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緊張,讓孩子遠離咬指甲
在所有神經(jīng)性習慣中,咬指甲是最常見的習慣,許多孩子和成人都有咬指甲和摳指甲的習慣。
寶寶行為案例
在爸爸媽媽眼里,5歲的妞妞就是他們的一片天。但活潑可愛的妞妞有個不好的習慣,愛咬指甲。為了改掉她這個壞習慣,爸爸媽媽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也講了,可她就是改不掉,這可急壞了夫妻倆。
專家指導
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要盡早矯治。那么如何矯治呢?用習慣扭轉(zhuǎn)法治療咬指甲、揪頭發(fā)、吸吮拇指、咬唇和磨牙等習慣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步驟大致如下: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xiàn)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xiàn)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p>
(3)讓孩子想象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行為時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xiàn)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在孩子意識到自己有咬指甲的欲望時,也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克服:
(5)放松手。讓孩子握緊拳頭直到感到手很緊張,握緊拳頭數(shù)15下,然后猛地放開,這時他會感到手發(fā)熱、額頭出汗。讓他反復做這個練習,一直做到手放松后發(fā)熱和感到沉甸甸的為止。
(6)放松嘴和下巴。給孩子發(fā)出這樣的指示:閉緊嘴,輕輕地磨牙,閉住嘴微笑,用鼻子深深地、緩慢地吸進一口氣,吐氣時突然張開嘴。反復練習,直到臉部肌肉放松為止。
(7)讓孩子意識到咬指甲時的樣子。讓他坐在鏡子前觀察自己咬指甲的樣子,這個方法很靈,能使一些孩子受到強烈觸動。
(8)觀察孩子何時何地咬指甲,避開誘發(fā)環(huán)境。
(9)提供替代物。許多孩子閑著沒事做時就咬指甲,可讓他做一些更好的事情,給他一個不顯眼的小東西,一個橡皮球,一塊光滑的石頭,讓他在要咬指甲的時候玩它們。
孩子咬指甲二三事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jīng)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學齡期嬰幼兒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1~3分鐘或攥緊拳頭1~3分鐘。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里還是在家里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并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只手握住它1~3分鐘或把手放到口袋里1~3分鐘。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zhuǎn)法時,父母應給予具體指導。
知識導讀
經(jīng)常咬指甲還會對嬰幼兒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從而影響孩子的容貌。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fā)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還可造成甲溝炎。
目前中國很多嬰幼兒體內(nèi)含鉛量過高。除了大氣鉛污染外,嬰幼兒玩具、食品包裝和學習用品等帶顏色的塑料產(chǎn)品鉛含量較高,孩子在玩這些玩具時,手上就會沾染鉛,咬指甲時就會把鉛吃進體內(nèi)。因而,糾正愛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少嬰幼兒鉛的攝入。
行為矯正TIPS:避免寶寶咬指甲
孩子愛咬指甲,往往反映了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郁、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tài),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經(jīng)常受到老師和父母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chǎn)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fā)性精神刺激因素,所以在生活中應盡量避免讓孩子精神緊張。
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咬指甲有時候是微量元素的缺乏造成的。建議父母應該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微量元素的情況,如果缺乏要及時補充。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采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要循循善誘,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玩具(購買玩具),一塊做游戲等,以轉(zhuǎn)移其注意力。另外,應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好糾正。所以,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盡早矯治。千萬不可大聲訓斥孩子,更不能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邊拉開,否則反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