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破生死關(guān)
叩破生死關(guān)
一般說來,人越是喜愛一樣?xùn)|西,就越是害怕失去它。然而,中國人作為一個最為樂生、把生置于一切之上的民族,卻從來沒有對死表現(xiàn)出什么神經(jīng)質(zhì)的恐怖和焦慮。這種心態(tài)很典型地反映在古人對死的調(diào)謔上。
南宋大臣葉衡,遭讒罷相回歸故里,一日有病,諸客都來探望。葉衡問眾人,有誰知道死后快樂不快樂。座中有一位客人答曰:“甚樂?!比~衡驚問他怎么知道的,這個人說:“要是死后不快樂,那死者一定都逃回陽間來了,而至今一個死人都沒逃回來,可見死后很快樂。”
這種對死的調(diào)謔是一種雅謔,但以死為對象加以調(diào)謔的,并不僅僅是那些雅士,連一些嗜血成癖,盡把人往那個“快樂世界”送的酷吏如來俊臣、周興之流,也會對死來點調(diào)侃,不過是絕對的惡謔。
周興是則天朝的有名酷吏,常常法外立刑,殺人如麻,人稱“牛頭阿婆”,喻之為閻羅殿上牛頭馬面的行刑鬼。他曾于衙門口寫過這么兩行大字:“被告之人,問皆稱枉;斬決之后,咸息無言”。讓人殺掉了頭后再來喊冤,其心腸之硬,唯有讓他嘗嘗自己發(fā)明的刑罰才能軟化之。成語“請君入甕”就說的此人下場。
中國人一方面是樂生不疲,“好死不如賴活”,一方面是真正的不怕死,不惜死。古時候一個人表示自己決心的最強硬的方式,就是扛著棺材去辦事。三國時魏將龐德為了請纓戰(zhàn)關(guān)羽,就帶著棺材出兵;明朝時海瑞上疏嘉靖皇帝,幾乎把棺材扛上了金鑾殿。同在嘉靖年間,還有個清官劉璽也準(zhǔn)備好棺材同弄權(quán)的小人干了一仗。
當(dāng)時,皇帝的一些寵臣紛紛派人去南方買東西,然后脅迫漕運總督把貨物分派給各船,借官船運回京師,倒賣牟利。故此運輸量大增,把漕運一條線搞得疲憊不堪。后來劉璽做了漕運總督,此人做官一向廉潔奉公,外號叫劉窮,還有個外號叫劉青菜,其清苦可想而知。劉璽了解了這些情況后,就預(yù)先在船上放了一口棺材,等權(quán)臣的干辦來時,就右手拿著刀,左手招他們過來,對他們說:“你們要是不怕死,就把貨物搬上船來,我先殺了你們?nèi)缓笞詺?就躺在這口棺材里。我不會為了給你們裝貨而讓軍隊疲憊不堪?!眲t一片正氣,大義凜然,干辦們膽戰(zhàn)心驚地退走了,最終朝中的寵臣也不敢加害于他。
如果說這還只是赴死時的豪邁的話,那中國人就死時的從容更有一股攝人魂魄的力量。南北朝時宋明帝的大臣王景文被明帝賜死,圣旨到時,王景文正與人下棋。他接過圣旨一看,順手放在棋盤底下,神色不改,繼續(xù)下棋,直到下完這盤棋,把棋子一一收進盒里,才不慌不忙地說:“剛才送來的是賜死的圣旨?!边€拿出來給客人看過,然后端起皇帝送來的毒酒,對客人說:“這杯酒就不便請你了,”說完,一口氣喝完就死了。
王景文的從容就死還有點一時之勇的味道,而名垂千古的文天祥被俘之后囚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對他極為尊崇和器重,將丞相之職虛置三年,等他回心轉(zhuǎn)意,但文天祥大義凜然,堅決不降。忽必烈多次到牢里同他談話,也毫無效果,最后,文天祥對他說,你如此器重我,也算我的知己,既然如此,那就成全我吧。忽必烈知道勸降無望,只得應(yīng)允,說那就明天吧。文天祥一聽此言,就給忽必烈行大禮拜謝。
一時就死,只須一時之勇,三年不改初衷,則非大勇大義大智者不能。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