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術(shù)治論的具體內(nèi)容
三、韓非子術(shù)治論的具體內(nèi)容
所謂術(shù)治,筆者理解為君主治國的藝術(shù),通俗地講像現(xiàn)代人說的“領(lǐng)導的藝術(shù)”。韓非子的治國理論是為“中人”,即平庸的君主而創(chuàng)制的,涉及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既有需要所有人都知道的“法”,只能由君主一個人知道的“術(shù)”也要替君主想得十分周到,這也反映出韓非子務(wù)實的一面。韓非子所提出的術(shù)治主張都具很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這樣才能使平庸的君主能夠按照他的理論治理好國家。
韓非子提出的各種術(shù),大致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用來加強君主統(tǒng)治的,即如何來任用官吏;一類是用來防止君主統(tǒng)治權(quán)被削弱乃至被篡奪的,即如何來防范官吏。關(guān)于術(shù)治的具體內(nèi)容,一般來說,學者形成共識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形名術(shù)
“形”和“名”是我國古代學者討論內(nèi)容與概念關(guān)系時常用的一對術(shù)語?!靶巍闭呒词挛锏膶嶓w及其形態(tài),它是“名”的實際內(nèi)容,也可稱之為“實”、“物”、“事”;“名”者即名稱、名分,它是“形”的稱呼及其規(guī)定性。韓非子主張“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9),形名之術(shù),實際上是他法治思想的一種延伸。他所謂的“名”主要是指臣下的言論與職位,君主“循名而責實”就是用“名”來督促、檢查臣下的功績,即“形”,是法治精神在行政中的一種體現(xiàn)?!靶蚊g(shù)”的內(nèi)涵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1.反對空談
《韓非子·六反》中說:“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故無術(shù)者得于不用,不肖者得于不任。言不用而自文以為辯,身不任者而自飾以為高。世主眩其辯、濫其高而尊貴之,是不須視而定明也,不待對而定辯也,喑盲者不得矣。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然則虛舊之學不談,矜誣之行不飾矣?!表n非子主張,選任人才一定要務(wù)實,君主要通過委任具體的事務(wù)來分辨這個人是愚蠢還是聰明。沒有德才的人會因為君主不檢驗他而蒙混取利,濫竽充數(shù)。君主不考察他的言論,他就自吹善辯;君主不任用他辦事,他就自命高明。君主迷惑于他的善辯,輕易相信他的高明,從而尊重他們,就如同不等他看東西就斷定其眼明,不等他說話就判定其口才好,這樣的話,就不能分辨出啞巴和瞎子。明君聽取言論一定要責求實用,觀察行為一定要責求功效,這樣,虛偽陳腐的學說就沒有人再空談了,虛妄自大的行為就掩飾不住了。
韓非子的這樣一番言論是韓非子務(wù)實功利價值觀在術(shù)治上的體現(xiàn),意在反對當時社會上一些儒家、墨家的學者不切實際地談?wù)撝螄?。在《韓非子·五蠹》中說:“今人主之于言也,說其辯而不求其當焉;其用于行也,美其聲而不責其功。是以天下之眾,其談言者務(wù)為辨而不周合于用,故舉先王、言仁義者人盈廷,而政不免于亂;行身者競于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處巖穴,歸祿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亂,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譽,上之所禮,亂國之術(shù)也。今境內(nèi)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國愈貧,言耕者眾,執(zhí)耒者寡也;境內(nèi)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zhàn)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賞其功,必禁無用?!爆F(xiàn)在君主對于臣下的言論,喜歡悅耳動聽而不管是否恰當;對于臣下的行事,僅欣賞他的名聲而不責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很多人說起話來總是花言巧語,卻根本不切合實用,結(jié)果弄得稱頌先王、高談仁義的人充滿朝廷,而政局仍不免于混亂;立身處世的人競相標榜清高,不去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有才智的人隱居山林,推辭俸祿而不接受國家的委任,造成兵力削弱、兵力削弱,政局混亂,這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因為民眾所稱贊的,君主所優(yōu)待的都是這些使國家混亂的人和行為?,F(xiàn)在全國的民眾都在談?wù)撊绾沃螄?,每家每戶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國家卻越來越窮,原因就在于空談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農(nóng)具種地的人太少。全國的民眾都在談?wù)撊绾未蛘?,每家每戶都藏有孫子和吳起的兵書,國家的兵力卻越來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談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鎧甲上陣的人太少。所以,明君要看實際功績,不要聽高談闊論,論功行賞,禁止那些無用的言行。
