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shí) ?武帝時(shí)期文學(xué)編年(前—前)

        武帝時(shí)期文學(xué)編年(前—前)

        時(shí)間:2023-05-12 百科知識(shí)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前三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其四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ㄔ敽螅!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庇纱丝芍?,對(duì)策當(dāng)作于本年。再從細(xì)節(jié)上看,也說明策文與對(duì)策作于本年。上述細(xì)節(jié)所表述的事實(shí)與本年舉賢良、罷百家的事實(shí)也是一致的。

        武帝時(shí)期文學(xué)編年(前—前)

        第三章 武帝時(shí)期文學(xué)編年(前140—前87)

        建元元年辛丑,前140

        劉徹十七歲,轅固九十五歲,申公八十五歲,公孫弘六十歲,主父偃五十九歲,董仲舒五十二歲,劉嫖五十一歲,劉安四十歲,司馬相如四十歲,朱買臣三十六歲,劉德三十二歲,劉辟強(qiáng)二十五歲,平陽公主二十三歲,東方朔二十二歲,卓文君二十一歲,枚皋二十歲,夏侯勝八歲,司馬遷六歲,蘇武五歲,韋賢四歲,終軍一歲,霍去病一歲

        1.武帝詔舉賢良,作《復(fù)高年子孫詔》、《修山川祠詔》、《省衛(wèi)士罷苑馬詔》、《策賢良制》(嚴(yán)題《元光元年策賢良制》)。

        前三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又:“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qǐng)皆罷?!嗫??!逼渌囊姟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ㄔ敽螅?/p>

        2.申公征至長安。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史記·儒林列傳》:“(趙)綰、(王)臧請(qǐng)?zhí)熳?,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shí)已八十余,老,對(duì)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菚r(shí)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duì),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p>

        3.轅固被征。

        《史記·儒林列傳》:“今上初即位,復(fù)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shí)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孫弘亦征,側(cè)面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wù)正學(xué)以言,勿曲學(xué)以阿世!’”此后轅固事不可考。

        轅固為漢代《齊詩》大師?!稘h書·藝文志》詩家:“漢興,魯申公為《詩》訓(xùn)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p>

        4.公孫弘受征。

        見上。又《史記·平津侯列傳》:“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xué)之士。是時(shí)弘年六十,征以賢良為博士。使匈奴,還報(bào),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p>

        5.董仲舒作《舉賢良對(duì)策》(嚴(yán)題《元光元年舉賢良對(duì)策》)、《粵有三仁對(duì)》、《奏江都王求雨》。

        《史記·儒林列傳》:“今上即位,(仲舒)為江都相?!薄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拔涞奂次唬e賢良文學(xué)之士前后百數(shù),而仲舒以賢良對(duì)策焉。制曰……仲舒對(duì)曰……天子覽其對(duì)而異焉,乃復(fù)冊(cè)之曰……仲舒對(duì)曰……于是天子復(fù)冊(cè)之。制曰……仲舒復(fù)對(duì)曰……”是為《策賢良制》與《舉賢良對(duì)策》?!皩?duì)即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事易王?!倍偈鎸?duì)策在西漢歷史和文學(xué)史上,乃至整個(gè)中國歷史和文學(xué)史上,都具有劃時(shí)代的意義。然而對(duì)于此事發(fā)生的時(shí)間,至今還存在不少爭議,或持元光元年說,或持建元元年說,各說詳施丁先生《董仲舒天人三策作于元光元年辨》一文。[1]本書傾向于建元元年。

        以前已有學(xué)者對(duì)建元元年說作了不少論證,但很少從武帝策文與仲舒對(duì)策本身去論證,然而這才是確定二者寫作時(shí)間最重要的內(nèi)證。將策文與對(duì)策進(jìn)行一番仔細(xì)的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內(nèi)容上關(guān)系密切,可以說是一問一答。茲列表對(duì)這些內(nèi)容歸納如下:

        img3

        綜合以上內(nèi)容可知,武帝策文的主題是鮮明的,就是對(duì)上古三代圣王之治及其祥瑞的向往和憧憬,以及對(duì)如何實(shí)現(xiàn)這種大治的探索和追求。董仲舒對(duì)策的主題則是對(duì)刑名治國的批判,和對(duì)德教治國的提倡。為此必須興學(xué)養(yǎng)士,選賢歲貢。這種人才教育和選舉需要有一個(gè)標(biāo)準(zhǔn),董仲舒歸之于六藝,折中于孔子。這實(shí)際上就是對(duì)刑名治國理念的抑黜和對(duì)儒學(xué)治國理念的倡導(dǎo)。上述主題探索層層深入,最終落實(shí)到對(duì)于六經(jīng)和孔子的尊崇之上。這與該年廣舉賢良后奏罷刑名之士的記載完全符合。由此可知,對(duì)策當(dāng)作于本年。

        再從細(xì)節(jié)上看,也說明策文與對(duì)策作于本年。策文一:“廣延四方之豪雋,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治博習(xí)之士”,與本年招賢良事合;“今子大夫油然為舉首”,“子大夫……講聞高義之日久矣”,明指董仲舒在眾賢良之中名列第一,并對(duì)其大名早有耳聞。策文二:“今子大夫待詔百有余人,或道世務(wù)而未濟(jì),稽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難行,毋乃牽于文系而不得騁與?將所由異術(shù),所聞殊方與?”與本年舉賢良之事合,且對(duì)人言言殊感到困惑和厭倦,已流露出取舍黜陟的傾向了。對(duì)策二:“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duì)無應(yīng)書者”,亦言今年舉賢良事。策文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瑞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fù)之?!泵鞔_表達(dá)了對(duì)于董氏對(duì)策主張的肯定和選取。對(duì)策三:“前所上對(duì),條貫靡竟,統(tǒng)紀(jì)不終”,可見三對(duì)策寫作時(shí)間相連。上述細(xì)節(jié)所表述的事實(shí)與本年舉賢良、罷百家的事實(shí)也是一致的。

        以上從策文與對(duì)策本身的內(nèi)容和細(xì)節(jié)分析,屬于內(nèi)證。尚有以下外證:其一,《史記·儒林列傳》言董為江都相之時(shí)為“今上即位”,《董仲舒?zhèn)鳌费远瓕?duì)策之時(shí)為“武帝即位”。這個(gè)即位,“不是一般的泛指,而是有時(shí)間范圍限制?!蔽何娜A先生對(duì)《史記》之中八處即位說法進(jìn)行分析之后指出:“即位之說所指的具體時(shí)間也不是一致的,但是也都限制在建元紀(jì)年以內(nèi)?!薄耙虼耍偈嫒谓枷嗟臅r(shí)間,也限制在建元紀(jì)年以內(nèi),而不會(huì)在建元以外的任何一個(gè)紀(jì)年。在建元期間,武帝只有建元元年一次招賢良。董仲舒對(duì)策并任江都相的時(shí)間,只能定在建元元年,而不在元光元年。[2]其二,《董仲舒?zhèn)鳌吩疲骸凹爸偈鎸?duì)冊(cè),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xué)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卑础稘h書·武帝紀(jì)》,罷黜百家在建元元年,置《五經(jīng)》博士在建元五年(前136),初令郡國舉孝廉在元光元年(前134),均在建元元年董仲舒對(duì)策“發(fā)之”之后,這也反證對(duì)策在建元元年。其三,據(jù)《漢書·武帝紀(jì)》,建元六年(前135)遼東高廟災(zāi)?!抖偈?zhèn)鳌费裕骸爸偈婢蛹彝普f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見,嫉之,竊其書而奏焉?!奔抵灾偈嬖陮?duì)策合上意而享有盛名。

        作《粵有三仁對(duì)》。又《董仲舒?zhèn)鳌罚骸耙淄酰坌郑仳?,好勇。仲舒以禮誼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問仲舒曰……仲舒對(duì)曰”云云,是為《殷有三仁對(duì)》?!蹲嘟纪跚笥辍芬姟逗鬂h書志·禮儀》中注:“又仲舒奏江都王云:‘求雨之方……’”

        6.枚乘受征,道卒。

        《漢書·枚乘傳》:“武帝自為太子聞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道死?!薄稘h晉學(xué)術(shù)編年》卷一系此事于景帝后三年(前141),不確。

        枚乘作品:《漢書·藝文志》:“枚乘賦九篇。”《隋書·經(jīng)籍志》四:“漢弘農(nóng)都尉《枚乘集》二卷,錄各一卷,亡。”《全漢文》輯入六篇,已編年。《漢詩》入一篇,已編年。又有《笙賦》一篇?!段倪x》卷十八《長笛賦》序:“追慕王子淵、枚乘、劉伯康、傅武仲等簫琴笙頌,唯笛獨(dú)無。”李善曰:“王子淵作《洞簫賦》,枚乘未詳所作,以序言之,當(dāng)為《笙賦》?!段恼轮尽吩唬簞⑿植?,明帝時(shí)官至中大夫,作《簧賦》。傅毅字武仲,作《琴賦》?!庇钟小峨s詩》九首,載《玉臺(tái)新詠》卷一,分別是《西北有高樓》、《東城高且長》、《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蘭若生春陽》、《迢迢牽牛星》、《明月何皎皎》。《文選》卷二十九《古詩十九首》李注:“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詩云‘驅(qū)馬上東門’,又云‘游戲宛與洛’,此則辭兼東都,非盡是乘明矣。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編在李陵之上?!薄段男牡颀垺っ髟姟罚骸坝止旁娂邀?,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又有《麗人歌詩》?!段恼戮壠稹罚骸皾h枚乘作《麗人歌詩》?!?/p>

        7.嚴(yán)助對(duì)策為中大夫。

        《漢書·嚴(yán)助傳》:“嚴(yán)助,會(huì)稽吳人,嚴(yán)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づe賢良,對(duì)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對(duì),由是獨(dú)擢助為中大夫?!睆堦淘唬骸胺蜃?,嚴(yán)忌也?!薄稘h書補(bǔ)注》齊召南曰:“助對(duì)策在建元元年?!?/p>

        8.東方朔作《上書自薦》。

        《史記·滑稽列傳》褚先生曰:“武帝時(shí),齊人有東方生名朔,以好古傳書,愛經(jīng)術(shù),多所博觀外家之語。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詔拜以為郎?!薄稘h書·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xué)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shù),其不足采者輒報(bào)聞罷。朔初來,上書曰”云云。“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譽(yù),上偉之,令待詔公車,奉祿薄,未得省見?!睋?jù)《漢書·百官公卿表》,公車司馬為衛(wèi)尉屬官,師古曰:“《漢官儀》云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征召皆總領(lǐng)之,令秩六百石。”

        9.枚皋上書,作《平樂館賦》。

        《漢書·枚皋傳》:“三年,為王使,與冗從爭,見讒惡遇罪,家室沒入。皋亡至長安,會(huì)赦,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見待詔,皋因賦殿中。詔使賦平樂館,善之。”按《平樂館賦》今不存?!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春二月,赦天下,賜民爵一級(jí)?!泵陡奕胍娢涞郏卦诒灸甓轮?。

        10.司馬相如被召,作《題市門》、《天子游獵賦》,為郎。

        《華陽國志》卷三“蜀郡”:“城北十里有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云云,是為《題市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居久之,蜀人楊得意為狗監(jiān),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dú)不得與此人同時(shí)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也。請(qǐng)為天子游獵賦,賦成奏之。’上許,令尚書給筆札。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故空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于節(jié)儉,因以諷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其辭曰”云云,是為《天子游獵賦》。“賦奏,天子以為郎。”按明年淮南王入朝,武帝報(bào)書常召司馬相如視草,則相如在那以前就已入侍武帝,故系于本年。

        11.劉安《淮南子》(內(nèi)篇)成書。

        《史記·淮南列傳》:“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譽(yù)天下。時(shí)時(shí)怨望厲王死,時(shí)欲畔逆,未有因也。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薄稘h書·淮南王傳》云:“招致賓客方術(shù)之士數(shù)千人,作為《內(nèi)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shù),亦二十余萬言。時(shí)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每為報(bào)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初,安入朝,獻(xiàn)所作《內(nèi)篇》,新出,上愛祕之。”按淮南王初朝獻(xiàn)書武帝在建元二年,則所獻(xiàn)《內(nèi)篇》成書的下限當(dāng)在本年。

        12.《淮南子引諺》出現(xiàn)。

        《淮南子·齊俗訓(xùn)》:“亂世之法……故諺曰:‘鳥窮則噣,獸窮則觸,人窮則詐?!酥^也。”

        13.河間獻(xiàn)王劉德獻(xiàn)《孝經(jīng)》。

        《全漢文》卷十三載孔安國《古文孝經(jīng)訓(xùn)傳序》:“至漢興,建元之初,河間王得而獻(xiàn)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誤,博士頗以為教授。”

        14.終軍出生。

        《漢書·終軍傳》:“終軍字子云,濟(jì)南人也。少好學(xué),以辯博能屬文聞?dòng)诳ぶ?。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3]《漢書·儒林傳》載元朔五年(前124)公孫弘《請(qǐng)為博士置弟子員議》曰:“郡國縣官有好文學(xué),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jǐn)察可者,常與計(jì)偕,詣太常,得受業(yè)如弟子。”《通典》卷三十三“郡太守”條:“漢制:歲盡,遣上計(jì)掾史各一人,條上郡內(nèi)眾事,謂之計(jì),偕簿。”據(jù)此,終軍選為博士弟子,當(dāng)于年底隨上計(jì)入京。第二年他上書,拜為給事中,作《白麟奇木對(duì)》,時(shí)在元狩元年(前122)。因此終軍選為博士弟子當(dāng)在前一年,即元朔六年(前123),當(dāng)時(shí)他十八歲,則生于本年。

        15.霍去病出生。

        《漢書·霍去病傳》:“霍去病,大將軍青姊少兒子也。其父霍仲孺先與少兒通,生去病。”《史記·驃騎列傳》:“元朔之五年春……其明年……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薄捌涿髂辍睘樵妨辏ㄇ?23),時(shí)霍去病十八歲,則生于建元元年。

        建元二年壬寅,前139

        劉徹十八歲,申公八十六歲,公孫弘六十一歲,主父偃六十歲,董仲舒五十三歲,劉嫖五十二歲,劉安四十一歲,司馬相如四十一歲,朱買臣三十七歲,劉德三十三歲,劉辟強(qiáng)二十六歲,平陽公主二十四歲,東方朔二十三歲,卓文君二十二歲,枚皋二十一歲,夏侯勝九歲,司馬遷七歲,蘇武六歲,韋賢五歲,終軍二歲,霍去病二歲

        1.竇太后黜儒。

        《漢書·武帝紀(jì)》:“(建元)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趙綰坐請(qǐng)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丞相嬰、太尉蚡免?!薄稘h書·石奮傳》:“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學(xué)獲罪皇太后。太后以為儒者文多質(zhì)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nèi)史?!?/p>

        2.申公罷歸(附三家詩)。

        《史記·儒林列傳》:“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悅?cè)逍g(shù),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后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shù)年卒。”此后申公事無考。

        申公為漢代《魯詩》大師?!稘h書·藝文志》:“漢興,魯申公為《詩》訓(xùn)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蛉 洞呵铩罚呻s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于學(xué)官。又有毛公之學(xué),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xiàn)王好之,未得立?!卑创酥旧休d有《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齊雜記》十八卷,《韓故》三十六卷,《韓內(nèi)傳》四卷,《韓外傳》六卷,《韓說》四十一卷,《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xùn)傳》三十卷。按申公《魯詩》成于楚元王時(shí),在文帝元年(前179)以前。

