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評黃子通先生著《儒道兩家哲學系統(tǒng)》

        評黃子通先生著《儒道兩家哲學系統(tǒng)》

        時間:2023-08-31 百科知識 版權反饋
        【摘要】:我國哲學界先進、現(xiàn)任湖南大學教授黃子通先生,在抗戰(zhàn)期間,講學之暇,完成了一部整理中國過去哲學思想頗有價值的著作,名叫《儒道兩家哲學系統(tǒng)》。僅就上列章目看來,已可知本書所講述的,皆為我國過去哲學大家,其余一般次要人物,均付闕如,且以儒道兩家哲學系統(tǒng)為限。

        我國哲學界先進、現(xiàn)任湖南大學教授黃子通先生,在抗戰(zhàn)期間,講學之暇,完成了一部整理中國過去哲學思想頗有價值的著作,名叫《儒道兩家哲學系統(tǒng)》。這部書無論從作者所提示的方法以及該書的內容看來,在今日普遍好用西洋哲學范疇來整理中國思想的過程中,它的確能多少反映一種“時代的意識”,尤其在目前中國貧乏的出版界,我們以為真是值得再三推薦的一部好書。

        論到近三十年來關于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與整理,自胡適之先生民國八年(1919年)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以后,一般多以馮芝生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為最有名,關于他寫作那部書的方法與目的,馮先生自己開宗明義就告訴了我們,說:

        哲學本一西洋名詞,今欲講中國哲學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2]

        這話就是說,人們寫“中國哲學史”的,最好不必選出西洋哲學中所沒有過的思想作材料,因為“哲學”不是中國固有的名詞。金龍蓀(岳霖)先生所作《馮著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二》提到“中國哲學”這名稱的種種困難問題,如“所謂中國哲學史是中國哲學的史呢?還是在中國的哲學史呢”[3]?恐怕就是針對馮先生以上所述這種寫哲學史方法的態(tài)度上的進一步的追問。我們以為這的確是值得再三研究而且很有意義的問題。說到今日一般研究中國哲學史的青年,恐怕多半在遵循馮先生這同一的途徑。可是在這種風氣下,也有人提供了大體上屬于另一方面的意見,那就是本書作者黃子通先生,他說:

        我們研究古代的哲學家,首先應當注意他們的系統(tǒng)。在尋索系統(tǒng)的時候,首先應當研究一個哲學家的基本概念。研究基本概念或基本名詞的時候,切不可用外國的概念或者外國的名詞來比附。[4]

        這段話,我想毫無疑義地是作者所擬定的研究中國哲學的最高原則,同時也就是作者寫作本書的基本方法或態(tài)度。其間要義,似可略分二項說明:一是作者要特別注重各家哲學系統(tǒng)的完整性,二是反對用西洋思想概念來比附。關于第一項,即應特別注意各家哲學系統(tǒng)的一節(jié),我想與馮先生的意見可能是沒有出入的,因為馮先生在所著《中國哲學史》“哲學之統(tǒng)一”的一段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見解。所以他倆根本不同的觀點恐怕還是在第二項,即不可用西洋思想概念來比附的一節(jié)。關于這個意見,本書作者黃先生在該書孟子哲學章中,說得最為透徹。他道:

        近來研究中國哲學的人,腦筋中充滿了許多西洋的名詞、西洋的套子,貿貿然地把不相同的材料,用西洋的套子去套,或者把中西絕對不同的名詞,活剝生吞地等同起來,于是乎對于中國哲學生了許多誤解。并且還有許多西洋套子套不進去的材料,也就放棄而不研究了。[5]

        又說:

        千萬不可以把兩種不同文化之中的固有名詞,生吞活剝地等同起來。其實,在哲學的領域中,中國的名詞,可以與外國等同的,是極少的。如果不注意到這一點,非但可以誤會西洋的思想,并且可以把中國民族固有的貢獻也抹殺了。[6]

        同時書中在比較討論中西哲學思想的基本概念時,并多有舉例,如論孟子哲學中的“心”,不等于西洋思想中的mind[7];如何孟子的“良知”“良能”說與康德(Kant)的“先在”(a priori)說不同[8];再如說用黑格爾(Hegel)哲學中的“無”去比莊子的“道”,是不對的[9];又謂老子的“道”非但比西洋的唯心派所說的“本體”還講得好,并且比西洋的唯物論者所說的“物質”更好[10]。有的地方,作者簡直在明白地宣揚過去中國哲學家造詣之高,如說:“天人合一的觀念……隨時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成功,無論西洋的哲學家或是宗教哲學家,無不羨慕之至?!?sup>[11]這樣引證,當可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用心,無非在表明中國先賢思想性質如何跟西洋哲學問題不同,藉以顯揚中華民族固有思想的獨特精神。他的態(tài)度或方法,與今日通行關于“中國哲學史”著作顯然有別。此外,作者還主張用科學的方法來說明中國的哲學,反對用古人的哲學來發(fā)揮自己的主張[12],都可說是本書的特點。