韓非子的這些想法是非常有見地的,在今天看來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以功績作為考核官員的唯一方法是具有合理性的。
2.功名相當
在《韓非子·二柄》中說:“人主將欲禁奸,則審合刑名者,言與事也。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說于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罰?!?/p>
君主要想禁止奸邪,那么就必須審核形與名是否相當,言論和所做的事是否相符。做臣子的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君主根據(jù)他的言辭委任他做事,根據(jù)他負責的事情來責求他的功績。韓非子認為,不管是言小而功大,還是言大而功小,都是“功不當名”,都是對“法”的一種破壞,都是應(yīng)當受到處罰的。臣下言行一致,這樣君主才能完全地、更好地掌控全局,這是君主政治統(tǒng)治有秩序的體現(xiàn),也是臣下忠于君主的體現(xiàn),所以,應(yīng)當獎勵。言大而功小,是言過其實,是有損于統(tǒng)治秩序的,應(yīng)當懲罰。同樣,言小而功大,也是名實不符,其危害遠遠超過他的功績本身,也有損于統(tǒng)治秩序,也該懲罰。
韓非子主張“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陳言而不當。越官則死,不當則罪?!?sup>(10)臣下不得超越職權(quán)去立功,也不可以說話和做事不相符。超越了職權(quán)就該被處死,言行不一就該被治罪。
可以看出,韓非子的形名術(shù)是一種十分嚴格的考核官員的辦法,其積極意義在于,如果官員都做到了言行一致,就會形成一種事實求是、務(wù)實的政風,而且,通過考核官員的政績,也給賞罰提供了較為客觀公正的依據(jù),這也是執(zhí)法的基礎(chǔ)。如果官員都忠于職守,不說空話,不弄虛作假,講真話,辦實事,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國家治理的理想局面。我國《公務(wù)員法》第五章 《考核》中的第三十三條就規(guī)定:“對公務(wù)員的考核,按照管理權(quán)限,全面考核公務(wù)員的德、能、勤、績、廉,重點考核工作實績。”可見,當今社會,對于官員的考核,也是遵從韓非子提出的“循名責實”的主張的。
(二)用人術(shù)
《韓非子·八說》中說:“任人以事,存亡治亂之機也。無術(shù)以任人,無所任而不敗。人君之所任,非辯智則修潔也。任人者,使有勢也;智士者未必信也,為多其智,因惑其信也;以智士之計,處乘勢之資而為其私急,則君必欺焉。為智者之不可信也,故任修士者;使斷事也,修士者未必智,為潔其身,因惑其智;以愚人之所惽,處治事之官而為其所然,則事必亂矣。故無術(shù)以用人,任智則君欺,任修則君事亂,此無術(shù)之患也。”
韓非子認為治理國家,人才很重要,把政事交給什么人,是關(guān)乎國家存亡治亂的關(guān)鍵問題,如果沒有用人之術(shù),在用人上就會導致失敗,國家當然也就治理不好。能為君主所用的人要么是能說會道、聰明伶俐的人,要么就是廉潔奉公的人。任用官吏,就是授予他權(quán)勢。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可靠,因為這種人聰慧,讓人覺得不可信賴,如果有聰明才智的人利用手中的權(quán)勢謀求私利,那么君主必然會被其欺騙。聰慧的人不可靠,所以要任用廉潔奉公的人。而廉潔奉公的人未必有智慧,而沒有智慧的人往往自以為是,任用這樣的人做事必然會給國家?guī)砘靵y。所以,如果沒有用人之術(shù),任用有智慧的人,君主有可能會被欺騙;而任用廉潔奉公的人,國事也可能會混亂。這都是不進行術(shù)治的后果。
術(shù)治的作用就是考察什么樣的官吏是可以勝任官職,而且是可以信賴的,而這個作用是“法”實現(xiàn)不了的。如果沒有用人之術(shù),即使有了很好的法律,但是執(zhí)行法律的官員不適格,君主將國事所托非人,后果也會十分嚴重,要么君主被欺騙,要么造成國家混亂。
韓非子所主張的“法”主要是指刑法,和現(xiàn)代社會不同,戰(zhàn)國時期沒有行政法,也沒有很完善的選拔人才、聘任官員的制度,而作為治國重要一環(huán)的官吏的聘任問題又是至關(guān)重要的,韓非子的術(shù)治理論正是要解決這一問題。
1.唯德才兼?zhèn)涫桥e
