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得子是天意,四句教橫空出世
4.晚年得子是天意,四句教橫空出世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王陽明的妻子諸氏去世。王陽明與諸氏雖然做夫妻38年,但在一起的時間卻沒有幾年。17歲結(jié)婚后,王陽明除了在余姚待過一段時間,很快就為了科考走動在省城、京師。等中了進士后,王陽明在京中為官,也沒有與夫人諸氏團聚。就算是回余姚也是在陽明洞養(yǎng)病,在西湖游玩。
自提學山東鄉(xiāng)試,在京中講學,一路經(jīng)歷了貶謫龍場、廬陵任上、兩京講學、提督南贛汀漳軍務(wù)、平寧王之亂。這期間,王陽明雖然有在家短暫停留,但并沒有與諸氏過多接觸。他回到家鄉(xiāng)與門人相處的時間比較多。好不容易丁憂居家,能與諸氏團聚,可是諸氏已經(jīng)過了孕育的年齡。在父親的丁憂期剛過去沒幾個月,諸氏就撒手人寰,離王陽明而去。
王陽明覺得很對不起諸氏,心懷愧疚。王陽明17歲娶諸氏,新婚當夜卻夜宿鐵柱觀。在38年的夫妻生活中,王陽明不是為官為學在外,就是疾病纏身在家療養(yǎng)。諸氏也很想為王陽明生個一男半女,可是有心無力。諸氏總是為自己不能給王陽明傳宗接代而感到愧疚,心里郁結(jié)甚重。雖然王陽明一直與諸氏相敬如賓,卻再也沒有走進諸氏的心中。
他們最終沒有孩子,除了王陽明長期在外、疾病纏身,錯過了孕育年齡這個原因外,兩人心理上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多年沒有孩子對王陽明和諸氏來說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特別是在父親王華的主持下,王陽明過繼了正憲為子,這等于是向王陽明和諸氏宣布他們不會再有后代。
經(jīng)過多年的煎熬,諸氏終于解脫了。在那個時代,兩人沒有孩子,往往會怪罪在女人身上,所以才會鼓勵男人娶妾。陽明縱然是沒有孩子,也并沒有納妾,這是他對諸氏的尊重。諸氏去世之前必然也曾勸說過王陽明納妾,但王陽明以學為圣人作目標,斷然不會做出對不起妻子的事情。
夫人諸氏去世后,王陽明以講學來緩解自己的痛苦。他除了在親友的邀請下寫些記事文章外,主要是倡導“良知”,并豐富和發(fā)展了“良知”的內(nèi)涵。他以更加通俗的語言來闡釋“良知”,讓更多人理解“良知”的可貴。嘉靖四年(1525年)九月,王陽明回余姚掃墓,回到紹興便與弟子們約定在余姚龍泉寺中天閣講學。
龍泉山松柏林立,靜謐脫俗,是一個修行的好去處。在龍泉山建有龍泉寺,寺內(nèi)殿宇亭閣錯落有致,氣勢雄偉。不管是文人雅士、佛門弟子,還是販夫走卒,都會來龍泉寺拜佛或游覽觀賞。龍泉寺在唐初就是一座暮鼓晨鐘、梵音悠揚的古寺,受到多方供奉。唐武宗滅佛時,曾將龍泉寺毀壞。
以后歷經(jīng)宋元,龍泉寺多次被重修,又多次遭遇兵患。元貞元年(1295年),龍泉寺重建。當時寺內(nèi)除天王殿、大雄寶殿外,還有彌陀閣、千佛閣、蟠龍閣、羅漢院、中天院、東禪院、鎮(zhèn)國院、喚仙亭、更好亭、龍泉亭等。明代保留了元末重修的龍泉寺原貌,使龍泉寺香火更旺。
在明代,很多文人常常匯集于此。王陽明在第二次會試落第后,回到了余姚老家,在龍泉寺組織了詩社。那個時候,王陽明還對辭章很癡迷,所以與很多文人一起以作詩為樂?;厥淄?,王陽明也覺得自己那個時候太狂妄、太任性。
王陽明將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定為在龍泉寺中天閣講學的時間。對于這個講學,王陽明制定了規(guī)則。他要求弟子們在討論中要以“誘掖獎勸,砥礪切磋,使道德仁義之習日親日近”為任務(wù)。論學中難免有爭論,但要相親相敬,以理服人,反對強詞奪理、意氣用事。特別是“矜己之長,攻人之短,粗心浮氣,矯以沽名,訐以為道,挾勝心而行憤嫉”的事情,門人弟子要禁戒。
