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黃瓜病蟲害防治

        黃瓜病蟲害防治

        時間:2023-10-04 百科知識 版權反饋
        【摘要】:細菌、真菌、病毒和蟲害是危害黃瓜植株健康的四大主要外界因素,由于病害的發(fā)生和蔓延導致黃瓜大幅度減產(chǎn),個別嚴重的甚至導致絕收。有的部位被害后發(fā)生促進性病變,形成腫瘤,這種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根或莖上。維管束細胞被破壞后,水分、營養(yǎng)物質(zhì)不能正常輸送,會造成植株萎蔫死亡。這種病害發(fā)生通常與蚜蟲、木虱密切相關,病菌大多屬于子囊菌中的小煤菌目和煤菌目,半知菌中的多種病菌。這類病害大多由半知菌中的絲核菌、鐮刀菌引起。

        一、黃瓜病蟲害

        細菌、真菌、病毒和蟲害是危害黃瓜植株健康的四大主要外界因素,由于病害的發(fā)生和蔓延導致黃瓜大幅度減產(chǎn),個別嚴重的甚至導致絕收。在幾類病蟲害中毒病和蟲害易于辨認,而細菌性和真菌性病害辨識存在一定難度,且這兩種病害是黃瓜生產(chǎn)中的主要病害,所以有必要對兩種病害進行明確的區(qū)分。

        (一)細菌性病害

        在蔬菜上出現(xiàn)的細菌性病害約有300種,常見的有100余種,占整個蔬菜病害的10%左右。細菌性病害主要表現(xiàn)為:壞死與腐爛,萎蔫與畸形。壞死、腐爛與畸形,都是細菌破壞了細胞壁、細胞組織所導致的后果。在其網(wǎng)狀葉脈的葉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圍有黃色的暈環(huán)。在肥厚組織或果實上的病斑,多為圓形。在柔嫩肉、多汁的組織上,組織死亡易生腐爛。有的部位被害后發(fā)生促進性病變,形成腫瘤,這種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根或莖上。萎蔫是細胞侵染維管束的結果,可局部或全部發(fā)生。維管束細胞被破壞后,水分、營養(yǎng)物質(zhì)不能正常輸送,會造成植株萎蔫死亡。細菌性病害沒有菌絲、孢子,病斑表面沒有霉狀物,但有菌膿(除根癌病菌)溢出,病斑表面光滑,這是診斷細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據(jù)。

        從外部形態(tài)來看,蔬菜細菌性病害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1.葉片病斑無霉狀物或粉狀物。長不長毛是真菌性病害與細菌性病害的重要區(qū)別。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與霜霉病癥狀相似,葉片都出現(xiàn)多角形病斑,容易混淆,霜霉病病斑上長有黑色的霉,而角斑病則沒有。

        2.根莖腐爛出現(xiàn)黏液,并發(fā)出臭味。有臭味為細菌性病害的重要特征。

        3.果實潰瘍或瘡痂,果面有小突起。

        4.根部青枯,根尖端維管束變成褐色。

        (二)真菌性病害

        真菌病害是目前已知病害中種類最多的病害,約占病害種類的80%~90%,各類病害中以真菌病害的癥狀類型最多,可以出現(xiàn)在植物的各個部位,病斑形狀有圓形、橢圓形、多角形、輪紋形或不定形,病斑上一定有不同顏色的霉狀物或粉狀物,顏色有白、黑、紅、灰、褐等。例如黃瓜白粉病,葉上病斑處出現(xiàn)白色粉狀物。再如瓜類與番茄灰霉病,受害葉片、殘花及果實上出現(xiàn)灰色霉狀物。真菌病害的癥狀特點是在受害部位出現(xiàn)真菌的繁殖器官,真菌在植物上形成的特征稱為病癥,是診斷病害是否屬于真菌病害的主要依據(jù)。真菌病害的癥狀有的十分明顯,可以用于診斷病害的種類和真菌的種類,有的可以用病癥和植物受害部位特征(病狀)相互配合來初步診斷病害種類,有的要將病癥在顯微鏡進行觀察,鑒定病菌種類,再診斷病害種類。真菌病害癥狀的出現(xiàn)時間不一,有的病害初期就出現(xiàn)明顯的病癥,有的在病害的后期才出現(xiàn)病癥,有的病害的初期癥狀與后期癥狀相似,有的病害初期和后期癥狀差別很大。這些特點在真菌病害鑒定上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在真菌病害標本采集時真菌必須要有完整的病害癥狀。

        真菌性病害常見癥狀如下:

        1.白粉類:在花、果、葉及嫩枝上覆蓋白色粉狀物,后期在白粉物上出現(xiàn)散生狀針頭大的顆粒,顆粒由白變黃,最后變黑。這類病害通稱白粉病,是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

        2.煤污:在葉、枝、果實表面覆蓋一層煤煙狀物,很易用手擦去。常稱為煤污病。這種病害發(fā)生通常與蚜蟲、木虱密切相關,病菌大多屬于子囊菌中的小煤菌目和煤菌目,半知菌中的多種病菌。

        3.銹粉:葉、果、枝、干上出現(xiàn)疣狀、條狀、毛狀或氈狀突起,后期常破裂,散出淡黃色、橘黃色、銹褐色或黑色粉狀物,是病菌不同階段的孢子,常稱為銹病。病菌屬于擔子菌中的銹菌目。

        4.霜霉:可為害葉、果、嫩枝,以葉片最為明顯,在葉片背面形成灰白色霜狀物,霜狀或稀或密,葉片正面往往黃色,無明顯邊緣,常稱為霜霉病,病菌屬于霜霉屬。

        5.白絹:通常危害靠近土面的葉、莖、根莖,環(huán)境潮濕時產(chǎn)生白色絹絲狀菌絲,干燥時菌絲易消失,后期產(chǎn)生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期乳白色逐漸變黃變褐,常稱為白絹病。病菌屬于半知菌中的小菌核菌。如馬蹄筋白絹病、白三葉草白絹病、結香白絹病。

        6.斑點:花、果、葉上局部組織患病死亡后出現(xiàn)的癥狀。形狀有角斑、圓斑、條斑、不規(guī)則斑,顏色有灰色、褐色、紅色,有的病斑邊緣和中間顏色一致,有的不一致,病斑大小不一。根據(jù)病斑形狀、顏色、大小名稱為圓斑、角斑、灰斑、褐斑、黑斑、輪紋、枯斑等病名,后期病斑上出現(xiàn)霉層、黑點等各種顏色、形狀、病癥、霉層類病菌大多屬于半知菌的叢梗孢目。如大葉黃楊葉斑病、西府海棠葉斑病。小點狀類病菌大多屬于半知菌的球殼孢目和圓盤孢目。

        7.炭疽:與斑點相似,但顏色常常是黑褐色,病斑上有輪生狀排列的小黑點,潮濕時黑點出現(xiàn)粉紅色膠狀黏液,其是炭疽病特有的癥狀。炭疽病也出現(xiàn)在果實,莖干和芽上。病菌屬于半知菌的黑盤孢目刺盤孢屬。如葡萄炭疽病。

        8.畸形:植物受害部變大或縮小,生長不勻,失去原來形狀。后期在受害部位出現(xiàn)病癥。

        9.潰瘍:發(fā)生在枝干皮層,病斑形狀有圓形、近圓形、長形,通常病斑周圍稍隆起,中部組織死亡,下陷,干裂。后期常產(chǎn)生小黑點,或盤狀物,病菌通常屬于半知菌和子囊菌。如楊樹水泡性潰瘍病。

        10.腐朽:發(fā)生在喬灌木的枝干或根部木質(zhì)部,使木質(zhì)部變質(zhì)、變色、腐朽,樹干內(nèi)因木質(zhì)部腐朽出現(xiàn)空洞,枝干遇強風易折斷,受害部位表面后期往往出現(xiàn)大型真菌繁殖體,如木耳、蘑菇或馬蹄狀等各種形狀繁殖體。病菌大多屬高等擔子菌的多孔菌、傘菌。

        11.腐爛:常分為濕腐、干腐兩種。多汁部位破壞解體后產(chǎn)生濕腐或軟腐如梨輪紋病在果實上的癥狀。含水量低的植物組織軟硬部位病死后產(chǎn)生的組織死亡,稱為干腐,在枝干上常與潰瘍相似。

        12.猝倒和立枯:大多出現(xiàn)在播種育苗的苗木上。小幼苗根頸部發(fā)生腐爛使植物猝然倒,由于發(fā)生過程迅速,地上部分仍保持正常膨壓,維持正常狀態(tài),稱為猝倒。若幼苗根莖已木質(zhì)化,頸部腐爛后不倒伏,地上葉子干枯,稱為立枯。這類病害大多由半知菌中的絲核菌、鐮刀菌引起。

        (三)病毒病

        病毒性病害,蔬菜病毒性病害有200種左右,常見的有50種左右,約占整個蔬菜病害的5%。其特點有:種類少,危害大,能使蔬菜減產(chǎn)3~5成,重則絕產(chǎn),為蔬菜的毀滅性病害;分布廣,幾乎所有植物都有病毒病,甚至一種植物同時有1~4種病毒病;防治難,無特效藥。為害頂部嫩葉的蔬菜病毒性病害,有三種外部表現(xiàn):

        1.花葉表現(xiàn)為葉片皺縮,有黃綠相間的花斑。黃色的花葉特別鮮艷,綠色的花葉為深綠色。黃色部位都往下凹,綠色部位往上凸。

        2.蕨葉表現(xiàn)為葉片細長,葉脈上沖,重者呈線狀。

        3.卷葉表現(xiàn)為葉片扭曲,向內(nèi)彎卷。為害果實的蔬菜病毒性病害,主要表現(xiàn)在成熟期果實上有條斑。例如番茄條斑型病毒病,在果肩部出現(xiàn)青白色,后漸變成鐵銹色。用刀剖開果實,皮里肉外有褐色條紋。再如辣椒條斑型病毒病,從果實的尖端向上變黃色,在變黃的部位上有短的褐色條紋,且向內(nèi)凹陷。