        3.淮南王入朝,受田蚡迎接;獻(xiàn)《淮南子內(nèi)篇》,作《離騷傳》、《頌德》、《長安都國頌》。

        《史記·淮南列傳》:“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時(shí)為太尉,乃逆王霸上,與王語曰:‘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晏駕,非大王當(dāng)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財(cái)物。陰結(jié)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薄稘h書·淮南王傳》:“初,安入朝,獻(xiàn)所作《內(nèi)篇》,新出,上愛祕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shí)上。又獻(xiàn)《頌德》及《長安都國頌》。每宴見,談?wù)f得失及方技賦頌,昏莫然后罷。”按《內(nèi)篇》即《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段骶╇s記》卷三:“淮南王安著《鴻烈》二十一篇。鴻,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禮教。號(hào)為《淮南子》,一曰《劉安子》。自云字中皆挾風(fēng)霜,揚(yáng)子云以為一出一入。”《楚辭·離騷敘》:“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訓(xùn),使淮南王安作《離騷經(jīng)章句》,則大義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慮,纘述其詞?!庇忠喙獭峨x騷序》曰:“昔在孝武,博覽古文?;茨贤醢矓ⅰ峨x騷傳》,以《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文心雕龍·辨騷》所載略同。

        4.衛(wèi)子夫入宮。

        《史記·外戚世家》:“衛(wèi)皇后字子夫,生微矣。蓋其家號(hào)曰衛(wèi)氏,出平陽侯邑。子夫?yàn)槠疥栔髦幷摺N涞鄢跫次?,?shù)歲無子。平陽主求諸良家子女十余人,飾置家。武帝祓霸上還,因過平陽主。主見所侍美人,上弗悅。既飲,謳者進(jìn),上望見,獨(dú)悅衛(wèi)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上還坐,歡甚,賜平陽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宮?!薄稘h武故事》:“初,上行幸平陽主家,子夫?yàn)橹幷?,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dòng),起更衣,子夫因侍衣得幸。頭解,上見其美發(fā),悅之,歡樂。主遂內(nèi)子夫于宮?!卑础妒酚洝ばl(wèi)將軍列傳》:“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p>

        5.東方朔待詔金馬門,作《自責(zé)歌》、《據(jù)地歌》。

        《漢書·東方朔傳》:“久之,朔紿騶朱儒……上知朔多端,召問朔:‘何恐朱儒為?’對(duì)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長三尺余,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洗笮?,因使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卑创耸略谒啡ツ晟蠒t公車“久之”之后,而在明年諫武帝除上林苑之前,故系此。下文敘射覆、難郭舍人等事之后: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晏不來,朔獨(dú)拔劍割肉,即懷肉去。大官奏之。武帝令其自責(zé)?!八吩侔菰唬骸穪?!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xì)君,又何仁也!’”是為《自責(zé)歌》。

        《史記·滑稽列傳》褚補(bǔ):“朔行殿中,郎謂之曰:‘人皆以先生為狂?!吩唬骸缢返?,所謂避世于朝廷間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瘯r(shí)坐席中,酒酣,據(jù)地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瘃R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笔菫椤稉?jù)地歌》。按《三輔黃圖》卷三:“金馬門,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馬,以銅鑄像,立于署門,因以為名。東方朔、主父偃、嚴(yán)安、徐樂,皆待詔金馬門,即此。”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宦者令為少府的下屬,而公車令為衛(wèi)尉的下屬。衛(wèi)尉負(fù)責(zé)皇宮安全,少府負(fù)責(zé)皇帝生活。從衛(wèi)尉系統(tǒng)轉(zhuǎn)入少府系統(tǒng),表明東方朔已受到武帝的親近。

        建元三年癸卯,前138

        劉徹十九歲,公孫弘六十二歲,主父偃六十一歲,董仲舒五十四歲,劉嫖五十三歲,劉安四十二歲,司馬相如四十二歲,朱買臣三十八歲,劉德三十四歲,劉辟強(qiáng)二十七歲,平陽公主二十五歲,東方朔二十四歲,卓文君二十三歲,枚皋二十二歲,夏侯勝十歲,司馬遷八歲,蘇武七歲,韋賢六歲,終軍三歲,霍去病三歲

        1.武帝作《祀太室牛鼎文》。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卷十二:“宋紹興二十年,因東京舊名,賜額曰寧壽觀,并畀古器,其一漢鼎,高尺有九寸,廣尺,兩耳旁出,曲上三尺。牛首識(shí)云:‘有漢建元三年八月,作牛鼎,祀太室,銘曰”云云。

        2.中山王劉勝來朝,作《聞樂對(duì)》。

        《漢書·景十三王傳》:“建元三年,代王登、長沙王發(fā)、中山王勝、濟(jì)川王明來朝,天子置酒,勝聞樂聲而泣。問其故,勝對(duì)曰”云云?!耙岳羲致?。于是上乃厚諸侯之禮,省有司所奏諸侯事,加親親之恩焉。”

        3.嚴(yán)助救東甌。

        《漢書·嚴(yán)助傳》:“建元三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告急于漢……乃遣助以節(jié)發(fā)兵會(huì)稽。會(huì)稽守欲距法,不為發(fā)。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fā)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罷。”《漢書·武帝紀(jì)》本年:“閩越圍東甌,東甌告急。遣中大夫嚴(yán)助持節(jié)發(fā)會(huì)稽兵,浮海救之。未至,閩越走,兵還?!?/p>

        4.東方朔作《諫除上林苑》,奏《泰階》,為太中大夫。

        《漢書·東方朔傳》:“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游宜春。微行常用飲酎已。八九月中,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hào)自此始……于是上以為道遠(yuǎn)勞苦,又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及其賈直,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又詔中尉、左右內(nèi)史表屬縣草田,欲以償鄠杜之民。吾丘壽王奏事,上大說稱善。時(shí)朔在傍,進(jìn)諫曰”云云,是為《諫除上林苑》。“是日因奏《泰階》之事,上乃拜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壽王所奏云?!卑础度o黃圖》卷四:“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稘h書》云:‘武帝建元三年開上林苑,東南至藍(lán)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水而東。周袤三百里。’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稘h宮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漢舊儀》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養(yǎng)百獸,天子秋冬射獵取之。’帝初修上林苑,群臣遠(yuǎn)方,各獻(xiàn)名果異卉三千余種植其中,亦有制為美名,以標(biāo)奇異?!?/p>

        5.吾丘壽王奏起上林苑,從董仲舒受《春秋》。

        見上。又《漢書·吾丘壽王傳》:“吾丘壽王字子贛,趙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詔使從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高材通明?!?/p>

        6.衛(wèi)子夫請(qǐng)出,復(fù)幸上。

        《史記·外戚世家》:“入宮歲余,竟不復(fù)幸。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衛(wèi)子夫得見,涕泣請(qǐng)出。上憐之,復(fù)幸,遂有身,尊寵日隆?!?/p>

        7.董仲舒為中大夫。

        《史記·儒林列傳》言董仲舒為江都相后,“中廢為中大夫。”《漢書·百官公卿表》建元四年:“江都相鄭當(dāng)時(shí)為右內(nèi)史?!蔽何娜A先生據(jù)此言:“董仲舒由江都相為中大夫,其時(shí)間劃隔應(yīng)以此為據(jù)。[4]鄭當(dāng)時(shí)繼董仲舒為江都相當(dāng)在其前至少一年,時(shí)董仲舒已為中大夫。

        8.張騫出使月氏。

        《史記·大宛列傳》:“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是時(shí)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yīng)募,使月氏,與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隴西。經(jīng)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留之?!彼麟[陳壽《益部耆舊傳》云:“騫,漢中成固人?!薄稘h書補(bǔ)注》先謙曰:“漢胡構(gòu)兵,始于元光二年馬邑之役,而建元中即欲事滅胡,則知武帝雄心定于即位之始矣?!薄皳?jù)下文,騫以軍臣單于死之歲還,為元朔三年,去十三歲,則出使在建元三年?!?/p>

        建元四年甲辰,前137

        劉徹二十歲,公孫弘六十三歲,主父偃六十二歲,董仲舒五十五歲,劉嫖五十四歲,劉安四十三歲,司馬相如四十三歲,朱買臣三十九歲,劉德三十五歲,劉辟強(qiáng)二十八歲,平陽公主二十六歲,東方朔二十五歲,卓文君二十四歲,枚皋二十三歲,夏侯勝十一歲,司馬遷九歲,蘇武八歲,韋賢七歲,終軍四歲,霍去病四歲,趙充國一歲

        1.趙充國出生。

        《漢書·趙充國傳》:“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庇郑骸澳臧耸事抖贽??!备事抖辏ㄇ?2)趙充國八十六歲,則生于本年。

        2.趙佗去世。

        《史記·南越列傳》:“(趙佗)至建元四年卒。佗孫胡為南越王?!奔庑鞆V曰:“皇甫謐曰越王趙佗以建元四年卒,爾時(shí)漢興七十年,佗蓋百歲矣?!?/p>

        趙佗作品:《全漢文》輯入三篇,已編年。

        3.《長安為韓嫣語》出現(xiàn)。

        《西京雜記》卷四:“韓嫣好彈,常以金為丸,所失者日有十余。長安為之語曰:‘苦饑寒,逐金丸?!焹和?,每聞嫣出彈,輒隨之,望丸之所落,輒拾焉?!薄妒酚洝へ伊袀鳌罚骸埃n)嫣善騎射,善佞。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習(xí)胡兵,以故益尊貴,官至上大夫,賞賜擬于鄧通。時(shí)嫣常與上臥起。江都王入朝,有詔得從入獵上林中。天子車駕蹕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車,從數(shù)十百騎,騖馳視獸。江都王望見,以為天子,辟從者,伏謁道傍。嫣驅(qū)不見?!卑础妒酚洝h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武帝期間江都王來朝唯有本年。韓嫣尊貴,彈金丸之事當(dāng)在此間。

        建元五年乙巳,前136

        劉徹二十一歲,公孫弘六十四歲,主父偃六十三歲,董仲舒五十六歲,劉嫖五十五歲,劉安四十四歲,司馬相如四十四歲,朱買臣四十歲,劉德三十六歲,劉辟強(qiáng)二十九歲,平陽公主二十七歲,東方朔二十六歲,卓文君二十五歲,枚皋二十四歲,夏侯勝十二歲,司馬遷十歲,蘇武九歲,韋賢八歲,終軍五歲,霍去病五歲,趙充國二歲

        1.初置五經(jīng)博士,罷傳記博士。

        《漢書·武帝紀(jì)》:“五年春……置五經(jīng)博士?!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shù)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jīng)》博士,宣帝黃龍?jiān)晟栽鰡T十二人?!薄稘h書·儒林傳》:“初,《書》唯有歐陽,《禮》后,《易》楊,《春秋》公羊而已?!壁w岐《孟子題辭》:“孝文皇帝欲廣游學(xué)之路,《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后罷傳記博士,獨(dú)立五經(jīng)而已。”

        2.司馬遷誦古文。

        《史記·太史公自序》:“年十歲則誦古文。”索隱按:“遷及事伏生,是學(xué)誦《古文尚書》。劉氏以為《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是亦名古文也?!薄妒酚洉?huì)注考證》周壽昌曰:“史公從安國問故,索隱蓋誤以孔為伏?!?/p>

        3.廣川王劉越去世。

        《漢書·景十三王傳》:“廣川惠王越以孝景中二年立,十三年薨。”《漢書·武帝紀(jì)》本年:“秋八月,廣川王越、清河王乘皆薨。”

        劉越作品:《漢書·藝文志》:“廣川惠王越賦五篇?!?/p>

        建元六年丙午,前135

        劉徹二十二歲,公孫弘六十五歲,主父偃六十四歲,董仲舒五十七歲,劉嫖五十六歲,劉安四十五歲,司馬相如四十五歲,朱買臣四十一歲,劉德三十七歲,劉辟強(qiáng)三十歲,平陽公主二十八歲,東方朔二十七歲,卓文君二十六歲,枚皋二十五歲,夏侯勝十三歲,司馬遷十一歲,蘇武十歲,韋賢九歲,終軍六歲,霍去病六歲,趙充國三歲

        1.武帝作《詔罷王恢韓安國兵》、《答淮南王安諫伐越詔》。

        《詔罷王恢韓安國兵》見《史記·東越列傳》:“至建元六年,閩越擊南越?!鄙锨餐趸?、韓安國出兵。閩越王郢弟余善殺郢以謝天子,“詔罷兩將兵,曰”云云?!洞鸹茨贤醢仓G伐越詔》見《漢書·嚴(yán)助傳》(詳后)。

        2.竇太后崩。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薄稘h書·外戚傳》:“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shù)。太后后景帝六歲,凡立五十一年,元光六年崩?!本暗郾烙诤笕辏ㄇ?41),竇太后崩于其后六歲,當(dāng)為建元六年,非元光六年。

        3.韓安國作《匈奴和親議》。

        《史記·韓長孺列傳》:“建元六年,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御史大夫。匈奴來請(qǐng)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shù)為邊吏,習(xí)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shù)歲即復(fù)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矅弧痹圃?。“群臣議者多附安國,于是上許和親?!?/p>

        4.嚴(yán)助作《諭意淮南王》,為會(huì)稽太守。

        《漢書·嚴(yán)助傳》:“建元三年……后三歲,閩越復(fù)興兵擊南越。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fā)兵,而上書以聞。上多其義,大為發(fā)興,遣兩將軍將兵誅閩越?;茨贤醢采蠒G”云云,是為《上疏諫伐南越》?!笆菚r(shí),漢兵遂出,未逾領(lǐng),適會(huì)閩越王弟余善殺王以降。漢兵罷。上嘉淮南之意,美將卒之功,乃令嚴(yán)助諭意風(fēng)指于南越。南越王頓首曰:‘天子乃幸興兵誅閩越,死無以報(bào)!’即遣太子隨助入侍。助還,又諭淮南曰”云云,是為《答淮南王安諫伐越詔》?!爸I意曰”云云,是為《諭意淮南王》?!爸墒桥c淮南王相結(jié)而還。上大悅。助侍燕從容,上問助居鄉(xiāng)里時(shí),助對(duì)曰:‘家貧,為友婿富人所辱。’上問所欲,對(duì)愿為會(huì)稽太守。于是拜為會(huì)稽太守?!苯ㄔ辍昂笕龤q”,則是建元六年?!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閩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將兵出豫章,大司農(nóng)韓安國出會(huì)稽,擊之。未至,越人殺郢降,兵還?!?/p>

        5.劉安作《上疏諫伐南越》;治攻戰(zhàn)具。

        見上。又《漢書·淮南王傳》:“建元六年,彗星見,淮南王心怪之?;蛘f王曰:‘先吳軍時(shí),彗星出,長數(shù)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竟天,天下兵當(dāng)大起?!跣囊詾樯蠠o太子,天下有變,諸侯并爭,愈益治攻戰(zhàn)具,積金錢賂遺郡國。游士妄作妖言阿諛王,王喜,多賜予之。”

        6.司馬談作《論六家要指》。

        《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學(xué)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xí)道論于黃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愍學(xué)者之不達(dá)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云云?!段鳚h年紀(jì)》曰:“談之仕始于建元而終于元封,此論必作于建元。蓋是時(shí)竇太后已崩,武帝相田蚡隆儒術(shù)而貶道家,故其言如此,今附于建元六年竇太后已崩之后?!?/p>

        元光元年丁未,前134

        劉徹二十三歲,公孫弘六十六歲,主父偃六十五歲,董仲舒五十八歲,劉嫖五十七歲,劉安四十六歲,司馬相如四十六歲,朱買臣四十二歲,劉德三十八歲,劉辟強(qiáng)三十一歲,平陽公主二十九歲,東方朔二十八歲,卓文君二十七歲,枚皋二十六歲,夏侯勝十四歲,司馬遷十二歲,蘇武十一歲,韋賢十歲,終軍七歲,霍去病七歲,趙充國四歲

        1.武帝作《詔賢良》;起壽福壇。

        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玉海》卷一百一引《洞冥記》:“元光元年起壽福靈壇,闊百步,四周起銅梁銀堤?!?/p>

        2.初立察舉,四科取士。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薄逗鬂h書·百官志》引應(yīng)劭《漢官儀》曰:“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xué)通行修,經(jīng)中博士;三曰明達(dá)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p>

