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兩條生命線
一個人本身具有什么?無非是一個軀體和一個心靈,這就是一個常人的全部。擁有心靈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qū)別。人的生命狀態(tài)不僅具有一般動物的軀體生命,而且還具有心靈的另一條生命。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區(qū)別也不在于軀體形態(tài)的不同,而是心靈狀態(tài)的差異。觀察一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如何,不但要看其身體狀況,而且要看他的心靈狀況。人是一體藏兩命,一個是軀體之命,一個是心靈之命,從而構(gòu)成了人的兩條生命線。
所謂心靈就是指人的內(nèi)在靈魂、精神、認識、思想等,是由人的大腦而產(chǎn)生出來的。所以,心靈生命依賴于軀體生命,沒有軀體生命,就不會有心靈生命的生發(fā)。而心靈的狀態(tài)又會對軀體的狀態(tài)產(chǎn)生影響。二者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體。一個人的軀體生命要經(jīng)歷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人的心靈生命將隨著軀體的死亡而結(jié)束。但是一個人生前所產(chǎn)生的思想并不一定因為一個人軀體的死亡而隨之消失。一種有價值的靈魂是具有無限的生命力的??鬃雍屠献与x開人世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他們的軀體早已不見蹤影,但他們的思想?yún)s一直延續(xù)到今天,而且還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每個人都企求能過上比較稱心如意的生活。要達到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至少有兩點是必須同時具備的。一是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二是要有一個豐富的心靈。并且二者要相互協(xié)調(diào),良性互為。要尋求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就要維護和培育人的兩條生命線,做與身心健康有益的事。
身體健康是人之根本,是生存的基石。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健康是一個人生命能正常存在和一切活動能正常進行的必要保證。維護生命就要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才能正常地維護生命。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就必須提供維持生命正常運轉(zhuǎn)所需的各種供給。這些供給主要包括吃、穿、住、醫(yī)療等。
吃飯是人生的頭等大事?!懊褚允碁樘臁保@是無人不曉的道理。吃飯的意義何在?活著是為了吃飯還是吃飯是為了活著?人活著必須吃飯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不然的話就無法正常地活下去。但是人活著決不僅是為了吃飯。吃飯的目的只是為了維持生命的正常存在和延續(xù),使人有健康的身體。有了健康的身體就可以為人類從事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提供有力的體質(zhì)保證。所以,吃飯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從食物中汲取足夠的營養(yǎng),以維護身體的健康。如果這樣來認識吃飯問題,吃飯就是以維護身體健康為根本宗旨。人們對食物的取舍應當以是否有利于身體健康為標準。食物滿足人體的營養(yǎng)需要是第一位的,擇食應當偏重于食物的營養(yǎng),而不是食物本身如何貴重和滿足口味之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大都是以自己的口味喜好來選擇食物的。講究好吃還是不好吃,把吃當作一種生活目標,當作一種主要的生活享受。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覺得好吃就多吃,不好吃的就少吃或不吃。由于飲食的隨意性,造成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的不合理,使得本來是為了維護身體健康的飲食成了導致某些疾病的原因。在我們的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吃飯不是更有利于健康,反而有害于健康的現(xiàn)象,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當今之人,很少有因為食物吃得不足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的問題,而是因為吃得太多、吃得太偏、吃得不當而導致的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不合理,從而導致了與吃有關(guān)的各種疾病。諸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脂肪肝與肥胖癥等,都與不合理的飲食具有一定關(guān)系。吃飯也要講究科學,學會科學合理地飲食。能滿足身體營養(yǎng)需要的,有利于身體健康的食物就是好的食物,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食物。要為維護健康之需而吃好,而不是滿足口味之需的好吃。要維護健康,就不能成為一只“饞貓”,專挑好吃的吃。因為饞嘴而導致了健康問題,那實在是聰明的人類的一大不幸,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在這一點上,人類應當學一學動物,無論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都極少有口味的挑剔。動物的吃只是為了維持生存之需。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在飲食上講究一點美味無可厚非,但不能只顧美味而不顧健康,為美味而美味。一味追求美味,就很可能導致美味一時,痛苦長久。所以,我們在飲食上,要不重口味重營養(yǎng),咬定健康不松口。
