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踐超越:科技與人文關系的現實途徑
而解決科技與人文的對立關系還要回到馬克思。馬克思深刻地把握住了人的實踐基礎上生成的社會及其歷史這一人的真正現實,從而科學地解決了科學與人文的對立。
馬克思認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sup>[28]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過去的“科學”對于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過去的“人文”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人的能動的方面。由此而發(fā)生哲學中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的對立。原因在于,它們都不了解人的實踐,而“實踐”這一聯系人和自然、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對象化活動,正是實然與應然、現實與理想、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關鍵。
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的分裂是19世紀以前科學的特征,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則力圖克服這種分裂,實現科學的統(tǒng)一。馬克思認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sup>[29]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他們學說的過程中,自覺地從不斷發(fā)展著的自然科學中吸收有益的成分。馬克思與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當時的形勢和需要,在創(chuàng)立新世界觀的過程中,形成了對科學與人文關系的科學理解。為了創(chuàng)立新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需要,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去關注研究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并直接推動歷史前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關注與他們同時代的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的產業(yè)革命和社會變革的巨大作用。他們自覺地把科學技術納入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分析框架。社會科學有其特殊性,但在確定其科學性時,在使其科學化時,總是要直接、間接地以自然科學為參照系,總是要盡可能地借鑒、移植自然科學的方法與標準。其中最重要的是運用科學實踐觀對人文關系進行考察、分析,得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把科學的發(fā)展視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動力,視為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基礎,同時揭示出科學與人文在本質上的統(tǒng)一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實踐是科學與人文統(tǒng)一的基礎。他們從唯物史觀的高度不僅把科學看作是生產力,而且把科學與具體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形態(tài)聯系起來考察,從人類全部社會生活與實踐的關系上,去理解和把握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正確指出了科學與人文統(tǒng)一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這一活動的基本形式——生產活動中。在他們看來,人類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chuàng)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這樣,整個世界由“自然和歷史”兩方面構成,而實踐既是構成自然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將它們連結起來的橋梁。正是在實踐中,自然和歷史被賦予了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使歷史“自然化”,使自然“歷史化”。所以,實踐這種人類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能夠并且必然改變科學與人文的對立主要在于:
一是實踐體現了自然物質性和人文價值性的統(tǒng)一。薩頓指出:“無論科學活動的成果會是多么抽象,它本質上是人的活動,是人的滿懷激情的活動?!?sup>[30]馬克思也指出,“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岸说念愄匦郧∏【褪亲杂傻挠幸庾R的活動”,這種活動集中反映了人作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和人類“生命活動的性質”。[31]
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達到了自由本性的自我確證、自我展現和自我追尋。因此實踐是自然物質性與人文價值性的統(tǒng)一的活動。
二是實踐實現了主觀目的性和客觀因果性的統(tǒng)一。人是一種目的性的存在,人的目的和需要是社會和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動力,人類從事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基于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又把自己的即目的、需要運用到客體對象上去,創(chuàng)造出人類所需要的新的有用客體。自然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性存在,具有因果性。而作為實踐的科學活動是人的目的實現的重要方式。在實踐中主觀目的性與客觀因果性達到了契合和統(tǒng)一。
三是實踐達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tǒng)一。物的尺度,即外部事物本質與規(guī)律,是人對事物進行正確的事實判斷的基本前提;人的尺度,即人的智識、情感與意志,是人對事物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的主要依據。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一方面要受到物的外在尺度的制約,另一方面要受到人的內在尺度的制約。自然科學,主要依據物的尺度,確保合規(guī)律性,體現了人類科學活動中求真的向度;人文科學,主要依據人的尺度,確保合目的性,體現了人類科學活動中求善和求美的向度。
在實踐中生成的社會,是人類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結果,是人化的自然,也是現實與理想、科學與人文、事實與價值、實然與應然的統(tǒng)一體,它既有源于自然的自然物質性、客觀因果性,又有源于人的生命和精神需要與追求的人文價值性、主觀目的性,高度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的結果。所以,要正確解決科學與人文的對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用實踐的觀點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握人類社會獨特的存在和本質。只有全面地考察自然物質性和人文價值性、客觀因果性和主觀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達到對科學和人文的互為中介、互相貫通并融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