        二、真菌性病害

        (一)黃瓜霜霉病

        發(fā)病癥狀:苗期、成株期均可發(fā)病。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褪綠斑點,擴展后形成黃褐色不規(guī)則形病斑。濕度大時葉片背面呈現(xiàn)水浸狀,尤以早晨的水浸狀角狀病斑最明顯,中午稍微隱退。而后產(chǎn)生灰黑色霉層。病斑很快擴展,后期及附近葉肉呈鐵銹色。病重時葉片布滿病斑,互相連片,致使葉片卷曲干枯,最后葉片枯黃。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真菌病害,屬卵菌,病菌在病葉上越冬或越夏。北方冬季不種黃瓜的地區(qū),則靠季風從鄰近地區(qū)把孢子囊吹去,孢子囊在溫度15~20℃,空氣相對濕度高于83%才大量產(chǎn)生,且濕度越高產(chǎn)孢越多,葉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續(xù)3小時以上孢子囊萌發(fā)侵入。夜間氣溫由20℃逐漸降到12℃葉面有露水6小時,或夜溫由20℃逐漸降到10℃葉面有露水12小時,此菌才能完成發(fā)芽和侵入。日均溫15~16℃,潛伏期5天,17~18℃4天,20~25℃3天。田間始發(fā)期均溫15~16℃時開始流行,氣溫20~24℃,低于15℃或高于30℃發(fā)病受抑制。該病主要侵害功能葉片,幼嫩葉片老葉受害少。對于一株黃瓜,該病侵入是逐漸向上擴展的。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培育健壯無病幼苗,定植時嚴格淘汰病苗。露地栽培時,要選擇地勢高,排水好的地塊種植。實行地膜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降低空氣濕度,并提高地溫。在晴天上午澆水,嚴禁陰天澆水,加強溫、濕度及通風管理,每天不要過早放風。(2)藥劑防治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要及時噴藥防治,可選用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70%乙錳可溶性粉劑500倍液,或72%克露可溶性粉劑500倍液,或72%克抗靈可溶性粉劑500倍液,50%烯酰嗎啉(安克)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250倍液,30%懸浮劑堿式硫酸銅500~600倍液,6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2500~5000倍液,12%松脂酸銅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噴施氟菌霜霉威(50ml/667m2),1~2次。

        (二)黃瓜枯萎病

        發(fā)病癥狀:典型癥狀是萎蔫。先從接近地面的莖基部葉片開始發(fā)病,一部分葉片或植株一側葉片在中午萎蔫,似缺水狀,早、晚又恢復正常,萎蔫葉片自下而上不斷增加,漸及全株,一段時期后,萎蔫葉片不能再恢復。莖基部呈水浸狀,軟化萎縮,逐漸干枯,表皮縱裂如麻,植株枯死。橫切病莖觀察,可見維管束呈黃色。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半知菌類真菌。黃瓜枯萎病病莖100%帶菌,鐮刀菌通過導管從病莖向果梗蔓延到達果實,由果梗進入果實后隨果實腐爛擴展到種子上,致種子帶菌。播種帶菌的種子,苗期即染病。此外,病菌還以菌絲體、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和未腐熟的帶菌有機肥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從根部傷口或根毛頂端細胞間侵入,后進入維管束在導管內(nèi)發(fā)育堵塞導管,引起寄主中毒,使瓜葉迅速萎蔫。地上部的重復侵染主要通過整枝或綁蔓引起的傷口。該病發(fā)生程度取決于當年的侵染量。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易感病。病菌發(fā)育和侵染適溫24~25℃,最高34℃,最低4℃,土溫15℃時潛伏期15天,20℃時9~10天,25~30℃時4~6天,適宜p H值4.5~6。調(diào)查表明:秧苗老化、連作、有機肥不腐熟、土壤過分干旱或質(zhì)地黏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該病發(fā)生的主要條件。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種子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小時,或40%福耳瑪林150倍液浸種1.5小時,然后用清水沖凈,再催芽、播種。育苗土消毒,每平方米育苗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100g。定植時用萎菌凈1000倍液250ml灌到定植穴中,可收到很好效果。采用嫁接育苗,可有效地防治枯萎病的發(fā)生。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方式,農(nóng)家肥要充分腐熟。及時拔除病株于田外燒毀,不要大水漫灌。(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用91%克萎星可溶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精碘水劑1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600倍液、2%農(nóng)抗120水劑100~200倍液、用5%菌毒清水劑250~300倍液進行灌根、15%水揚菌胺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88%水合霉素(枯必治)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1000~15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3%多抗霉素水劑600~9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藥液噴淋、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灌根、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20%噻菌銅(龍克菌)懸浮劑1000~2000倍液淋澆于根部、用14%絡氨銅水劑300~600倍液灌根,每次每株灌250~500ml、12%松脂酸銅乳油1000~1500倍液,于發(fā)病初期灌根。每7~10天灌一次,病情嚴重時可灌2~3次,15%水楊菌胺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在西瓜播前苗床澆灌或移栽后灌根或10億枯草芽孢桿菌(萎菌凈)1000倍液、30%抗枯寧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10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

        (三)黃瓜白粉病

        發(fā)病癥狀:葉片正面或背面產(chǎn)生白色近圓形的小粉斑,逐漸擴大布滿葉片,好像撒了層白粉。后變成灰白色,直至整個葉片枯死。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北方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殘體留在地上,或在花房里的月季花上,或溫室、塑料棚瓜類作物上越冬。南方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落在寄主葉片上,分生孢子先端產(chǎn)生芽管和吸器從葉片表皮侵入,菌絲體附生在葉表面,從萌發(fā)到侵入需24小時,每天可長出3~5根菌絲,5天后在侵染處形成白色菌絲叢狀病斑,經(jīng)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飛散傳播,進行再侵染。產(chǎn)生分生孢子適溫15~30℃,相對濕度80%以上,氣溫升高,濕度適宜,上午6時至下午15時有微風適于孢子飛散,尤以中午至下午15時最適。分生孢子發(fā)芽和侵入適宜相對濕度90%~95%,無水或低濕雖可發(fā)芽侵入,但該菌遇水或濕度飽和,易吸水破裂而死亡。在塑料棚、溫室或田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決于濕度和寄主的長勢。一般濕度大利其流行,雖然低濕此菌可萌發(fā),但高濕萌發(fā)率明顯提高。所以,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間濕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當高溫干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xiàn),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時很易流行。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在白粉病多發(fā)生時,可在黃瓜行間澆小水,提高空氣濕度,同時結合噴藥,能一舉控制病害。在保護地內(nèi)栽培時,種植前,每100立方米空間用硫黃粉250g、鋸末500g,或45%百菌清煙劑250g,密封熏蒸一夜,以殺滅整個棚室內(nèi)的病菌。(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灑20%捷菌微乳劑2000~4000倍液,或15%勝炭微乳劑2000~4000倍液、20%苯醚甲環(huán)唑微乳劑2000~3000倍液、50%醚菌酯干懸浮劑5000~7000倍液,或12%生源乳油1500~3000倍液、3%多抗霉素水劑600~900倍液、1%武夷菌素水劑150~300倍液噴霧、8%寧南霉素水劑260~4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倍液、5%烯肟菌胺乳油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2%腈菌唑乳油5000倍液、25%三脞酮可濕性粉劑3000~5000倍液,或每667m2用25%啶菌惡唑乳油55~110ml,或用25%烯肟菌酯乳油25~55ml,每5~7天噴灑一次,連續(xù)2~3次。

        (四)黃瓜花腐病

        發(fā)病癥狀:黃瓜花腐病見于塑料棚室保護地或露地,發(fā)病初期黃瓜花和幼果發(fā)生水漬狀濕腐,病花變褐腐敗,病菌從花蒂部侵入幼瓜后,向瓜上擴展,致病瓜外部逐漸褐變,表面可見白色茸毛狀物在瓜毛之間蔓延,有時可見黑色頭狀物,高溫高濕條件下病情擴展迅速,干燥時半個果實變褐,失去食用價值。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接合菌門真菌。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或產(chǎn)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黃瓜的花和幼瓜,發(fā)病后病部長出大量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該菌腐生性強,只能從傷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實。棚室栽培的黃瓜,遇有高溫高濕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溫、高濕條件,日照不足、雨后積水、傷口多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加強田間管理,施足有機肥,增強抗病力。與非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雨后及時排水,嚴禁大水漫灌。坐果后及時摘除殘花病瓜。(2)藥劑防治 開花至幼果期開始噴灑72%威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劑500~600倍液、0.4%低聚糖素水劑300倍液、1%武夷菌素(格潤)水劑2500~3000倍液、3%中生菌素(克菌康)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20%精甲霜靈·松脂酸銅(驅(qū)霜)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達克寧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農(nóng)利靈)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藥劑。每隔10天左右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五)黃瓜猝倒病