除了在龍泉寺論學,王陽明還擁有了自己的書院。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在王艮等弟子的努力下,他在越城建立了陽明書院。從此以后,這個陽明書院就成為王陽明傳道授業(yè)的重要場所。有了自己的陣地,就方便了王陽明進一步的教學,也更有利于傳播自己的學說。
失去妻子諸氏讓王陽明一度悲傷,經(jīng)過與門人的論學,他的心情才大為好轉(zhuǎn)。在門人和親友的催促下,王陽明又娶了張氏為妻。在嘉靖五年(1526年)初,張氏懷孕,令王陽明十分興奮。這說明王陽明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總算是留下了王陽明自己的一點骨血。門人弟子們也為師父高興,這總算解除了師父多年不育的心結(jié)。
是年三月,弟子鄒守益被貶謫到德州(今安徽廣德縣)。鄒守益來到德州,修復古書院,招收門徒,并刻《諭俗禮要》,簡化了古禮,讓其變得通俗易懂,便于世俗教化。王陽明非常贊同鄒守益將古禮刪繁就簡的行為,并建議在宣揚古禮之外,付之以鄉(xiāng)約,這樣就更有利于民俗教化。
是年四月,門人南大吉入京朝覲,受吏部檢驗,被罷官。原來,吏部以南大吉幫助王陽明修建稽山書院,并入王門為由,將南大吉罷官。但在南大吉給王陽明的信中,從未提及其中緣由,只是與王陽明談?wù)搯柕绬枌W的事情。王陽明看了信后,將南大吉比為“朝聞夕死”的人。之后南大吉回到家鄉(xiāng)陜西渭南,建立學院,傳播陽明學說。
是年八月,御史聶豹巡按福建,渡過錢塘江來拜訪王陽明。聶豹是江西永豐縣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進士。他初為華亭縣令,后來升為御史,歷任蘇州、平陽知府。在嘉靖朝,他歷任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進太子少保,是有名的廉吏。他以王陽明為師,與江右王門的弟子多有來往,并共同傳播陽明思想。
聶豹給王陽明寫信說道“與其盡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表達了真心向王陽明學習的心意。王陽明在回信中對明代的學術(shù)流弊和時弊進行了抨擊,并指出要以致良知的學說教化百姓,以改變社會風氣。
在這一年,錢德洪與王畿雙雙通過了會試,接下來就是參加殿試。可是當時的內(nèi)閣大臣費宏、石瑤對王學存有偏見,有意抹黑王學。兩人非常氣憤,經(jīng)過商議,放棄了當年的殿試,與會試下第的黃弘綱、張元沖一起回到紹興。他們二人的行為得到王陽明的賞識,也為自己博得了好名聲?;氐浇B興,他們對王陽明說:“一路上講學,并非每個人都愿意聽王學,而且還有很多人敬而遠之。”
王陽明解釋說,講學之人不能自詡為圣人,要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思想,就要放下圣人的架子。經(jīng)過換位思考,以愚夫愚婦的身份給眾人講學似乎更能得到人們的青睞。就像詩人作詩一樣,只有不故弄玄虛,讓老嫗孩童都能讀明白,才是貼近了生活,達到了化境。王陽明認為只有真正地貼近生活,了解到人間的實情,才能將自己的理論提升。理論隨著生活的累積得到提升,就能更好地幫助解決現(xiàn)實問題。
在嘉靖五年(1526年)十二月,王陽明的兒子正聰出生。晚年得子,王陽明非常高興,并得到了弟子、親友的祝福。正聰?shù)某錾?,為王陽明死后家人爭奪家產(chǎn)埋下了禍根。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突然接到了朝廷的調(diào)令,讓他征討思恩、田州的少數(shù)民族叛亂。王陽明就是在平定思田之亂、破八寨后,病死于返回的路上。前后也就兩年時間,而正聰只有一周歲多,其母與已經(jīng)長大的正憲產(chǎn)生了矛盾。