韓非子強調(diào)選拔人才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能”,一個是“賢”,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德才兼?zhèn)??!俄n非子·人主》中說:“明主者,推功而爵祿,稱能而官事,所舉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賢能之士進,則私門之請止矣?!边x拔的人要有“賢”、有“能”,反對走后門,拉關(guān)系。在《韓非子·八說》中說:“任智,則君欺;任修,則君事亂,此無術(shù)之患也。”單憑才智去選拔人才,他可能會用才智謀求私利,欺騙君主;只以品德選拔人才,他可能沒有才智,把政事搞得一團糟,可見,選拔人才要堅持德才兼?zhèn)涞脑瓌t才行。韓非子所說的“德”是指對君主忠誠的品德,所說的“才”是指能治國安邦的才能。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對“德”、“才”的理解和要求都不同,其含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我國《公務(wù)員法》在公務(wù)員選拔上也要求德才兼?zhèn)?,比如,在第十一條,要求公務(wù)員具備的條件里包括:“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笨梢?,任用德才兼?zhèn)涞娜瞬攀撬姓?quán)治理中都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2.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韓非子·說疑》中說:“圣王明君則不然,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是以賢良遂進而奸邪并退,故一舉而能服諸侯。……觀其所舉,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緤紲纏索之中,或在割烹芻牧飯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賤也,以其能,為可以明法,便國利民,從而舉之,身安名尊?!笔ネ趺骶x拔官吏時,對內(nèi)不回避自己的親屬,對外不排除自己的仇敵。優(yōu)秀的,就據(jù)以任用;惡劣的,就據(jù)以處罰。因此,賢良的人就得到進用,而奸邪之臣都被斥退。先前圣明的君主選拔的人,有的隱居在山林洞穴之中,有的囚禁在監(jiān)獄桎梏之中,有的從事宰割烹調(diào)、割草放牧、喂牛等活計,明君不嫌棄他們地位卑賤,是因為他們的才能可以彰明法度,有利于國計民生,據(jù)此選拔他們,君主的地位也因此得以鞏固,聲望得以提高。
韓非子主張君主要破除門第觀念,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不管他是親戚還是仇人,不管他的地位高低,只要能對國家有利,都可以任用。這樣的想法是他法治思想“刑過不辟大夫,賞善不遺匹”(11)在用人之術(shù)上的延伸,韓非子不僅主張在法律面前要講平等,在人才選用上也要講平等,這和現(xiàn)代法治社會追求的“社會公平”、“機會平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3.逐級提升,注重實效
韓非子主張“襲節(jié)而進”,也就是逐級提升?!肮僖u節(jié)而進,以至大任,智也?!?sup>(12)他主張從經(jīng)過基層鍛煉的人中選拔人才,“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sup>(13)經(jīng)過長期的考核,逐級晉升官職,是對封建貴族世襲制度的挑戰(zhàn),是對以往成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這也是韓非子務(wù)實原則在人事制度上的體現(xiàn)。歷史上,趙國的趙括談起軍事來頭頭是道,可是卻毫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結(jié)果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戰(zhàn)役中一敗涂地,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這一次震驚諸侯的大戰(zhàn)給韓非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韓非子·顯學》中說:“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在《韓非子·用人》中又說:“外無馬服之患?!苯?jīng)過長期的考驗和工作的歷練,可以積累經(jīng)驗,也可以讓君主考察人才是否可靠,提拔這樣經(jīng)驗豐富、政治上可靠的人是韓非子主張的用人之術(shù)。韓非子這種講求資歷的用人之術(shù)直到現(xiàn)在還深深影響著我國的人事制度。就世界范圍來說,不管是政府官員的選拔還是企業(yè)用工,都要考察其工作經(jīng)歷、學歷、以往業(yè)績等等,可見,韓非子的主張至今仍有很強的生命力。
4.分工明確,不兼官、兼事
