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劑治愈漢桓帝
關于仲景的事跡,有一段歷史記載?!渡裣赏ㄨb》記曰:“元嘉冬,桓帝感寒疾,召璣(即:機,張仲景名)調治。病經十七日,璣診視曰:正傷寒也。擬投一劑,品味輒以兩計,密覆得汗如雨,及旦身涼。留璣為侍中,璣見朝政日非,嘆曰:君疾可愈,國病難醫(yī)。遂掛冠遁去?!边@段記載講的是張仲景為漢桓帝診病的事情。漢桓帝時期,任用奸臣,政治昏庸,民不聊生,仲景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他診斷桓帝得了傷寒,就用發(fā)汗解表的方法治療,而且只開了一劑方藥,藥量較大,便治好了漢桓帝的病。但是仲景深感時世混亂,就沒有接受漢桓帝的邀請,拒官不做,反而要為黎民百姓治病。
仔細想想,如果張仲景真的醫(yī)術高超,且又為皇帝所器重,那么在史書中當有詳盡的記載。但是,《后漢書》與《三國志》均無傳,且其著作《傷寒論》也是散落民間,顯然與當代皇帝對仲景的重視不相符合。所以,這段文字的記載仍有待商榷,有可能是民間出于對仲景的敬仰之情,演化而成的美麗傳說。
(二)預測廿載眉毛落
在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一次,仲景遇到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他通過中醫(yī)的望診方法發(fā)現王仲宣身體有病,就對他說,“你生病了,應該服藥治療,否則20年后你會眉毛脫落,到時候再治療就來不及了!我現在處方五石湯給你,你千萬要記得按時服藥!”
當時王仲宣只有21歲,自我感覺身強體健,并沒有什么疾病,就沒有把仲景的話放在心上,只是禮貌性地接過草藥,并未服用。等到仲景再次見到他時,仍問他有否依他的囑咐服用湯藥,王仲宣便謊說已經服下了湯藥。但是,仲景通過望診可以見微知著,他知道王仲宣根本就沒有服藥,后來兩人便沒有再遇見。20年后,當王仲宣幾乎忘記此事時,他的眉毛開始脫落,后來沒過多久就去世了。我們無從考證王仲宣身患何疾,也不知仲景用了什么方法推測出其20年后的疾病轉歸,但仲景診療疾病技術的高超,可見一斑。
(三)夢中治病求修墓
清康熙年間醫(yī)家徐忠可在其著作《金匱要略論注》中有這樣的記載:“張仲景靈異記”云:“蘭陽諸生馮應鰲,崇禎戊辰初夏,病寒熱幾殆,夜夢神人金冠黃衣,以手撫其體,百節(jié)通暢。問之,曰,我漢長沙太守南陽張仲景也,今活子,我有憾事,盍為我釋之?南陽城東四里有祠,祠后七十七步有墓,歲久湮沒,將穿井于其上,封之唯子。覺而病良愈……”
這個記載顯然帶有神話色彩,說的是清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叫馮應鰲的讀書人,得了病,又是發(fā)熱,又是惡寒,很難受。夜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神人,頭戴著金色的帽子,身著黃衣,緩緩地走到他床旁,并用手撫摸他的身體,他隨即覺得周身通暢,好似渾身的經脈肢節(jié)都被打通了。馮應鰲就好奇地問,“請問您是誰呀?經您一摸我舒服多了?!蹦莻€人回答他說,“我是漢代南陽人,長沙太守張仲景。我今天治好你的病,是有事相求的。因為我還有一件遺憾的事情沒有完成,想請你幫我做。”馮應鰲自然不知何事,就向張仲景詢問。張仲景對他說,“你到南陽城后,在其東四里會看到一座祠堂,在祠堂后七十七步有一塊墓碑,那就是我的墓??墒且驗槟昃檬?,沒人注意,現在已經被人封了,并且在上面鑿了井,希望你幫我重新修葺墓碑?!闭f完這位仙人就不見了,馮應鰲醒后發(fā)現病真的好了。
為了驗證這件事情,馮應鰲還專程到了南陽,在南陽城東四里發(fā)現了一座廟—三皇廟。在三皇廟旁,他看見了古代名醫(yī)張仲景的畫像,并且與夢境中的仙人一模一樣,再往后約七十七步,果然看見一口廢棄了的古井。四年以后,當地人果然在井里挖掘出一塊墓碑,上面刻有晉代書體—“漢長沙太守醫(yī)圣張仲景墓”。后來南陽百姓聽取了馮應鰲的建議,再次重修了張仲景墓祠,這就是張仲景墓祠的傳說。
(四)切脈巧遇山中猿
下面這個故事是宋代虞汝明在《古琴疏》中記載的,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是否屬實業(yè)已無從考證,不過從側面反映了張仲景醫(yī)術被民間的認可。
一次,張仲景到桐柏山(河南省桐柏縣)采藥,在山中遇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向張仲景求診,說是生了疾病。張仲景就給他把脈,觀完了脈象,張仲景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的手腕怎么有獸脈呀?”這個人非常佩服張仲景的醫(yī)術,所以他如實相告,“沒錯,因為我是山中的老猿。”仲景聽后,并沒有慌張,他點了點頭,從藥篋中拿出了一粒丸藥,交給老猿,說:“你服用了我的藥物,你的病就會好!”老猿辭別了仲景,服下藥后病真的好了。為了表達它的感激之情,老猿第二天扛著一塊巨木前去拜謝仲景。老猿對張仲景說,“為了報答你治好我的病,我將這塊晚年桐木送給你做禮物。”張仲景致謝后,便將這塊巨大的木頭鋸成了兩只古琴,分別取名為“古猿”和“萬年”。