王陽明在征思田之前,與王畿、錢德洪討論了王門四句教法:“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立教的基本原理,也是陽明思想的一個濃縮。針對陽明的四句教法,王畿和錢德洪在理解和闡釋上產(chǎn)生了分歧。
王畿認為王陽明的四句教并沒有將事情說明白、說通透,似乎只是一個權(quán)宜的說法。他認為如果人心本體是無善無惡的,那么心體發(fā)用的“意”、“知”、“物”也就是無善無惡的,因此提出了“四無”說。
錢德洪認為四句教是王陽明立教的定法和不易之旨,不可以變更。他認為心體雖然是無善無惡的,但難免被“習染”侵奪,失去無善無惡的心體。必須用為善去惡的功夫,來恢復心體的通明,因此提出了“四有”說。
兩人爭執(zhí)不下,就請王陽明做公斷。王陽明認為王畿與錢德洪的兩種理解正好互補,完全地概括了四句教的內(nèi)涵。他對他們兩人各打五十大板,讓他們不要各執(zhí)一邊。為了讓他們明白其中的內(nèi)涵,王陽明做了詳細的解說。
王陽明將人分為本體“明瑩無滯”的利根之人和“本體受蔽”的其次之人。利根之人可以從本原上體悟人心本體,比如王畿;其次之人必須依靠漸修功夫,在意念中、發(fā)用上落實為善去惡的功夫,比如錢德洪。王門中的弟子,有利根之人,也有其次之人,不過利根之人尚在少數(shù)。王畿和錢德洪都沒有錯,只是在認識的層次上出現(xiàn)了問題,可以相互補充,相資為用。
在現(xiàn)實中,利根之人非常罕見,就算顏回、程顥都不敢說自己是利根之人。如果完全遵照王畿的說法,那么顏回、程顥這樣的圣人也被排除在外了。假如允許非“利根之人”成天憑空冥想一個本體,結(jié)果必然不能落到實處。也就是說還是得考慮現(xiàn)實,將為善去惡的功夫做足,才能真正踐行四句教法。
王陽明在理論上肯定了王畿的“四無”說,在社會實踐上肯定了錢德洪的“四有”說。這既讓王畿感覺自豪,又讓錢德洪感覺安心。王陽明對王畿和錢德洪的觀點進行了調(diào)和,并一再叮囑他們“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
在王陽明看來,四句教是自修為圣人的行動指南,不可以輕易放棄和改動。但是待王陽明死后,王畿和錢德洪依然各執(zhí)己見,在爭論中未見分曉。因為只有王畿和錢德洪對王陽明的四句教法有過深入的研究,隨著兩人各持己見,這便成為學術(shù)上的一個懸案。到底王陽明對四句教真正的闡釋是什么,誰都沒有明白。
照顧家庭和傳播學說是王陽明晚年最為重視的,但似乎有些自顧不暇。而且在他腦海中,出現(xiàn)了很多擔憂。
其中一個擔憂就是有關(guān)兒子正聰?shù)奈磥?。張氏年紀尚輕,正聰更是孺子,如果王陽明突然去世,他們必然會遇到大麻煩。王陽明聽從父親王華的建議,收養(yǎng)了堂弟的兒子正憲為子。如果王陽明去世,正憲必然會跟正聰爭奪家產(chǎn)和爵位。而且張氏入王門不久,必然受到王門宗族的排擠。陽明接到朝廷讓他去思田平亂的詔書后,更加擔憂張氏母子。他身體本來就多病,又出征在外,很可能戰(zhàn)死沙場,落得馬革裹尸的結(jié)局。
另一個擔憂就是自己學說的傳播。王陽明的弟子眾多,而且良莠不齊。就算是才學和人品都出眾的弟子,對自己學說的闡釋也存在差異。他擔心自己的學說在自己死后會被分裂,出現(xiàn)朱學那樣的弊病。而且王陽明認為自己的學說還沒有完善,需要更長時間的總結(jié),但是上天已經(jīng)不再給他時間了。
六年的賦閑日子終于到頭了,朝廷再次想到了王陽明。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