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以談論“大學”教育的目的和內容為形式,以儒家思想為內核,對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進行了重新闡釋,提出了大學之道的“三綱領”“八條目”。
1.《大學》的來歷及其內容
《大學》載于《小戴禮記》。該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都不詳,引發(fā)了一些猜測和爭論。有人認為《大學》的作者是曾子及門人,也有人認為是孟子的弟子樂正克,這些說法都沒有確實的證據(jù)。宋朝的程顥比較含糊地說:“《大學》,孔氏之遺書?!敝祆湔J為,《大學》分為“經”和“傳”。“經”是曾子述孔子之意,“傳”是曾子之意由其門人記述。關于《大學》的成書年代,徐復觀經過對“大學”觀念的形成以及在文獻中的出現(xiàn)時間等,得出《大學》是“秦統(tǒng)一天下以后,西漢政權成立以前的作品”[1]的結論,這個結論是比較可信的。
《大學》起初并沒被人重視,唐朝韓愈開始引用其中的話,到宋朝,《大學》得到眾多儒者的重視。二程將其從《禮記》中抽出,作為儒家的單獨經典。朱熹將其與《中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儒家經典“四書”。朱熹對《大學》最為重視,一生對其注疏不輟。
關于《大學》一書的內容,朱熹認為是“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背填椪J為,《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也?!敝祆湔J為,《大學》概括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學習儒家經典,應當首先從《大學》開始,因而將其列為“四書”之首。
歷代學者對《大學》的解釋都是從學校教育的意義上展開的,通過“小學”與“大學”的區(qū)分理解《大學》的內容。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認為: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之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
據(jù)徐復觀的研究,包括朱熹所述的關于中國古代學制的各種觀點都非歷史事實。因而,《大學》是關于“大學”教育目的和內容的理解可能只是出于表面的理解,《大學》如果是秦朝的作品可能也是利用“大學”之名來保存其儒家的思想內容。
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大學”時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對于這個解釋中的“大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是與“小孩”相對應意義上的“大人”,這種“大學”即朱熹所說的十五歲以上的成人所進入的學校,這種理解仍是在學制意義上對不同年齡的人的理解;另一種理解是,“大人”是社會上層的人,與其相對的是“小人”,即社會下層的人,在這種對應關系中,“大人”等于“君子”。在孔子思想里的“君子”和“小人”之分,也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社會地位意義上的區(qū)分,另一層是道德意義上的區(qū)分。儒家后學大多傾向從道德意義上對“君子”和“小人”進行區(qū)分,而忽視從社會地位上的區(qū)分。在孔子的思想里固然有在道德意義上對“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分,但從他對其思想的現(xiàn)實化所做的努力(游說諸侯),以及在思想上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的理解上(“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來看,孔子的儒家學說實際上首先是教育社會上層人士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的學說是“君子之學”,即教化社會上層人士的思想學說?!洞髮W》如果是在社會地位意義上的“大人之學”則等同于孔子的“君子之學”。關于這一點還可以從《大學》的主題得到證明?!洞髮W》的主題是“修己以安百姓”[2],而“修己以安百姓”正是孔子對“君子”的理解。按照這種對“大人之學”的理解,則《大學》表達的是對孔子儒家之學的主題的理解,即儒家之學是一種針對社會上層人士的“大人”之學。
2.“三綱領”和“八條目”
《大學》首先提出了作為“大學之道”的“三綱領”,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三綱領”以“明明德”和“親民”明確表達了儒家“修己以安百姓”或“內圣外王”的思想主題?!叭V領”是傳統(tǒng)的說法,即把“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看成是“大學之道”并列的三個內容,“明明德”是原則,“親民”是根本任務,“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從“大學之道”的主題是“修己以安百姓”或“內圣外王”來看也可以說是“兩綱領”,“明明德”是“修己”與“內圣”,“親民”是“安百姓”與“外王”,“止于至善”是“兩綱領”的程度或境界。如果從“止于至善”來看,“明明德”與“親民”都是向善的具體方面,都可以從屬于“至善”,而且,“明明德”與“親民”也不是內外截然分開的,修明自己的德性要在與人的交往中實現(xiàn),而“親民”不僅是愛民的行動也是一種德性的表現(xiàn),在這種活動中也能對個體道德的提升和修養(yǎng)起到積極作用,這樣看來,“三綱領”也可以說是“一綱領”,馮友蘭就是這種主張。如果說“三綱領”就是“一綱領”,那么這代表“一綱領”的“止于至善”正是孔子之“仁道”的另一種表達,也可以說是“仁道”的價值方向就是“止于至善”。
對于“親民”,二程和朱熹解釋為“新民”,因為在《大學》中關于“三綱領”的解釋中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及“作新民”的說法,但王陽明認為,“親”就是親近而不是除舊布新。其實可以從這兩種理解的結合上理解“親”,即“親”既具有親近之意也有除舊布新之意,“新民”的前提是“親民”、愛民,“親民”的目的是“新民”。不論怎樣理解“親民”,可以體會“親民”總是社會上層對社會下層的一種態(tài)度(親)或者一種事業(yè)(新),而不是民與民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這也是“大人”之學作為一種社會上層人士的學問的具體表現(xiàn)。
《大學》在講完“三綱領”后,接著講: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從《大學》本身的內容來講,這段話是講按照大學之道去做的心理和思想過程,其核心是“知止”?!爸埂睆闹饔^上說就是知道方向,知道所應停留之處。然而從“止于至善”的方向上來說,“知止”就是要求人的思想與行為不能按照主觀的意愿隨意而往,而是應當止于德性;“知止”之后就會意志堅定,就會心靈寧靜、內心安定,就能用心去思慮,就能得其當?shù)谩!洞髮W》在解釋“知止”時說: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顯然,這段話中的“止”就是止于各種事情之德性?!爸埂睆娜说纳钸x擇來說具有普遍意義。由于人的生命本性的自由性,人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可能的世界,因而人總是處于面臨選擇的境地?!爸埂本褪莻€體面對各種可能做出明確的選擇,既是選擇應然的方向和目標,也是終止其他各種選擇以及之前的習慣等等。從個體生活的特殊性來說,“知止”就是在不確定中確定自我,找到自己,在不屬于自己和不正確的道路上停止下來。人能“知止”,才能明確生命的方向,做出屬于自己的獨特事業(yè),這其實也就是《易傳》所講的“各正性命”。
《大學》接下來講: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句話是為“八條目”確定一個次序的前提,因為“八條目”是一個具有先后次序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隨意排列,也不能混亂。按照這個本末、終始、先后的次序,《大學》從逆序和順序兩個順序排出了“八條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鞍藯l目”是“三綱領”的具體展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于“明明德”,“齊家”“治國”“平天下”屬于“親民”。前五條屬于“內圣”,后三條屬于“外王”。
在“八條目”之后,《大學》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睆娬{了“修身”是所有人都應當遵循的根本。然后以“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一段話強調“本”的重要性,并結束了朱熹認為是《大學》之“經”的內容。
《大學》從其“經”來看,僅有205個字,其核心內容就是“三綱領”和“八條目”。雖然其篇幅很短,但所表達的內容抓住了儒家思想的根本,即認為儒家之道乃“大人之道”,儒家之學乃“大人之學”,其內容就是《莊子》所言的“內圣外王”之道。除了在思想主題上對儒家的外內之道進行了綜合外,《大學》還在“修身”方面綜合了道德與知識,誠意與正心等前期儒家修身的主要方法??梢哉f,《大學》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的總結,對儒家思想主旨的明晰具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大學》才成為宋儒高度重視和不斷解說的一部重要文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