        發(fā)病癥狀:發(fā)病后常造成幼苗成片倒伏、死亡,重者甚至毀床,出土不久的幼苗最易發(fā)病。發(fā)病的苗期胚莖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狀,后變成黃褐色干枯縮為線狀,往往子葉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致幼苗貼伏地面,有時瓜苗出土胚軸和子葉已普遍腐爛,變褐枯死。濕度大時,病株附近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真菌性病害屬卵菌。病菌以卵孢子在表土層越冬,并在土中長期存活。借雨水、灌溉水、糞肥、種子、農(nóng)事操作等傳播。春季苗床溫較低時易發(fā)病,育苗地溫在15~16℃時病菌繁殖速度很快。遇有適宜條件萌發(fā)產(chǎn)生孢子囊,以游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可產(chǎn)生孢子囊,以游動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濕度過大棚頂?shù)嗡?,光照不足、幼苗長勢弱、纖細、徒長、連續(xù)低溫陰雨天氣,苗床保溫不好,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種子和床土消毒。采用溫燙浸種或藥劑浸種的方法進行種子消毒,浸種后催芽。用無病新土配制營養(yǎng)土,為保險起見應進行床土消毒。按每平方米苗床的營養(yǎng)土攙入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10g,混勻后再裝營養(yǎng)缽或作營養(yǎng)土方。藥劑的混入量不要過多,播種前的底水也要澆足,以免發(fā)生藥害。地溫要保持在16℃以上,防止出現(xiàn)10℃以下的低溫和高濕環(huán)境。播種前澆足底水,出苗后盡量不澆水。(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淋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或70%乙錳可溶性粉劑500倍液、30%苯噻氰乳油12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500倍液、0.4%低聚糖素水劑300倍液、20%精甲霜靈·松脂酸銅(驅(qū)霜)乳油1000~2000倍液、25%丙環(huán)唑(盛唐)乳油3000~40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450倍液、3%廣枯靈水劑1000倍液。視病情決定噴施次數(shù)。

        (六)黃瓜葉斑病

        發(fā)病癥狀:主要為害葉片,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圓形、橢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直徑5~12mm,病斑邊緣明顯或不十分明顯,病部表面生灰色霉層。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以菌絲塊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及種子上越冬,翌年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及雨水傳播,從氣孔或傷口侵入,經(jīng)7~10天發(fā)病后產(chǎn)生新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該病菌喜高溫高濕條件,發(fā)病適宜溫度25~28℃,相對濕度高于85%易發(fā)病。多雨季節(jié)此病易發(fā)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與非瓜類蔬菜實行兩年以上輪作。種子消毒,用55℃溫水浸泡15分鐘再催芽、播種。(2)藥劑防治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可用25%盛唐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捷菌微乳劑1500~3000倍液、12%三唑腈乳油2000~3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500倍液、2%農(nóng)抗120水劑100~2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10%咪鮮胺微乳劑2000~3000倍液、25%密霉胺乳油1000~20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500~800倍液,或78%科博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噴灑,每7~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七)黃瓜斑點病

        發(fā)病癥狀:多在開花結瓜期發(fā)生,主要為害葉片。中下部葉片易發(fā)病,發(fā)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狀,后變?yōu)榈稚?,中部顏色較淡,逐漸干枯,周圍具水浸狀淡綠色暈環(huán),后期病斑中部呈薄紙狀,淡黃色或灰白色,易破。濕度大時,病斑上會有少數(shù)不明顯的小黑點。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半知菌類真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靠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通常溫暖多濕的天氣有利其發(fā)生。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實行輪作,加強管理,雨后及時排除積水,澆水后通風降濕。(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灑20%捷菌微乳劑2000~4000倍液,或25%盛唐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咪鮮胺微乳劑2000~3000倍液、25%密霉胺乳油1000~2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500倍液、2%農(nóng)抗120水劑100~2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香格麗乳油6000倍液。每7~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八)黃瓜黑星病

        發(fā)病癥狀:幼苗染病,葉子上產(chǎn)生黃白色圓形斑點,葉子腐爛、嚴重時幼苗整株腐爛。嫩葉染病時,起初在葉面呈近圓形褪綠小斑點,進而擴大為淡黃色病斑,邊緣呈星文狀,后期形成邊緣有黃暈的星星壯孔洞。嫩莖染病,初為水浸狀暗綠色菱形斑,后變暗色,凹陷龜裂,濕度大時病斑長出灰黑色霉層。生長點染病時,心葉枯萎,形成禿樁。卷須染病則變褐腐爛。瓜條染病,初為圓形或橢圓形褪綠小斑,病斑處溢出透明的黃褐色膠狀物,以后病斑逐漸擴大為暗褐色凹陷斑,病部密生黑色霉層,引起瓜條彎曲、畸形。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內(nèi)于田間或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黃瓜種子帶菌,其帶菌率隨品種、地點而異,種子各部位帶菌率以種皮為多,病菌主要從葉片、果實、莖蔓的表皮直接穿透,或從氣孔和傷口侵入,潛伏期隨溫度而異,一般棚室為3~6天,露地9~10天。該菌在相對濕度93%以上,溫度15~30℃之間較易產(chǎn)生分生孢子,相對濕度100%產(chǎn)孢最多,分生孢子在5~30℃均可萌發(fā)。適宜萌發(fā)的條件是溫度15~25℃并要求有水滴和營養(yǎng),當棚內(nèi)最低溫度超過10℃,相對濕度從下午18時到次日10時均高于90%,棚頂及植株葉面結露,是該病發(fā)生和流行的重要條件。露地該病發(fā)生與降雨量和降雨日數(shù)多少有關。如遇降雨量大、次數(shù)多、田間濕度大及連續(xù)冷涼條件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種子消毒用55~60℃溫水浸種15分鐘,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0分鐘后沖凈催芽。黑星病屬于低溫高濕病害,采取地膜覆蓋及滴灌技術,及時放風,以降低棚內(nèi)濕度,縮短葉片表面結露時間,控制黑星病的發(fā)生。(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灑20%諾田微乳劑2000~4000倍液、25%密霉胺乳油1000~2000倍液、20%苯醚甲環(huán)唑微乳劑2000~3000倍液、12%三唑晴乳油2000~3000倍液、50%醚菌酯干懸浮劑5000~7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倍液、25%啶菌惡唑乳油600~1200倍液,或25%盛唐乳油1000~2000倍液、噴灑20%捷菌微乳劑2000~4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或50%香格麗乳油6000倍液。每7~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九)黃瓜褐斑病

        發(fā)病癥狀:又稱靶斑病。發(fā)病初期多中、下部葉片先發(fā)病,在葉片面生出灰褐色斑點,逐漸擴展成大小不等的圓形或近圓形邊緣不太整齊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直徑多數(shù)在8~15mm,小的3~5mm,大的有時可達20~25mm。后期病斑中部顏色變淡,有時呈灰白色,邊緣灰褐色。濕度大時病斑正、背面均生稀疏的淡灰褐色霉狀物。發(fā)病重時,莖蔓和葉柄上也會出現(xiàn)橢圓形的灰褐色病斑。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以分生孢子叢或菌絲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菌絲或孢子在病殘體上可存活六個月。病菌還可產(chǎn)生厚垣孢子及菌核度過不良環(huán)境。翌年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進行飛濺傳播。在生長季節(jié)可發(fā)生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漸蔓延。晝夜溫差大,高濕或通風不良有利于該病的發(fā)生,溫度在25~27℃,飽和濕度條件下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與非瓜類作物進行兩年以上輪作。種子消毒,用55℃溫水浸種30分鐘。徹底清除田間病殘株并隨之深翻土壤,以減少田間初侵菌源。加強田間水、肥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增加磷、鉀肥,適量施用硼肥。澆水后注意通風排濕,摘除病葉。(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咪鮮胺微乳劑2000~3000倍液、25%密霉胺乳油1000~2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12%三唑·腈乳油2000~3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500倍液、2%農(nóng)抗120水劑100~2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500~800倍液,或65%盛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諾田微乳劑2000~4000倍液、每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

        (十)黃瓜黑斑病

        發(fā)病癥狀:中下部葉片先發(fā)病,重病株除心葉外均可染病。病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間黃白色,邊緣黃綠或黃褐色。葉面病斑稍隆起,表面粗糙,葉背病斑呈水浸狀,四周明顯,且出現(xiàn)褪綠的暈圈,病斑多出現(xiàn)在葉脈之間。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半知菌類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或以分生孢子在病組織外,或黏附在種子表皮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分生孢子萌發(fā)可直接侵入葉片,條件適宜3天即顯癥,很快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該病的發(fā)生主要與黃瓜生育期、溫濕度關系密切。坐瓜后遇高溫、高濕該病易流行,特別澆水或風雨過后病情擴展迅速,土壤肥沃,植株健壯發(fā)病輕。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種子消毒,采取輪作栽培,施用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茖W澆水,嚴禁大水漫灌。(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噴灑20%諾田微乳劑2000~4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咪鮮胺微乳劑2000~3000倍液、25%密霉胺乳油1000~2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12%三唑腈乳油2000~3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500倍液、2%農(nóng)抗120水劑100~2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顆粒劑5000~7000倍液噴霧、發(fā)病嚴重時用3000~5000倍液噴霧,或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

        (十一)黃瓜蔓枯病

        發(fā)病癥狀:葉部發(fā)病,病斑淡褐色或黃褐色,隱約可見不明顯輪紋,其上散升許多小黑點。病斑逐漸擴大,有時可達半個葉片,后期病斑易破碎。莖部發(fā)病部位多在節(jié)處,出現(xiàn)棱形或橢圓形病斑,上有油浸狀小斑點,逐漸擴展,有時可達幾厘米長。病部變白,有時溢出琥珀色的膠狀物,最后病部縱裂呈亂麻狀,引起蔓枯。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子囊菌門真菌。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中或附在種子、架桿、溫室、大棚棚架上越冬。翌年春天,產(chǎn)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及灌溉水傳播,從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種子帶菌引致子葉染病。成株由果實蒂部或果柄侵入,平均氣溫18~25℃,相對濕度高于85%,該病易于發(fā)生和流行。在陰雨天及夜晚,子囊孢子數(shù)量高,夜間露水易發(fā)病,土壤水分高易發(fā)病,此外,連作地、低哇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密度過大、肥料不足、植株生長衰弱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實行2~3年輪作。種子消毒: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而后催芽、播種。雨后及時排水,保護地注意放風排濕。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隨之深翻。采用高畦或地膜覆蓋栽培。(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灑25%米鮮胺乳油1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500倍液、8%寧南霉素水劑300倍液、30%懸浮劑堿式硫酸銅500~600倍液、20%苯醚甲環(huán)唑微乳劑2000~3000倍液、25%丙環(huán)唑乳油3000~4000倍液,或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盛籃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勝炭微乳劑2000~4000倍液、每5~7天一次,連續(xù)2~3次。