        3.主父偃作《上書諫伐匈奴》。

        《史記·主父偃列傳》:“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關(guān)見衛(wèi)將軍。衛(wèi)將軍數(shù)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云云。此明言元光元年,《資治通鑒》卻系于元朔元年。《考異》曰:“《漢書·主父偃傳》,云‘元光元年,三人上書’;按嚴(yán)安書云‘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此等事皆在元光元年后,蓋誤以‘朔’字為‘光’字耳。”《漢書補(bǔ)注》先謙案:“竊意三人上書皆在元光六年?!妒酚洝份d安書‘今欲招南夷’云云,欲者,將然之詞,非已成之跡也。本書刪去欲字,遂滋后人之疑。”可見,《通鑒考異》誤把“將然之事”當(dāng)作“已成之跡”,遂改而致誤。但《漢書補(bǔ)注》提出元光六年新說,并無明證,屬猜測之言,也不可取。本書仍據(jù)《史記》、《漢書》系于元光元年。

        又徐樂、嚴(yán)安亦上書:“書奏天子,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yán)安為郎中。偃數(shù)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p>

        4.徐樂作《上武帝書言世務(wù)》。

        《史記·主父偃列傳》:“是時(shí)趙人徐樂、齊人嚴(yán)安俱上書言世務(wù),各一事。徐樂曰”云云,是為《上武帝書言世務(wù)》?!皣?yán)安上書曰”云云,是為《上書言世務(wù)》。索隱按:“本姓莊,避明帝諱,后并改‘嚴(yán)’也?!贝撕笮鞓肥聼o考。

        徐樂作品:《漢書·藝文志》縱橫家:“徐樂一篇?!薄度珴h文》輯入一篇,已編年。

        5.嚴(yán)安作《上書言世務(wù)》。

        見上。又《漢書·嚴(yán)安傳》:“嚴(yán)安者,臨菑人也。以故丞相史上書,曰”云云。此后嚴(yán)安事無考。

        嚴(yán)安作品:《漢書·藝文志》縱橫家:“莊安一篇?!薄度珴h文》輯入一篇,已編年。

        6.董仲舒作《雨雹對(duì)》、《殿廟火災(zāi)對(duì)》;下吏。

        《古文苑》卷十一載董仲舒《雨雹對(duì)》曰:“元光元年二月,京師雨雹,鮑敞問董仲舒曰:‘雹何物也,何氣而生之?’仲舒曰”云云。

        《漢書·五行志》上:“武帝建元六年六月丁酉,遼東高廟災(zāi)。四月壬子,高園便殿火。董仲舒對(duì)曰”云云,是為《殿廟火災(zāi)對(duì)》?!稘h書·武帝紀(jì)》:“(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遼東高廟災(zāi)。夏四月壬子,高園便殿火?!卑础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跋仁沁|東高廟、長陵高園殿災(zāi),仲舒居家推說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見,嫉之,竊其書而奏焉。上召視諸儒,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當(dāng)死,詔赦之。仲舒遂不敢復(fù)言災(zāi)異。”按火災(zāi)在六年,而主父偃仕進(jìn)在元光元年,則竊書在本年,時(shí)仲舒“草稿未上”。

        7.司馬談學(xué)《易》于楊何。

        《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學(xué)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xí)道論于黃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按楊何為菑川人,元光元年受征為漢中大夫,司馬談學(xué)《易》當(dāng)在其后不久?!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骸埃ㄍ踝又校┩瑐髑彺ㄈ藯詈?。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庇帧度辶至袀鳌罚骸疤锖蝹鳀|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

        元光二年戊申,前133

        劉徹二十四歲,公孫弘六十七歲,主父偃六十六歲,董仲舒五十九歲,劉嫖五十八歲,劉安四十七歲,司馬相如四十七歲,朱買臣四十三歲,劉德三十九歲,劉辟強(qiáng)三十二歲,平陽公主三十歲,東方朔二十九歲,卓文君二十八歲,枚皋二十七歲,夏侯勝十五歲,司馬遷十三歲,蘇武十二歲,韋賢十一歲,終軍八歲,霍去病八歲,趙充國五歲

        1.武帝作《賜嚴(yán)助書》、《欲伐匈奴詔》;初事鬼神。

        《賜嚴(yán)助書》見《漢書·嚴(yán)助傳》(詳后)。《欲伐匈奴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此詔標(biāo)志漢匈正式開戰(zhàn),從高帝七年實(shí)行近八十年的和親政策宣告結(jié)束。又:“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薄稘h書·郊祀志》:“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后常三歲一郊。是時(shí)上求神君,舍之上林磃氏館……是時(shí),李少君亦以祠灶、榖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2.嚴(yán)助作《上書謝罪》。

        《漢書·嚴(yán)助傳》言嚴(yán)助為會(huì)稽太守后:“數(shù)年,不聞問。賜書曰”云云,是為《賜嚴(yán)助書》。“助恐,上書謝稱:‘《春秋》天王出居于鄭,不能事母,故絕之。臣事君,猶子事父母也,臣助當(dāng)伏誅。陛下不忍加誅,愿奉三年計(jì)最。’”三年,當(dāng)指元光三年,本年則為二年。

        3.吾丘壽王上書請(qǐng)擊匈奴,復(fù)為郎。

        《漢書·吾丘壽王傳》:“遷侍中中郎,坐法免。上書謝罪,愿養(yǎng)馬黃門,上不許。后愿守塞捍寇難,復(fù)不許。久之,上疏愿擊匈奴,詔問狀,壽王對(duì)良善,復(fù)召為郎?!卑幢灸晡涞巯略t擊匈奴,壽王上書,或在其時(shí)。

        4.董仲舒復(fù)為江都相,作《止雨?!?。

        《春秋繁露·止雨》:“二十一年八月甲申,朔。丙午,江都相仲舒告內(nèi)史中尉”云云。蘇輿以為“二十一年”指武帝二十一年,不妥?!吨袊膶W(xué)編年史》以為是指江都易王二十一年,即武帝元光二年,可從。建元三年董仲舒“中廢為中大夫”,至此復(fù)任江都相。

        5.楊貴作《病且終令其子》、《報(bào)祁侯繒它書》。

        《漢書·楊胡朱梅云傳》:“楊王孫者,孝武時(shí)人也。學(xué)黃、老之術(shù),家業(yè)千金,厚自奉養(yǎng)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云云,是為《病且終令其子》?!捌渥佑粡模貜U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報(bào)曰”云云,是為《報(bào)祁侯繒它書》。祁侯信中言“仆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按《武帝紀(jì)》元光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祁穀繒賀:“孝景六年,侯它嗣,十九年,元光二年,坐射擅罷,免?!眲t祁侯免爵在本年從行祠雍之后,他與楊貴通信當(dāng)在其前。

        楊貴作品:《全漢文》輯入二篇,已編年。

        元光三年己酉,前132

        劉徹二十五歲,公孫弘六十八歲,主父偃六十七歲,董仲舒六十歲,劉嫖五十九歲,劉安四十八歲,司馬相如四十八歲,朱買臣四十四歲,劉德四十歲,劉辟強(qiáng)三十三歲,平陽公主三十一歲,東方朔三十歲,卓文君二十九歲,枚皋二十八歲,夏侯勝十六歲,司馬遷十四歲,蘇武十三歲,韋賢十二歲,終軍九歲,霍去病九歲,趙充國六歲

        1.《潁川兒歌》出現(xiàn)。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不喜文學(xué),好任俠,已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家累數(shù)千萬,食客日數(shù)十百人。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quán)利,橫于潁川。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庇郑骸霸馑哪甏海┫嘌怨喾蚣以跐}川,橫甚,民苦之。請(qǐng)案?!奔庑鞆V曰:“疑此當(dāng)是三年也。其說在后。”元光三年(從徐廣說)丞相田蚡以民苦欲治灌氏,則其時(shí)《潁川兒歌》已流行。

        2.嚴(yán)助上計(jì)留為侍中。

        《漢書·嚴(yán)助傳》:嚴(yán)助前年上書謝罪,“詔許,因留侍中。有奇異,輒使為文,及作賦頌數(shù)十篇?!薄耙蛄羰讨小?,即嚴(yán)助因元光三年上計(jì)而留為侍中。

        元光四年庚戌,前131

        劉徹二十六歲,公孫弘六十九歲,主父偃六十八歲,董仲舒六十一歲,劉嫖六十歲,劉安四十九歲,司馬相如四十九歲,朱買臣四十五歲,劉德四十一歲,劉辟強(qiáng)三十四歲,平陽公主三十二歲,東方朔三十一歲,卓文君三十歲,枚皋二十九歲,夏侯勝十七歲,司馬遷十五歲,蘇武十四歲,韋賢十三歲,終軍十歲,霍去病十歲,趙充國七歲

        1.平陽主寡居。

        《史記·曹相國世家》:曹參之孫曹奇,“立七年卒,謚為簡侯。子時(shí)代侯。時(shí)尚平陽公主,生子襄。時(shí)病癘,歸國。立二十三年卒,謚夷侯”。《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平陽懿侯曹參:“孝景四年,夷侯時(shí)嗣,二十三年薨。元光五年,共侯襄嗣?!睆木暗鬯哪辏ㄇ?53)至此,為二十三年。

        元光五年辛亥,前130

        劉徹二十七歲,公孫弘七十歲,主父偃六十九歲,董仲舒六十二歲,劉嫖六十一歲,劉安五十歲,司馬相如五十歲,朱買臣四十六歲,劉德四十二歲,劉辟強(qiáng)三十五歲,平陽公主三十三歲,東方朔三十二歲,卓文君三十一歲,枚皋三十歲,夏侯勝十八歲,司馬遷十六歲,蘇武十五歲,韋賢十四歲,終軍十一歲,霍去病十一歲,趙充國八歲

        1.武帝作《策廢陳皇后》、《元光五年策賢良制》、《冊(cè)書答公孫弘》。

        《策廢陳皇后》見《漢書·外戚傳》:陳皇后挾婦人媚道事覺之后,“元光五年,上遂窮治之,女子楚服等坐為皇后巫蠱祠祭祝詛,大逆無道,相連及誅者三百余人。楚服梟首于市。使有司賜皇后策曰”云云。后二詔見《漢書·公孫弘傳》(詳后)。

        2.公孫弘作《元光五年舉賢良對(duì)策》、《上疏言治道》、《對(duì)冊(cè)書問治道》;拜博士,遷左內(nèi)史。

        《漢書·公孫弘傳》:“元光五年,復(fù)征賢良文學(xué),菑川國復(fù)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愿更選?!瘒斯掏坪耄胫撂?。上策詔諸儒”云云,是為《元光五年策賢良制》?!昂雽?duì)曰”云云,是為《元光五年舉賢良對(duì)策》?!皶r(shí)對(duì)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duì)為第一。召入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弘復(fù)上疏曰”云云,是為《上疏言治道》。“書奏,天子以冊(cè)書答曰”云云,是為《冊(cè)書答公孫弘》?!昂雽?duì)曰”云云,是為《對(duì)冊(cè)書問治道》?!吧袭惼溲?。時(shí)方通西南夷……一歲中至左內(nèi)史?!薄妒酚洝て浇蚝盍袀鳌罚骸岸q中,至左內(nèi)史?!奔庑鞆V曰:“一云一歲。”按《漢書·百官公卿表》本年:“博士公孫弘為左內(nèi)史,四年遷?!眲t《史記》所言“二歲”當(dāng)作一歲,徐廣說是。

        3.鄒長倩作《遺公孫弘書》。

        《西京雜記》卷五:“公孫弘以元光五年為國士所推,上為賢良。國人鄒長倩以其家貧,少自資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釋所著冠履以與之,又贈(zèng)以芻一束、素絲一襚、撲滿一枚,書題遺之曰”云云?!昂氪馉€敗不存。”

        4.董仲舒作《元光五年舉賢良對(duì)策》。

        《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即位,進(jìn)用英雋,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會(huì)竇太后好黃老言,不悅?cè)逍g(shù),其事又廢。后董仲舒對(duì)策言”云云?!笆菚r(shí),上方征討四夷,銳志武功,不暇留意禮文之事?!睋?jù)此,此文當(dāng)作于建元二年竇太后黜儒和元光二年(前133)對(duì)匈開戰(zhàn)之后。其后征文學(xué)對(duì)策事,唯本年有記載,則仲舒此文當(dāng)作于本年。此文《全漢文》失收。過去有人以為此文為建元元年《舉賢良對(duì)策》的節(jié)文,誤。按本年對(duì)策主張“務(wù)德教而省刑罰”,建言“立太學(xué)”,“務(wù)教化”,最后說:“今臨政而愿治七十余歲,不如退而更化。”從高帝元年(前206)開國至建元元年為六十六年,與同年對(duì)策文所言“七十余歲”不符;而至元光五年則為七十六年,與本年對(duì)策文正相符。又本年對(duì)策文一氣呵成,非節(jié)刪可比。

        或以為元光五年無舉賢良之事。按元光元年冬言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之后,五月即詔賢良,則舉孝廉就是舉賢良。據(jù)《通典》卷十三“歷代制”條言武帝定制:“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xué)通行修,經(jīng)中博士;三曰明習(xí)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決斷,材任三輔縣令?!笨梢娕e孝廉為歲舉,元光五年按例也有,不必另外標(biāo)出。此乃史家筆法,猶如《春秋》“初稅畝”一樣:只記某制度的創(chuàng)設(shè)之年,其后各年例行實(shí)施則略,此所謂“初體”。《漢書》多用此體,如《武帝紀(jì)》元光六年言“初算商車”,則元朔元年依例算商車;元狩四年“初算緡錢”,則元狩五年依例算緡錢;天漢三年“初榷酒酤”,則天漢四年依例有榷酒酤。等等。

        又按《武帝紀(jì)》元光元年載《詔賢良》后言:“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辈簧僬撜邠?jù)此將公孫弘、董仲舒二人對(duì)策事系于該年。按此為史家“終言之”體例,本紀(jì)多有此體例。如《宣帝紀(jì)》五鳳二年(前56)言平通侯楊惲“坐前為光祿勛有罪,免為庶人。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斬”。但楊惲腰斬實(shí)際上是在其后的五鳳四年。班固循初體之例,于元光五年不再敘該年舉孝廉之事,故于初立之年終言之,以明其影響作用。按元光元年公孫弘、董仲舒未出,可能與此制初行,郡國積極性不高有關(guān),故武帝元朔元年《議不舉孝廉者罪詔》批評(píng)地方“今或至合郡而不薦一人”。異說詳《秦漢文學(xué)編年史》元光元年。

        5.河間王劉德來朝獻(xiàn)樂,歸卒。(附毛公)

        《漢書·景十三王傳》:“武帝時(shí),獻(xiàn)王來朝,獻(xiàn)雅樂,對(duì)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余事。其對(duì)推道術(shù)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睉?yīng)劭曰:“辟雍、明堂、靈臺(tái)也?!薄妒酚洝の遄谑兰摇罚骸岸曜??!奔庖稘h名臣奏》杜業(yè)奏曰:“河間獻(xiàn)王經(jīng)術(shù)通明,積德累行,天下雄俊眾儒皆歸之。孝武帝時(shí),獻(xiàn)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義。問以五策,獻(xiàn)王輒對(duì)無窮。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xiàn)王曰:‘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踔湟猓瑲w即縱酒聽樂,因以終?!薄段鳚h年紀(jì)》考異曰:“蓋河間王栗姬子,太子榮同母弟也,榮廢而武帝立,固已不能無疑于栗氏子矣。況德賢明如此,而屬又稱兄,此帝之所以尤不能無忌也。德知其意,歸而縱酒,曾未三月而繼之以死,蓋等死也?!薄稘h書·武帝紀(jì)》:“(元光)五年春正月,河間王德薨。”

        劉德對(duì)漢代禮樂文化的復(fù)興做出了杰出貢獻(xiàn)?!稘h書·藝文志》:“武帝時(shí),河間獻(xiàn)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xiàn)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yuǎn)。其內(nèi)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儒家:“《河間周制》十八篇?!北咀ⅲ骸八坪娱g獻(xiàn)王所述也?!庇郑骸昂娱g獻(xiàn)王《對(duì)上下三雍宮》三篇?!薄稘h書·禮樂志》:“河間獻(xiàn)王采禮樂古事,稍稍增輯,至五百余篇?!薄笆菚r(shí),河間獻(xiàn)王有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xiàn)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shí)以備數(shù),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薄端鍟そ?jīng)籍志》禮家:“漢初,有高堂生傳《十七篇》,又有古經(jīng),出于淹中,而河間獻(xiàn)王,好古愛學(xué),收集余燼,得而獻(xiàn)之,合五十六篇,并威儀之事?!薄岸鴿h時(shí)有李氏得《周官》。《周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間獻(xiàn)王,獨(dú)闕《冬官》一篇,獻(xiàn)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bǔ)其處,合成六篇奏之?!薄皾h初,河間獻(xiàn)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學(xué)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xiàn)之,時(shí)亦無傳之者。”