(五)嬌耳湯治爛耳朵
仲景生活的年代,瘟疫流行,戰(zhàn)亂頻仍,黎民百姓非死于病,即死于兵。面對眾多的患者,仲景不可能一一診治,于是乎他根據當時疾病的特點,找出共性,擬出方藥,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凡是受疾病困擾的百姓,都排隊到鍋前領一碗藥湯,喝后藥到病除,完好如初。仲景的仁心仁術,深受長沙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后來,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xiāng),時值隆冬,當他行至家鄉(xiāng)白岸河邊,發(fā)現很多窮苦百姓不耐饑寒,把耳朵都凍爛了。仲景心里很難受,于是他就在家鄉(xiāng)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患者提供“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窮苦百姓,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百姓服后,即覺周身暖和,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百姓的爛耳朵就好了。
百姓們在歡歡喜喜慶祝新年的時候,沒有忘記解除他們病痛的恩人張仲景,就仿照“嬌耳”的做法,制作成“餃子”,并且每年冬至、新年都要進食,這就是北方傳統(tǒng)主食餃子的由來,也是疾苦百姓為紀念仲景的一種形式。時至今日,過年吃餃子依然是我國北方地區(qū)全家團圓時不可缺少的家庭項目之一,當人們享受著餃子美味的同時,是否又曾想到那個1800多年前用仁心仁術拯救黎民百姓疾苦的醫(yī)圣張仲景呢?
(六)雜糧方解心中結
同在南陽,還有一個小有名氣的醫(yī)生,叫做沈槐,他70多歲仍無子嗣,因無法將醫(yī)術傳承后人,終日郁郁寡歡,慢慢就愁出了病,而且越來越重。仲景得知此事后,給他開了個藥方:“用五谷雜糧各一斤,搓成團,外用朱砂涂上,服用后病就好了。”沈槐看了藥方覺得好笑,不但沒有服用,相反還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藥方取笑張仲景。后來他的病不知不覺就好了,沈槐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仲景是用安撫情志的方法治好了他的病。
心病還需心藥醫(yī)!仲景又再次去拜訪沈槐,并且耐心地開導他:“您的醫(yī)術不會失傳的,雖然您無兒女,但是普天下的郎中都是您的兒女,您可以把醫(yī)術傳給大家,為百姓造福,又何愁后繼無人呢?”沈槐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便把自己的醫(yī)術全部傳給了仲景和其他的醫(yī)生。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很多中醫(yī)由于門戶、流派之見,往往將寶貴的經驗以家傳形式傳播,這樣就很容易造成醫(yī)術失傳的情況。仲景認為精湛的醫(yī)術應該與普天下的醫(yī)生同享,包括他寫《傷寒雜病論》,都是希望后世醫(yī)家能夠讀懂并熟練應用。他甚至不吝嗇地把急危重癥的治療與預后判斷分享予同道,以助更多的垂?;颊叩玫骄戎?。面對一些病入膏肓的患者時,仲景也常常有束手無策之感。少陰證終末期的患者出現殘陽欲脫、純陰無陽等表現時,即使神仙在世,亦難起死回生,當視為“死證”。他遂把這些患者的癥狀表現、疾病特點都認真地記錄在案。而對于一些危急重癥的患者,仲景往往努力嘗試拯救。比如對于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的患者,判斷其是否還有救回的希望,仲景會令其喝一口麥片湯。如果患者服后沒有發(fā)熱,證明其胃氣還在,還有生還的希望;如果服后便發(fā)熱,說明其陽氣暴脫,已無可能救活了。這些寶貴的經驗是仲景無數次從瀕死患者床旁尋找得出的共性規(guī)律,后世醫(yī)家得來全不費工夫,在臨床上對于死證的判斷,屢試不爽。仲景寬闊的胸懷,給后世那些故步自封、不愿與人交流的醫(yī)生做出了良好的榜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