        (十二)黃瓜疫病

        發(fā)病癥狀: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保護地栽培主要為害莖基部、葉及果實。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初呈暗綠色水漬狀萎蔫,逐漸干枯呈禿尖狀不倒伏。成株發(fā)病,主要在莖基部或嫩莖節(jié)部,出現(xiàn)暗綠色水漬狀斑,后變軟,顯著縊縮,病部以上葉片萎蔫或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幾處節(jié)部受害,維管束不變色,葉片染病,產(chǎn)生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水浸狀大病斑,邊緣不明顯,擴展迅速,干燥時呈青白色,易破裂,病斑擴展到葉柄時,葉片下垂。瓜條或其他任何部位染病,開始處為水浸狀暗綠色,逐漸縊縮凹陷,潮濕時表面長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爛,發(fā)出腥臭氣味。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卵菌。病菌生長發(fā)育適溫28~32℃,最高37℃,最低9℃。該病為土傳病害,以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或糞肥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長出孢子囊,借風、雨、灌溉水傳播蔓延,寄主被侵染后,病菌在有水條件下,在25~30℃下,經(jīng)24小時潛伏即發(fā)病,病斑上新產(chǎn)生的孢子囊及其萌發(fā)后形成的游動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擴散。發(fā)病適溫28~30℃,在適溫范圍內(nèi),土壤水分是此病流行的決定因素。因此,凡雨季來臨早、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或澆水過多發(fā)病早,傳播蔓延快,為害也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澆水過勤的黏土地發(fā)病重。連作地、田園不潔及施用帶病殘物或未腐熟的廄肥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耐疫病品種,采用嫁接技術栽培。育苗土要消毒,與非瓜類作物實行5年以上輪作,加強田間管理。采用深溝高畦栽培,避免田間積水。苗期控制澆水,結瓜后做到見濕見干。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及時拔除深埋。(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噴灑或澆灌70%錳鋅·乙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劑600~700倍液、72%錳鋅·霜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6%霜霉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69%錳鋅·烯??蓾裥苑蹌?00倍液、60%氟瑪·錳鋅可濕性粉劑750倍液、20%精甲霜靈·松脂酸銅乳油10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0%氟嗎啉可濕性粉劑2500~50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10%氰霜唑懸浮劑1000~1300倍液、木霉菌可濕性粉劑(活孢子1.5億/g)1500倍液、1%武夷菌素水劑150~3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4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灌根,每隔5~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

        (十三)黃瓜灰霉病

        發(fā)病癥狀:主要為害幼瓜、葉、莖。病菌多從開敗的雌花侵入,致使花瓣腐爛,并長出淡灰褐色的霉層,進而向幼瓜擴展,致臍部呈水漬狀,幼花迅速變軟、萎縮、腐爛,表面密生霉層。較大的瓜被害時,組織先變黃并生灰霉,后霉層變?yōu)榈疑?,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長、腐爛或脫落。葉片一般由脫落的爛花或病卷須附著在葉面引起發(fā)病,形成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邊緣明顯,表面著生少量灰霉。爛瓜或爛花附著在莖上時,能引起莖部的腐爛,嚴重時下部的節(jié)腐爛致蔓折斷,植株枯死。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著在病殘體上,或遺留在土壤中越冬。隨氣流、雨水及農(nóng)事操作進行傳播蔓延,黃瓜結瓜期是該病侵染和爛瓜的高峰期。病菌先侵染開放的花,長出灰褐色霉層,后侵入瓜條和莖稈,病花落在葉片上引起葉片發(fā)病。病菌發(fā)育適溫18~23℃,最高30~32℃,最低4℃,適宜濕度為持續(xù)90%。所以,氣溫不高,濕度大,結露持續(xù)時間長,放風不及時,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保護地栽培應采用變溫管理方法,抑制病菌滋生,采用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生長前期及發(fā)病后,適當控制澆水,適時晚放風,提高棚溫至33℃則不產(chǎn)孢,降低濕度,減少棚頂及葉面結露和葉緣吐水,加強棚室管理。苗期、果實膨大前及時摘除病葉、病花、病果及黃葉,保持棚室干凈,通風透光。(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采用煙霧法用10%腐霉利煙劑,或10%嘧霉胺煙劑等熏蒸,同時結合葉面噴藥每5~7天一次。噴灑藥劑有40%灰霉菌核凈懸浮劑12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1200倍液、0.4%低聚糖素水劑300倍液、30%懸浮劑堿式硫酸銅500~600倍液、30%百霉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40%嘧霉胺懸浮劑12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藥劑,每隔5~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

        (十四)黃瓜炭疽病

        發(fā)病癥狀: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fā)病,幼苗發(fā)病,多在子葉邊緣出現(xiàn)半橢圓形淡褐色病斑,上生橙黃色點狀膠質(zhì)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重者幼苗近地面莖基部變黃褐色,逐漸細縮,致幼苗折倒。葉片上病斑近圓形,棚室濕度大,病斑呈淡灰至紅褐色,略呈濕潤狀,嚴重的葉片干枯。蔓及葉柄上病斑橢圓形,黃褐色,稍凹陷,嚴重時病斑連接,包圍主蔓,致植株一部分或全部枯死。瓜條染病,病斑近圓形,初呈淡綠色,后為黃褐色,或暗褐色,病部稍凹陷,表面有粉紅色黏稠物,后期常開裂。葉柄或瓜條上有時出現(xiàn)琥珀色流膠。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以菌絲體或擬菌核在種子上,或隨病殘株在田間越冬,亦可在溫室或塑料溫室舊木料上存活。越冬后的病菌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成為初侵染源。此外潛伏在種子上的菌絲體也可直接侵入子葉,引致苗期發(fā)病。病菌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傳播,孢子萌發(fā)適溫22~27℃,病菌生長適溫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長。濕度是誘發(fā)本病重要因素,在適宜溫度范圍內(nèi),空氣濕度大易發(fā)病,相對濕度87%~98%,溫度24℃潛伏期3天,相對濕度低于54%則不能發(fā)病。溫度低,濕度高,葉面結露,發(fā)病的濕度條件經(jīng)常處于滿足狀態(tài)易流行。此外,連作、氮肥過多、大水漫灌、通風不良、植株衰弱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實行3年以上輪作,對苗床應選用無病土或進行苗床土壤消毒,減少初侵染源。采用地膜覆蓋可減少病菌傳播機會,減輕為害,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強溫濕度管理。要及時進行通風排濕,減少葉面結露和吐水。田間操作時要等露水落干后進行,減少人為傳播蔓延。(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灑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顆粒劑5000~7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炭疽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炭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多氧清水劑300倍液、68.75%易保水分散粒8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30%苯噻氰乳油10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藥液噴淋、1%武夷菌素水劑、2%農(nóng)抗120水劑100~200倍液、0.4%低聚糖素水劑300倍液、12%三唑腈乳油2000~3000倍液、25%丙環(huán)唑乳油3000~4000倍液、25%丙環(huán)唑乳油3000~40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5%溴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每隔7~10天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如能加入農(nóng)豐寶葉面肥800倍液可有藥肥兼收之效。

        (十五)黃瓜菌核病

        發(fā)病癥狀:保護地露地黃瓜均可發(fā)病,但以保護地黃瓜受害重,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為害果實和莖蔓。果實染病多在殘花部,先呈水浸狀腐爛,并長出白色菌絲,后菌絲糾結成黑色菌核。莖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莖部或主側枝分杈處,產(chǎn)生褪色水浸狀斑,后逐漸擴大呈淡褐色,高濕條件下,病莖軟腐,長出白色棉毛狀菌絲。病莖髓部遭破壞腐爛中空,或縱裂干枯。葉柄、葉、幼果染病初呈水浸狀并迅速軟腐,后長出大量白色菌絲,菌絲密集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一般長在腐敗了的莖基部,或爛葉、葉柄、瓜條等組織上,莖表皮縱裂,但木質(zhì)部不腐敗,故植株不表現(xiàn)萎蔫,病部以上葉、蔓萎凋枯死。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子囊菌門真菌。病菌以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煸诜N子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遺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適宜溫濕度條件即萌發(fā)產(chǎn)出子囊盤,散發(fā)出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葉片,長出白色菌絲,開始為害柱頭或幼瓜。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葉或莖上經(jīng)菌絲接觸,易引起發(fā)病,并以這種方式進行重復侵染。該菌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于85%,溫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發(fā)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chǎn)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該病發(fā)生和流行。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主抗病力。采用高畦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定植前可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配成藥土耙入土中消毒。種子用50℃溫水浸種10分鐘,即可殺死菌核。保護地栽培可采用高溫悶棚的方法,上午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fā)病后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或31℃,相對濕度低于65%可減少發(fā)病,防止?jié)菜^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用10%腐霉利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熏蒸,每隔8~10天一次,連續(xù)或與其他方法交替防治3~4次。或噴灑25%咪鮮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35%菌核光懸浮劑7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丙環(huán)唑乳油3000~4000倍液、8%寧南霉素水劑600~8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60%防霉寶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于盛花期噴霧,每5~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病情嚴重時,也可用上述殺菌劑兌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僅控制擴展,還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十六)黃瓜根腐病