        附毛公?!稘h書·儒林傳》:“毛公,趙人也。治《詩》,為河間獻(xiàn)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薄稘h書·藝文志》詩家:“《毛詩》二十九卷?!睹姽视?xùn)傳》三十卷。”“又有毛公之學(xué),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xiàn)王好之,未得立?!薄逗鬂h書·儒林列傳》:“趙人毛萇傳《詩》,是為《毛詩》,未得立?!薄端鍟そ?jīng)籍志》一:“《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傅毛萇傳,鄭氏箋?!薄督?jīng)典釋文序錄》:“《毛詩》者,出自毛公,河間獻(xiàn)王好之。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xùn)傳》于家,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xiàn)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于學(xué)。一云:子夏傳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p>

        6.雅樂存太樂。

        見上。

        7.司馬相如作《喻巴蜀檄》。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為郎數(shù)歲,會(huì)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發(fā)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fā)轉(zhuǎn)漕萬余人,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使相如責(zé)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云云。《史記·西南夷列傳》:“乃拜蒙為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余人,從巴蜀筰關(guān)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南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余縣,屬蜀。”《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夏,發(fā)巴蜀治南夷道,又發(fā)卒萬人治雁門阻險(xiǎn)。”《漢晉學(xué)術(shù)編年》卷二系此事于建元六年(前135),不確。

        8.翟公作《署門歌》。

        《史記·汲鄭列傳》太史公曰:“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shè)雀羅。翟公復(fù)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卑础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廷尉翟公?!逼鋸?fù)為廷尉,或在此時(shí)。此后翟公事不可考。

        翟公作品:《漢詩》輯入一篇,已編年。

        元光六年壬子,前129

        劉徹二十八歲,公孫弘七十一歲,主父偃七十歲,董仲舒六十三歲,劉嫖六十二歲,劉安五十一歲,司馬相如五十一歲,朱買臣四十七歲,劉辟強(qiáng)三十六歲,平陽公主三十四歲,東方朔三十三歲,卓文君三十二歲,枚皋三十一歲,夏侯勝十九歲,司馬遷十七歲,蘇武十六歲,韋賢十五歲,終軍十二歲,霍去病十二歲,趙充國九歲

        1.武帝作《赦雁門代郡軍士詔》。

        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

        2.館陶公主寡居,幸董偃。

        《漢書·東方朔傳》:“帝姑館陶公主號(hào)竇太主,堂邑侯陳午尚之。午死,主寡居,年五十余矣,近幸董偃。始偃與母以賣珠為事,偃年十三,隨母出入主家。左右言其姣好,主召見,曰:‘吾為母養(yǎng)之?!蛄舻谥?,教書計(jì)相馬御射,頗讀傳記。至年十八而冠,出則執(zhí)轡,入則侍內(nèi)。為人溫柔愛人,以主故,諸公接之,名稱城中,號(hào)曰董君。”董偃從爰叔計(jì),說竇太主獻(xiàn)長門園,“主立奏書獻(xiàn)之。上大悅,更名竇太主園為長門宮。主大喜,使偃以黃金百斤為爰叔壽?!薄稘h書·外戚傳》:“元光五年……明年,堂邑侯午薨,主男須嗣侯。主寡居,私近董偃。”明年即元光六年,館陶公主劉嫖丈夫陳午卒,乃幸董偃,時(shí)劉嫖六十余歲。此言五十余,當(dāng)諱其淫也。

        3.東方朔諫武帝宣室設(shè)飲董偃。

        《漢書·東方朔傳》:“(爰)叔因是為董君畫求見上之策,令主稱疾不朝……有頃,主疾愈,起謁,上以錢千萬從主飲。后數(shù)日,上臨山林,主自執(zhí)宰敝膝,道入登階就坐。坐未定,上曰:‘愿謁主人翁。’……當(dāng)是時(shí),董君見尊不名,稱為主人翁,飲大歡樂。主乃請(qǐng)賜將軍列侯從官金錢雜繒各有數(shù)。于是董君貴寵,天下莫不聞??否R蹴鞠劍客輻湊董氏。常從游戲北宮,馳逐平樂,觀雞鞠之會(huì),角狗馬之足,上大歡樂之。于是上為竇太主置酒宣室,使謁者引內(nèi)董君。是時(shí),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上曰:‘善?!性t止,更置酒北宮,引董君從東司馬門。東司馬門更名東交門。賜朔黃金三十斤?!?/p>

        4.司馬相如使蜀,作《難巴蜀父老》、《答盛覽問作賦》;又作《長門賦》。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shí)邛筰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得賞賜多,多欲愿為內(nèi)臣妾,請(qǐng)吏,比南夷。天子問相如,相如曰:‘邛、筰、冉、img4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時(shí)嘗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今誠復(fù)通,為置郡縣,愈于南夷?!熳右詾槿唬税菹嗳鐬橹欣蓪ⅲü?jié)往使。副使王然于、壺充國、呂越人馳四乘之傳,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夷……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冉、img5、斯榆之君皆請(qǐng)為內(nèi)臣。除邊關(guān),關(guān)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為徼,通零關(guān)道,橋?qū)O水以通邛都。還報(bào)天子,天子大說。相如使時(shí),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為用,唯大臣亦以為然。相如欲諫,業(yè)已建之,不敢,乃著書,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fēng)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其辭曰”云云,是為《難巴蜀父老》。按文中言“漢興七十有八載”,集解徐廣曰:“元光六年也?!?/p>

        《西京雜記》卷二:“司馬相如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fù)與外事相關(guān),控引天地,錯(cuò)綜古今,忽然如睡,煥然而興,幾百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覽,字長通,牂牁名士,嘗問以作賦。相如曰”云云,是為《答盛覽問作賦》?!坝[乃作《合組歌》、《列錦賦》而退,終身不復(fù)敢言作賦之心矣?!笔⒂[為牂柯人,相如使西南時(shí)經(jīng)過此地,其問答或在此時(shí)。

        《文選》卷十六載司馬相如《長門賦》序曰:“孝武帝陳皇后,時(shí)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fù)得親幸。其辭”云云。按陳皇后之廢,在元光五年(詳前)。據(jù)包明明先生考證,“陳皇后被廢的第二年,陳午死。陳午死后才有長公主嫖近幸董偃,獻(xiàn)長門園一事。也就是說,先是陳皇后被廢,后來才有長門園更名長門宮一事。長門在長安城東南,長門宮就建在那里。由此看來,陳皇后被廢之后是回到了母親那里,住在長門園,亦即后來的長門宮所在地,而不是住在皇家的冷宮里。[5]而武帝確實(shí)光臨過長公主家,這或許與會(huì)陳阿嬌有關(guān)。如此說來,司馬相如為陳阿嬌作《長門賦》也是有可能的。

        5.后人作《長門怨》。

        《樂府古題要解》卷下:“右為漢武帝陳皇后作也。后,長公主嫖有女字阿嬌,及衛(wèi)子夫得幸,后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聞司馬相如工文章,奉黃金百斤,令為解愁之辭。相如作《長門賦》,帝見而傷之,復(fù)得親幸者數(shù)年。后人因其賦為《長門怨》焉。”

        6.公孫弘為后母服喪三年。

        《漢書·公孫弘傳》言弘為內(nèi)史后:“養(yǎng)后母孝謹(jǐn),后母卒,服喪三年?!薄吨袊膶W(xué)編年史》云:“公孫弘去歲為左內(nèi)史,元朔三年遷御史大夫,遷御史大夫當(dāng)三年服竟,故后母喪當(dāng)在此年。”可從。

        元朔元年癸丑,前128

        劉徹二十九歲,公孫弘七十二歲,主父偃七十一歲,董仲舒六十四歲,劉嫖六十三歲,劉安五十二歲,司馬相如五十二歲,朱買臣四十八歲,劉辟強(qiáng)三十七歲,平陽公主三十五歲,東方朔三十四歲,卓文君三十三歲,枚皋三十二歲,夏侯勝二十歲,司馬遷十八歲,蘇武十七歲,韋賢十六歲,終軍十三歲,霍去病十三歲,趙充國十歲,劉據(jù)一歲

        1.武帝作《議不舉孝廉者罪詔》、《赦詔》(朕聞)。

        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蹲h不舉孝廉者罪詔》針對(duì)“今或至合郡而不薦一人”的現(xiàn)狀,要求有司“議不舉者罪”。有司奏議:“不舉孝,不奉詔,當(dāng)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dāng)免?!蔽涞叟鷾?zhǔn),察舉制由此得到切實(shí)的推行。

        2.劉據(jù)出生。

        《漢書·外戚傳》:“而(衛(wèi))子夫生三女,元朔元年生男據(jù),遂立為皇后?!薄稘h書·武五子傳》:“衛(wèi)皇后生戾太子……戾太子據(jù),元狩元年立為皇太子,年七歲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為立禖,使東方朔、枚皋作禖祝。”

        3.衛(wèi)子夫立為皇后。

        見上。又《漢書·武帝紀(jì)》本年:“春三月甲子,立皇后衛(wèi)氏?!薄妒酚洝h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本年:“衛(wèi)夫人立為皇后?!?/p>

        4.枚皋作《皇太子生賦》、《立皇太子禖?!罚挥肿髻x戒衛(wèi)皇后。

        《漢書·枚皋傳》:“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與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及《立皇子禖?!?,受詔所為,皆不從故事,重皇子也?!庇肿髻x戒衛(wèi)皇后:“初,衛(wèi)皇后立,皋奏賦以戒終。”

        5.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皇太子生禖》。

        見上。又《漢書·東方朔傳》:“朔之文辭……其余有……《皇太子生禖》?!?/p>

        6.主父偃與立衛(wèi)皇后,有功。

        《漢書·主父偃傳》:“尊立衛(wèi)皇后及發(fā)燕王定國陰事,偃有功焉。”按《通鑒》于本年始敘主父偃等人上書,不確。

        7.韓安國作《上書言罷屯》。

        《史記·韓長孺列傳》:“明年,匈奴大入邊,殺遼西太守,及入雁門,所殺略數(shù)千人。車騎將軍衛(wèi)青擊之,出雁門。衛(wèi)尉安國為材官將軍,屯于漁陽。安國捕生虜,言匈奴遠(yuǎn)去。即上書言”云云?!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秋,匈奴入遼西,殺太守;入漁陽、雁門,敗都尉,殺略三千余人。遣將軍衛(wèi)青出雁門?!?/p>

        8.朱買臣妻求去。

        《漢書·朱買臣傳》:“(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dān)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fù)戴相隨,數(shù)止買臣勿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dāng)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bào)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贝搜运氖啵鲪偂稘h紀(jì)》則言“今四十八矣”?;蛴兴鶕?jù),姑從之。

        9.張騫亡至西域諸國。

        《史記·大宛列傳》:“(匈奴)留騫十余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亡向月氏,西走數(shù)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cái),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導(dǎo)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cái)物不可勝言?!笸鹨詾槿?,遣騫,為發(fā)導(dǎo)繹,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從建元三年留匈奴至此十一年。按張騫歸漢在元朔三年(前126),距建元三年出使十三年,又在西域留歲余,歸途復(fù)留匈奴歲余,故去時(shí)留匈奴十余歲,當(dāng)以十一歲計(jì)。

        10.魯恭王劉余去世。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魯王余、長沙王發(fā)皆薨。”《漢書·景十三王傳》魯恭王余:“二十八年薨?!薄妒酚洝の遄谑兰摇仿援悾骸岸曜??!?/p>

        魯恭王與孔壁古書的復(fù)出密切相關(guān)?!稘h書·藝文志》:“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装矅撸鬃雍笠?,悉得其書?!薄稘h書·劉歆傳》:“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

        11.長沙王劉發(fā)去世。

        見上。又《漢書·景十三王傳》:“二十八年薨?!遍L沙王二十八年,即武帝元朔元年。

        劉發(fā)作品:《漢書·藝文志》賦家:“長沙王群臣賦三篇?!?/p>

        元朔二年甲寅,前127

        劉徹三十歲,公孫弘七十三歲,主父偃七十二歲,董仲舒六十五歲,劉嫖六十四歲,劉安五十三歲,司馬相如五十三歲,朱買臣四十九歲,劉辟強(qiáng)三十八歲,平陽公主三十六歲,東方朔三十五歲,卓文君三十四歲,枚皋三十三歲,夏侯勝二十一歲,司馬遷十九歲,蘇武十八歲,韋賢十七歲,終軍十四歲,霍去病十四歲,趙充國十一歲,劉據(jù)二歲

        1.武帝作《許諸侯王分子弟邑詔》、《益封衛(wèi)青》、《報(bào)李廣》、《賜吾丘壽王璽書》。

        《許諸侯王分子弟邑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益封衛(wèi)青》見《漢書·衛(wèi)青傳》:“元朔元年……明年,青復(fù)出云中……上曰”云云?!秷?bào)李廣》見《漢書·李廣傳》:李廣閑居,霸陵尉辱之?!熬訜o何,匈奴入遼西,殺太守,敗韓將軍。韓將軍后徙居右北平,死。于是上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請(qǐng)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上書自陳謝罪。上報(bào)曰”云云?!妒酚洝h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元朔元年:“韓安國為將屯將軍,軍代,明年,屯漁陽卒?!薄懊髂辍奔丛范??!顿n吾丘壽王璽書》見《漢書·吾丘壽王傳》(詳后)。

        2.韓安國去世。

        《史記·韓長孺列傳》:“罷軍屯月余,匈奴大入上谷、漁陽。安國壁乃有七百余人,出與戰(zhàn),不勝,復(fù)入壁。匈奴虜略千余人及畜產(chǎn)而去。天子聞之,怒,使使責(zé)讓安國。徙安國益東,屯右北平……數(shù)月,病歐血死。安國以元朔二年中卒。”《漢書·武帝紀(jì)》本年春:“匈奴入上谷、漁陽,殺略吏民千余人。”

        韓安國作品:《全漢文》輯入兩篇,已編年。

        3.吾丘壽王為東郡都尉。

        《漢書·吾丘壽王傳》:“稍遷,會(huì)東郡盜賊起,拜為東郡都尉。上以壽王為都尉,不復(fù)置太守。是時(shí),軍旅數(shù)發(fā),年歲不熟,多盜賊。詔賜壽王璽書曰”云云,是為《賜吾丘壽王璽書》。“壽王謝罪,因言其狀?!睋?jù)《武帝紀(jì)》,漢匈開戰(zhàn)后的元光六年、元朔元年、二年均載有因匈奴發(fā)兵事,可謂“軍旅數(shù)發(fā)”,故系壽王為東郡都尉事于此。又《漢書·武帝紀(jì)》元光三年,“河水決濮陽,泛郡十六。”師古曰:“濮陽,東郡之縣也?!薄稘h書·溝洫志》:“孝武元光中,河決于瓠子……自河決瓠子后二十余歲,歲因以數(shù)不登。”壽王治東郡年歲不熟多盜賊,或與河決泛濫有關(guān)。

        4.淮南王劉安幾杖不朝。

        《漢書·武帝紀(jì)》:“二年冬,賜淮南王、菑川王幾杖,毋朝。”《漢書·淮南王傳》:“元朔二年,上賜淮南王幾杖,不朝?!薄妒酚洝せ茨狭袀鳌仿援悾骸霸啡辏腺n淮南王幾杖,不朝?!贝藦摹稘h書》。

        5.主父偃作《說武帝令諸侯得分封子弟》、《說武帝徙豪杰茂陵》;發(fā)燕王之私,立朔方郡,治齊而下吏。

        《史記·主父偃列傳》:“偃說上曰……于是上從其計(jì)?!奔庑鞆V曰:“元朔二年,始令諸侯王分封子弟也?!笔菫椤墩f武帝令諸侯得分封子弟》?!坝终f上曰……上又從其計(jì)?!笔菫椤墩f武帝徙豪杰茂陵》。按《漢書·武帝紀(jì)》本年:“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qǐng)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谑欠獓挤?,而子弟畢侯矣?!薄坝轴憧澜芗蚌と偃f以上于茂陵?!?/p>

