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決策的類型
根據(jù)決策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實質,可以將決策分為若干種類型。決策者首先必須弄清楚面臨的決策屬于什么類型,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尋找適合該類型的決策方法。
(一)按決策的重要性程度分類
按決策的重要性程度,可將決策分為戰(zhàn)略決策、戰(zhàn)術決策、業(yè)務決策。
1.戰(zhàn)略決策
對組織而言,戰(zhàn)略決策是最重要的,直接關系到組織的發(fā)展,其涉及的大多為全局性、長期性的問題。通俗地講,戰(zhàn)略決策最終要解決組織在未來一段時期活動的內容和方向,即回答“干什么”,如組織目標的確定、機構的設置與調整、產品的更新?lián)Q代等。一般來講,由于戰(zhàn)略性決策所要解決的問題牽涉到的范圍較廣、內容較復雜、思維較抽象、可借鑒性資料不多,需要管理者有高度的敏感力、抽象思維的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因而對管理者的素質要求非常高,所以,這類決策一般由高層管理者作出。
2.戰(zhàn)術決策
戰(zhàn)術決策是在戰(zhàn)略思想指導下的具體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要解決如何執(zhí)行戰(zhàn)略決策的問題,也即解決“怎么干”的問題。如具體方案的選擇、資源的分配、績效評估、產品的定價、資金的籌措等。一般戰(zhàn)術決策涉及的問題比戰(zhàn)略決策更具體,更局部化,且多數(shù)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定量化且有借鑒性資料。這類決策一般常由中層管理者作出。
3.業(yè)務決策
業(yè)務決策是在日常的生產和服務活動中為了提高勞動效率所作的決策,如一周生產任務的安排、進度安排、車間班組、科室崗位責任的落實等。一般業(yè)務決策要解決的問題非常明確且?guī)в休^強的程序化,屬于常見的問題,決策者通常也非常清楚決策要達到的具體目標是什么、可以利用的資源有哪些、實現(xiàn)的途徑有多少、實施的結果是什么。這類決策一般由基層管理者作出。
(二)按決策的重復性程度分類
按決策的重復性程度,可將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與非程序化決策。
1.程序化決策(programmed decisions)
程序化決策所面臨的問題一般會經常性地重復出現(xiàn),如常見的產品質量缺陷、設備故障等,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有先例可循,所以決策者只要碰到此類問題,就可沿用已往的解決方法,因而該類決策又稱為例行性決策或常規(guī)性決策。
2.非程序化決策(nonprogrammed decisions)
非程序化決策所面臨的問題常是例外發(fā)生或偶然發(fā)生的,如重大的人事變動、大的投資開發(fā)項目等。這類問題沒有現(xiàn)成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需要管理者根據(jù)具體情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
(三)按決策的狀態(tài)分類
按決策的狀態(tài),可將決策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
1.確定型決策(certainty)
確定型的狀態(tài)是指個人完全知道所面對的問題,替代方案也很明確,且每個方案的結果是唯一的且可以預見的。由于各方案的條件、結果均已知,所以只要比較一下各方案,就可作出最終決策。這類方案通??衫脙衄F(xiàn)值、投資回報率、投資回收期等定量化計算方法來進行。例如,企業(yè)擬投資1000萬元,投資方案有3個,每個方案的經濟效果值非常清楚,年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5%、12%、10%,在其他條件均不變的情況下,理所當然選擇投資回報率為15%的方案。
2.風險型決策(risk)
風險型決策是指對某事件出現(xiàn)的結果不能確定其唯一性,但可能出現(xiàn)的幾種狀態(tài)是可以預見的,且每種狀態(tài)出現(xiàn)的概率和經濟效果是可以估算到的,可以通過比較各方案的期望值來進行決策。但這類決策過程定量化程度不高,決策時需要冒一定的風險。比如,某人擬炒股票,炒股票的結果是一定獲利或一定虧損,無法給出結論,因為一旦經濟形勢發(fā)生變化或出現(xiàn)重大事件或政策傾向有所調整,都可能會引起股市的波動。但炒股票的結果只有幾種可能性,要么賺錢,要么虧損,要么不盈不虧,且可根據(jù)歷史資料和對未來股票動向的估計大概估算出幾種可能出現(xiàn)的概率,再計算出每種狀態(tài)下的期望值,根據(jù)3種情況下期望值的結果進行分析選擇,確定是否值得投資股票。
3.不確定型決策(uncertainty)
這類決策所遇到的問題因為信息不明朗,或無歷史資料可借鑒,通常非常不明確,既不知道結果,也不知道結果出現(xiàn)的概率,所以解決的辦法通常依靠經驗和膽識。
(四)按決策主體的多少分類
按決策主體的多少,可將決策分為群體決策和個人決策。
個人決策是指決策由一個人獨立作出,群體決策則是指由多人共同參與作出的決策。群體決策和個人決策各有其優(yōu)缺點。
(1)相對于個人決策而言,群體決策可以借助更多人的經驗與智慧,提供更多更完整的信息,因此可以提出更多的替代方案,特別是當群體的組成成員來自于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科的專家時,該優(yōu)點會更加凸顯。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正說明了群體決策的優(yōu)勢。
(2)群體決策由于是群體成員共同參與的結果,可增加對解決方案的認同和承諾程度,實施起來更加容易接受。
(3)群體決策通常較費時,且易增加成本。群體的組成本身需要耗費時間,且群體間為了達成共識,也相當費時,效率較個人決策差。
(4)群體決策有時會產生責任的含糊。在個人決策中,誰應該對決策的結果負責是非常明確的,但在群體決策中,由于群體成員共同分擔決策的責任,往往造成責任的模糊與逃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