        發(fā)病癥狀:主要侵染根及莖部,初呈水浸狀,后于莖基或根部產(chǎn)生褐斑,逐漸擴大后凹陷,嚴重時病斑繞莖基部或根部一周后腐爛。莖縊縮不明顯,病部腐爛處的維管束變黃褐色,縱剖莖基或根部,導管變?yōu)樯詈稚幌蛏习l(fā)展,別于枯萎病。后期病部往往變糟,留下絲狀維管束。病株地上部初期癥狀不明顯,后葉片中午萎蔫,早晚尚能恢復。嚴重的則多數(shù)不能恢復而枯死。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以菌絲體、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尤其厚垣孢子可在土中存活5~6年或長達10年,成為主要侵染源,病菌從根部傷口侵入,后在病部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高溫、高濕利其發(fā)病,連作地、低洼地、黏土地或下水頭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進行土壤消毒。方法參見黃瓜猝倒病。適期早播,注意提高地溫。(2)藥劑防治 發(fā)病前10天噴淋或澆灌50%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35%立枯凈可濕性粉劑900倍液、25%丙環(huán)唑乳油3000~4000倍液、12%松脂酸銅乳油1000~1500倍液、3%廣枯靈水劑600~7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60%多。福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5%菌毒清水劑250~300倍液、15%水楊菌胺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0.4%低聚糖素水劑300倍液、30%惡霉靈水劑800倍液、60%氟瑪·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600倍液灌根,每5~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

        三、細菌性病害

        (一)黃瓜細菌性青枯病

        發(fā)病癥狀: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圓形暗綠色的水浸狀病班,莖部受害處變細,兩端呈水浸狀,病部以上的蔓和枝杈及葉片首先出現(xiàn)枯萎現(xiàn)象。該病擴展迅速,發(fā)病不久植株會突然萎蔫死亡。剖開莖蔓用手捏擠,會從維管束的橫切面上溢出白色菌濃,導管一般不變色,根部也未見腐爛。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細菌,最適生長溫度25~30℃,最高34~35℃,36℃不生長,最低8℃,43℃經(jīng)10分鐘致死。該病是系統(tǒng)性侵染的維管束病害,種子可帶菌,病菌由黃瓜甲蟲傳播。該病除為害黃瓜外,還可侵染葫蘆科香瓜屬、南瓜屬、西瓜屬的植物。黃瓜和甜瓜較南瓜和矮瓜易發(fā)病,生產(chǎn)上應予以重視。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種子消毒,可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1.5小時,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霉素500倍液浸種兩小時,沖洗干凈催芽播種。(2)藥劑防治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噴灑77%冠菌銅干懸浮劑20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600倍液灌根、12%松脂酸銅乳油1000~1500倍液、30%懸浮劑堿式硫酸銅500~600倍液、30%王銅懸浮劑400~500倍液、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7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8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液劑2500~3000倍液,或25%唯它靈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或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劑400倍液,每5~7天一次,連續(xù)2~3次。

        (二)黃瓜細菌性葉枯病

        發(fā)病癥狀: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幼莖和葉柄。葉片染病時,葉片出現(xiàn)黃化區(qū),葉背出現(xiàn)水浸狀圓形或近圓形小班點,病班處葉面凸起,變薄,呈白色、灰白色、黃色或黃褐色,病班邊界不明顯,具黃色暈圈,有時菌濃不明顯,有時在葉片背面有白色干菌濃。幼莖染病,病莖開裂。果實染病,在果實上形成圓形灰色斑點,其中有黃色干菌濃。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細菌。主要通過種子帶菌傳播蔓延。也可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從幼苗的子葉或真葉水孔及傷口侵入引發(fā)病害,葉片染病,病菌在細胞內(nèi)繁殖,后進入維管束進行傳播蔓延,溫度高、濕度大、葉面結露、葉緣吐水,利于該病的發(fā)生。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耐病品種。播種前種子消毒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干后催芽播種,還可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霉素500倍液浸種兩小時,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育苗土要消毒處理后再育苗。與非瓜類作物實行兩年以上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生長期及收獲后清除病葉,(2)藥劑防治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14%絡氨銅水劑300~600倍液灌根、12%松脂酸銅乳油1000~1500倍液、30%懸浮劑堿式硫酸銅500~600倍液、30%王銅懸浮劑400~500倍液、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7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8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液劑2500~30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800倍液,或25%唯它靈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或47%加瑞農(nóng)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40萬單位青霉素鉀鹽對水稀釋成5000倍液等藥劑,每隔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

        (三)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發(fā)病癥狀: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卷須和果實,有時也侵染莖。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子葉染病,初呈水浸狀近圓形凹陷斑,后微帶黃褐色,真葉染病,初為鮮綠色水浸狀斑,漸變淡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黃褐色,濕度大時葉背溢有乳白色渾濁水珠狀菌膿,干后具白痕,病部質(zhì)脆易穿孔。莖、葉柄、卷須染病,侵染點出現(xiàn)水浸狀小點,沿莖溝縱向擴展,呈短條狀,濕度大時也見菌膿,嚴重的縱向開裂呈水浸狀腐爛,變褐干枯,表層殘留白痕。瓜條染病,出現(xiàn)水浸狀小斑點,擴展后不規(guī)則或連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膿,受害瓜條常伴有軟腐病菌侵染,呈黃褐色水漬腐爛。病菌侵入種子,致種子帶菌。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病原菌在種子內(nèi)、外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由葉片或瓜條傷口、自然孔口侵入,進入胚乳組織或胚幼根的外皮層,造成種子內(nèi)帶菌。此外,采種時病瓜接觸污染的種子致種子外帶菌。病菌可在種子內(nèi)存活1年,土壤中病殘體上的病菌可存活3~4個月,生產(chǎn)上如播種帶菌種子,出苗后子葉發(fā)病,病菌在細胞間繁殖,棚室保護地黃瓜病部溢出的菌膿,借棚頂大量水珠下落,或結露及葉緣吐水滴落、飛濺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復侵染。露地黃瓜蹲苗結束后,隨雨季到來和田間澆水開始發(fā)病,病菌靠氣流或雨水逐漸擴展開來,一直延續(xù)到結瓜盛期,后隨氣溫下降,病情緩和。發(fā)病溫度10~30℃,適溫24~28℃,適宜相對濕度70%以上。塑料棚低溫高濕利其發(fā)病,病斑大小與濕度相關,夜間飽和濕度大于6小時,葉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濕度低于85%,或飽和濕度持續(xù)時間不足3小時,病斑小,晝夜溫差大,結露重且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病重。在田間澆水次日,葉背出現(xiàn)大量水浸狀病斑或菌膿。有時,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該病發(fā)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耐病品種。播種前種子消毒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干后催芽播種,還可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霉素500倍液浸種兩小時,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育苗土要消毒處理后再育苗。與非瓜類作物實行兩年以上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生長期及收獲后清除病葉。(2)藥劑防治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可用30%綠得保懸浮劑800倍液、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600倍液灌根、12%松脂酸銅乳油1000~1500倍液、30%懸浮劑堿式硫酸銅500~600倍液、30%王銅懸浮劑400~500倍液、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7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800倍液、2%春雷霉素液劑15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液劑2500~3000倍液,或25%唯它靈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或47%加瑞農(nóng)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40萬單位青霉素鉀鹽對水稀釋成5000倍液等藥劑,每隔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

        (四)黃瓜細菌性緣枯病

        發(fā)病癥狀:葉、葉柄、莖、卷須、果實均可受害。葉部染病,初在水孔附近產(chǎn)生水浸狀小斑點,后擴大為淡褐色不規(guī)則形斑,周圍有暈圈,發(fā)病嚴重的產(chǎn)生大型水浸狀病斑,由葉緣向葉中間擴展,呈楔形,葉柄、莖、卷須上病斑也呈水浸狀,褐色。果實染病先在果柄上形成水浸狀病斑,后變褐色,果實黃化凋萎,脫水后成木乃伊狀。濕度大時病部溢出菌膿。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屬細菌性病害。病原菌在種子上或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從葉緣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靠風雨、田間農(nóng)事操作傳播蔓延和重復侵染。經(jīng)觀察,此病的發(fā)生主要受降雨引起的濕度變化及葉面結露影響,我國北方春夏兩季大棚相對濕度高,尤其每到夜里隨氣溫下降,濕度不斷上升至70%以上或飽和,且長達7~8小時,這時籠罩在棚里的水蒸氣,遇露點溫度,就會凝降到黃瓜葉片或莖上,形成葉面結露,這種飽和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越長,緣枯細菌病的水浸狀病斑出現(xiàn)越多,有的在病部可見菌膿。與此同時,黃瓜葉緣吐水為該菌活動及侵入和蔓延提供了引起該病流行的重要水濕條件。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耐病品種。播種前種子消毒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干后催芽播種,還可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霉素500倍液浸種兩小時,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育苗土要消毒處理后再育苗。與非瓜類作物實行兩年以上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生長期及收獲后清除病葉。(2)藥劑防治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可用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800倍液,或25%唯它靈可溶性粉劑1500倍液,或47%加瑞農(nóng)可濕性粉劑700倍液、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液劑2500~3000倍液、3%中生菌素(克菌康)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000~12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700倍液、12%松脂酸銅乳油1000~1500倍液、30%王銅懸浮劑400~500倍液,或12%松脂酸銅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噴霧,或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40萬單位青霉素鉀鹽兌水稀釋成5000倍液等藥劑,每隔7天一次,連續(xù)防治3~4次。

        四、黃瓜病毒病

        發(fā)病癥狀:黃瓜花葉病毒病為系統(tǒng)侵染病害,新葉呈黃綠相間的花葉狀,病葉且皺縮,葉片變厚,嚴重時葉片反卷。莖部節(jié)間縮短,莖畸形,嚴重時病株葉片枯萎,瓜條呈深綠及淺綠相間的花斑,表面凹凸不平,瓜條畸形。