吃飯是為了滿足人體之內(nèi)需,而穿衣則是為了滿足人體之外需。鳥靠羽毛,人靠衣裝,總得有一個外面的保護層,使得肌體免受侵害。穿衣主要有三個功能:一是人類文明的需要,二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需要,三是美觀的需要。作為文明的人類,不能赤身裸體,必須適當著裝。要根據(j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服飾。維護身體健康應當是穿衣的最主要功能。要維護身體健康,一是要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增減衣服,使穿衣與外界的氣候變化相適應,不至于因穿衣與季節(jié)變化的不協(xié)調(diào)而影響身體的健康。二是要根據(jù)人們所從事活動的需要穿著衣服,使服裝能對人體起到一種保護作用,以免受到來自外部的傷害。美觀主要是從審美的角度來審視人們的著裝。一定的審美是必要的,但不要過度追求,因為它不是穿衣的最主要功能。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美觀越來越成為人們穿衣關(guān)注的重點。求名牌、求高檔、求時尚已成為當今穿衣追求的熱點。把大量的錢財、時間和精力用在如何穿著打扮上,實在是舍本逐末,小題大做。衣服再美,只不過是一種飾物,它不屬于你自己的真正所有。美服一不會促進健康,二不會豐富心靈。一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絕不會因為服飾的華美而有所改變。著裝不在于華麗,而在于舒適、整潔、維護身體的健康。常言道:“好馬不在鞍,人美不在衫。”真美可以素面朝天,不必借助華美的服飾。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闭婷涝谟谧匀?,在于心靈,而不是華美的服飾。
一個人要正常地生活,就要有棲息之地,有可供居住的房屋。房子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擋風遮雨,確保人們能夠正常地生活和休息,僅此而已。居住80平方米的房子和180平方米的房子,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同樣一張桌子吃飯,一張床睡眠。你不能同時用兩張桌子吃飯,也不能一夜用兩張床睡眠。一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不在于其擁有的居住空間的大小,而在于其心靈空間的寬窄。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居住條件的選擇,一味地追求房舍的豪華并沒有太多的實在意義,由此而加重你的身心負擔,反而會影響你的健康人生。
人生在世,難免受到傷病的侵擾。有了傷病就要及時治療,使肌體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除了及時的醫(yī)治外,加強日常的自我保護也是非常必要的。從事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活動,就要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必要的防范措施,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害。要多做有益于身體健康的活動,注重對疾病的預防,防患于未然。
有了以上吃、穿、住、醫(yī)療四個方面的供給,就可以大體上保障一個人的肌體生命的正常運轉(zhuǎn)。
在擁有健康的前提下,一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就在于他擁有怎樣的心靈。身體健康,雖各有不同,但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差別。而每個人的心靈狀態(tài)則是千差萬別,迥然不同的。有的人心胸如大海,有的人心胸如針眼;有的人高瞻遠矚,有的人鼠目寸光。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各自心靈的不同。健康表現(xiàn)一個人的體格,而心靈則表現(xiàn)一個人的人格。心靈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心靈就是一個人的思想,心靈就是一個人的識力。一個有靈魂、有思想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有意義的活人,不然的話,他只是一個肉體,與一般動物沒有兩樣。一個心靈枯竭或失去心靈的人,按常人的標準來衡量,不是半死狀態(tài)也是半殘狀態(tài)。沒有豐富心靈的人生,就是蒼白無力、殘缺不全的人生;就是游移不定、憂患叢生的人生。沒有豐富的心靈,就不會有合乎情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