        又《主父偃列傳》:“及發(fā)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nèi)省轉(zhuǎn)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公孫弘曰:‘秦時(shí)常發(fā)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jì),立朔方郡?!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薄扒?,燕王定國有罪,自殺?!庇帧吨鞲纲攘袀鳌罚骸霸范辏鞲秆札R王內(nèi)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dòng)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有司以聞。主父始為布衣時(shí),嘗游燕、趙,及其貴,發(fā)燕事。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fā)。及為齊相,出關(guān),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征下吏治?!薄妒酚洝h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本年齊王:“薨,無后,國除為郡?!?/p>

        6.蓼侯孔臧為太常。

        《漢書·百官公卿表》本年:“蓼侯孔臧為太常。”《孔叢子·連叢子》上:“(臧)歷位九卿,遷御史大夫,辭曰:‘臣世以經(jīng)學(xué)為業(yè),家傳相承,作為訓(xùn)法。然今俗儒繁說遠(yuǎn)本,雜以妖妄,難可以教。侍中安國受詔綴集古義,臣乞?yàn)樘?,典臣家業(yè),與安國紀(jì)綱古訓(xùn),使永垂來嗣?!⑽浠实壑剡`其意,遂拜太常,其禮賜如三公。”

        7.張騫再留匈奴。

        《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到達(dá)大月氏之后,“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yuǎn)漢,殊無報(bào)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lǐng)。留歲余,還,并南山,欲從羌中歸,復(fù)為匈奴所得”。按張騫明年即歸漢,則再留匈奴歲余當(dāng)在歸漢前一年左右。

        8.司馬相如復(fù)為郎。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元光六年相如使蜀,“其后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shí)受金,失官。居歲余,復(fù)召為郎?!奔妊詺q余,則一年多可知,姑系于本年。

        元朔三年乙卯,前126

        劉徹三十一歲,公孫弘七十四歲,主父偃七十三歲,董仲舒六十六歲,劉嫖六十五歲,劉安五十四歲,司馬相如五十四歲,朱買臣五十歲,劉辟強(qiáng)三十九歲,平陽公主三十七歲,東方朔三十六歲,卓文君三十五歲,枚皋三十四歲,夏侯勝二十二歲,司馬遷二十歲,蘇武十九歲,韋賢十八歲,終軍十五歲,霍去病十五歲,趙充國十二歲,劉據(jù)三歲

        1.武帝作《赦詔》(夫刑罰)。

        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

        2.公孫弘遷御史大夫,請(qǐng)專奉朔方,作《郭解罪議》。

        《史記·平津侯列傳》:“元朔三年,張歐免,以弘為御史大夫。是時(shí)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數(shù)諫,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愿罷之。于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fā)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夏嗽S之?!薄稘h書·武帝紀(jì)》:“(元朔)三年春,罷蒼??ぁ?,罷西南夷,城朔方城?!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左內(nèi)史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二年遷?!薄稘h書·游俠傳》:“久之得(郭)解,窮治所犯為,而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yù)郭解,生曰:‘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之,殺此生,斷舌。吏以責(zé)解,解實(shí)不知?dú)⒄?,殺者亦竟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遂族解?!奔妊云涫隆敖栽谏馇啊保瑒t族解在赦后??己霝橛反蠓虻脑啡甑轿迥曛g,唯三年有大赦事?!段涞奂o(jì)》本年三月詔曰:“其赦天下?!焙胫俗h,當(dāng)在其后不久。

        3.朱買臣拜為中大夫,詰公孫弘。

        見上。又《漢書·朱買臣傳》:“后數(shù)歲,買臣隨上計(jì)吏為卒,將重車至長安,詣闕上書,書久不報(bào)。待詔公車,糧用乏,上計(jì)吏卒更乞匄之。會(huì)邑子嚴(yán)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詞》,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yán)助俱侍中。是時(shí)方筑朔方,公孫弘諫,以為罷敝中國。上使買臣難詘弘,語在《弘傳》?!?/p>

        4.嚴(yán)助薦朱買臣。

        見上。

        5.主父偃被族。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天子亦既囚偃。公孫弘曰:‘齊王以憂死毋后,國入漢,非誅偃無以塞天下之望?!煺D偃。”《史記·主父偃列傳》:偃下吏之后,“主父服受諸侯金,實(shí)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是時(shí)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后,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怂熳逯鞲纲??!薄稘h書補(bǔ)注》先謙曰:“《通鑒》載偃誅于元朔二年,《史記》偃傳言偃誅時(shí)公孫弘為御史大夫??肌逗雮鳌芳啊栋俟俦怼?,弘為御史大夫在元朔三年,則偃誅以三年矣?!锻ㄨb》系于二年,誤。”

        主父偃作品:《漢書·藝文志》縱橫家:“主父偃二十八篇。”《全漢文》輯入三篇,已編年。

        6.司馬遷開始漫游。

        《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huì)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p>

        7.兒寬補(bǔ)廷尉張湯文學(xué)卒吏。

        《漢書·兒寬傳》:“兒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yè)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yǎng)。時(shí)行賃作,img6,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以射策為掌故,功次,補(bǔ)廷尉文學(xué)卒吏?!毕挛拿餮酝⑽炯磸垳?。按《漢書·百官公卿表》本年:“中大夫張湯為廷尉?!惫室员灸隇閮簩捬a(bǔ)廷尉張湯吏的上限年。

        8.司馬相如作《上書諫獵賦》、《哀秦二世賦》。

        9.孔臧作《諫格虎賦》,國除。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元朔三年,侯臧坐為太常,南陵橋壞,衣冠車不得度,國除。”《漢書·百官公卿表》元朔二年:“蓼侯孔臧為太常,三年坐南陵橋壞衣冠道絕免?!薄犊讌沧印みB從子》上載《諫格虎賦》曰:“帝使亡諸大夫問乎下國,下國之君,方帥將士于中原,車騎駢闐,被行岡巒,手格猛虎……”當(dāng)為諫武帝之作,或與司馬相如作同期。

        10.張騫歸漢,作《具言西域地形》。

        《史記·大宛列傳》:“留歲余,單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國內(nèi)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漢拜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騫為人強(qiáng)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初,騫行時(shí)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曰”云云。按《漢書·匈奴傳》:“是歲,元朔二年也。其后冬,軍臣單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攻敗軍臣單于太子於單?!痹范辍捌浜蠖?,即為元朔三年之冬。張騫亡歸漢,當(dāng)在匈奴此亂時(shí)。

        元朔四年丙辰,前125

        劉徹三十二歲,公孫弘七十五歲,董仲舒六十七歲,劉嫖六十六歲,劉安五十五歲,司馬相如五十五歲,朱買臣五十一歲,劉辟強(qiáng)四十歲,平陽公主三十八歲,東方朔三十七歲,卓文君三十六歲,枚皋三十五歲,夏侯勝二十三歲,司馬遷二十一歲,蘇武二十歲,韋賢十九歲,終軍十六歲,霍去病十六歲,趙充國十三歲,劉據(jù)四歲

        1.《關(guān)東為寧成號(hào)》出現(xiàn)。

        《史記·酷吏列傳》:“寧成家居,上欲以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shí),寧成為濟(jì)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夏税莩蔀殛P(guān)都尉。歲余,關(guān)東吏隸郡國出入關(guān)者,號(hào)曰‘寧見乳虎,無值寧成之怒’。義縱自河內(nèi)遷為南陽太守,聞寧成家居南陽,及縱至關(guān),寧成側(cè)行送行,然縱氣盛,弗為禮……軍數(shù)出定襄,定襄吏民亂敗,于是徙縱為定襄太守?!睋?jù)《漢書·百官公卿表》,弘為御史大夫,從元朔三年到五年;寧成為關(guān)都尉,當(dāng)在其間。又《漢書·武帝紀(jì)》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數(shù)千人?!绷x縱之徙定襄,當(dāng)在本年夏季之后。其治寧成,自應(yīng)在本年夏季以前。因此寧成為關(guān)都尉,當(dāng)自三年,故歲余而民號(hào)之。

        2.東方朔作《與公孫弘借車書》。

        《藝文類聚》卷八十九載東方朔《與公孫弘借車書》曰:“木槿夕死朝榮……”《太平御覽》卷四百一十載東方朔《與公孫弘書》曰:“爵祿不相責(zé)以禮,同類之游……”按文中以呂尚比公孫弘,當(dāng)在弘為公卿之時(shí)。又言“當(dāng)從甘泉”,考弘任公卿的六年(前126—前121)之中,《漢書·武帝紀(jì)》只有元朔四年有行幸甘泉的記載。東方朔借車當(dāng)在此時(shí)。

        3.公孫弘作《答東方朔書》。

        《藝文類聚》卷九十六載公孫弘《答東方朔書》:“譬猶龍之未升,與魚鱉為伍。及其升天,鱗不可睹。”當(dāng)屬對(duì)東方朔《與公孫弘借車書》的回復(fù)。

        4.吾丘壽王入為光祿大夫侍中。

        《漢書·吾丘壽王傳》:“后征入為光祿大夫侍中。”其后即言明年議禁民挾弓弩事,則入為侍中當(dāng)在其前,故系于此。

        元朔五年丁巳,前124

        劉徹三十三歲,公孫弘七十六歲,董仲舒六十八歲,劉嫖六十七歲,劉安五十六歲,司馬相如五十六歲,朱買臣五十二歲,劉辟強(qiáng)四十一歲,平陽公主三十九歲,東方朔三十八歲,卓文君三十七歲,枚皋三十六歲,夏侯勝二十四歲,司馬遷二十二歲,蘇武二十一歲,韋賢二十歲,終軍十七歲,霍去病十七歲,趙充國十四歲,劉據(jù)五歲,貢禹一歲

        1.武帝作《勸學(xué)詔》、《又益封衛(wèi)青》、《詔御史封公孫敖等》、《封公孫弘為平津侯詔》。

        《勸學(xué)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稘h書·衛(wèi)青傳》:元朔五年衛(wèi)青等人大敗匈奴右賢王后:“于是引兵而還。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將軍,諸將皆以兵屬,立號(hào)而歸。上曰”云云,是為《又益封衛(wèi)青》;又封衛(wèi)青幼子,青以為非所以勸士力戰(zhàn)之意也?!吧显唬骸曳峭T校功也,今固且圖之?!嗽t御史曰”云云,是為《詔御史封公孫敖等》?!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大將軍衛(wèi)青將六將軍兵十余萬人出朔方、高闕,獲首虜萬五千級(jí)。”《封公孫弘為平津侯詔》見《漢書·公孫弘傳》(詳后)。

        2.公孫弘拜相,起客館;作《請(qǐng)為博士置弟子員議》、《上言徙汲黯為右內(nèi)史》、《奏禁民挾弓弩》,出董仲舒。

        《漢書·公孫弘傳》:“元朔中,代薛澤為丞相。先是,漢常以列侯為丞相,唯弘無爵,上于是下詔曰”云云,是為《封公孫弘為平津侯詔》?!捌浜笠詾楣适?,至丞相封侯,自弘始也。時(shí)上方興功業(yè),屢舉賢良。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shù)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薄妒酚洝h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本年:“十一月乙丑,御史大夫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薄段骶╇s記》卷四:“平津侯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閣,營客館,以招天下之士……而躬自菲薄,所得俸祿,以奉待之?!惫珜O弘躬自菲薄以待士,卻受到故人譏諷?!段骶╇s記》卷一:“公孫弘起家徒步為丞相,故人高賀從之。弘食以脫粟飯,覆以布被。賀怨曰:‘何用故人富貴為?脫粟布被,我自有之?!氪髴M,賀告人曰:‘公孫弘內(nèi)服貂蟬,外衣麻枲,內(nèi)廚五鼎,外膳一肴,豈可以示天下?’于是朝廷疑其矯焉。弘嘆曰:‘寧逢惡賓,不逢故人?!?/p>

        《請(qǐng)為博士置弟子員議》見《漢書·儒林傳》:“弘為學(xué)官,悼道之郁滯,乃請(qǐng)?jiān)唬骸┫唷⒂费裕褐圃弧?jǐn)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云云,“制曰:‘可。’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xué)之士矣?!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丞相弘請(qǐng)為博士置弟子員,學(xué)者益廣?!薄渡涎葬慵橱鰹橛覂?nèi)史》見《史記·汲黯列傳》:“而黯常毀儒,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為丞相,乃言上曰”云云,“(黯)為右內(nèi)史數(shù)歲,官事不廢?!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主爵都尉汲黯為右內(nèi)史,五年免?!薄督駫豆蟆芬姟稘h書·吾丘壽王傳》(詳后),出董仲舒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ㄔ敽螅?/p>

        3.吾丘壽王作《議禁民不得挾弓弩對(duì)》,以難弘。

        《漢書·吾丘壽王傳》:“后征入為光祿大夫侍中。丞相公孫弘奏言”云云,是為《禁民挾弓弩》?!吧舷缕渥h。壽王對(duì)曰”云云,是為《議禁民不得挾弓弩對(duì)》?!皶啵弦噪y丞相弘。弘詘服焉?!蔽崆饓弁鯇?duì)中言:“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舉俊材,三公有司或由窮巷,起白屋,裂地而封?!睅煿旁唬骸鞍孜荩园酌└参菀?。壽王言此者,并以譏公孫弘。”弘本年拜相,故系于此?!稘h晉學(xué)術(shù)編年》卷二系此事于元狩元年(前122),不確。

        4.孔臧與議為博士置弟子員,免太常。

        見上。《漢書·百官公卿表》本年:孔臧免官,張當(dāng)居繼任太常。此后孔臧事跡無考。

        孔臧作品:《孔叢子·連叢子》上:“在官數(shù)年,著書十篇而卒。先時(shí)嘗為賦二十四篇,四篇?jiǎng)e不在集,以其幼時(shí)之作也。又為書與從弟,及戒子,皆有義,故列之于左。”《漢書·藝文志》儒家:“太常蓼侯孔臧十篇。”本注:“父聚,高祖時(shí)以功臣封,臧嗣爵?!辟x家:“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隋書·經(jīng)籍志》四:“又有漢太?!犊钻凹范?,亡?!薄度珴h文》卷十三輯入六篇,一篇編年,五篇待考:《楊柳賦》、《鸮賦》、《蓼蟲賦》、《與侍中從弟安國書》、《與子琳書》。

        5.董仲舒作《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議勝江公,出為膠西相。

        《古文苑》卷十載董仲舒《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曰:“江都相董仲舒叩頭死罪,再拜上言:君侯以周召自然休質(zhì),擢升三公,統(tǒng)理海內(nèi),總輯百寮,未有半言之教,郡國翕然望風(fēng),更思改新以助至治……”顯然是在公孫弘本年拜相之后所言,故系于此。按《文章緣起》稱此文為“漢江都董仲舒《詣公孫弘奏記》”。

        《史記·平津侯列傳》:“弘為人意忌,外寬內(nèi)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bào)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膠西,皆弘之力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爸偈鏋槿肆?。是時(shí)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為從諛,弘嫉之。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shù)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獨(dú)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薄稘h書·儒林傳》:“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于魯申公,傳子至孫為博士。武帝時(shí),江公與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經(jīng)》,能持論,善屬文。江公吶于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xué),比輯其議,卒用董生。”此言丞相,則議在公孫弘為相時(shí)可知。仲舒議勝江公,公孫弘也只能比輯其議,這正是他不如仲舒的體現(xiàn),可能也是他嫉出仲舒的原因。

        6.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漢書·儒林傳》載公孫弘《請(qǐng)為博士置弟子員議》曰:“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qǐng)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fù)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bǔ)博士弟子??h官有好文學(xué),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jǐn)察可者,常與計(jì)偕,詣太常,得受業(yè)如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bǔ)文學(xué)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xué)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qǐng)諸能稱者。臣謹(jǐn)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xùn)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諭下。以治禮掌故以文學(xué)禮義為官,遷留滯。請(qǐng)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bǔ)左右內(nèi)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bǔ)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bǔ)中二千石屬,文學(xué)掌故補(bǔ)郡屬,備員。請(qǐng)著功令。它如律令?!蔽涞叟鷾?zhǔn),成為漢代一大制度。

