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特殊需要
不同個人之間存在人際差異(human diversity)。費德力可(Fe-derico)認為,人際差異指個人的生物、生理、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不同,會影響到人類需求的表達和滿足方式(Federico,1997:57)。其中,最重要的人際差異是性別、年齡、宗教、種族、生理和心理能力、性傾向、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這些指標都是社會工作者必須關注的服務對象的特性。
由于人際差異的存在,普遍需要在不同個體身上就表示為特殊需要。如,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嬰兒的安全感來自母親的呵護和撫摸;成人的安全感可能來自法制完善、就業(yè)保障等;強勢人士的自我滿足可通過不斷獲得重大成績予以體現(xiàn);弱勢群體的自我實現(xiàn)也許就是基本生活的穩(wěn)定。與此同時,不同人士需求滿足順序也可能有很大差異。如,成功人士可能會暫時犧牲生理、安全等需要,因為自我實現(xiàn)是他的最基本需要;普通人士則首先注重基本的衣食住行、安全、歸屬等需要的滿足。再如,在青少年前期(性成熟到17歲),他們會面臨健康、生理、學業(yè)、友情、發(fā)展等問題,并擁有想象能力,好爭辯,期望不受權威人士管制,能在所處社會系統(tǒng)中處理好相關關系;在青少年后期(18—20歲),他們比較關注個人外表、學習成績、升學、職業(yè)、經(jīng)濟狀況、異性朋友等人生議題。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獨立生活,能獨立作一些決定。就本質而言,特殊需要是人類普遍需要和個體差異的整合結果。
特殊需要與專業(yè)概念中的“個別化”呼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