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忘記仇恨,自然健康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p>
——《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人不記舊怨,所以怨恨他們的人很少。”
闡釋
《論語·公冶長》中有: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意思是說,伯夷、叔齊這兩個兄弟不記念過去別人對他們所做的惡,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少了。
“怨是用希”中的“怨”,也可以理解為自己的怨氣,就是說不念舊惡,自己也不會總想不開、心情不好,人際關系和諧,身體自然健康。
伯夷、叔齊是古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死了,兩人互相讓位,都跑到周文王那里,后來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擋住馬車勸阻。周朝統(tǒng)一天下,兩人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餓死于首陽山。關于他們是如何“不念舊惡”的,史書并無記載,或許孔子時代的人知道。
說到“不念舊惡”,筆者想到了三國時的曹操。
在戲劇舞臺上,曹操是白臉奸臣的形象。不過,魯迅卻認為曹操其實是一個英雄,至少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一次曹操率軍出征,離開了許昌城。打完仗回來后,有人向曹操打小報告,說曹操在外時,城中留守的許多官員聽說曹操戰(zhàn)事不利,便給敵方寫信,好給自己留條后路。這人把截獲的一大摞通敵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卻讓人把這些信全燒了,說:“當時我自己都不知道命運如何,他們不是更害怕嗎?可以理解?!辈懿龠@一舉動,果然厲害。那些曾動搖的官員,見曹操不念舊惡,既往不咎,從此更忠于曹操了。
或許曹操這樣做,并不是出于仁厚之心,只不過是個權謀。但無論如何,對于別人的歷史錯誤既往不咎,對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不念舊惡,從歷史的積怨中跳出來,的確大有好處——不但可以化解積怨,也會使自己心胸變得開闊。
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越積越深,將永遠也沒有一個終點;反之,寬恕自己的仇人,仇人自會將心比心。
忘記舊惡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忘記舊惡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心理平衡、解放自己;忘記舊惡更是一種聰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心中沒有仇恨,自然心情舒暢、無病無災、長命百歲。
養(yǎng)生之道
無論是街頭陌生人之間的爭吵,或是單位同事之間的“劍拔弩張”,有時都可以“一笑泯恩仇”,關鍵是你有沒有一顆寬恕的心。
我們不難看到身邊有些人“一點就著”,“嚴”以待人,斤斤計較,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大有傷害。
有一句名言:“寬恕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不是為了顯示你的寬宏大度,而首先是為了你的健康,如果仇恨成為你的生活方式,那你就選擇了最糟糕的生活狀態(tài)。”
近幾年,在世界醫(yī)學研究領域突起一門叫“寬恕學”的新學科,專門從身心健康的角度,對人寬恕心態(tài)與自身健康的聯(lián)系進行多方面的研究,目前證據(jù)確鑿的是,人的寬恕品格對自身健康有良好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
如“不寬恕”狀態(tài)對身心產(chǎn)生不良壓力,這種“不寬恕”交織著苦惱、憤怒、敵意、不滿、仇恨和恐懼,還有強烈的自卑和自棄,使人產(chǎn)生不良的生理反應,如血壓升高和激素紊亂等,從而引起心血管病和免疫功能減退,甚至可能會傷害神經(jīng)功能和記憶力。
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寬恕是如何具體調理身心健康的,但好處卻顯而易見,如寬恕者更快樂和更健康長壽。
據(jù)推測,人類的“情感寬恕”可能是一種“接受和寬厚的本性”,使人類不會在一些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上糾纏不休或沒完沒了,而是向前看,對未來充滿希望。
寬恕應該融合于人格和品質之中,成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常態(tài),而不僅是對某事的簡單回應。
最近,哈佛大學精神科專家愛德華·哈羅威爾的科普書在歐美暢銷,書中指出,寬恕的品格是需要后天培育和修養(yǎng)的,因為人的本性趨于以牙還牙。
他認為,對那些怨恨成性的人,是需要醫(yī)學幫助的,如接受心理和藥物治療等。
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不會走到這一步,但日復一日“心不寬”對身心健康微小危害的“積聚效應”卻不可忽視。
養(yǎng)生典范
在蘇州舉行的“2007年電影百花獎”頒獎大會上,年屆九旬、從藝70余年的老電影藝術家“李雙雙”——張瑞芳獲得“電影藝術終身成就獎”。
在領獎臺上,當主持人問她:“您高壽的秘訣是什么?”這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鏗鏘地吐出了七個字:“沒心沒肺,不記仇!”獲得全場暴風雨般的掌聲。
這是許多人第一次聽到的長壽秘訣:一不談清淡飲食;二不談堅持鍛煉;三不談戒除陋習,而僅僅談了一種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就是“沒心沒肺,不記仇”,一種完全超然的恬淡和灑脫!
是的,人的一生不知要經(jīng)歷多少的人和事,人的成長過程確實就是一種“老得快而聰明得遲”的過程;一個人從年輕的時代起,不知要做出多少年幼無知和到老后悔的事情,不知在這個過程中要得罪多少人和被多少人所得罪。如果這些過眼煙云中的點點滴滴都要往心里去,那除了給自己日趨衰老的身軀帶來種種不利以外,還能帶來什么呢?
孔子講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期盼。人都六十啦!什么話都能聽起來舒服了,什么人看起來都順眼了,什么過去的恩恩怨怨都拋到九霄云外去了,什么利害得失都不往心里去了,不就是“沒心沒肺”了嗎?
無怪乎哲人常常要勉勵自己:心輕萬事如鴻毛!
但愿大家都能修到“沒心沒肺”,到90歲還能快快樂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