        論到本書的內容,共分五章:(一)孔子哲學,(二)孟子哲學,(三)荀子哲學,(四)莊子哲學,(五)朱王哲學,本章又分“朱熹的哲學”與“王守仁的哲學”兩節(jié)。書末,附錄“老子哲學”一章(按《老子》一書,為先秦道家哲學重鎮(zhèn),該書列為附錄,是否因為作者最后完成此篇,或者別有用意,不得而知)。

        僅就上列章目看來,已可知本書所講述的,皆為我國過去哲學大家,其余一般次要人物,均付闕如,且以儒道兩家哲學系統(tǒng)為限。筆者曾細讀全書一遍,知其尤以論“孔子哲學”與“孟子哲學”兩章特為詳盡。“荀子哲學”章以下,則篇幅遞減。各章內容,組織多能自成結構,行文亦至為流暢。全書精到的地方甚多。如論孔子所說的“禮”如何在意義上與孟子所說的“禮”不同[13];又說“禮”與階級制度并無必然的關系[14];關于“性”、“情”善惡問題,如何照朱子的說法,就不容易明白孟子的哲學系統(tǒng)[15];又謂孟子的平等主義,即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思想,是從性善說中發(fā)揮出來的[16];而荀子發(fā)明的“禮”學則與他的性惡說大有關系[17];至于孟、荀學說的不同,因為一個說的“充”,所以處處注重在內部的與自然的發(fā)展,另一個說的“積”,所以處處注重在環(huán)境的影響與勉強的改進[18]。論到莊子的思想,他以為雖然受了老子影響,以絕對主義為出發(fā)點,而其結果,反不要追求本體,這是他超出于老子的地方[19]。又說莊子是注重現(xiàn)實的,他心中的宇宙不是虛幻的,這一點與佛家哲學本不相同[20]。講到宋儒,作者認為從朱子的立腳點看來,他的宇宙論確與印度傳來的本體論不同,他雖多少受了周子的影響,但是他的結論迥不相同[21]。至于論到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哲學,他以為起點于心物合一,那是王學的秘論,也就是其宇宙論、知識論的基礎[22],并且說陽明的“致良知”好像十分簡單,容易了解,實則他的思想比朱子更為細密[23]。他(王陽明)以心物合一的哲學為根本,以萬物一體的話講修身,這是有系統(tǒng)的哲學家,非尋常講道德的人可比[24]。附錄中論到《易經》與老子思想源流的關系,他說老子說到萬物負陰而抱陽,可見得老子的形上學也是以正反相生為根據的,《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恐怕也是從老子的哲學中發(fā)展出來的[25]。

        如上這些討論,或有出自作者的創(chuàng)見,或有本于前人的舊說??傊沧髡哂兴鲝?,都是非常堅定而且富于自信,同時發(fā)揮得也十分透徹,決不至讓讀者得一混沌莫明的印象,所以從推演古人思想的一點來看,我們認為本書的確是相當成功的作品。

        我想用不著介紹,本書作者黃子通先生為今日我國深通西洋哲學的名家,對于整理中國以往的哲學,又能堅持如此審慎的態(tài)度,誠然難得。但在今日,事實上完全不借用西洋哲學名詞來發(fā)揮中國義理,是否可能,亦屬疑問。即以本書為例,作者雖一方面極力反對用西洋哲學范疇來套取中國古人的思想,但在事實上,作者比較討論中西思想可以融通的地方亦復不少。如用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心理學來解釋荀子的思想[26],說莊子所主張的形上學可與西洋人講的“生機主義”(Organism)相比[27]。再如引伊川的話:“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弊髡咭詾檫@兩句話真可以把理氣說之真要處指出;而西洋哲學家如康德(Kant)亦有兩句話與此相同,康德說:“只有概念而沒有觀念,則概念是空的;只有觀念而沒有概念,則觀念是盲的?!?Conceptwithout percept is empty,Perceptwithout concept is blind)[28]論到王陽明的哲學,他說王學的前提就是“心外無物”,巴氏(George Berkeley)以為物的存在就是因為我們的感官能夠覺察,所以他說:“物的存在與覺察是一樣的東西,假如沒有這個心,萬物就不能存在?!?Berkeley: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pt.I.Sec.3)陽明的絕對唯心論也就是這樣的[29]。這些中西思想比較的討論,在某種嚴格的意義下是否可以全無問題,本文暫置不論,但是它給讀者的印象是否能與黃先生所提示的研究中國哲學的態(tài)度一致,恐怕還得看讀者對于中西思想研究的深度如何來決定了。因此,關于中國過去哲學系統(tǒng)的研究,我想黃先生必能贊同我們以下這個修正的意見。因為有人把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西洋哲學來比附自己又不十分明了的中國固有思想,弄得“牛頭不對馬嘴”,叫人更是莫名其妙,這種隨便的態(tài)度,我們知道,那是黃先生所不能同意的。要是有人對于中西思想的內容與性質,確實都認識得非常深刻,并且真能體會到兩方哲學的專門術語所代表的言外之意,可能異中見同,同中出異,我想亦不妨聽其交互引證,以資發(fā)明。因為“知者尚言”,這也是人情所難免。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可以反對別人用西洋哲學范疇來套取中國固有的思想,唯有希望中國今后對于西洋哲學以及中國固有思想的研究日增深密,那么一般既淺薄而又任意借用西洋哲學名詞來比附中國固有思想的人們,他的著作便自然會影響日少、終歸淘汰了。再則,作者提出關于中國過去哲學思想的研究,似應特別注重各家的系統(tǒng)一項,我們也有一個補充的意見,即是人們對于古人思想的研究,只知道枝節(jié)地去求了解,幾乎完全忽略了那同一體系中各方面問題的相互關系,那是錯誤的。因此,黃先生這個意見是我們所非常贊同的。不過,對那思想上本來組織成精密體系的古代哲學家,我們在介紹時,亦不妨同樣盡可能地還他一個本來面目,小心地指出他的漏洞,不然恐亦難免如黃先生所說的“有了主張,然后批評古人的思想,就不免穿鑿附會”[30]的惡習了。