        7.淮南王劉安謀逆,削二縣。

        《史記·淮南列傳》:“元朔五年,太子學(xué)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雷被巧,乃召與戲。被一再辭讓,誤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時(shí)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被即愿奮擊匈奴。太子遷數(shù)惡被于王,王使郎中令斥免,欲以禁后,被遂亡至長安,上書自明。詔下其事廷尉、河南……公卿請(qǐng)削五縣,詔削二縣。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罰以削地。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王初聞漢公卿請(qǐng)誅之,未知得削地,聞漢使來,恐其捕之,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jì)。及中尉至,即賀王,王以故不發(fā)。其后自傷曰:‘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然淮南王削地之后,其為反謀益甚?!庇郑骸霸肺迥昵?,衡山王當(dāng)朝,過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語,除前卻,約束反具?!薄妒酚洝h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本年:“安有罪,削國二縣?!?/p>

        8.《天下為衛(wèi)子夫歌》出現(xiàn)。

        《史記·外戚世家》:“衛(wèi)子夫立為皇后,后弟衛(wèi)青字仲卿,以大將軍封為長平侯。四子,長子伉為侯世子,侯世子常侍中,貴幸。其三弟皆封為侯,各千三百戶,一曰陰安侯,二曰發(fā)干侯,三曰宜春侯,貴震天下。天下歌之曰:‘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dú)不見衛(wèi)子夫霸天下!’”《史記·衛(wèi)將軍列傳》:“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天子曰:‘大將軍青躬率戎士,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六千戶。’而封青子伉為宜春侯,青子不疑為陰安侯,青子登為發(fā)干侯?!?/p>

        9.平陽主尚衛(wèi)青。

        《史記·外戚世家》:“是時(shí)平陽主寡居,當(dāng)用列侯尚主。主與左右議長安中列侯可為夫者,皆言大將軍可,主笑曰:‘此出吾家,常使令騎從我出入耳,奈何用為夫乎?’左右侍御者曰:‘今大將軍姊為皇后,三子為侯,富貴振動(dòng)天下,主何以易之乎?’于是主乃許之。言之皇后,令白之武帝,乃詔衛(wèi)將軍尚平陽公主焉?!?/p>

        10.貢禹出生。

        《漢書·貢禹傳》:“貢禹字少翁,瑯邪人也?!卑春髞碡曈頌楣獾摯蠓驎r(shí)上書乞骸骨,自言“齒八十一”,上書月余為長信少府,隨即為御史大夫,時(shí)在初元五年(前44)。由此上推,貢禹當(dāng)生于本年。

        元朔六年戊午,前123

        劉徹三十四歲,公孫弘七十七歲,董仲舒六十九歲,劉嫖六十八歲,劉安五十七歲,司馬相如五十七歲,朱買臣五十三歲,劉辟強(qiáng)四十二歲,平陽公主四十歲,東方朔三十九歲,卓文君三十八歲,枚皋三十七歲,夏侯勝二十五歲,司馬遷二十三歲,蘇武二十二歲,韋賢二十一歲,終軍十八歲,霍去病十八歲,趙充國十五歲,劉據(jù)六歲,貢禹二歲

        1.武帝作《議置武功馳賞官詔》、《封霍去病等》。

        前者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后者見《漢書·霍去病傳》(詳后)。

        2.淮南王被其孫上告。

        《史記·淮南列傳》:“王有孽子不害,最長,王弗愛,王、王后、太子皆不以為子兄?jǐn)?shù)。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氣,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又怨時(shí)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而淮南獨(dú)二子,一為太子,建父獨(dú)不得為侯。建陰結(jié)交,欲告敗太子,以其父代之。太子知之,數(shù)捕系而榜笞建。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即使所善壽春莊芷以元朔六年上書于天子曰……書聞,上以其事下廷尉,廷尉下河南治?!薄稘h書·淮南王傳》:“王有孽子不害……上以其事下廷尉、河南治。是歲元朔六年也?!?/p>

        3.霍去病立功封冠軍侯。

        《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元朔之五年春……其明年春,大將軍出定襄……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受詔與壯士,為驃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shù)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dāng)。于是天子曰”云云,是為《封霍去病等》。元朔五年“明年”,即元朔六年。

        4.終軍選為博士弟子。

        《漢書·終軍傳》:“少好學(xué),以辯博能屬文聞?dòng)诳ぶ?。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jié)?!?/p>

        5.朱買臣為會(huì)稽太守。

        《漢書·朱買臣傳》:“后買臣坐事免,久之,召待詔。是時(shí),東越數(shù)反覆,買臣因言:‘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xiǎn),千人不得上。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澤中。今發(fā)兵浮海,直指泉山,陳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滅也。’上拜買臣會(huì)稽太守。上謂買臣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今子何如?’買臣頓首辭謝。詔買臣到郡,治樓船,備糧食、水戰(zhàn)具,須詔書到,軍與俱進(jìn)……入?yún)墙?,見其故妻、妻夫治道。買臣駐車,呼令后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居一月,妻自經(jīng)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悉召見故人與飲食,諸嘗有恩者,皆報(bào)復(fù)焉?!卑疵髂曛熨I臣即由會(huì)稽太守入為主爵都尉,故以本年為其守會(huì)稽的下限年。

        6.張騫為博望侯。

        《史記·大宛列傳》:“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薄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博望侯張騫:“以校尉數(shù)從大將軍擊匈奴,知道水,及前使絕國大夏,侯。(元朔)六年三月甲辰封?!?/p>

        元狩元年己未,前122

        劉徹三十五歲,公孫弘七十八歲,董仲舒七十歲,劉嫖六十九歲,劉安五十八歲,司馬相如五十八歲,朱買臣五十四歲,劉辟強(qiáng)四十三歲,平陽公主四十一歲,東方朔四十歲,卓文君三十九歲,枚皋三十八歲,夏侯勝二十六歲,司馬遷二十四歲,蘇武二十三歲,韋賢二十二歲,終軍十九歲,霍去病十九歲,趙充國十六歲,劉據(jù)七歲,貢禹三歲

        1.武帝作《報(bào)公孫弘》、《遣謁者巡行天下詔》;又作《白麟之歌》(《朝隴首》)。

        《報(bào)公孫弘》見《漢書·公孫弘傳》(詳后)?!肚仓]者巡行天下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又:“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作《白麟之歌》?!睉?yīng)劭曰:“獲白麟,因改元曰元狩也?!薄栋作胫琛肥俏涞蹠r(shí)期最早的一首郊祀歌,后來配樂時(shí)改名《朝隴首》。《漢書·禮樂志》:“《朝隴首》……元狩元年行幸雍獲白麟作。”

        2.劉據(jù)立為皇太子。

        《漢書·武五子傳》:“戾太子據(jù),元狩元年立為皇太子,年七歲矣?!庇帧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夏四月,赦天下。丁卯,立皇太子。賜中二千石爵右庶長,民為父后者一級(jí)?!薄稘h書補(bǔ)注》何焯曰:“因治淮南獄,聞武安之謀,故立太子?!?/p>

        3.淮南王劉安自殺。(附淮南小山《招隱士》與《淮南王篇》)

        《史記·淮南列傳》:劉安孫建上書,“于是廷尉以王孫建辭連淮南王太子遷聞。上遣廷尉監(jiān)因拜淮南中尉,逮捕太子……太子即自剄,不殊。伍被自詣吏,因告與淮南王謀反,反蹤跡具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上下公卿治,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數(shù)千人,皆以罪輕重受誅……天子使宗正以符節(jié)治王。未至,淮南王安自剄殺。王后荼、太子遷諸所與謀反者皆族。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欲勿誅。廷尉湯曰:‘被首為王畫反謀,被罪無赦?!煺D被。國除為九江郡。”《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十一月,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誅。黨與死者數(shù)萬人?!薄稘h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蘇建嘗說責(zé)‘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士大夫無稱焉,愿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者,勉之哉!’青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待士大夫,招賢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票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惫湟曊匈e客為畏途,漢之士風(fēng)由此一變。

        劉安作品:《漢書·藝文志》易家:“《淮南道訓(xùn)》二篇?!北咀⒃唬骸盎茨贤醢财该鳌兑住氛呔湃?,號(hào)九師說?!庇蛛s家:“《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北咀ⅲ骸巴醢病!薄啊痘茨贤狻啡??!庇仲x家:“淮南王賦八十二篇?!庇直胰舾善?。《隋書·經(jīng)籍志》一:“《淮南子》二十一卷,漢淮南王劉安撰,許慎注。”又四:“漢《淮南王集》一卷,梁二卷?!薄度珴h文》輯入二篇,一篇已編年,另一篇《屏風(fēng)賦》待考?!稘h詩》輯入《八公操》一篇,未編年。又有《謝群公令》?!段恼戮壠稹罚骸盎茨贤酢吨x群公令》?!?/p>

        附淮南小山《招隱士》與《淮南王篇》。

        《漢書·藝文志》賦家:“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薄墩须[士》當(dāng)為其中之一?!冻o》卷十二載淮南小山《招隱士》,王逸注曰:“《招隱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閔傷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雖身沉沒,名德顯聞,與隱處山澤無異,故作《招隱士》之賦,以章其志也。”《樂府古題要解》卷下:“右《招隱士》,本楚詞,漢淮南王安小山所作也,言山中不可以久留,后人改以為五言。”又:“右古詞‘淮南王自言尊’,淮南小山所作也。舊說漢淮南王安服食求仙,遍禮方士,遂與八公相攜俱去,莫知所適。小山之徒,思戀不已,乃作《淮南王歌》,其詞實(shí)言安仙去?!薄豆沤褡ⅰ肪碇兴d略同。按《文選》卷三十三載《招隱士》題劉安作。

        4.劉彭祖作《淮南王安罪議》。

        《漢書·淮南王傳》:“衡山王賜,淮南王弟,當(dāng)坐收。有司請(qǐng)逮捕衡山王,上曰:‘諸侯各以其國為本,不當(dāng)相坐。與諸侯王列侯議?!w王彭祖、列侯讓等四十三人皆曰:‘淮南王安大逆無道,謀反明白,當(dāng)伏誅?!卑磩⑴碜鏋榫暗圪Z夫人所生,景帝二年為廣川王,五年為趙王。

        5.公孫弘作《上書乞骸骨》。

        《漢書·公孫弘傳》:“后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侯,居宰相位,宜佐明主鎮(zhèn)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jì),此大臣奉職不稱也??植∷罒o以塞責(zé),乃上書曰”云云,是為《上書乞骸骨》?!吧蠄?bào)曰”云云,是為《報(bào)公孫弘》?!耙蛸n告牛酒雜帛。居數(shù)月,有瘳,視事?!?/p>

        6.嚴(yán)助棄市。

        《漢書·嚴(yán)助傳》:“后淮南王來朝,厚賂遺助,交私論議。及淮南王反,事與助相連,上薄其罪,欲勿誅。廷尉張湯爭,以為助出入禁門,腹心之臣,而外與諸侯交私如此,不誅,后不可治。助竟棄市?!?/p>

        嚴(yán)助作品:《漢書·藝文志》儒家:“莊助四篇?!庇仲x家:“嚴(yán)助賦三十五篇?!薄度珴h文》輯入兩篇,已編年。

        7.朱買臣入為主爵都尉,不滿張湯之誅嚴(yán)助。

        《漢書·朱買臣傳》:“居歲余,買臣受詔將兵,與橫海將軍韓說等俱擊破東越,有功。征入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始買臣與嚴(yán)助俱侍中,貴用事,湯尚為小吏,趨走買臣等前。后湯以廷尉治淮南獄,排陷嚴(yán)助,買臣怨湯?!薄稘h書補(bǔ)注》先謙按:“湯死在元鼎二年,《公卿表》與《武紀(jì)》合。漢滅東越在元封元年,《閩粵傳》亦與《武紀(jì)》合,是東越之滅后湯死六年。若買臣以滅東越功為主爵都尉,又?jǐn)?shù)年而免官,則湯死已久,何至尚有與湯仇害之事?湯死越滅,紀(jì)與表傳年相符合,此大事不容有誤。蓋買臣實(shí)不預(yù)滅越,載記流傳,班氏誤采,致有抵牾。《漢紀(jì)》、《通鑒》載買臣害湯而削其獻(xiàn)計(jì)滅越事,予謂買臣或因倡伐越之謀,拜會(huì)稽太守而未預(yù)其功。宜刪去上‘買臣受詔將兵’二十一字,則情事吻合矣。”按“擊破東越”不等于滅越,先謙說不可取?!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會(huì)稽太守朱買臣為主爵都尉?!?/p>

        8.終軍上書,作《白麟奇木對(duì)》。

        《漢書·終軍傳》:“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從上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蹄。時(shí)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輒復(fù)合于木上。上異此二物,博謀群臣。軍上對(duì)曰……對(duì)奏,上甚異之,由是改元為元狩。后數(shù)月,越地及匈奴名王有率眾來降者,時(shí)皆以軍言為中?!?/p>

        9.董仲舒致仕,作《郊事對(duì)》;又作《士不遇賦》。

        《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费云涑鰹槟z西相后:“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shù)上疏諫爭,教令國中,所居而治。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chǎn)業(yè),以修學(xué)著書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duì)皆有明法。”《古文苑》卷十一載《郊祀對(duì)》:“廷尉臣湯昧死言:臣湯承制,以郊事問故膠西相仲舒。臣仲舒對(duì)曰……臣犬馬齒衰,賜骸骨,伏陋巷。陛下乃奉使九卿問臣以朝廷之事,臣愚陋,曾不足以承明詔奉大對(duì),臣仲舒冒死以聞?!卑磸垳珵橥⑽緩脑啡曛猎鞫辏ㄇ?26—前121),而董仲舒元朔五年(前124)出為膠西相。其后至湯遷御史大夫前,《武帝紀(jì)》唯本年有幸雍祠祭記載,則仲舒致仕對(duì)問當(dāng)在此。《藝文類聚》卷三十載其《士不遇賦》,其中言:“正身俟時(shí),將就木矣。”本年仲舒七十歲,與此言甚老相合。又言:“努力觸藩,徒摧角矣。不出戶庭,庶無過矣?!闭瞧淇肢@罪病免心態(tài)的真實(shí)流露。

        10.張騫作《言通大夏宜從蜀》。

        《漢書·張騫傳》:“初,漢欲通西南夷,費(fèi)多,罷之。及騫言可以通大夏,乃復(fù)事西南夷?!薄稘h書·西南夷傳》:“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言使大夏時(shí),見蜀布、邛竹杖,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shù)千里,得蜀賈人市?!蚵勞鑫骺啥Ю镉猩矶緡?。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又亡害?!薄妒酚洝ご笸鹆袀鳌罚骸膀q曰:‘臣在大夏時(shí)……今使大夏……從蜀宜徑,又無寇。’”

        11.東方朔言騶牙,預(yù)言有歸義者。

        《史記·滑稽列傳》:“建章宮后閣重櫟中有物出焉,其狀似麋。以聞,武帝往臨視之。問左右群臣習(xí)事通經(jīng)術(shù)者,莫能知。詔東方朔視之……曰:‘所謂騶牙者也。遠(yuǎn)方當(dāng)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后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浜笠粴q所,匈奴混邪王果將十萬眾來降。”按《漢書·武帝紀(jì)》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余人來降?!眲t朔言當(dāng)在元狩元年。

        12.兒寬北地視畜。

        《漢書·兒寬傳》:“寬為人溫良,有廉知自將,善屬文,然懦于武,口弗能發(fā)明也。時(shí)張湯為廷尉,廷尉府盡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寬以儒生在其間,見謂不習(xí)事,不署曹,除為從史,之北地視畜數(shù)年。”按張湯明年即遷為御史大夫,故以本年為兒寬為廷尉張湯到北地視畜的下限年。

