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边@告訴我們,對別人的小缺點給予包容,而不要一味揭短?!叭酥烫帲鸀閺浛p,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边@是《菜根譚》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對別人的短處,要予以遮掩,如果揭人之短,也暴露了自己的短處,是以短攻短;對別人的頑固行為,應加以引導,如果忿而疾之,則是以頑濟頑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奪取得天下以后,小時候的好朋友就來向他“求救”。有位當年的“苦難兄弟”一見朱皇帝坐在宮殿之上,威風八面,便急中生智編了一個順口溜,以此來說明他們小時煮豆子,而把煮豆子的瓦罐打破的事。他對朱元璋說:“吾皇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敝煸奥犓@么一說,心里非常高興,就封他做了個管御林軍的小官。
另一位“苦兄難弟”聽說這件事后,也想到朱皇帝那里討個官,他一見到朱元璋,就說:“吾皇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叢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還沒煮熟,大家便搶了起來,結果罐子打破,撒了一地的豆子,湯潑在泥里,你只顧滿地撿豆子吃,不小心將紅草葉子也塞到嘴里,葉子卡在喉嚨里,苦的厲害,幸虧我出了個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子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到肚里去……”
朱皇帝這人最愛面子,最怕別人說他當年的丑事,所以沒等這位“苦兄難弟”說完朱皇帝就喊道:“哪兒來的野人,快推出去斬了!”
兩個窮朋友,敘述的是同一件事,一個做了官,一個丟了命。原因何在?——有“心眼”的前者注意了角色關系,而缺“心眼”的后者卻忽略了這一點,他們兒時是一起玩耍的好伙伴,但今天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平民,這么能同日而語,說這樣的話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難以啟齒的傷痕,而且每個人都不愿意別人觸及到自己的傷痕,雖然被我們埋藏在心靈的深處,但當有人去觸動它時也會疼痛不已。常言說“聾子旁邊不說聾,跛子旁邊不說跛”,“罵人不揭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每個人都有缺點,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不要試圖去揭人之短,特別是當眾揭人之短,做侮辱他人,或讓他人有失人格尊嚴的事情。那樣,即使他能夠當時不予還擊,以后,他會記恨你一輩子,甚至你會為你的口無遮攔付出沉重的代價。
學會尊重別人,就要從小事做起。如果別人有生理缺陷,就不要當眾拿此類的話題來開玩笑;如果別人的綽號是朋友間無所謂的,但在正式場合切不可用此作稱呼;如果別人屢試不第,你就不應該經常當眾問他此類的問題,讓他難堪;如果別人有些不雅的缺點,切不可當眾用此缺點作代號稱呼;如果有女性在場,就不要開那些低俗下流的玩笑;如果和某人有隔閡,或和朋友反目成仇,就更不應該談論你以前知道的別人的隱私和秘密……
不揭人之短,是對人尊重的表現,是一個真君子的表現。如果你和朋友反目成仇,你還經常談到朋友的好處,那你一定是個真君子了;如果在這個時候,你經常談到朋友的壞處,還經常當眾揭人之短,透露他的隱私,甚至無中生有,捏造事實中傷朋友,那么,不僅表明了你是一個小人,而且你終將受人唾棄,失去許多的朋友。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缺點,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與人相處時,只要不違反原則,我們就應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揭人之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意思是說,古時候有修養(yǎng)的人,他們要求自己既嚴格又全面,對待別人既寬松又簡單。遇小事而不生事端,是為智慧。
對人寬容應有“包容”之意,不要苛求他人十全十美,不要挑剔他人的一些小缺點。
當然,在此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性的缺點和錯誤我們要做到寬宏大量。而對于原則性的問題,則不能一味退讓,視若無睹。相反,應該給以教育和引導,甚至批評。這與“勿責人太嚴”并不矛盾,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與他人的良好關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