        發(fā)病條件及傳播方式:黃瓜種子不帶毒,病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由于鴨跖草、反枝莧、刺兒菜、酸漿等都是桃蚜、棉蚜等傳毒蚜蟲的越冬寄主,每當春季發(fā)芽后,蚜蟲開始活動或遷飛,成為傳播此病主要媒介。發(fā)病適溫20℃,氣溫高于25℃多表現(xiàn)隱癥。煙草花葉病毒極易通過接觸傳染,蚜蟲不傳毒。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將種子用10%的磷酸三鈉溶液浸泡20分鐘,然后用清水洗凈后再播種。培育壯苗,及時追肥、澆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綁蔓,摘瓜、接觸過病株的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洗凈。清除田間雜草,消滅毒源,切斷傳播途徑。(2)藥劑防治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要噴灑殺芽蟲藥劑,可用10%冠田微乳劑2000~4000倍液,或0.5%綠卡微乳劑2000~4000倍液,或2.5%封害乳油1500~3000倍液,殺死傳病媒介。防病毒藥劑可用8%菌克毒克水劑500倍液,或20%凱爾殺毒500~800倍液,或31%病毒康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或0.5%類蛋白多糖水劑600倍液、4%嘧肽霉素水劑200~3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水乳劑的50~1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如加上年年樂防治效果更佳。

        五、黃瓜蟲害

        (一)黃瓜潛葉蠅

        形態(tài)特征:潛葉蠅又稱夾葉蟲,屬雙翅目潛蠅科害蟲。成蟲體小,似桌蠅,頭部呈黃色,眼睛呈紅褐色,胸腹部灰褐色并有許多細長毛,雙翅紫色透明,有雌雄之分,雌蟲腹部肥大,幼蟲長圓筒形,小蛆蟲體柔軟,黃白尾節(jié)背面有1對明顯的小突起,蛹為扁橢圓形,顏色由黃到黑褐逐步變化,卵呈長橢圓形,灰白色。

        生活習性與危害特點:潛葉蠅為雜食性害蟲,以蛹在被害葉內(nèi)越冬。成蟲晝間活動,耐低溫,對甜汁有趨性。潛葉蠅以幼蟲潛食葉肉,危害瓜類葉片,被害葉片上形成彎彎曲曲的潛道,較易識別。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清潔田園,收獲后將前茬作物的枯枝落葉徹底清理干凈或燒掉,減少越冬蛹基數(shù)。(2)藥劑防治 目前較好的藥劑是微生物殺蟲劑,有1.8%阿維菌素3000倍液、1.8%除蟲菌素3000倍液、1.8%愛立螨克3000倍液、愛比菌素1500倍液、0.9%殺蟲菌素1500倍液、0.9%阿維殺蟲素1500倍液、0.9%農(nóng)哈哈1500倍液、2.5%封害微乳劑3000倍液、3%奧翔微乳劑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為了提高藥效,在配制藥液時,可加入500倍的害立平或倍威增效劑。此外,還可選用1.8%蟲螨克2500倍液,或40%綠菜寶,或3.5%苦皮素1000倍液,或2.4%威力特微乳劑1800~2000倍液,或2.5%菜蠅殺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多滅威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等藥劑。每隔7天噴一次,共噴2~4次。

        (二)蚜蟲

        形態(tài)特征:蚜蟲又稱膩蟲、旱蟲、蜜蟲等,屬同翅目蚜科。西瓜及瓜類作物蚜蟲均為棉蚜,也稱瓜蚜。刺吸性口器,分無翅蚜和有翅蚜兩種。無翅蚜蟲體顏色變化大,一般為黃綠色,有時為淺綠色或藍黑色,蟲體近末端有1對黑色角狀管。有翅蚜比無翅蚜略小,一般為黃色,腹部側面有3~4對黑色斑紋。

        生活習性與危害特點:瓜蚜在我國南北各地普遍發(fā)生。溫、濕度適宜時,每5~6天即可完成1代。瓜蚜既可進行孤雌卵胎生繁殖,又能產(chǎn)生有性卵,繁殖能力十分強,世代交替比較復雜,寄生也有更替。5月份瓜蚜由越冬寄生遷入西瓜田繁殖危害,進入點片發(fā)生階段,至6月份左右可出現(xiàn)大量有翅胎生蚜,形成大面積危害。當瓜秧衰敗不利于其生活時又轉(zhuǎn)移至新的寄主上危害。一般瓜蚜群居于葉背面、嫩莖和莖尖。瓜蚜主要危害葉片、幼苗和嫩莖。其以針管狀口器刺吸植株汁液,致使葉片形成皺褶、畸形以致向葉背面卷縮。危害嚴重時,植株生長發(fā)育遲緩,甚至停滯。開花坐果延遲,果實變小,含糖量降低,而且瓜蚜傳播病毒病危害更大。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首先清潔田園,拔除雜草,減少蟲卵,并及早摘除被害葉片深埋。其次,根據(jù)有翅蚜趨黃色和忌避銀灰色光特性,可用黃板誘蚜捕殺。即于瓜蚜遷飛期在瓜田設置若干塊涂有機油或其他膠黏物質(zhì)的雙面黃色板誘殺有翅瓜蚜。也可覆蓋銀灰地膜在瓜田掛銀灰膜條避蚜。(2)藥劑防治 及時發(fā)現(xiàn)、盡早防治是蚜蟲藥劑防治的基本原則,瓜蚜危害初期用2.5%封害微乳劑3000倍液、3%奧翔微乳劑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刺3000倍液、也可用70%滅蚜松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苗期可用50%避蚜霧水劑20~30g兌水噴霧防治。棚室栽培采用每公頃每次用6kg滅蚜煙劑熏蒸,省工、省力,效果較好。

        (三)白粉虱

        為害特點:成蟲和若蟲吸食植物汁液,被害葉片褪綠、變黃、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強,繁殖速度快,種群數(shù)量龐大,群聚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嚴重污染葉片和果實,使蔬菜失去商品價值,除嚴重為害番茄、青椒、茄子、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外,也是嚴重為害黃瓜、菜豆的害蟲。

        生活習性形態(tài)特征:在北方溫室一年可發(fā)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因此是以各蟲態(tài)在溫室越冬并繼續(xù)為害,成蟲羽化后1~3天可交配產(chǎn)卵,也可進行孤雌生殖,其后代為雄性。成蟲有趨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頂以前,成蟲總是隨著植株的生長不斷追逐頂部嫩葉產(chǎn)卵,因此白粉虱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的分布為:新產(chǎn)的綠卵、變黑的卵、初齡若蟲、老齡若蟲、偽蛹、新羽化成蟲。若蟲孵化后3天內(nèi)在葉背可做短距離游走,當口器插入葉組織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機能,開始營固著生活。粉虱繁殖的適宜溫度為18~21℃,在生產(chǎn)溫室條件下,約一個月完成一代,冬季溫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蟲源,通過溫室開窗通風或菜苗向露地移植而使粉虱遷入露地。因此,白粉虱的蔓延人為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由于溫室和露地蔬菜生產(chǎn)緊密銜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發(fā)生。成蟲:體長1~1.5mm,淡黃色,翅面覆蓋白蠟粉,停息時雙翅在體上合成屋脊狀如蛾類,翅端半圓狀遮住整個腹部,翅脈簡單,沿翅外緣有一排小顆粒,卵長約0.2mm,側面觀長橢圓形,基部有卵柄,柄長0.02mm,從葉背的氣孔插入植物組織中,初產(chǎn)淡綠色,覆有蠟粉,而后漸變褐色,孵化前呈黑色。若蟲,1齡體長約0.29mm、長橢圓形,2齡體長約0.47mm,3齡體長約0.51mm,淡綠色或黃綠色,足和觸角退化,緊貼在葉片上營固著生活。4齡若蟲又稱偽蛹,體長0.7~0.8mm,橢圓形,初期體扁平,逐漸加厚呈蛋糕狀(側面觀看),中央略高,黃褐色,體背有長短不齊的蠟絲,體側有刺。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加強蔬菜作物的栽培管理,培育“無蟲苗”,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種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十字花科蔬菜等較耐低溫的作物,以減少蟲源。把育苗溫室和生產(chǎn)溫室分開,育苗或定植前徹底熏殺殘余蟲口,清理雜草和殘株,安裝防蟲網(wǎng),控制外來蟲源。(2)藥劑防治 粉虱世代重疊,在同一時間、同一作物上存在各蟲態(tài),所以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法必須連續(xù)幾次用藥,可選用25%甲基克殺螨乳油1000倍液、50%滅蠅胺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4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3500倍液與吡蟲啉混用防治抗性白粉虱,有較好的效果。

        (四)朱砂葉螨(紅蜘蛛)

        形態(tài)特征:別名紅蜘蛛,屬真螨目葉螨科害蟲。體形很小,繁殖力卻極強。成蟲呈鮮紅或深紅色,有4對足,各足無爪,雌成蟲橢圓形,雄成蟲扁凼形,幼蟲又稱螨,體近圓形,暗綠色,眼紅色,足3對,若蟲是幼蟲蛻皮后產(chǎn)生,紅色,足為4對。從幼蟲到成蟲,體色由透明逐步轉(zhuǎn)為暗綠、呈紅色或深紅色。

        生活習性與危害特點:雌成蟲潛伏在菜葉、土縫及雜草根部越冬,春暖時先在越冬寄主和雜草上繁殖,后轉(zhuǎn)移至瓜田危害。開始時點片發(fā)生,靠爬行或吐絲下垂,借風力、雨或人為攜帶蔓延。先危害基部老葉,逐步擴散。高溫干旱促進繁殖,大雨則可沖刷,減輕為害。喜群居在葉背面近葉脈處刺吸汁液,被害葉面呈黃白色小點,嚴重時變黃枯焦,以至脫落。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冬前及早春季節(jié)應清除瓜田及周圍雜草并燒掉,以消滅蟲源。適時中耕除草以消滅紅蜘蛛滋生地。(2)藥劑防治 發(fā)現(xiàn)蟲害初期馬上噴藥防治。藥劑有:1.8%阿維菌素3000倍液、0.9%農(nóng)哈哈1500倍液、2.5%封害微乳劑3000倍液、3%奧翔微乳劑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等藥劑,每7~10天一次,共噴2~3次。