        元狩二年庚申,前121

        劉徹三十六歲,公孫弘七十九歲,董仲舒七十一歲,劉嫖七十歲,司馬相如五十九歲,朱買臣五十五歲,劉辟強(qiáng)四十四歲,平陽公主四十二歲,東方朔四十一歲,卓文君四十歲,枚皋三十九歲,夏侯勝二十七歲,司馬遷二十五歲,蘇武二十四歲,韋賢二十三歲,終軍二十歲,霍去病二十歲,趙充國十七歲,劉據(jù)八歲,貢禹四歲

        1.武帝作《天馬歌》;又作《議后土祠》、《公孫弘誄》、《益封霍去病》、《又益封霍去病》、《渾邪王降益封霍去病》。

        《史記·樂書》:“又嘗得神馬渥洼水中,復(fù)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中尉汲黯進(jìn)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xié)于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圣制,當(dāng)族。’”《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夏,馬生余吾水中?!贝烁杓础稘h書·禮樂志》所載《天馬》其一:“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叔黨,精權(quán)奇,img8浮云,晻上馳。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元狩三年馬生渥洼水中作?!彼d內(nèi)容與《史記》同,而言作于元狩三年,然元狩三年公孫弘已去世一年,故系于公孫弘在位的元狩二年。

        《漢書·郊祀志》:“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不宜以一二數(shù)。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今郊得一角獸曰‘狩’云。其明年,天子郊雍,曰”云云,是為《議后土祠》。得獸之年為元狩元年,其明年即元狩二年?!稘h武故事》:“時(shí)丞相公孫雄數(shù)諫上弗從,因自殺,上聞而悲之,后二十余日有柏谷之逼。乃改殯雄,為起墳冢在茂陵旁,上自為誄曰”云云,是為《公孫弘誄》?!靶蹏L諫伐匈奴,為之小止。雄卒,乃大發(fā)卒數(shù)十萬,遣霍去病討胡?!薄段恼戮壠稹罚骸皾h武帝《公孫弘誄》?!边@個(gè)丞相公孫雄,當(dāng)即公孫弘之誤?!兑娣饣羧ゲ 返热t見《漢書·霍去病傳》(詳后)。

        2.公孫弘去世。

        《史記·平津侯列傳》:“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薄稘h書·公孫弘傳》:“凡為丞相御史六歲,年八十,終丞相位?!本嘣啡辏ㄇ?26)為御史大夫適為六年?!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三月戊寅,丞相弘薨。壬辰,御史大夫李蔡為丞相?!?/p>

        公孫弘作品:《漢書·藝文志》儒家類:“公孫弘十篇?!薄度珴h文》輯入九篇,已編年。又有《公孫子》?!段骶╇s記》卷三:“公孫弘著《公孫子》,言刑名事,亦謂字直百金?!?/p>

        3.霍去病擊匈奴至祁連。

        《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去病侯三歲,元狩二年春為票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上曰”云云,是為武帝《益封霍去病》?!捌湎?,去病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異道……去病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上曰”云云,是為武帝《又益封霍去病》。其后,去病迎來降渾邪王,“于是上嘉去病之功,曰”云云,是為武帝《渾邪王降益封霍去病》?!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斬首八千余級(jí)。”“將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二千余里,過居延,斬首虜三萬余級(jí)。”“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余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

        4.《匈奴歌》出現(xiàn)。

        《史記·匈奴列傳》:“其明年春,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余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余級(jí),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驃騎將軍復(fù)與合騎侯數(shù)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正義引《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刪丹山,在甘州刪丹縣東南五十里?!段骱庸适隆吩疲盒倥钸B、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漤巳绱??!?/p>

        5.張騫失侯為庶人。

        《史記·大宛列傳》:“其明年,騫為衛(wèi)尉,與李將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后期當(dāng)斬,贖為庶人?!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匈奴入雁門,殺略數(shù)百人。遣衛(wèi)尉張騫、郎中令李廣皆出右北平。廣殺匈奴三千余人,盡亡其軍四千人,獨(dú)身脫還,及公孫敖、張騫皆后期,當(dāng)斬,贖為庶人?!?/p>

        6.兒寬為御史大夫張湯掾。

        《漢書·兒寬傳》:“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寬為掾,舉侍御史。見上,語經(jīng)學(xué)。上說之,從問《尚書》一篇。”《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本年:“御史大夫樂安侯李蔡為丞相。御史大夫湯?!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則云元狩三年:“三月壬辰,廷尉張湯為御史大夫,六年,有罪自殺?!薄锻ㄨb》胡注引《考異》曰:“按李蔡既遷,湯即應(yīng)補(bǔ)其缺,豈可留之期年,復(fù)與李蔡丞相月日正同乎!又按《長歷》,三年三月無壬辰,又以得罪之年推之,在今年明矣?!睋?jù)此,張湯當(dāng)于本年三月與李蔡同日拜官,不久以兒寬為掾。

        7.司馬相如作《大人賦》。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見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嘗為《大人賦》,未就,請(qǐng)具而奏之?!嗳缫詾榱邢芍畟骶由綕砷g,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賦》。其辭曰……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意?!卑幢灸晁鳌短祚R》:“今安匹,龍為友?!北憩F(xiàn)的正是好仙內(nèi)容,故系《大人賦》于此。

        元狩三年辛酉,前120

        劉徹三十七歲,董仲舒七十二歲,劉嫖七十一歲,司馬相如六十歲,朱買臣五十六歲,劉辟強(qiáng)四十五歲,平陽公主四十三歲,東方朔四十二歲,卓文君四十一歲,枚皋四十歲,夏侯勝二十八歲,司馬遷二十六歲,蘇武二十五歲,韋賢二十四歲,終軍二十一歲,霍去病二十一歲,趙充國十八歲,劉據(jù)九歲,貢禹五歲,韋玄成一歲

        1.武帝作《詔封蕭何曾孫》。

        《漢書·蕭何傳》:“武帝元狩中,復(fù)下詔御史”云云?!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封故相國蕭何曾孫慶為列侯?!?/p>

        2.主爵都尉朱買臣免官,為丞相長史。

        《漢書·朱買臣傳》:“征入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數(shù)年,坐法免官,復(fù)為丞相長史?!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主爵都尉趙食其,二年為將軍?!壁w食其任主爵都尉當(dāng)繼朱買臣,買臣免官當(dāng)在其時(shí)。

        3.董仲舒作《說武帝使關(guān)中民種麥》。

        《漢書·食貨志》:“是后,外事四夷,內(nèi)興功利,役費(fèi)并興,而民去本。董仲舒說上曰:‘……愿陛下幸詔大司農(nóng),使關(guān)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后時(shí)?!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遣謁者勸有水災(zāi)郡種宿麥?!?/p>

        4.東方朔言昆明池黑土。

        《三輔黃圖》卷四:“漢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又:“武帝初穿昆明池,得黑土。帝問東方朔,東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問胡人,胡人曰:‘劫燒之余灰也?!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半。發(fā)謫吏穿昆明池?!?/p>

        5.韋玄成約生于本年。

        《漢書·韋玄成傳》:“玄成字少翁?!睘轫f賢第四子:“賢四子,長子方山為高寢令,早終;次子弘,至東海太守;次子舜,留魯守墳?zāi)?;少子玄成?!北緜餮云涓疙f賢“年八十二薨”,又言其兄韋弘子賞“亦年八十余”,而在賞前所敘為玄成,既言“亦”,則玄成也是八十余。按玄成卒于元帝建昭三年(前36),以五計(jì)余,玄成時(shí)約八十五,則生于元狩三年。

        元狩四年壬戌,前119

        劉徹三十八歲,董仲舒七十三歲,劉嫖七十二歲,司馬相如六十一歲,朱買臣五十七歲,劉辟強(qiáng)四十六歲,平陽公主四十四歲,東方朔四十三歲,卓文君四十二歲,枚皋四十一歲,夏侯勝二十九歲,司馬遷二十七歲,蘇武二十六歲,韋賢二十五歲,終軍二十二歲,霍去病二十二歲,趙充國十九歲,劉據(jù)十歲,貢禹六歲,韋玄成二歲,劉德一歲

        1.武帝作《益封霍去病》。

        見《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詳后)。

        2.霍去病封狼居胥,作《琴歌》。

        《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將各五萬騎……驃騎將軍亦將五萬騎,車重與大將軍軍等,而無裨將。悉以李敢等為大校,當(dāng)裨將,出代、右北平千余里,直左方兵,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軍既還,天子曰”云云,是為《益封霍去病》。詔中稱贊去病“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登臨翰?!?。又:“乃益置大司馬位,大將軍、驃騎將軍皆為大司馬。定令,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自是之后,大將軍青日退,而驃騎日益貴?!薄稑犯娂肪砹d霍去病《琴歌》曰:“四夷既護(hù),諸夏康兮。國家安寧,樂未央兮。載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來臻,鳳凰翔兮。與天相保,永無疆兮。親親百年,各延長兮?!惫弦豆沤駱蜂洝吩唬骸盎魧④娙ゲ∫娣馊f五千戶,秩祿與大將軍等,于是得意歡而作歌。”又按曰:“《琴操》有《霍將軍渡河操》,去病所作也?!?/p>

        3.吾丘壽王作《驃騎論功論》。

        《藝文類聚》卷五十九載《驃騎論功論》曰:“驃騎將軍霍去病征匈奴,立克勝之功,壽王作士大夫之論,稱武帝之德曰”云云。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去病元狩三年(前120)始為驃騎將軍。其后的“克勝之功”,唯今年耳,故系于此。

        4.司馬相如作《封禪文》。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后悉取其書;若不然,后失之矣?!顾彝?,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duì)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shí)時(shí)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shí),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溥z札書言封禪事,奏所忠。忠奏其書,天子異之。其書曰”云云。按相如死于明年,此文為其“未死”時(shí)作,故系本年。

        5.劉德約生于本年。

        《漢書·楚元王傳》:“辟強(qiáng)子德……德字路叔?!焙筝d昭帝始元二年(前85)劉德三十余。以五計(jì)余,劉德當(dāng)時(shí)三十五,則生于本年。

        元狩五年癸亥,前118

        劉徹三十九歲,董仲舒七十四歲,劉嫖七十三歲,司馬相如六十二歲,朱買臣五十八歲,劉辟強(qiáng)四十七歲,平陽公主四十五歲,東方朔四十四歲,卓文君四十三歲,枚皋四十二歲,夏侯勝三十歲,司馬遷二十八歲,蘇武二十七歲,韋賢二十六歲,終軍二十三歲,霍去病二十三歲,趙充國二十歲,劉據(jù)十一歲,貢禹七歲,韋玄成三歲,劉德二歲

        1.武帝病鼎湖甚。

        《史記·封禪書》:“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醫(yī)無所不致,不愈。游水發(fā)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問神君。神君言曰:‘天子無憂病。病少愈,強(qiáng)與我會(huì)甘泉?!谑遣∮炱?,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壽宮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畫法’。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無絕殊者,而天子心獨(dú)喜。其事秘,世莫知也?!毕挛难浴捌浜笕辍涿髂辍痹圃?,敘封周后為周子南君和封欒大為樂通侯事,均在元鼎四年,由之上推四年,則武帝病鼎湖在本年。按《漢書·酷吏傳》:“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上怒曰:‘(義)縱以我為不行此道乎?’銜之。”義縱后因此獲罪棄市。

        2.司馬相如去世。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后悉取其書;若不然,后失之矣?!顾彝?,而相如已死……司馬相如既卒五歲,天子始祭后土。八年而遂先禮中岳,封于太山,至梁父禪肅然?!奔庑鞆V曰:“元狩五年也。”按元鼎四年(前113)立后土祠,在元狩五年后五年;元封元年(前110)封泰山,在其后八年。

        司馬相如作品:《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他所著,若《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草木書》篇不采,采其尤著公卿者云?!薄稘h書·藝文志》小學(xué)家:“《凡將》一篇?!北咀ⅲ骸八抉R相如作?!庇蛛s家:“《荊軻論》五篇?!北咀ⅲ骸拜V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庇仲x家:“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薄端鍟そ?jīng)籍志》四:“漢孝文園令《司馬相如集》一卷?!薄度珴h文》輯入十五篇,十一篇已編年,余四篇待考,它們是:《梨賦》、《魚俎賦》、《報(bào)卓文君書》、《凡將篇》?!稘h詩》輯入三首,已編年。又有《荊軻贊》、《釣竿詩》及《樂歌》?!段恼戮壠稹罚骸八抉R相如《荊軻贊》?!笨赡転椤稘h志》所言《荊軻論》五篇之一?!豆沤褡ⅰ肪碇校骸啊夺灨汀?,伯常子妻所作也。伯常子避仇河濱,為漁父,其妻思之,每至河側(cè),作《釣竿》之歌。后司馬相如作《釣竿》之詩,今傳為古曲也。”《樂府古題要解》卷一:“右舊說有伯常子避仇河濱為漁者,其妻思之,而為《釣竿歌》,每至河側(cè),輒歌之。后司馬相如作《釣竿詩》,遂傳以為樂曲?!薄赌戏讲菽緺睢肪砩希骸八抉R相如《樂歌》曰:‘太尊蔗漿折朝酲’,是其義也。”

        3.卓文君作《司馬相如誄》。

        《西京雜記》卷二:“長卿素有消渴疾,及還成都,悅文君之色,遂以發(fā)痼疾。乃作《美人賦》,欲以自刺,而終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為誄,傳于世?!贝撕笞课木聼o考。

        卓文君作品:《全漢文》輯入一篇,已編年。又有《白頭吟》詩?!段骶╇s記》卷三:“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薄稑犯蓬}要解》卷上:“右古詞‘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又云‘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始言良人有兩意,故來與之相決絕,次言別于溝水之上,敘其本情,終言男兒當(dāng)重意氣,何用于錢刀也。一說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按《玉臺(tái)新詠》題為《皚如山上雪》,斷入古詩,不題卓文君作。

        4.霍去病射殺李敢。

        《史記·李將軍列傳》:“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zhàn),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shí)方貴幸,上諱云鹿觸殺之?!卑蠢顝V自殺于元狩四年,霍去病卒于元狩六年,故系李敢事于居中的五年。

        5.董仲舒作《論御匈奴》。

        《漢書·匈奴傳》:“仲舒親見四世之事,猶復(fù)欲守舊文,頗增其約。以為”云云。又:“初,漢兩將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物故者亦萬數(shù),漢馬死者十余萬匹。匈奴雖病,遠(yuǎn)去,而漢馬亦少,無以復(fù)往。單于用趙信計(jì),遣使好辭請(qǐng)和親……漢方復(fù)收士馬,會(huì)票騎將軍去病死,于是漢久不北擊胡?!卑础段涞奂o(jì)》,兩將大出圍單于在元狩四年,復(fù)收馬匹在五年,霍去病去世在六年,則匈奴請(qǐng)和親當(dāng)在元狩五年,仲舒議或在其時(shí)。《西漢年紀(jì)》系于四年。

        6.終軍作《自請(qǐng)使匈奴》,拜諫大夫。

        《漢書·終軍傳》:“當(dāng)發(fā)使匈奴,軍自請(qǐng)?jiān)弧t問畫吉兇之狀,上奇軍對(duì),擢為諫大夫?!卑窜娚蠒醒约啊暗昧兴扌l(wèi),食祿五年”。從終軍元狩元年(前122)上書拜為謁者,至此五年。

        7.鹽鐵實(shí)行專賣。

        《漢書·食貨志》:“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奸詐,乃更請(qǐng)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質(zhì),令不可得摩取鋊。大農(nóng)上鹽鐵丞孔僅、咸陽言……使僅、咸陽乘傳舉行天下鹽鐵,作官府,除故鹽鐵家富者為吏。吏益多賈人矣……孔僅使天下鑄作器,三年中至大司農(nóng),列于九卿?!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元鼎二年(前115):“大農(nóng)令孔僅?!睆脑Χ甑奖灸?,是為三年。《漢書·武帝紀(jì)》本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p>

        元狩六年甲子,前117

        劉徹四十歲,董仲舒七十五歲,劉嫖七十四歲,朱買臣五十九歲,劉辟強(qiáng)四十八歲,平陽公主四十六歲,東方朔四十五歲,枚皋四十三歲,夏侯勝三十一歲,司馬遷二十九歲,蘇武二十八歲,韋賢二十七歲,終軍二十四歲,霍去病二十四歲,趙充國二十一歲,劉據(jù)十二歲,貢禹八歲,韋玄成四歲,劉德三歲

