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水平的調控是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另一個重要層次,主要表現在對mRNA的識別和翻譯起始的調控。并不是每一個基因的表達都受到所有這些調控作用的影響,一個基因的表達中可能只存在其中一種或幾種類型的調控作用。
(一)SD序列對翻譯的影響
1.SD序列的順序及位置對翻譯的影響 在多順反子mRNA中,每一個開放閱讀框都有一個起始密碼子AUG,在其上游存在一個SD序列,富含嘌呤堿基,其核心序列是AGGAGG或其中一部分(如AGGA)。核糖體16SrRNA3′端有一段富含嘧啶堿基的序列,可以和SD序列互補配對,并從其后的AUG開始翻譯。
當mRNA與小亞基結合時,SD序列與16SrRNA3′端的互補序列配對結合,使起始密碼子定位于翻譯起始部位。不同基因的SD序列有一定的差異,但16SrRNA與SD序列互補部位的序列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不同SD序列與16SrRNA結合的效率是不同的,也即核糖體與不同SD序列結合、起始翻譯的效率是不同的。SD序列與16SrRNA之間配對的堿基數目越多,親和力越高,核糖體與mRNA結合的效率就越高。另外,SD序列與起始密碼子之間的距離也會影響mRNA翻譯起始效率。某些蛋白質與SD序列的結合也會影響mRNA與核糖體的結合,從而影響蛋白質的翻譯。
2.mRNA二級結構隱蔽SD序列的作用 在某些mRNA分子中,核糖體結合位點處在一個二級結構(莖環(huán))中,使核糖體無法與之結合,只有打破莖環(huán)結構,核糖體才能結合,進行蛋白質的合成。
紅霉素抗性的細菌中攜帶有一個質粒,該質粒編碼紅霉素甲基化酶(erythromycin methylase),該酶并不是使紅霉素甲基化,而是使核糖體23SmRNA上特定位點的一個腺嘌呤甲基化,阻止紅霉素的結合。該酶的mRNA的結構類似于色氨酸操縱子轉錄下來的mRNA,含有前導mRNA,編碼前導肽。在mRNA中有4個特殊的序列(圖4-24),序列1與2、2與3、3與4分別可以互補結合,形成莖環(huán)結構。沒有紅霉素時,可合成前導肽,序列3與4形成莖環(huán)結構,紅霉素甲基化酶編碼區(qū)的核糖體結合位點位于此結構中,不能與核糖體結合,不能合成蛋白質。當有紅霉素存在時,紅霉素與核糖體結合,抑制核糖體的移動,導致序列2與3形成莖環(huán)結構,序列3和4不能配對形成莖環(huán)結構,核糖體結合位點暴露,可結合核糖體,合成紅霉素甲基化酶。
圖4-24 紅霉素甲基化酶mRNA的翻譯調控
(二)mRNA的穩(wěn)定性
作為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模板,mRNA是各種RNA中最不穩(wěn)定的,半衰期從幾分鐘到若干小時不等。mRNA的降解速度是翻譯調控的另一個重要機制。E.coli的許多mRNA在37℃時的平均壽命大約為2min,很快被酶解,這意味著,誘導基因表達的因素一旦消失,蛋白質的合成就會迅速停止。影響mRNA降解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如細菌的生理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因素、mRNA序列和一級結構、mRNA的次級結構(5′端和3′端的發(fā)夾結構)等。
細菌mRNA的降解可能涉及多酶復合體的催化作用,其中包括核糖核酸酶E、PNPase和一個helicase。RNAase E具有兩種功能,其N端結構域具有核酸內切酶的活性,C端結構域則是將其他組分聯系在一起。實際上,RNAase E發(fā)揮的是起始切割作用,然后將核酸片段傳遞給復合物中的其他組分進一步將其降解。
(三)翻譯產物對翻譯的調控
有些mRNA編碼的蛋白質,本身就是在蛋白質翻譯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因子。這些因子可對自身的翻譯產生調控作用。
1.核糖體蛋白的自身調控 原核生物70S核糖體包含有大約50種不同的核糖體蛋白(ribosomal proteins,r-蛋白)。細胞必須嚴格控制r-蛋白和rRNA的比例,既要保證細菌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使蛋白質合成順利進行,又避免營養(yǎng)物質的浪費。