        (五)二十八星瓢蟲

        為害特點:成蟲、若蟲取食葉片、果實和嫩莖。被害葉片僅留葉脈及上表皮,形成許多不規(guī)則透明的凹紋,后變?yōu)楹稚吆?,過多會導致葉片枯萎。被害果上則被啃食成許多凹紋,逐漸變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價值。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7~8mm,半球形,赤褐色,兩鞘翅上各有十四個黑斑,鞘翅基部三個黑斑后方的四個黑斑不在一條直線上,兩鞘翅合縫處有1~2對黑斑相連。卵鮮黃色,有縱紋。幼蟲體長約9mm左右,淡黃褐色,長橢圓狀,背面隆起,各節(jié)具黑色枝刺。蛹長約6mm橢圓形,淡黃色,背面有稀疏細毛及黑色斑紋。尾端包著末齡幼蟲的蛻皮。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 人工捕捉成蟲,利用成蟲假死習性,用盆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墜落,收集滅之,人工摘除卵塊。此蟲產(chǎn)卵集中成群,顏色鮮艷,極易發(fā)現(xiàn),易于摘除。(2)藥劑防治 抓住幼蟲分散前的有利時機,噴灑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30%桃小靈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每7~10天一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六)螻蛄

        學名華北螻蛄、東方螻蛄,別名拉拉蛄、地拉蛄。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是一種多食性害蟲。成蟲和若蟲都潛在土中咬食種子、幼芽和嫩根,危害植株主要是把幼根和根莖咬斷,使植株凋萎死亡。在我國危害較重的是華北螻蛄和東方螻蛄。

        形態(tài)特征:成蟲:東方螻蛄體長30~35mm,灰褐色。腹部近紡錘形。前足腿節(jié)內(nèi)側外緣較直,缺刻不明顯。前胸背板心形凹陷明顯,后足脛節(jié)背面內(nèi)側有刺3~4根。華北螻蛄體型比東方螻蛄大,體長39~66mm,黃褐色。腹部近圓形。前足腿節(jié)內(nèi)側彎曲,缺刻明顯。前胸背板心形凹陷不明顯,后足脛節(jié)背面內(nèi)側有刺僅1根或無。卵:東方螻蛄卵初產(chǎn)時長2.8mm,孵化前4mm,橢圓形,初產(chǎn)乳白色,后變黃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華北螻蛄孵化前卵長2.4~3.0mm,橢圓形,黃白色至黃褐色。若蟲:東方螻蛄若蟲共8~9齡,末齡若蟲體長25mm,體形與成蟲相近。華北螻蛄若蟲共13齡,5齡若蟲體色、體形與成蟲相似,末齡若蟲體長35~40mm。

        發(fā)生特點:兩種螻蛄均以成蟲或者若蟲在土壤深處越冬,其深度在凍土以下和地下水位以下。翌年茬季3月下旬土溫達到8℃以上開始活動,6月下旬~8月上旬為螻蛄產(chǎn)卵期;9月中旬以后大批若蟲和新羽化的成蟲從地下土層轉(zhuǎn)移到地表活動,形成秋季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隨著氣溫下降轉(zhuǎn)冷,螻蛄陸續(xù)潛入土壤中越冬。螻蛄晝伏夜出,活動的適宜溫度條件為12~20℃,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上,土壤干旱及含水量低均不適宜螻蛄的活動。

        防治要點:(1)農(nóng)業(yè)防治 清除田間雜草,并集中銷毀,以消滅成蟲和幼蟲,栽前翻耕整地,栽后在春夏季多次中耕、細耙,消滅表土層幼蟲和卵塊,發(fā)現(xiàn)有缺葉、斷苗現(xiàn)象,立即在植株附近找出幼蟲,并將其消滅。物理誘殺。利用成蟲的趨性,電子滅蛾燈或黑光燈或糖醋酒液誘殺越冬成蟲。(2)藥劑防治 在1~2齡幼蟲盛發(fā)高峰期,可選用48%樂斯本乳油或40%新農(nóng)寶乳油1000倍液,或5.7%天王百樹乳油1500~2000倍液,或52.25%農(nóng)地樂乳油1500倍液等在地面噴霧防治,也可每畝用5%紫丹顆粒劑1.5~3kg,或3%護地凈顆粒劑3~4kg,或3%地正丹顆粒劑3~4kg在近根際條施或點施。施藥時宜選擇傍晚進行,有利于提高防效。

        六、黃瓜生理性病害

        (一)黃瓜戴帽苗

        發(fā)生癥狀:黃瓜苗出土后種皮不脫落,導致子葉不能伸展。

        發(fā)生原因:造成“戴帽”出土的原因很多,如種皮干燥,播種后所覆蓋的土太干,致使種皮變干,覆土過薄,所用土壤疏松擠壓力小,出苗后過早揭掉覆蓋物或在晴天中午揭膜,致使種皮在脫落前變干,地溫低,導致出苗時間延長,種子秕瘦,生活力弱等。

        防治方法:精細播種,營養(yǎng)土要細碎,播種前澆足底水。浸種催芽后再播種,避免干籽直播。在播種以后,覆蓋潮土1cm左右厚,不要覆蓋過干土,以利保墑。覆土不要過薄,且覆土厚度要均勻一致。在播種后覆蓋塑料薄膜以利保溫、保濕,使床土從種子發(fā)芽到出苗期間始終保持濕潤狀態(tài)。幼苗剛出土時,如床土過干要立即用噴壺灑水,保持床土潮濕。發(fā)現(xiàn)“戴帽”苗,可趁早晨濕度大時,或噴水后用手將種皮摘掉,操作要輕,如果干摘種殼,很容易把子葉摘斷,也可等待黃瓜幼苗自行脫殼。

        (二)黃瓜幼苗畸形

        發(fā)病癥狀:剛出土的黃瓜幼苗的子葉邊緣不整齊有缺刻,或子葉不平展,呈扭曲狀出土。

        發(fā)生原因:黃瓜子葉扭曲出土、有缺刻,是由于覆土過厚或是覆土過于緊實,播種時水沒澆透,播種后所覆蓋的土太干,致使種皮變干造成的。

        防治方法:播種前澆足底水。浸種催芽后再播種,避免干籽直播。在播種以后,覆蓋潮土1cm左右厚,不要覆蓋過干土,以利保墑。覆土不要過薄,且覆土厚度要均勻一致。在播種后覆蓋塑料薄膜以利保溫、保濕,使床土從種子發(fā)芽到出苗期間始終保持濕潤狀態(tài)。

        (三)黃瓜瓜打頂

        發(fā)病癥狀:在黃瓜苗期或定植初期最易出現(xiàn)瓜打頂現(xiàn)象,其癥狀表現(xiàn)為生長點不再向上生長,生長點附近的節(jié)間長度縮短,不能再形成新葉,在生長點的周圍形成雌花和雄花間雜的花簇?;ㄩ_后瓜條不伸長,無商品價值,同時瓜蔓停止生長。

        發(fā)生原因:苗期水分管理不當,定植后控水蹲苗過度造成土壤干旱。地溫高,澆水不及時,新葉沒有發(fā)出來,定植時施肥量大,肥料未腐熟或沒有與土壤充分混勻,或一次施肥過多造成肥害。同時,如果土壤水分不足,溶液濃度過高,使根系吸收能力減弱,使幼苗長期處于生理干旱狀態(tài),低溫寡照天氣,夜間溫度低于15℃,致使葉片中白天光合作用制造的養(yǎng)分不能及時輸送到其他部分而積累在葉片中使葉片濃綠皺縮,造成葉片老化,光合作用下降,低溫高濕,造成漚根,或分苗時傷根,長期得不到恢復,植株營養(yǎng)不良,噴灑農(nóng)藥過多、過頻造成較重的藥害或使用過量的增瓜靈等原因都可出現(xiàn)瓜打頂。

        防治方法:瓜打頂實際是植株生殖生長過于旺盛,營養(yǎng)生長減弱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先要減輕生殖生長的負擔,摘除大部分瓜紐。通過摘掉雌花等方法促進生長后,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也可噴施促進莖葉快速生長的調(diào)節(jié)劑,或硫酸鋅和硼砂的水溶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加強田間水肥管理,適當提高溫度,育苗時,溫度不要過高或過低。應適時移栽,避免幼苗老化。

        (四)黃瓜泡泡葉

        發(fā)生癥狀:黃瓜泡泡葉多出現(xiàn)在冬茬、冬春茬黃瓜植株中、下部葉片,這種葉片生長受到抑制,光合能力降低。發(fā)病初期,葉片正面出現(xiàn)鼓泡,逐漸增多,正面凸起、背面凹進,葉面凸凹不平。凹陷處常見白毛狀物,無病菌。凸起部分逐漸褪綠,變?yōu)榛野咨螯S褐色。

        發(fā)生原因:關于泡泡葉的發(fā)生原因,目前說法較多。但可明顯地看出,泡泡葉的產(chǎn)生與環(huán)境條件不良有關,特別是低溫、弱光下易發(fā)生。定植初期氣溫低,植株始終處于緩慢生長狀態(tài),在生產(chǎn)上遇到陰雨天氣持續(xù)時間長,日照嚴重不足,后來天氣突然轉(zhuǎn)晴,溫度迅速提高,或因陰天低溫而減少澆水量,晴天升溫后澆大水等情況,均易發(fā)生泡泡葉。因而有人認為泡泡葉的發(fā)生是某些黃瓜品種不適應低溫、弱光環(huán)境的一種表現(xiàn)。

