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長輩話中的玄機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很講究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因此十分看重長輩的訓話,但聽長輩講話也是有玄機的。
孔子要求小輩聽長輩的話要“不違”。例如,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違?!倍褚骸跋砀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短。”也就是說,聽或見到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只能委婉地勸諫,提了意見之后,如果父母心里不愿聽從,仍要恭恭敬敬而不觸犯他們,只在心里憂愁而不怨恨。一句話,還是個不違。所以,孔子告訴人們聽長輩說話的唯一原則是,長輩怎么說,就怎么做,就是說錯了,也要照辦,并且在時間上也有限制,那就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豈止當時不能反駁,就是長輩,特別是父母,死了以后,也要三年不改變他的意見。
孔子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儒家又是中國漫長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所以,這個“不違”也就成了中國迄今為止最重要、最正統(tǒng)聽長輩講話的態(tài)度。然而,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不違顯然是不夠的。
長輩,相對于晚輩來說,自然年齡要大,涉世要深,閱歷要廣,所以,他們講的話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正確的。所以,聽長輩講話時,應采取恭敬、虛心的態(tài)度。
恭敬是外貌,可以無時不用,虛心則是實質(zhì)性問題,豈止對長輩的話應該虛心,就是聽平輩、晚輩的話時,也應當虛心。恭敬也好,虛心也罷,都需要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chǔ)上,而不能變成“無違”,變成無原則的、無選擇的接受。長輩的話有原則錯誤時,依然要提出個人意見,甚至據(jù)理力爭。
聽長輩的話應做到不卑不亢。所謂不卑,就是不失去自信,不過度的卑顏屈膝,在禮貌上要體現(xiàn)出自己是下級,是晚輩,但在精神上彼此之間是平等的。不卑絕不等于傲上,也不是盲目自信,因為我們沒有理由盲目自信,也沒必要盲目自信,而是說沒有必要在人格上、表情上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不亢不是要事事迎合,唯唯諾諾,而是要放松自然,大方磊落。
不卑不亢首先要放松自然,這是十分必要的。在封建社會中,很多人接觸長輩和上級時,往往不由得有一種緊張情緒,特別是在嚴父或威嚴的祖父面前,當晚輩的除了俯首帖耳地傾聽之外,別無他途。而且,還有“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歪理。在那個社會里,長輩的話不但猶如玉旨綸音,還有生殺予奪之權(quán),可以致晚輩于死命,然后還背上一個“不孝”的罪名,讓你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時代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guān)系也產(chǎn)生了新內(nèi)容。晚輩再也不是長輩的附庸和應聲蟲,長輩也不再對晚輩具有生殺予奪之權(quán)。在精神上他們是平等的,在事實與真理面前更應具有平等的權(quán)利。這樣,自然也就形成了彼此之間新的“聽”的關(guān)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