韓非子主張“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14),他主張每個官員各司其職,各有各的崗位,各有各的職責,不越官,不越權(quán)?!叭顺冀砸似淠埽瑒倨涔?,輕其任,而莫懷余力于心,莫負兼官之責于君。故內(nèi)無伏怨之亂,外無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sup>(15)每個官員只負責一件事情,不兼事,有利于官員專研業(yè)務(wù),增長技能,那么工作一定會越做越熟練,越做越有經(jīng)驗,越來越稱職。一事一官,要比一事多官更有效率,否則,會造成機構(gòu)重疊、臃腫,人浮于事。職責重疊,就會出現(xiàn)扯皮、推諉,而各自的職責不同,就會各負其責,從而形成“莫爭”、“莫訟”的和諧局面。韓非子的這種定位管理的思想,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而且還會減少不同部門的不必要的摩擦,不會因“爭訟”而造成內(nèi)耗,從而使整個官僚機構(gòu)的運轉(zhuǎn)效率達到最優(yōu)化,實踐證明他的主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國、用人之道。
韓非子“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16),的主張還有利于官吏權(quán)力的制衡。狹義的權(quán)力制衡主要是指國家政治權(quán)力進行合理的劃分,使其相互牽制和約束,它包含了分權(quán)和制約兩個主要內(nèi)容。廣義的權(quán)力制衡則不僅包括分權(quán)和制約,還包含了監(jiān)察和監(jiān)督等內(nèi)容。(17)監(jiān)察和監(jiān)督、制約的內(nèi)容在形名術(shù)、用人術(shù),以及后面的聽言術(shù)、御臣術(shù)中都有所涉及?!耙蝗瞬患婀伲还俨患媸隆?sup>(18),有利于避免權(quán)力過分集中,以至于形成壟斷,也就是達到“分權(quán)”的目的,而“分權(quán)”是權(quán)力制衡的前提和基礎(chǔ)。韓非子所處的年代不可能想到分國家最高權(quán)力——君權(quán),但是,他想到了分官吏手中的權(quán)力,他的這種分權(quán)思想要比18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和法國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的分權(quán)理論早將近兩千年,僅就此一點,我們就不能不說韓非子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韓非子的這一套用人術(shù),實際上是一套選人、用人的制度,可以說是古代人事制度的典范。韓非子主張依靠制度選人、用人,而不是憑君主的個人喜好選人、用人,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三)聽言術(shù)
無論是什么樣的政治體制,集眾家之言,聽取別人的意見,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韓非子關(guān)于君主如何聽取官員意見的見解非常深刻,有些原則對于我們今天仍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1.要聽取逆耳忠言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說:“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蔽鳚h張良勸諫劉邦時所說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19),以及后世的其他說法都可以說是韓非子之言的翻版。君主聽從逆耳的忠言,可以有利于國家的治理,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使君主功名久立。
韓非子在此還強調(diào)了“明主”,也就是說聽取逆耳忠言是統(tǒng)治者的明智之舉,是君主圣明的體現(xiàn)。在用人術(shù)中,韓非子主張要選拔忠于君主的臣子,可是,如果臣子是敢說真話的忠臣,君主卻不是明君,不能聽取忠臣的好的意見,就可能會使奸臣得逞,忠臣受到誤解甚至迫害,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所以,韓非子在這里強調(diào)君主要能聽取忠言。
2.不要輕易發(fā)表看法
《韓非子·揚搉》中說:“聽言之道,溶若甚醉。唇乎齒乎,吾不為始乎;齒乎唇乎,愈惛惛乎。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輻湊,上不與構(gòu)?!本髟诼牫枷逻M言的時候,要假裝糊涂,像喝醉了似的,群臣紛紛發(fā)表意見,君主卻不開口,不參與,這樣臣下就不知道君主的意見是什么,就能暢所欲言,君主因此也就能聽到更多的想法,從而對事情有更多的了解。君主通過裝糊涂,制造出一種寬松的言論環(huán)境,有助于不同意見的發(fā)表,避免“一言堂”。
(四)無為術(shù)
“無為”思想本源于道家的老子,但是,韓非子主張的“無為”和老子主張的“無為”含義有所不同。老子主張的“無為”是自由放任,不干涉,韓非子主張的君主“無為”不是說君主什么都不做,而是君主不做小事,只抓大事,“明主不躬小事”。(20)
1.臣下效力,君主無為
君主掌管大局,使人才各盡其用,各司其事,君主就不用親自做事了?!拔镎哂兴?,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貍執(zhí)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sup>(21)萬物都有各自的長處,人才各有其作用,君主如果能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那么,君主就不用再做什么了。讓雞掌管夜里的時間報曉,叫貍貓捕捉老鼠,像這樣使用人才,君主就可以無為了。
