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通衢有美名
南北通衢有美名
——馬裕隆百貨店
馬裕隆店經(jīng)營扇子,有其歷史根源。馬裕隆本人是南京開雞鴨店的,經(jīng)營甜鴨板鴨,但因家中人口增加,費用日多,遂命其子即后來在成都經(jīng)營馬裕隆店最久的馬曉珊之父帶兩個營業(yè)員來川經(jīng)銷扇子,其時約在1890年前后。
馬裕隆店賣的扇子,是在南京家里自己做的,成本比較低。大致的步驟有:
1.從每年二三月起,即向農(nóng)民收購竹子做扇骨,打磨出光,刊刻字面,上白蠟,再打磨,做到光澤可鑒。
2.向?qū)I(yè)戶訂制扇頁子,另請灑金師傅灑金其上,又交一部分扇頁與印刷廠印上書畫。
3.扇骨與扇頁弄好以后,才進行穿、釘,要做到打開和關(guān)攏都受看,且不變形,這是一項技術(shù)活,須請熟練工人幫忙,一般工作則由雞鴨店里的工人完成。
最初川江沒有輪船,運扇來川,要在宜昌雇木船駛往重慶,住進旅館售貨。馬家在重慶賣扇子的時間約有9年,到1899年才到成都。到成都時,和在重慶一樣,在旅館扎莊。1902年,馬曉珊來成都幫忙。無論在重慶,還是在成都,他們都是賣貨收款結(jié)賬后,于每年六七月間回南京做扇子,把扇子做好、包扎好、裝箱、報關(guān)、啟運,貨到宜昌,已屆年終。
1904年,他們開始有擴大經(jīng)營品種的想法,于是,除扇子外,順便在上海帶一些國外和川外的少數(shù)商品來成都試銷,試銷結(jié)果良好,才增加經(jīng)營品種,但增加品種的滯銷存貨,不便寄放旅館,才又想謀求一個門市部。1906年,遂購買了青石橋北街口原西東大街鋪面,1907年,才正式開了馬裕隆百貨店。在開店以前,專事運銷和主要運銷扇子時間約有16年,在成都為7年,在重慶約為9年。開店以后,馬曉珊的父親因年老回到南京,成都經(jīng)營百貨店的是馬乙棠、馬榨善、馬曉珊,而以馬曉珊經(jīng)營的時間最長。
1910年,馬裕隆百貨店設立了第一個門市部,到1928年馬裕隆百貨店已增加到3個門市部。
馬裕隆百貨店是成都最早經(jīng)銷洋廣雜貨的百貨商店。它經(jīng)銷的商品較多是時尚、精美的,而且是成都稀有之物,設店的3個地點,又都是商業(yè)繁盛之區(qū)。因此,它在成都成為負有盛名的商店。
東大街門市部開業(yè)之日,光是買扇子的人就一層又一層地圍了幾層。它的門面,正中寫“馬裕隆”三個大字,是書畫家姚石倩寫的,右手的一行字,寫的是“各國通商貨品”,左手的一行字寫的是“蘇杭雅扇發(fā)行”。它的鋪面有3間,商品新穎,布置考究。在成都,是從馬裕龍開始使用玻璃櫥窗、玻璃貨架的。晚上,只有它第一個使用了用煤氣燈,吸引來許多人觀看。
馬裕隆經(jīng)營的商品,有扇子、蘇緞、南京紗羅綢緞、毛制品、氈子、毛毯、洋傘、搪瓷制品、毛巾、香皂、香水、化妝品、蘇緞鞋子、蘇緞帽子、蘇州白銅水煙袋、鐘表、西餐餐具、外國酒、紙煙、自行車、留聲機、西藥、瓷器,等等。
當時社會,農(nóng)村辦喜事的,特別是結(jié)婚的,多要備辦1把扇子、1把洋傘、1塊毛巾、1塊香皂以及其他東西。備辦這些東西的人,很多都到馬裕隆去買,因為馬裕隆的貨齊,一下子就買齊了。紗羅綢緞和整套袍子、馬褂等,只有馬裕隆才有賣的;蘇州白銅水煙袋、能夠折疊的蘇緞瓜皮帽、深絨平頂瓜皮帽、蘇緞鞋子這一類商品,以馬裕隆賣的為最好;西餐餐具、外國酒、留聲機、自行車、鐘表、香水、化妝品,也以馬裕隆賣的較新較多。
馬裕隆本人是回族,馬裕隆店的興旺,引起了成都回民的向往。有些搞其他行業(yè)的回民一時頗有“棄其所學而學馬”的意愿。當時總府街有一些百貨店,但都屬小型的,經(jīng)銷洋廣貨比較大一點的是正大裕、章洪原和中西大藥房,但它們的營業(yè)額都不大,故當時有人借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所講的張郃與司馬懿的話,編了一句“三漳不如一馬”的口語。可見當時馬裕隆銷售額是突出的。
馬裕隆雖然銷售多樣的百貨商品,但根據(jù)博樵村所著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的記載,馬裕隆歸屬的行業(yè)不是百貨幫而是扇莊幫,可見扇子在馬裕隆店銷售商品中所占比重很大。
馬裕隆百貨店的經(jīng)營管理慨述如下:
1.明碼實價,定價不二。不因貨少而提價;不因成都市面上的漲價而提價。有一次,雙妹牌香水,定價每瓶7角,后來各百貨店已經(jīng)賣到每瓶8角、9角,它仍賣7角,有的同業(yè)就在它每天開門后派學徒去買,每次買一兩瓶,買了多次,馬裕龍仍然售賣。它寧肯不在個別商品上賺錢,也要保住定價不二的聲譽。
2.不賣批發(fā),主要是來貨少,避免隨時缺貨,顧主失望。
3.對大小買主持一個態(tài)度,不輕視小買主,甚至是學生進店,來看不買東西,也不輕視,一樣地招呼請坐。
4.買主審視、比較商品,營業(yè)員多次翻檢,結(jié)果仍然沒有賣成,也不見怪,做到“生意不成仁義在”。
5.營業(yè)員經(jīng)售的商品,如遇將要賣完的情況,就寫一紙條說“某貨將要賣完了”投入缺貨箱,每10天開箱一次,匯總寄上海派人員照單進貨。
6.注重門面裝潢、布置,引起游人注意,想要進店看一看。
7.配合夜市營業(yè),那些逛夜市和外縣來成都住在旅館里,白天沒有時間買東西的,晚上可以來買。
8.當時鐘表較少,修理鐘表難,馬裕龍從上海請來一位修理鐘表的工人,免費修理出售的在保修期內(nèi)的鐘表。
9.從上海請來一位裁剪技師,把店里出售的布料拿去裁,裁多少料收多少錢,縫價不高,使買主因工廉料省而滿意。
10.及時調(diào)整進貨品種。辛亥革命以后,不大講究書畫,扇子不像以前那樣行銷,緞袍和馬褂料也不行銷了。從民國初年起,四川軍人打仗,成都地方師旅長之類的官,戰(zhàn)勝者一批人來,戰(zhàn)敗者一批人去,就須對準這批有錢人和他們的眷屬所愛好的東西去進貨。
11.滯銷商品減價出售,搞大減價。
12.營業(yè)員只知商品售價,照價出售,其他情況都不讓知道。
13.職工工資,照一般水平給,年終由負責人送花紅和酬勞金。職工平時有困難所借的款,年終扣還,扣還如有困難,緩扣,但必須還。
辛亥年(1911年),成都發(fā)生兵變,全城騷亂,遭受亂兵的晝夜搶劫,藩庫也被劫一空,銀行、錢莊、當鋪、較大的商號無一幸免。馬裕隆在西東大街和商業(yè)場兩個門市部的所有貨物,全部化為烏有。
但馬裕隆在被搶前,自上海啟運的一船貨,正在運回成都。這船貨將抵成都時,成都的社會秩序已經(jīng)穩(wěn)定。賣貨在各家已被劫掠一空的時候,馬裕龍的貨物運到了成都,而且來貨又很對路,很快賣完,馬裕隆趕緊貨款匯去上海同時電催速辦貨來,如此加速周轉(zhuǎn),獲利較平時為增加了許多。
這一船貨是關(guān)鍵,它是馬裕隆店重整旗鼓,再行擴大企業(yè)的基礎。沒有這船貨,馬裕龍就不可能在后來的1928年設立的春熙路門市部了。
兵疫的禍亂,不僅未使馬裕隆一蹶不振,而且在禍亂后還有所發(fā)展,這是它沒有料到的。但是,它的危機也隨著商號的發(fā)展而潛滋暗長,也同樣是它沒有料到的。
馬曉珊有一句話:“買田置地不如專一經(jīng)商為實惠?!惫势湓谏虾YI的房子是收取租金以維持南京家用,使成都商號不抽走資金,而在成都購置的房子則是考慮商號利益,因為房子是與商號連著的,所以把房子作為庫房、堆貨、職工宿舍、廚房,還有一部分作住房用。
看到馬裕隆如此獲利,成都市面漸漸開設了許多與馬裕隆所售商品相同的專店。經(jīng)營百貨的有廣和森、源記、敬益增、劉萬和;經(jīng)營鐘表的有及時、亨達利并經(jīng)銷留聲機、唱片;經(jīng)營外國酒的有鄭少卿代法國吉利洋行銷售,其他鞋子、帽子、香料、化妝品、紙煙、搪瓷用品、瓷器、西藥等等,都先后開起專店,都是明碼實價、改善經(jīng)營、提高服務質(zhì)量參與競爭。到1929年以后,馬裕隆店的生意就漸漸的冷淡了下來。馬曉珊此時想經(jīng)營別人沒有經(jīng)營的東西,在公館內(nèi)設計制造了行軍床、小提琴、膠合板餐椅及其他木器等商品,在店內(nèi)另設一個部門來銷售,也賣了些錢,還研究了鋼琴,準備制造3部,但無起色。
1931年,從南京、上海來成都的馬家親屬族人很多,認為成都馬裕隆錢賺得多,提出分家的要求。這對成都馬裕隆商店是致命的一擊。馬曉珊此時感到,外則強大的競爭力量,內(nèi)則家世凋零,家族中無人接班或協(xié)助,尤其難于應付的是當前分家的事情,不分看來是不行的,還想到,自己獨自一人把商號搞下去,責任也太大,還不如現(xiàn)在分家為好。
1932年,馬裕隆店歇業(yè)收號。馬家開始分家,南京祖遺破舊房子暫時不分;把成都、上海兩地的房產(chǎn)變賣,清償南京、上海、重慶、成都的債務后,按八房人分為8股。每股分得當時貨幣幾百元。就這樣,馬裕隆在成都以先進方式經(jīng)營百貨的第一家,竟以分家的方式結(jié)束了它的存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