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認為,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只研究什么是存在者,卻忘了研究存在本身;只研究誰是存在者,卻不問誰在問存在者這個問題。因此他說,柏拉圖當時指出的“存在”的真正意思,并沒有人真的懂了,他要重新提出并闡述它的意義。
海德格爾曾說:“巖石在,但它們并不存在;樹木在,但它們并不存在;馬匹在,但它們并不存在;天使在,但他們并不存在;上帝在,但他并不存在?!蹦敲?,什么存在呢?他給出的答案是:“存在著的物就是人,唯有人存在著?!?/p>
為什么要說巖石、樹木都不存在呢?很簡單,因為它們是一種固定的、現(xiàn)成的存在,沒有自由意識。人有自我選擇和自我控制的自由意志,因此人是一種可能的存在。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海德格爾并不是一個人類中心主義者,他只是想讓人擔負起存在的責任。這就有了那句名言:“人,是存在的看護者。”
海德格爾給人這種存在者起了一個專有名詞,叫“此在”,意指:在此的存在者。人的屬性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處于不斷形成之中,人可能一生都在不停地塑造自己,一切皆可改變,因而只能說,人的本質(zhì)先于他的生存。人的存在不同于其他存在物那樣,是一個類屬,每個人都是一個存在者。因此,在討論人這個“此在”時,不能一概而論,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此在”可分為本真與非本真兩種狀態(tài)。本真的狀態(tài),就是“此在”的真實的存在狀態(tài),也是一種個體的存在狀態(tài);非本真的狀態(tài),是處于公眾內(nèi)的“此在”的存在狀態(tài),此時,“此在”的個體性被公共性所掩蓋。我們必須通過非本真的狀態(tài),才能達到本真的存在狀態(tài)。換言之,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公眾生活,我們真實的存在狀態(tài)首先是公眾的,其次才是個體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