韓非子主張“與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國”(22),君主治理國家與其依靠自己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不如使用一國人的智慧和力量?!跋戮M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23),君主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才能治理國家,那是不明智的,“揣中則私勞,不中則在過”(24),君主遇事只靠自己,處理對了,也耗費了自己的精力;處理錯了,自己還要承擔責任。
韓非子主張的君主“無為”是主張君主不要事必躬親,君主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管好全局,抓住要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sup>(25)國家的事務(wù)千頭萬緒,綱要卻在君主手中,那么,官員就會為君主效力。君主什么都不做,臣下自會替君主效勞?!俄n非子·主道》中說:“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于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于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于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庇⒚鞯木髂艹浞掷贸枷碌闹腔?,君主根據(jù)眾臣的智慧來判斷事情,那么,君主的智慧就無窮了;能使有才能的人貢獻其才能,君主量才錄用,君主的才能也就無窮了。君主自己不親自做事,一切交由臣下來辦,事情辦成功了,當然是君主用人得當,事情辦得不成功,就是臣下的罪過,那么,君主就一直會有好名聲。這樣的話,君主不用有才能,但是可以當有才能人的老師,君主不用有智慧,但是可以糾正有智慧人的錯誤。即“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26)
2.高深莫測,以“無為”制“有為”
韓非子認為“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27),君主最好什么才能都沒有,什么具體的事務(wù)都不做,否則,就治理不好國家了?!吧嫌兴L,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辯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國故不治?!?sup>(28)君主有所專長,事情就辦不好。君主喜好逞能,賣弄聰明,臣下就有機會發(fā)現(xiàn)君主的不足,“下眾而上寡,寡不勝眾”(29),君主一個人的力量和智慧不能“勝眾”,也就治理不好國家了。君主無為也是為了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讓臣下不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把谄溘E,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30),韓非子告誡君主行事要掩蓋行跡和動機,使臣下無法揣測;不要顯示智慧和才能,使臣下無從猜測。
《韓非子·主道》中說:“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于上,君臣竦懼乎下?!本鳠o為,靜虛,就像不在君主的位置上一樣,空虛的讓臣下不知道他在哪里。君主高深莫測,掌握權(quán)勢、法、術(shù),臣下就會懼怕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梢?,韓非子是主張君主深藏不露,以“無為”制臣下的“有為”,所謂“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31)這當然并非真要教君主裝聾作啞,而是教君主以靜制動,待機而發(fā),利用權(quán)勢、賞罰,讓臣下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甚至性命而按照君主的意志辦事,從而實現(xiàn)“無為而治”。
(五)御臣術(shù)
韓非子是主張人性好利惡害的,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赤裸裸的利害關(guān)系,甚至父母子女關(guān)系也是如此,君臣關(guān)系就更是如此了,“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32)君臣關(guān)系完全是純粹的利益交換關(guān)系,毫無信任可言,君臣之間時刻都在算計對方,極端的就是臣子謀取王位,取而代之?!叭顺贾谄渚?,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sup>(33)韓非子認為,如果不加以防范,不駕馭好臣子,那么,臣子取代君主就是極容易的事,“臣所以不弒其君者,黨與不足也”(34),等臣子結(jié)黨營私,羽翼豐滿了,就是他取代君主的時候了?!肮拭髦髡撸皇哑洳晃遗岩?,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sup>(35)因此,君主不要指望臣子不背叛自己,而是要讓臣子不敢背叛;不要指望臣子不欺騙自己,而是要使臣子欺騙不了。因此,控制好臣子,控制好官吏手中的權(quán)力是君主穩(wěn)定政局的當務(wù)之急。事實上,政治領(lǐng)域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對于權(quán)力和權(quán)力主體的不信任,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三權(quán)分立體制的法理學基礎(chǔ)就是對任何一種權(quán)力和任何一個權(quán)力主體的不信任。韓非子這種對官吏不信任的思考可以說是一個具有現(xiàn)代性的認識。