rRNA與r-蛋白是邊合成邊相互識別,進行準確無誤的裝配。只要存在游離的rRNA,新合成的r-蛋白就與之結合并裝配成核糖體,一旦rRNA的合成變慢或停止,多余的r-蛋白就開始積累并成為阻遏蛋白結合在自己的mRNA模板分子上(而不是與DNA結合),以自控的方式抑制自身翻譯過程,避免更多的r-蛋白繼續(xù)生成,這就是翻譯水平的負調控(圖4-25)。
圖4-25 r-蛋白和rRNA轉錄-翻譯偶聯調控
以s15操縱子為例,它含有的結構基因是編碼S15蛋白的s15基因和編碼多聚核苷酸磷酸化酶(polynucleotide phosphorylase,PNP)的pnp基因。與其他核糖體蛋白一樣,在翻譯以后就會與rRNA組裝成核糖體,但如果S15量多于16SrRNA,則會與自己mRNA5′端結合,抑制自身的翻譯,以協調rRNA的合成(圖4-26)。
圖4-26 核糖體蛋白(S15)的自體調控
2.翻譯終止因子RF-2調節(jié)自身的翻譯 RF-2的mRNA不是一個連續(xù)的開放閱讀框,前面25個氨基酸與后面315個氨基酸之間存在一個終止密碼UGA和一個C(UGAC)。當有RF-2時,mRNA翻譯到第25個氨基酸,即在其后的UGA處將肽鏈釋放(不成熟的多肽)。沒有RF-2時,在UGA處不能釋放25肽,但發(fā)生閱讀框移動,以GAC形成了第26個密碼子,繼續(xù)翻譯,直至出現終止密碼子UAG,在RF-1的作用下釋放完整的RF-2。閱讀框移動的機制還不清楚,可能與前面25肽的結構有關。
(四)小分子RNA的調控作用
近年來發(fā)現,一些內源或外源的小分子RNA可特異性互補結合細胞的RNA(通常是mRNA),使其失去功能,從而調控基因的表達。反義RNA(antisence RNA)是一類天然存在的小分子RNA,是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現的一種自然調控基因,它能與特定目標RNA分子(通常是mRNA)配對結合,調節(jié)目標RNA的功能。它通常是以一個基因編碼鏈的部分序列為模板轉錄而成,并不編碼任何蛋白質。研究表明,反義RNA對基因表達的調控主要在翻譯水平,較少在轉錄水平;反義RNA可能起負調控,也可能起正調控。
1.調整基因表達產物的類型 典型代表是micFRNA,由micF基因編碼,它是大腸埃希菌ompF mRNA的反義RNA,由Mizuno T在1953年發(fā)現。
大腸埃希菌滲透壓調節(jié)基因ompR的產物OmpR蛋白,在不同的滲透壓時具有不同的構象,分別結合滲透壓蛋白ompF和ompC基因的調控區(qū)。OmpF和OmpC蛋白是兩種位于大腸埃希菌外膜上與調節(jié)滲透壓有關的孔蛋白,這兩種孔蛋白在外膜上形成的小孔構成了溶質進入細胞的通道,但OmpF形成的孔道要大于OmpC形成的孔道,以便讓細胞在低滲的環(huán)境中加強吸收。在環(huán)境滲透壓發(fā)生變化時,位于內膜上的EnvZ蛋白能夠監(jiān)測到所發(fā)生的變化,并通過OmpR蛋白調節(jié)ompC和ompF的翻譯,使大腸埃希菌能夠適應環(huán)境中的滲透“沖擊”。在低滲環(huán)境下,OmpR蛋白對ompF基因的表達起正調控作用(圖4-27),對ompC基因無調控作用;在高滲條件下,OmpR蛋白發(fā)生構象改變,對ompC基因的表達起正調控作用,對ompF基因無調控作用。
圖4-27 大腸桿菌滲透壓調節(jié)中micRNA的調節(jié)作用
當環(huán)境滲透壓由低滲轉為高滲時,不僅ompF基因的轉錄停止,已經轉錄出來的mRNA的翻譯也被抑制。此抑制物不是蛋白質,而是一種小分子RNA(約170bp),它的堿基順序恰好與ompF-mRNA的5′末端附近的順序互補,故叫mRNA干擾性互補RNA(mRNA interfering complementary RNA,micRNA)。由于micRNA能與ompF-mRNA特異結合,阻礙其翻譯,從而抑制ompF基因的表達。micRNA的基因也受OmpR蛋白調控,與ompC基因同時被激活轉錄。
2.低水平表達基因的控制 細菌內的轉座子Tn10利用反義機制調節(jié)自身的轉座酶活性,通過一種小分子的RNA阻遏物在翻譯水平上嚴格限制著Tn10轉位酶基因的表達,使轉座酶維持在較低水平。Tn10轉位酶基因由pIN啟動子控制,RNA阻遏物的基因由pOUT啟動子控制。兩個啟動子方向相反,交叉進行轉錄,使得基因轉錄水平很低。兩個轉錄區(qū)有35個堿基重疊(圖4-28)。因此,兩個基因的轉錄物中有35個堿基是互補的,互補區(qū)覆蓋了Tn10轉位酶mRNA的翻譯起始區(qū),因而可以干擾翻譯,其結果是轉位酶的表達效率非常低,轉位作用也極少發(fā)生。
圖4-28 小分子RNA在翻譯水平上的調控作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