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芋頭和小米芋頭可以一起煮嗎
第二節(jié) 飲食習(xí)俗
高山族從前日食兩餐,主食以小米、黍、薯、芋為主,副食大多是獵獲的熊、鹿、兔、山豬、山羌、山羊和捕撈的魚、蟹、鱉、蝦等水產(chǎn)品及采集來的各類野菜野果?,F(xiàn)在日食三餐,主食多為大米,副食是自養(yǎng)的豬、雞等,并食用各種蔬菜瓜果,但是族人還保留著生食和半生食肉類的習(xí)慣。調(diào)味品習(xí)慣用蔥、姜、辣椒、山胡椒、鹽和蜂蜜。在高山族中,只有阿美人、泰雅人、噶瑪蘭人等少數(shù)族群能自己生產(chǎn)食鹽,其他的族群則用土特產(chǎn)品與漢族交換食鹽。高山族沒有喝開水的習(xí)慣,用涼水泡生姜或辣椒作飲料,據(jù)說這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
高山族大多不食動物的頭和尾,在祭儀、出獵、喪葬等特殊場合,禁忌食魚。孕婦夫婦的食俗禁忌也不少,一般禁食動物血與內(nèi)臟以及并蒂果實,認(rèn)為這些食物會導(dǎo)致難產(chǎn)或生雙胞胎。
高山族傳統(tǒng)上吃飯不用筷子,他們將飯和菜盛入盆子,置地上,大家蹲著圍成一圈,用手抓飯吃。炊具和餐具除了自制的陶器、木器和竹器以外,多用樹葉、檳榔鞘殼、筍殼、葫蘆等材料簡易加工而成。
蹲踞團(tuán)食的清代平埔人
烹飪方法常見的有煮、蒸、烤、腌等。主食一般都加水煮成干飯或稀粥,有時也把芋薯或蔬菜加在飯、粥之中,魚肉也常以煮食為主。他們平時很少蒸食,只有在喜慶的節(jié)日或隆重的祭祀儀式上,才將糯米、黏小米蒸制成麻糬。對于芋頭、薯類和魚肉、獸肉、鳥蛋等,他們喜歡用烘烤的方法,吃不完的獸肉和魚肉用腌制的方法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
從17世紀(jì)開始,稻米成了平埔人的主食。史書中曾記載平埔人的稻米味醇?xì)怵ィ筮^的飯過數(shù)天香氣不減。黏米適合煮食,而糯米蒸了吃香軟可口。平埔人喜歡把鮮魚用鹽腌起來,待一兩年后魚肉腐爛生蛆才取食。另外,他們還特別喜歡吃鹿腸,把鹿殺死后,立即把腸剝開,把腸子里面顏色碧綠的草漿撒上鹽拌著吃,名曰“百草膏”。
泰雅人做飯前,先到谷倉里按食量取出曬干的谷穗束,用腳踩掉莖后,把谷放入臼中舂搗,取出倒入竹箕篩去殼皮,得到糙米。糙米要再次倒入臼內(nèi)舂搗,再放入竹箕里篩除糠,才成為白米。白米一般做成干飯食用,小米和玉米多用來煮粥,將舂搗三次且篩去谷皮的小米或玉米放入鍋內(nèi),加入3倍的水,用長勺攪動熬至米湯稠濃起泡,米粒綿軟時即可。
阿美人有一種美味的麥飯石火鍋,將燒得滾燙的麥飯石投入盛有魚、肉、菜等的竹筒或檳榔鞘殼中,利用石塊的溫度將食物燙熟后食用,味道鮮美且極富營養(yǎng)。早期除了鹽之外,阿美人很少使用其他調(diào)味料,而是加入味道各異的野菜一塊烹煮,調(diào)取各自特有之味提鮮。
賽夏人擅長養(yǎng)蜂取蜜,喜吃蜂蛹。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味食品有烤鹿肉、酸鹿肉等。將新鮮鹿肉切成小塊用竹簽串好,撒上鹽、生姜末、蔥末等調(diào)料,在火上翻烤至熟,鹿肉香氣撲鼻。酸鹿肉的制作方法是將新鮮鹿肉切成一兩左右的肉塊,用小米飯加適量鹽和鹿肉一起拌好,倒入罐內(nèi),摻入少許涼水后密封,大約發(fā)酵一個月左右即可食用。