人生的要義就在于如何培育和豐富自己的心靈。每個生活于這個世界的人,都要通過自己的心靈與外界發(fā)生聯(lián)系。每個人不但要認識外界,也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外界的相互聯(lián)系。有什么樣的心靈,就會有什么樣的識力,有怎樣的識力,就決定了會有怎樣的行動。一切皆發(fā)源于人的心靈。所以,培育心靈,做心靈富有之人,才是人生的根本大事。
心靈的成長是自我培育的歷程。一個人心靈的發(fā)育、成長到漸趨成熟,固然需要一定的外部環(huán)境,但從根本上說是內(nèi)在的自為行為。美好的心靈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它是一個自我學習、體悟和磨煉的過程。培育心靈是離不開學習的,不學習就不能進步。學習不是對外來的東西直接、簡單地接受,而是要經(jīng)過自己大腦的思考,要有自己的悟性,從中汲取精華,使其融于自己的意識之中,從而形成自己的靈魂、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觀察、分析、判斷事物,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堅持正確的東西,修正錯誤的東西。經(jīng)過這樣反復的、大量的自我學習、體悟與磨煉,逐漸實現(xiàn)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的積累,使心靈獲得不斷的成長。心靈的成長完全是內(nèi)在的自化過程。它可以主動地借助外力,但決不能依靠外力,靠外力的推動。財產(chǎn)可以轉(zhuǎn)讓,知識可以傳授,靈魂無法給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不能移花接木。一個人沒有衣服穿,別人可以為他提供衣服;一個人沒有房子住,別人可以為他提供住房;一個人若缺少靈魂,誰也無法幫他獲取。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卻無法將他的智慧轉(zhuǎn)給阿斗。父親是億萬富翁,兒子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老子的家產(chǎn),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成為富人。而老子的靈魂兒子是不會自動繼承的,必須從頭開始,自我培育。劉備乃一世之英雄,創(chuàng)立了蜀漢政權(quán),而他的兒子劉禪,卻是“樂不思蜀”的無能之輩。一個人的心靈是一定要自我培育的,沒有任何人可以為之代勞,也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得到的。
心靈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耕耘過程。學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花費時間,消耗精力,而且要有悟性,又要不斷地實踐。它是一個無法取巧以圖捷徑的探索歷程,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也不能一勞永逸。一個人心靈的成長是永無止境的。心靈總有成長的渴望,具有永恒的成長性。這也正是人的軀體之命與人的心靈之命的不同之處。一個人的身體在發(fā)育到一定年齡成熟后,就逐漸開始衰落。而一個人的心靈之命卻可以一生不停地成長,逐漸地趨向成熟,但永遠也不會成熟,所以,也就永遠不會衰落。只要一個人的大腦器官不衰,心靈就可以終身成長。然而,尋求心靈成長的人也要為此不斷地付出努力。心靈富足之人就會有自己的定見與定力,不受外侵,不受內(nèi)擾。不論處于何種環(huán)境,都能按自己的意志來觀察、分析、判斷事物。有常明的心靈之燈的照耀,就可以盡享寧靜、快樂、光明的人生。
維護健康和培育心靈,對于一個人來說,如同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健康的身體和豐富的心靈是幸福的源泉。維護健康人所共知,沒有疑義,而對培育心靈許多人則往往不屑一顧。人們對獲得錢財而富有的欲望遠遠大于對心靈富有的興趣。生活中不乏物質(zhì)上富有而心靈上貧窮之人。一個住豪宅的人,如果他的心靈空間是狹窄的、荒蕪的,他照樣不會獲得幸福。所謂“寧愿坐著寶馬哭,也不愿意騎著自行車笑”的人實在是主次顛倒,幼稚可笑。這種人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一個人活在世上,不在于自己擁有什么,而在于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一個物質(zhì)富足而思想貧窮的人,是可悲的,又是可怕的。心靈空虛之人一旦物質(zhì)上富有起來,就不知天高地厚,再也無法安分守己,于是便患上了“富裕騷動癥與狂妄癥”,精神上極度亢奮,行動上肆無忌憚。他們憑借手中的財富,企圖打破各種禁區(qū),去尋求前所未有的刺激,為所欲為,橫行霸道,甚至雇兇殺人。這種精神所有與物質(zhì)所有嚴重失衡的狀況難道不是觸目驚心、可悲可怕的嗎?如果缺少心靈的富有,一味地追求物質(zhì)的富有,很可能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災難。人不怕物質(zhì)生活上的窮困,就怕精神生活上的潦倒。對于一個人來講,心靈的富裕更重于物質(zhì)的富裕,至少應該是物質(zhì)與心靈的同步富裕。心靈越富有,越出類拔萃,生活品位就越高。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應當是:思品不俗,生活唯素,身心健康,至樂至福。
一個欲求幸福之人,就要始終牢牢把握健康與心靈這兩條生命線,讓生命充滿生機與活力,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