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里的病毒化石
人類基因組里的病毒化石
段承焉
有件事不知道大家有多了解,就是在人類基因組當中,有多達 8%的序列來自于反轉(zhuǎn)錄病毒。
要知道在基因組當中,真正編碼蛋白質(zhì)的序列,只有 1.5%。你以為你是你,可惜你的基因組不這么認為……
這里邊有一些病毒是在恐龍那個年代就跑到了人類祖先的基因組里,有的是在人和猴子分道揚鑣的時候就和人在一起了,有的似乎在人類走出非洲之前才偷偷溜進來。
滄海桑田,斗轉(zhuǎn)星移,人類的祖先走過了億萬年,這些埋藏在基因組里的病毒化石見證了一切……
想起來后背似乎有點發(fā)涼。
這些「病毒化石」的后面可能是一場場腥風血雨,洪荒的時代,危險的病毒如詛咒般突然降臨,絕大部分祖先——此時可能還是在樹林里撒歡的小獸——都掛了,剩下的因為變異而獲得抗性,存活了下來。此時狡黠的病毒改變了策略,它們選擇放棄「毒」性——不繼續(xù)在宿主間傳播,而是搖身一變成為宿主基因組的一部分。
這些病毒就這樣銷聲匿跡,甘為化石了?naive!看似是角逐中失敗的一方,失去了在不同個體間傳播的能力,可事實上,這種改變使得它們可以在同一個基因組上大量傳播了——它們成了「反轉(zhuǎn)錄轉(zhuǎn)座子」。如果我們以在同一個細胞內(nèi)的拷貝數(shù)來衡量一個病毒成功與否,這些嵌入基因組的病毒才是真的「人贏」——這個指標竟然是具有感染活性病毒的 30 倍!
其實如果這些嵌入基因組的病毒只是復制自己玩一玩,事情好像還不是很復雜,畢竟基因組中的非編碼序列有 99%,多出這么一撮似乎問題不大。但是,凡事就怕個但是……但是很多嵌入病毒的拷貝會處在與基因表達調(diào)控密切相關(guān)的區(qū)域內(nèi),事情變得復雜起來了?;虻谋磉_,受到各種外界和內(nèi)在因素的影響,可臨到最后,人類的基因要如何表達,還要聽命于幾百萬年前潛伏進基因組的病毒……好可悲……
如 2010 年所報道的,三個胚胎干細胞調(diào)節(jié)蛋白——OCT4、NANOG 和 CTCF 的表達,在嵌入病毒的影響下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Nature Genetics, 2010; 42 (7): 631)。你想想你是怎么從一枚受精卵變成一個小 baby 的,這背后有一只推手竟來自病毒……多年前人與病毒的那一場較量,到底誰是贏家,恐怕還不好說呢。
不過從目前來看,似乎是一個雙贏的結(jié)果。據(jù)說在恐龍還統(tǒng)治著這個星球的時候,病毒給人類,以及所有真獸亞綱動物的祖先,帶來了胎盤。形成胎盤所需的合胞體蛋白原本是一種病毒蛋白,現(xiàn)存的動物似乎已經(jīng)把合胞體蛋白基因馴化,變成真正的自己的基因,可這個星球上的第一個胎盤,卻極可能是病毒帶來的……
圖片是達·芬奇手稿,來自:Universal Leonardo: Leonardo da Vinci online ? The foetus in the womb : Enlarged Image
對于不同物種間的基因交流:不同物種間可以進行基因交流嗎? - 段承焉的回答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答案:
2015 年諾貝爾化學獎「DNA 修復機制研究」屬于什么領(lǐng)域?目前的研究進展是怎樣的? - 段承焉的回答
2015-12-18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