此同時,人們對肉類、水產、奶類等產品的需求持續(xù)上升,大量谷物和大豆被用作飼料,工業(yè)用糧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導致口糧自給率和廣義糧食自給率背道而馳。
表2-8 中國口糧自給率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報告,2012》和上述表格的數據計算。
歸納起來,谷物自給率在過去十幾年里基本維持不變,一直在99%以上,風險不大。口糧的自給率很高,而且還處于上升態(tài)勢??梢钥隙ǖ卣f,中國人的飯碗不缺糧??墒?,只要把大豆考慮進來,結論就會發(fā)生逆轉。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糧食自給率在近十幾年內都呈現(xiàn)下降趨勢。這就是前段時間討論糧食安全時出現(xiàn)不同意見的原因所在。
谷物是口糧的主要部分。如果谷物的自給率高意味著口糧夠吃。由于口糧在整個糧食(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如果進口的飼料或工業(yè)用糧增加了,完全有可能在口糧自給率并未減少的情況下壓低糧食自給率。廣義或狹義糧食自給率下降,并不一定意味著口糧自給率下降。
[1] 例如,在《人民日報》2014年1月23日的一則消息中稱:“小麥和大米進口比重只占國內產量的2.5%到2.6%之間,97%以上是中國糧?!睋?,該則消息的標題是“我國口糧自給率超97%”。顯然,這里采用的口糧自給率的定義并不規(guī)范。其確切含義是在中國人的飯碗中有97%以上是中國農民生產的糧食,其余的是進口的。但是,口糧自給率通常的含義是口糧自給自足的能力。中國農民生產的稻谷和小麥除了口糧之外還有一部分被用于飼料和工業(yè)用途,還出口了一部分,自給能力超過了100%。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