1.七術(shù)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中給出了君主必須掌握的七種駕馭臣下的具體實施方法:“主之所用七術(shù),所察也六微。七術(shù):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君主用七種手段來考察六種隱微之情。七種手段:一是“眾端參觀”,是說從多方面來觀察和驗證臣下的言行;二是“必罰明威”,是說對犯法者堅決進行懲罰來顯示君主的威嚴;三是“信賞盡能”,是說對立功者一定要進行賞賜來鼓勵臣下竭盡才能;四是“一聽責下”,是說君主應(yīng)當逐一聽取臣下的言論來督責其工作的實效;五是“疑詔詭使”,是說君主故意傳出可疑的命令、使用詭詐的手段來考察臣下對自己是否忠誠;六是“挾知而問”,是說君主拿已經(jīng)了解的事情故意詢問臣下,看其是否虛偽;七是“倒言反事”,是說君主故意說反話、做錯事來刺探臣下的陰謀。以上七種權(quán)術(shù)就是君主用來察奸、防奸、治奸、禁奸的策略措施,以防被臣下所利用和蒙蔽。此處所說的“六微”,是指六種隱瞞細微的事情,即:“一曰權(quán)借在下,二曰利異外借,三曰托于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參疑內(nèi)爭,六曰敵國廢置?!?sup>(36)
2.條達之道
韓非子提出君主要控制臣子,還要使上下級互相約束,互相監(jiān)督?!俄n非子·八經(jīng)》中說:“下約以侵其上:相室,約其廷臣;廷臣,約其官屬;兵士,約其軍吏;遣使,約其行介;縣令,約其辟吏;郎中,約其左右;后姬,約其宮媛。此之謂條達之道?!表n非子想出了一個監(jiān)督官員、暗中考察官員的辦法,即所謂“條達之道”。即君主和臣下約定,要他們告發(fā)上級:針對相國,就和廷臣約定;針對廷臣,就和他屬下的官吏約定;針對軍吏,就和兵士約定;針對派遣的使者,就和他的隨從人員約定;針對縣令,就和他任命的屬吏約定;針對郎中,就和他的侍從約定;針對后妃,就和宮女約定。這就叫作“條達之道”。這樣的辦法,讓官員人人自危,不知道自己身邊的人當中誰是君主派來監(jiān)視自己的,從而不敢做有損君主利益的事情。韓非子所說的“條達之道”在先秦諸子中是獨創(chuàng),無論是孔子、孟子、墨子還是法家的商鞅、慎到、申不害都沒想到這個辦法,所以,韓非子的“術(shù)治”在先秦諸子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韓非子的“條達之道”就是一種“告奸術(shù)”。要禁奸,首先要知奸,而君主的一雙眼睛不可能發(fā)現(xiàn)所有奸情,必須依靠外力?!懊髦髡?,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聽。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nèi),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37),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用到賞罰,“匿罪之罰重而告奸之賞厚也?!?sup>(38)告奸源于商鞅之連坐,史載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39)韓非子繼承了商鞅的告奸連坐制度,“發(fā)奸之密,告過者免罪受賞,失奸者必誅連刑?!?sup>(40)我國2009年頒布的《侵權(quán)責任法》第87條關(guān)于侵權(quán)人不明的高樓落物侵權(quán)責任的規(guī)定是:“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quán)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該條規(guī)定曾被有的學者認為是古代的“連坐”制度的翻版,而且,如果有知情人提供證據(jù)指出真正的侵權(quán)人,那么就由真正的侵權(quán)人承擔責任,而不需要整樓的人承擔責任了。這樣看來,即便是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確立了“責任自負”原則,但是告奸連坐制度仍是有其生命力的。
另外,韓非子還主張思想統(tǒng)治,將奸臣禁止在萌芽狀態(tài),“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sup>(41)韓非子認為與其費心勞神地去調(diào)查、考察,不如讓臣下連邪惡的念頭都沒有,控制其思想才是君主控制臣下的最高明的辦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