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辯證法并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且也是指導現實生活的實踐原則,這就是老子辯證法乃至其整個哲學的實踐品格。在前面,老子通過對“相反者相成”和“反者,道之動”命題的深入剖析,揭示出相反相成的具體事物之間既相互對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然而揭示出現實生活世界的這些辯證法則并不是老子的目的,他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具體事物之間相反相成關系的揭示,提出貴柔、守雌的“弱用之術”,作為指導人們行為的原則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也就是說,“弱者,道之用”才是老子辯證之思的主要目的,這也是“相反者相成”和“反者,道之動”命題的實際應用。
“弱者,道之用”見之于《老子·四十章》。通過對“相反者相成”和“反者,道之動”這兩個命題的剖析,老子在其辯證法中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相反相成的關系。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不是處在相反相成的關系之中,事物的變化發(fā)展總是兩端或兩極之間作相反方向運動或作“返回自身”的運動。那么,為什么老子認為向柔弱一方面轉化或保持柔弱的狀態(tài),才是“道”的運用呢?具體而言,這里的“弱”或“柔弱”的意蘊有二:一是事物柔弱的一方,或事物柔弱的一面;二是指事物柔弱的狀態(tài),或指事物還未達到質變之前的狀態(tài)。前者是從靜態(tài)的角度來看,是就具體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而言的,即“守柔”;后者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看,是就具體事物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而言的,即“弱用”。
(一) 守柔
世界上萬事萬物無不處于相反相成的關系之中,它們雖然存在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一面,但也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一面。柔弱與剛強就是如此?!独献印て呤隆氛f:“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睂τ谝粋€人來說,當他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后身體就變得僵硬。同樣對于草木來說,當它活著的時候枝條是柔軟的,死后枝干就變得干枯?!叭崛酢迸c“堅強”、“柔脆”與“枯槁”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兩對概念,但是,它們又統(tǒng)一于人和草木這二者上。通過對現實生活世界的觀點,老子發(fā)現凡是柔弱的東西都是積極向上,充滿生機的,而剛強的東西看似積極向上,卻是缺乏積極向上的。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保ā独献印て呤隆罚﹫詮姷臇|西是趨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是趨于生存的一類。因此軍隊兵力呈現強大也就會遭受挫滅,樹木變得粗壯強大也就會遭受砍伐。在老子看來,較之堅強的東西,柔弱的東西蘊涵著更多的生機和潛力。因此,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老子·三十六章》)。在《老子》中,老子經常以“水”來喻“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独献印て呤苏隆氛f:“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笔篱g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而沖擊堅強的力量卻沒有什么能夠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么能夠代替它的。弱能夠勝過強,柔能夠勝過剛,普天之下沒有人不知道的,可是就沒有人肯實行。所以,圣人才會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配稱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殃,才配做天下的君王。在剛強與柔弱的對立中,取柔弱的一面,或“守柔”,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其實,在老子那里,“守柔”只是手段,而是不是目的,它的妙用在于把握事物發(fā)展中積極向上、充滿生機的一面,這樣就在因順事物變化發(fā)展過程中取得勝利,獲得成功。這種效果,在《老子·二十二章》中有著更簡練的說法:“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蔽茨鼙H鞣茨苌煺?,低洼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事物的對立面總是相互依存的,而事物的變化發(fā)展也總是在相反相成的兩面之間相互轉化。在“曲”的里面存在著“全”的道理,在“枉”的里面存在著“直”的道理,在“洼”的里面存在著“盈”的道理,在“敝”的里面存在著“新”的道理。因此,在“曲”和“全”、“枉”和“直”、“洼”和“盈”的兩端中,把握了事物柔弱的一面,因順“反者,道之動”的辯證原則,從反面著手,這樣反而能取得“全”、“直”、“盈”、“新”、“得”等效果。“守柔”方法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和超人的智慧。
(二) 弱用
相對于“守柔”這樣靜態(tài)地對待事物的變化發(fā)展,“弱用”則更具有積極的含義?!独献印と隆氛f:“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痹谖覀冏鍪聲r,將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先增強它;將要廢棄它,必先興舉它;將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明代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說:“天下之物,勢極必反。譬夫日之將昃,必盛赫;月之將缺,必極盈;燈之將滅,必熾明。斯皆物勢之自然也。故固張者,翕之象也;固強者,弱之萌也;固興者,廢之機也;固予者,奪之兆也。天時人事,物理自然?!痹尽拔飿O必反”,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自然之理(“物理自然”)。因此,我們如果想更好地成就一件事,更好的方法則是從反面入手,按照“物極必反”或“反者,道之動”的規(guī)律辦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從而可以更好地“取之”。在《老子》一書中,到處充滿著這些“弱用”的話語。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二十二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六十八章》);“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等等。從反面入手,遵循“反者,道之動”或“物極必反”的辯證規(guī)律,這樣往往可以取得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之效果。同時,老子也告訴世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九章》)。事物的存在及其發(fā)展總是有其“度”的,當事物的發(fā)展超出了一定的度的話,那么,事物就會向其對立面轉化,因此,“弱用”除了強調從反面或柔弱一方入手外,還強調不要過“度”,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勝利的成果。以往我們認為老子強調“守柔”、“弱用”,是在玩權謀、玩權術,其實這是誤解。老子強調“守柔”、“弱用”,其實是其辯證法發(fā)展的必然邏輯結果。事物到一定程度就會向其對立面轉化,而惟有“守弱”、“弱用”才能使人順利地行走在人生這“一通道”上,而不至于摔大跟頭,受大挫折。這是老子辯證法的智慧之所在。
總的說來,在中國思想史上,老子的辯證法一直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老子在中國歷史上建立起第一個龐大而系統(tǒng)的辯證法體系,影響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和進程,成為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老子的辯證法具有強烈的實踐品格,它深入現實生活世界,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錘煉著中國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對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和歷史產生了重大的深遠的影響。今天,當我們去仔細品讀《老子》時,我們仍然能夠為老子的辯證之思所吸引、所折服,仍然能夠從中收獲智慧之果實。
【注釋】
[1]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第76頁。
[2]劉笑敢:《老子古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頁。
[3]張松如:《老子說解》,齊魯書社1998年版,第235頁。
[4]陳鼓應:《老子注釋及其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25頁。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2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