        防治方法:選用耐低溫弱光的品種。加強環(huán)境調(diào)控,培育壯苗。早春棚室地溫應保持在15~18℃以上,嚴禁大水漫灌。

        (五)黃瓜氨害

        發(fā)病癥狀:棚室黃瓜經(jīng)常發(fā)生氨害,癥狀復雜多樣,輕者葉片上出現(xiàn)大塊枯斑,重者全株葉片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全干枯。氨氣從葉片的氣孔進入,一般受害部位初期呈水浸狀,干枯時是暗綠色、黃白色或淡褐色,葉緣呈“灼傷”狀,嚴重時可以造成全株枯死。施用速效氮肥時,肥料距植株根太近或施肥量過大,雖然施后覆土或澆水,但由于化肥揮發(fā)性大,也會使植株葉片由下往上從葉緣開始青枯,植株生長緩慢,嚴重時全株死亡。

        發(fā)生原因:施用氮肥量過大,或施用未腐熟的農(nóng)家肥較多,產(chǎn)生氨氣造成的,在溫室內(nèi)發(fā)酵餅肥,特別是大量使用未腐熟的雞糞時,在保護地溫度較高時會很快產(chǎn)生氨氣,造成氨害快速發(fā)生。當空氣中的氨氣濃度達到5mg/L時,就會使黃瓜受害,晴天溫度較高時,1~2小時就可導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科學施肥應以優(yōu)質(zhì)的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不要將能直接或間接產(chǎn)生氨氣的肥料撒施在地面上,追施尿素時每次的施用量不要過大,應少施勤施,施后及時澆水。當增施磷、鉀肥。低溫時不要施用尿素等速效氮肥,發(fā)生氨氣為害后,立即通風換氣。在植株受害尚未枯死時,摘掉受害葉,保留尚綠的葉,放風排出有害氣體后,加強肥水管理,還可慢慢恢復生長。另外,在葉的反面噴灑1%食醋溶液,均有明顯效果。

        (六)黃瓜褐脈病

        發(fā)病癥狀:黃瓜褐脈病又稱褐色小斑病或錳過剩癥。棚室保護地易發(fā)生,多發(fā)生在下部或中部葉脈上。初發(fā)病時葉的網(wǎng)狀脈變褐,沿脈產(chǎn)生黃色小斑點,逐漸擴展成條斑,后期條斑變?yōu)楹稚莅?,先是葉的基部幾條主脈變褐色,后支脈也變褐,把葉對著陽光檢視,葉脈部變褐壞死或擴大成條斑,嚴重時葉脈、葉柄、莖茸毛基部變成黑褐色。褐脈葉比健葉干枯早。在田間有時與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混發(fā),但本病在濕度大條件下既不長霉狀物,也不分泌乳白色至琥珀色菌膿,別于角斑病和霜霉病。

        發(fā)病原因:系生理病害,是錳過多引起的中毒現(xiàn)象。本病品種間差異較大,長日照和耐高溫的品種栽培在塑料大棚或溫室內(nèi),苗期或定植后遇低溫、后期易發(fā)病。而耐低溫短日照品種發(fā)病輕或不發(fā)病。

        防治方法:選用短日照耐低溫弱光或早熟品種。避免在偏酸或偏堿性土壤上種植黃瓜。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注意鈣肥的運用,土壤缺鈣易引發(fā)錳過剩而發(fā)病。加強苗期和定植后管理,注意適當控制澆水,防止土壤過濕,以免土壤溶液處在還原狀態(tài)。但也不要過于干旱。注意提高地溫,以利肥料的吸收和利用。采用高溫法處理土壤時,事前要施入石灰質(zhì)肥料。

        (七)黃瓜化瓜

        發(fā)生癥狀:黃瓜開花后萎蔫,嚴重的腐爛。

        發(fā)生條件:黃瓜是單性結實能力弱的品種,遇有低溫或高溫,妨礙受精則產(chǎn)生化瓜。其多發(fā)生在結果初期,棚內(nèi)高溫干旱,尤其是土壤干旱時,由于肥料過多及水分不足而傷根,或土壤潮濕,但地溫和氣溫偏低而發(fā)生漚根,或根吸收能力減弱,都會出現(xiàn)化瓜。

        防治方法:及時松土,提高地溫,促進根部發(fā)新根,必要時輕澆水追肥后,再松土提溫,即可有效地控制化瓜。在整個生育期,每5~7天噴灑農(nóng)豐寶葉面肥800倍液一次,可有效防止化瓜的發(fā)生。也可在黃瓜雌花開花后,分別噴施增瓜靈、年年樂等來防止化瓜,或進行人工授粉,化瓜率下降50%~75%,單瓜增重15~30g,噴灑稀土元素對減少化瓜,促進果實生長具有明顯作用。

        (八)黃瓜畸形瓜

        發(fā)病癥狀:在保護地及露地后期栽培條件下生產(chǎn)黃瓜時,常出現(xiàn)曲形瓜、尖嘴瓜、細腰瓜、大肚瓜等。

        發(fā)生原因:產(chǎn)生彎形瓜有生理或物理原因。生理原因多因營養(yǎng)不良,植株瘦弱造成,如光照不足,溫度、水分管理不當,或結瓜前期水分正常,結瓜后期水分供應不足,或傷根,病蟲為害引起。尤其是高溫,或晝夜溫差過大過小,光照少,地溫低等條件易發(fā)生。有的花期子房就表現(xiàn)出彎曲狀態(tài),隨幼果長大彎曲加重,彎形瓜在最初或最后的瓜發(fā)生較多。此外,雌花或幼果被架材及莖蔓等遮陰或夾長等物理原因也可造成畸形果、尖嘴瓜和大肚子瓜。早春保護地中傳粉昆蟲少,黃瓜不經(jīng)授粉,也能結實,這是單性結實,沒有種子。這種瓜如營養(yǎng)條件好,能發(fā)育成正常果實,反之則形成尖嘴瓜。當雌花授粉不充分,授粉的先端先膨大,營養(yǎng)不足,或水分不均,就會形成大肚瓜。有的在營養(yǎng)充分情況下,仍發(fā)育成正常瓜。有時高溫持續(xù)時間長,黃瓜果實因高溫為害也成畸形。當營養(yǎng)和水分有時好,有時供應不正常,反應在同化物質(zhì)積累不均勻,就會出現(xiàn)細腰瓜。此外,黃瓜染有黑星病,或缺硼,也會出現(xiàn)畸形瓜。

        防治方法:發(fā)現(xiàn)畸形瓜及時摘除。做好溫度、濕度、光照及水分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術,葉面噴灑2%磷酸二氫鉀,或農(nóng)豐寶葉面肥800倍液。注意溫度管理,避免溫度低于13℃,或長期高于30℃,濕度盡量穩(wěn)定,避免生理干旱現(xiàn)象發(fā)生。

        (九)黃瓜扁平莖

        表現(xiàn)癥狀:植株生長勢強,特別是莖生長粗壯呈扁平狀,有時節(jié)間較短,每節(jié)有時有2~3片葉。

        發(fā)生原因:育苗時營養(yǎng)土中速效氮肥含量過高。在苗期過量施用速效氮肥,定植時底肥中速效氮肥含量過高,都可造成該癥狀的發(fā)生。

        防治方法:該病發(fā)生后,對產(chǎn)量有較大的影響,發(fā)現(xiàn)后要及時拔除,現(xiàn)在看還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只能在育苗和田間管理上加強管理,避免施用過量的速效氮肥。

        (十)黃瓜苦味瓜

        發(fā)病癥狀:苦味瓜,有些黃瓜出現(xiàn)苦味。

        發(fā)生原因:這是由于苦味素在黃瓜中積累過多所致,生產(chǎn)中氮肥施用過量,或磷、鉀不足,特別是氮肥突然過量很易出現(xiàn)苦味,黃瓜對氮磷鉀吸收基本遵循5∶2∶6的比例,否則就會出現(xiàn)生育不平衡,造成徒長,或出現(xiàn)坐果不齊或畸形,或在側枝上、弱枝上出現(xiàn)苦味瓜。此外,地溫低于13℃,細胞透過性減低,致養(yǎng)分和水分吸收受抑,也會出現(xiàn)苦味或變形。棚溫高于30℃持續(xù)時間過長,致同化能力減弱,損耗過多或營養(yǎng)失調(diào)都會出現(xiàn)苦味瓜,有時棚內(nèi)或土壤濕度過大形成“生理干旱”,苦味素易在干燥條件下進入果實??辔哆€有遺傳性,葉色深綠的苦味多。

        防治方法:選擇抗苦味品種。注意溫度管理,避免溫度低于13℃,或長期高于30℃,濕度盡量穩(wěn)定,避免生理干旱現(xiàn)象發(fā)生。

        (十一)黃瓜漚根

        發(fā)病癥狀:漚根是育苗期常見病害,發(fā)生漚根時根部不發(fā)新根或不定根,根皮發(fā)銹后腐爛,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葉緣枯焦。嚴重時,成片干枯,似缺素癥。

        發(fā)病原因:主要是地溫低于12℃,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再加上澆水過量或遇連陰雨天氣,苗床溫度和地溫過低,瓜苗出現(xiàn)萎蔫,萎蔫持續(xù)時間一長,就會發(fā)生漚根。漚根后地上部子葉或真葉呈黃綠色或乳黃色,葉緣開始枯焦,嚴重的整葉皺縮枯焦,生長極為緩慢。在子葉期出現(xiàn)漚根,子葉即枯焦,在某片真葉期發(fā)生漚根,這片真葉就會枯焦。因此,從地上部瓜苗表現(xiàn)可以判斷發(fā)生漚根的時間及原因。長期處于5~6℃低溫,尤其是夜間的低溫,致生長點停止生長,老葉邊緣逐漸變褐,致瓜苗干枯而死。

        防治方法:加強育苗期的地溫管理,避免苗床地溫過低或過濕,嚴防大水漫灌。正確掌握放風時間及通風量大小。控制苗床溫度在16℃左右,一般不宜低于12℃,使幼苗茁壯生長。發(fā)生輕微漚根后,要及時松土,提高地溫,待新根長出后,再轉(zhuǎn)入正常管理。如果床面過濕可用草木灰撒覆到床面降低濕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