卑南人的調(diào)味品種類較為豐富,有鹽、姜、豬油、蜂蜜、辣椒、紅砂糖等,還用芥菜腌制成咸菜。卑南人逢年過節(jié)有舉行烤肉和烤竹筒飯比賽的習(xí)俗,參賽者大都是年輕人。烤肉把切好的薄肉片串在竹枝上翻烤,以烤得快、熟而不熱者為勝。烤竹筒飯的比賽,先選好嫩而多汁的刺竹,放入糯米和清水,用文火慢慢烘烤,至竹筒的表面干焦后,即削竹筒開飯,這種竹筒飯,軟糯味爽,清香撲鼻。
排灣人以小米、旱稻、芋頭及甘薯為主食,以豆類、南瓜、野菜為副食。常見的食品包括小米飯、小米粥、小米飯團(tuán)、小米麻糬、米飯、菜粥、烘芋、煮芋、煮甘薯、烘薯、糯米糕等。排灣人的芋頭有13種之多,兩種是水芋,其余都是旱芋?!鞍⑼狻焙汀捌婺酶弧笔琴F重體面的食品,節(jié)慶、遠(yuǎn)行、宴客或作為禮物必定制作?!鞍⑼狻本褪怯叙W的麻糬。將芋頭干搗成粉,再拌上小米、肉末,用菜葉或樹葉包成長條形,蒸熟以后就是著名的“奇拿富”了。
魯凱人習(xí)慣吃菜飯,即在小米或稻米里拌上蔬菜煮成飯。吃這種菜飯,有不少規(guī)矩:用一口大鍋,用一根木棒攪拌煮熟,然后大伙兒圍著鍋子,用木匙分食,吃的時候不可撈過界,只能就自己前面的一小部分鍋沿舀來吃。在喜宴上常用大型樹葉如香蕉葉、山蘇葉、月桃葉、假酸酢葉等包裹食物蒸或烤,也喜用大型動物的腸來灌香腸。芋頭干是魯凱人居家必備、遠(yuǎn)行出游必不可少的干糧,可以保存一年之久。芋頭干可以直接食用,但多數(shù)還是和蔬菜、獸肉一起煮食。族人在慶典上經(jīng)常把芋頭干打成粉,和獸肉拌在一起做“阿外”“奇拿富”等麻糬的餡。
布農(nóng)人的小米麻糬做法是先將糯性的小米搗黏,搓成圓球形,再用山蘇葉子包裹,芒草捆扎,蓋上姑婆芋葉子,然后整整齊齊地放在大鍋里用小火蒸。蒸小米麻糬要花很長時間,族人會在最上層的小米麻糬上放一小片引火用的木柴,哄騙小米:“快點熟吧,敵人要追上來了!”據(jù)說這樣小米就會嚇得趕緊熟。
鄒人保存山獸肉的方法一般用熏烤法,先把肉用火稍加烤過,再放在火爐上方慢慢煙熏,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肉就十分干燥甚至堅硬,就能長時間保存。還有一種腌制法,肉切塊后加鹽放在木桶或土罐中密封數(shù)日,再放在爐灶上烘干即可。
邵人精于魚類烹飪,日月潭的魚蝦以肉質(zhì)細(xì)嫩著稱,清蒸曲腰魚、椒鹽奇力魚是邵人著名的菜肴,吳郭魚、潭蝦等都鮮美無比。邵人也喜歡把吃不完的魚腌制成咸魚。
雅美人稻米產(chǎn)量較少,主食以水芋、甘薯最為重要,里芋、山芋、山藥、土豆次之,小米則主要供祭儀用,平日只有孕婦、病患才可以食用。雅美人食用的魚,分為老人魚、男人魚、女人魚三種。黑色的、味道差的以及少見的、長相古怪的魚是老人魚,只有老人可以食用。深色的、味腥、皮如砂紙的魚是男人魚,女人不能食用。色彩鮮艷、肉質(zhì)鮮美的魚是女人魚,任何人都可食用。雅美人重視吃飯時的禮儀:吃飯的時候,長者坐靠前門的地方,幼者靠后,男性在右邊,女性在左邊。男人捕獲的魚、宰殺的豬等由男性負(fù)責(zé)分配,最好的部分要給母親和妻子。女人采摘的芋頭、拾獲的螃蟹等由女性負(fù)責(zé)分配,最好的部分要獻(xiàn)給丈夫。如果來客人了,要讓客人先吃,主人在一旁端碟換盞服務(wù)。雅美人認(rèn)為食物是共享的,從來不用魚干、芋頭、甘薯去交換東西,但是會用貝殼、琉璃珠交換祭祀用的家禽、家畜。
噶瑪蘭人從前并無儲蓄的概念,每年所種禾稻只夠一年吃飯和釀酒所用,絕無存余,稻子收割回家連穗一起懸掛在室內(nèi),每頓吃多少就舂多少。他們將退潮后留在沙灘上的白沫收集到布袋中,用海水泡濾,淘盡沙土,然后放在鍋里煎熬成鹽,顏色很白但味道極淡。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