        末了,本書“莊子哲學”一章,引用原文一段,即《莊子·齊物論》上說的: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31]

        黃先生發(fā)揮得非常透徹詳明,他說:

        假如用兩個指來做比喻,那末,與其讓這個指說那個指不是指,還不如讓那個非指說這個指不是指。同樣的,與其讓這匹馬說那匹馬不是馬,不如讓那匹非馬說這匹馬不是馬。這兩個比喻可以顯出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無論是這個指或那個指都是一個指;無論是這匹馬或那匹馬都是一匹馬。天地雖大,只不過是一個指;萬物雖眾,只不過是一匹馬。第二層意思是:從“彼”方看來,無從知道“是”是“是”的;從自己一方看來,又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彼方。[32]

        又道:

        說了一個指,就等于說了一切的事物,有了一切的事物,就等于說宇宙的全體。所以有天地一指之說。說了一馬就等于說萬物,所以有萬物一馬之說。換言之,萬物的責任,盡于一指。一指的責任能盡,則萬物的責任亦就盡了。這就可以見一指一馬的責任,何等重大!以此推之,一我的責任,何嘗不是如此?[33]

        如上的解釋,我們以為稍有可以商量之處,個人推測黃先生大約是一時疏忽,見到莊子書中別處類似的討論,聯(lián)想所及,偶爾不在意地采取了《莊子》郭象注文以及唐成玄英的疏解加以推衍。但是我們很懷疑郭象跟成玄英兩人關于這段話的解釋,可能全是錯誤的,我們以為《莊子》原文的用意恐怕是在反駁公孫龍一派的學說,因為今本公孫龍的《指物篇》說: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34]

        《白馬論》又說:

        白馬非馬。[35]

        那么莊子的意思可能是說:像你(公孫龍)用“指”來比喻說明它又是“非指”,何不干脆用那“非指”來比喻說明它是“非指”好了;與其說“白馬非馬”,何不用“非馬”(例如狗或牛等)來說它是“非馬”好了;卻偏要說:“而指非指”,“白馬非馬”,徒興爭辯,那又何必呢?

        我想只要黃先生不再大意,對于本書所引這一段《莊子·齊物論》的原文,當會同情我們以上的解釋。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北平

        【注釋】

        [1]本文原載于《哲學評論》第10卷第4期,1947年4月?!幷咦?/p>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商務版,第1頁。

        [3]見馮著《中國哲學史》附錄二。

        [4]《儒道兩家哲學系統(tǒng)》,第1頁。(以下所引同書文字,只注頁碼。——編者注)

        [5]第52頁。

        [6]第55頁。

        [7]詳第52頁。

        [8]詳第46頁。

        [9]詳第88頁。

        [10]詳第135頁。

        [11]第96頁。

        [12]詳第117頁。

        [13]詳第20頁。

        [14]詳第21頁。

        [15]第46頁。

        [16]詳第59頁。

        [17]詳第82頁。

        [18]詳第78頁。

        [19]詳第101頁。

        [20]詳第104頁。

        [21]詳第109頁。

        [22]詳第210頁。

        [23]第22頁。

        [24]詳第214頁。

        [25]詳第221頁。

        [26]詳第76頁。

        [27]詳第104頁。

        [28]詳第114頁。

        [29]詳第120頁。

        [30]第117頁。

        [31]《道藏輯要》本《南華真經注疏》卷一,頁五二。

        [32]第93頁。

        [33]第90頁。

        [34]《道藏》本《公孫龍子》卷中。

        [35]《道藏》本《公孫龍子》卷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