        1.武帝作六詔:《遣博士褚大等循行天下詔》、《詔封皇子制》、《封皇子制》、《策封齊王閎》、《策封燕王旦》、《策封廣陵王胥》。

        前一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后五詔見《史記·三王世家》:“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云云,是為《請(qǐng)立皇子為諸侯王疏》?!叭乱液ィ烦脊馐厣袝钭辔囱雽m。制曰:‘下御史?!耆挛焐晁罚液?,御史臣光,守尚書令丞非,下御史書到,言……制曰”云云,是為《詔封皇子制》。“三月丙子,奏未央宮……制曰”云云,“四月戊寅,奏未央宮……四月癸未,奏未央宮,留中不下……制曰:‘可?!脑卤辏辔囱雽m……制曰”云云,是為《封皇子制》?!熬S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閎為齊王。曰”云云,是為《策封齊王閎》?!熬S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旦為燕王。曰”云云,是為《策封燕王旦》?!熬S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胥為廣陵王。曰”云云,是為《策封廣陵王胥》?!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夏四月乙巳,廟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初作誥?!?/p>

        2.劉旦立為燕王。

        見上。

        3.劉胥立為廣陵王。

        見上。

        4.霍去病作《請(qǐng)立皇子為諸侯王疏》,去世。

        見上。又《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fā)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秋九月,大司馬驃騎將軍去病薨。”

        霍去病作品:《全漢文》輯入一篇,已編年?!稘h詩》輯入一篇,已編年。

        5.館陶公主劉嫖喪董偃。

        《漢書·東方朔傳》:東方朔諫武帝宴董偃于宣室,“董君之寵由是日衰,至年三十而終”。按元光元年(前129)嫖寡居,幸董偃,時(shí)偃年十八,至此年三十而終。此后劉嫖事不可考。

        6.董仲舒作《又言限民名田》。

        《漢書·食貨志》:“(董仲舒)又言:‘古者稅民不過什一……至秦則不然……漢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鹽鐵皆歸于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按文中言請(qǐng)歸鹽鐵于民,而孔僅作鹽鐵始于元狩五年,專殺之威當(dāng)指本年直指夏蘭之屬,故系此文于此。荀悅《漢紀(jì)》次此文于元狩四年,不確?!肚貪h文學(xué)編年史》系此文于元封元年,太晚。

        7.腹非之法起。

        《漢書·食貨志》:“自造白金五銖錢后五歲,而赦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shù)十萬人。其不發(fā)覺相殺者,不可勝計(jì)。赦自出者百余萬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犯法者眾,吏不能盡誅,于是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行郡國,舉并兼之徒守相為利者。而御史大夫張湯方貴用事,減宣、杜周等為中丞,義縱、尹齊、王溫舒等用急刻為九卿,直指夏蘭之屬始出。而大農(nóng)顏異誅矣……湯奏當(dāng)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論死。自是后有腹非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元狩四年(前119):“大農(nóng)令顏異,二年坐腹非誅。”至本年適為二年。

        元鼎元年乙丑,前116

        劉徹四十一歲,董仲舒七十六歲,朱買臣六十歲,劉辟強(qiáng)四十九歲,平陽公主四十七歲,東方朔四十六歲,枚皋四十四歲,夏侯勝三十二歲,司馬遷三十歲,蘇武二十九歲,韋賢二十八歲,終軍二十五歲,趙充國二十二歲,劉據(jù)十三歲,貢禹九歲,韋玄成五歲,劉德四歲

        1.吾丘壽王賀上得漢鼎。

        《漢書·吾丘壽王傳》:“及汾陰得寶鼎,武帝嘉之,薦見宗廟,藏于甘泉宮。群臣皆上壽賀曰:‘陛下得周鼎。’壽王獨(dú)曰非周鼎。上聞之,召而問之,曰:‘今朕得周鼎,群臣皆以為然,壽王獨(dú)以為非,何也?有說則可,無說則死?!瘔弁鯇?duì)曰:‘臣安敢無說……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之所以興漢,乃漢寶,非周寶也?!显唬骸啤!撼冀苑Q萬歲。是日,賜壽王黃金十斤?!卑础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得鼎汾水上?!睋?jù)此,壽王之賀在今年。按《鼎錄》卷二:“元鼎元年汾陰得寶鼎,即吾丘壽王所識(shí)之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雜金銀銅錫為之。四面蛟龍,兩耳能鳴。三足,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紀(jì)靈圖未然之狀。其文曰:‘壽考天地,百祥臻侍,山伏其靈,海伏其異。’此銘在底,下又別有銘。或浮或沉,皆古文復(fù)篆。此上古之鑄造也??傆芯琶??!?/p>

        2.終軍作《奉詔詰徐偃矯制狀》。

        《漢書·終軍傳》:“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風(fēng)俗。偃矯制,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還,奏事,徙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湯以致其法,不能詘其義。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曰”云云?!白嗫?。上善其詰,有詔示御史大夫?!卑础稘h書·武帝紀(jì)》元狩六年六月詔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循行天下,存問鰥寡廢疾,無以自振業(yè)者貸與之?!辈┦看笈c徐偃等出使在去年,歸而受詰則在今年。

        元鼎二年丙寅,前115

        劉徹四十二歲,董仲舒七十七歲,朱買臣六十一歲,劉辟強(qiáng)五十歲,平陽公主四十八歲,東方朔四十七歲,枚皋四十五歲,夏侯勝三十三歲,司馬遷三十一歲,蘇武三十歲,韋賢二十九歲,終軍二十六歲,趙充國二十三歲,劉據(jù)十四歲,貢禹十歲,韋玄成六歲,劉德五歲

        1.武帝作《遣博士循行振饑詔》、《振流民詔》;建柏梁臺(tái),作《柏梁詩》。

        《遣博士循行振饑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墩窳髅裨t》見《史記·平準(zhǔn)書》:“是時(shí)山東被河災(zāi),及歲不登數(shù)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憐之,詔曰”云云?!扒彩构谏w相屬于道,護(hù)之,下巴蜀粟以振之?!眱?nèi)容與《遣博士循行振饑詔》內(nèi)容相近,故系此。

        又《武帝紀(jì)》本年:“春,起柏梁臺(tái)。”《漢武故事》:“又起柏梁臺(tái),高二十丈,悉以香柏,香聞數(shù)十里,以處神君。神君者,長陵女子也,死而有靈?!卑础度o黃圖》卷五:“柏梁臺(tái),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臺(tái)在長安城中北闕內(nèi)。《三輔舊事》云:‘以香柏為梁也,帝嘗置酒其上,詔群臣和詩,能七言詩者乃得上。太初中臺(tái)災(zāi)?!薄端囄念惥邸肪砦迨骸皾h孝武皇帝元封三年作柏梁臺(tái)。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实墼唬骸赵滦浅胶退臅r(shí)?!和踉唬骸夞{駟馬從梁來?!瓥|方朔曰:‘迫窘詰屈幾窮哉。’”此言元封三年,然柏梁臺(tái)實(shí)起于元鼎二年,故從《三輔黃圖》。后人頗疑《柏梁詩》偽,然古文獻(xiàn)多有記載?!段恼戮壠稹罚骸皾h武帝《柏梁殿聯(lián)句》。”《世說新語·排調(diào)》劉孝標(biāo)注:“《東方朔傳》曰:‘漢武帝在柏梁臺(tái)上,使群臣作七言詩?!哐栽娮源耸家病!薄段男牡颀垺っ髟姟罚骸靶⑽鋹畚?,柏梁列韻,嚴(yán)馬之徒,屬辭無方?!薄稑犯蓬}要解》卷下:“右起漢武帝柏梁宴作,人為一句,連以成文,本七言詩,詩有七言始于此也。”

        2.東方朔作《柏梁詩》。

        見上。

        3.劉彭祖作《上書告張湯奸狀》。

        《漢書·張湯傳》:張湯有所愛史魯謁居,“謁居病臥閭里主人,湯自往視病,為謁居摩足。趙國以冶鑄為業(yè),王數(shù)訟鐵官事,湯常排趙王。趙王求湯陰事。謁居嘗案趙王,趙王怨之,并上書告:‘湯大臣也,史謁居有病,湯至為摩足,疑與為大奸?!睆垳掳l(fā),實(shí)始于此。隨后朱買臣等繼之,武帝乃誅張湯,事在本年,故系于此。

        4.朱買臣被誅。

        《漢書·朱買臣傳》:“始買臣與嚴(yán)助俱侍中,貴用事,湯尚為小吏,趨走買臣等前。后湯以廷尉治淮南獄,排陷嚴(yán)助,買臣怨湯。及買臣為長史,湯數(shù)行丞相事,知買臣素貴,故陵折之。買臣見湯,坐床上弗為禮。買臣深怨,常欲死之。后遂告湯陰事,湯自殺,上亦誅買臣?!卑础稘h書·張湯傳》:“始,長史朱買臣素怨湯,語在其傳。王朝,齊人,以術(shù)至右內(nèi)史。邊通學(xué)短長,剛暴人也,官至濟(jì)南相。故皆居湯右,已而失官,守長史,詘體于湯。湯數(shù)行丞相事,知此三長史素貴,常陵折之,故三長史合謀曰……(湯)遂自殺。湯死,家產(chǎn)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它贏。昆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何厚葬為!’載以牛車,有棺而無槨。上聞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吮M按誅三長史?!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張湯有罪,自殺。”

        朱買臣作品:《漢書·藝文志》賦家:“朱買臣賦三篇。”

        5.吾丘壽王被誅。

        《漢書·吾丘壽王傳》載其賀武帝得漢鼎之后言:“后坐事誅?!眽弁踝问卤徽D,史無明言,頗疑與張湯之死有關(guān)。武帝一怒而按誅三長史,但凡與致張湯之死有關(guān)的人必遭重罪。按張湯案實(shí)始于趙王劉彭祖之告。趙王不在京,而能知湯陰事,必得之于在京者。謹(jǐn)按壽王為趙人,元朔四年入為光祿大夫侍中,一直到元鼎元年賀上得漢鼎之后(前125—前116)。而嚴(yán)助也為侍中,元狩元年(前122)被誅;朱買臣從元朔三年到六年(前126—前123)之間為中大夫:可見三人曾同為侍中,關(guān)系應(yīng)該不錯(cuò)。后張湯因劉安謀反請(qǐng)誅嚴(yán)助,而朱買臣又為湯長史,因此對(duì)張湯不滿的壽王極有可能知道張湯陰事并提供給趙王。武帝不能法辦趙王,必然更加遷怒于告密者,壽王可能因此與朱買臣等一起被誅。

        吾丘壽王作品:《漢書·藝文志》儒家:“吾丘壽王六篇。”又賦家:“吾丘壽王賦十五篇?!薄端鍟そ?jīng)籍志》四:“梁有漢光祿大夫《吾丘壽王集》二卷,亡?!薄度珴h文》輯入三篇,兩篇已編年,《失題》一篇待考。

        6.張騫作《請(qǐng)招烏孫居渾邪故地》、《諭指烏孫》,拜為大行。

        《史記·大宛列傳》:“是后天子數(shù)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言曰”云云,是為《請(qǐng)招烏孫居渾邪故地》。“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shù),赍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多持節(jié)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國。騫既至烏孫,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于禮,騫大慚,知蠻夷貪,乃曰:‘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ツ鸢葙n,其他如故。騫諭使指曰”云云,是為《諭指烏孫》?!膀q還到,拜為大行,列于九卿?!卑础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中郎將張騫為大行令?!眲t張騫文作于本年還為大行令之前。

        7.董仲舒去世。

        《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澳昀?,以壽終于家?!薄稘h書·食貨志》:“仲舒死后,功費(fèi)愈甚,天下虛耗,人復(fù)相食?!敝偈嬖魅辏ㄇ?20)說上種宿麥關(guān)中之后,人復(fù)相食的記載首見于元鼎三年,則仲舒之死當(dāng)在其前。姑定于其前一年的元鼎二年。

        董仲舒作品:《董仲舒?zhèn)鳌罚骸爸偈嫠?,皆明?jīng)術(shù)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復(fù)數(shù)十篇,十余萬言,皆傳于后世。掇其切當(dāng)世施朝廷者著于篇?!薄稘h書·藝文志》春秋家:“《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庇秩寮遥骸岸偈姘俣!薄端鍟そ?jīng)籍志》一:“《春秋繁露》十七卷,漢膠西相董仲舒撰。”“《春秋決事》十卷,董仲舒撰?!庇炙模骸皾h膠西相《董仲舒集》二卷?!北咀ⅲ骸傲憾怼!薄度珴h文》輯入十八篇,十二篇已編年,另六篇待考,它們是:《七言琴歌》、《請(qǐng)雨書》、《山川頌》、《救日食?!?、《請(qǐng)雨祝》、《李少君家書》。加上嚴(yán)氏失輯的《元光五年舉賢良對(duì)策》,實(shí)際編年十三篇。

        元鼎三年丁卯,前114

        劉徹四十三歲,劉辟強(qiáng)五十一歲,平陽公主四十九歲,東方朔四十八歲,枚皋四十六歲,夏侯勝三十四歲,司馬遷三十二歲,蘇武三十一歲,韋賢三十歲,終軍二十七歲,趙充國二十四歲,劉據(jù)十五歲,貢禹十一歲,韋玄成七歲,劉德六歲

        1.武帝作《封常山王二子詔》。

        《史記·五宗世家》:常山憲王劉舜之子劉勃,“勃王數(shù)月,遷于房陵,國絕。月余,天子為最親,乃詔有司曰”云云?!稘h書·諸侯王表》常山憲王舜:“元鼎三年,王勃嗣,坐憲王喪服奸,廢徙房陵?!薄度珴h文》入元鼎五年,誤。

        2.兒寬有重罪系,被貰。

        《漢書·劉向傳》載劉向上變事言:“孝武帝時(shí),兒寬有重罪系,按道侯韓說諫曰:‘前吾丘壽王死,陛下至今恨之;今殺寬,后將復(fù)大恨矣!’上感其言,遂貰寬,復(fù)用之,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未有及寬者也?!眱簩捲λ哪辏ㄇ?13)為左內(nèi)史,元封元年(前110)為御史大夫,任內(nèi)均無中廢事,則其下獄必在明年任左內(nèi)史前,而在前年吾丘壽王被誅之后,故系寬犯重罪被貰事于本年。

        元鼎四年戊辰,前113

        劉徹四十四歲,劉辟強(qiáng)五十二歲,平陽公主五十歲,東方朔四十九歲,枚皋四十七歲,夏侯勝三十五歲,司馬遷三十三歲,蘇武三十二歲,韋賢三十一歲,終軍二十八歲,趙充國二十五歲,劉據(jù)十六歲,貢禹十二歲,韋玄成八歲,劉德七歲

        1.武帝作《封周子南君詔》、《封欒大為樂通侯詔》、《得寶鼎》三詔,又作《寶鼎》(《景星》)、《天馬之歌》、《帝臨》、《華燁燁》、《秋風(fēng)辭》五詩。

        《封周子南君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又:“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陰脽上。禮畢,行幸滎陽……夏,封方士欒大為樂通侯,位上將軍。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秋,馬生渥洼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薄稘h書·郊祀志》:“是時(shí),上方憂河決而黃金不就,乃拜大為五利將軍。居月余,得四印;得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制詔御史”云云,是為《封欒大為樂通侯詔》。又:汾陰寶鼎迎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尊寶鼎,天子曰”云云,是為《得寶鼎》。

        《漢書·禮樂志》:“景星顯見……《景星》十二。元鼎五年得鼎汾陰作?!薄稘h書補(bǔ)注》:“《武紀(jì)》得鼎在四年,五當(dāng)作四。”《禮樂志》又載《帝臨》:“……清和六合,制數(shù)以五。海內(nèi)安寧,興文偃武。后土富媼,昭明三光。穆穆優(yōu)游,嘉服上黃?!兜叟R》二?!睆堦淘唬骸按撕笸林枰?,土數(shù)五?!薄稘h書補(bǔ)注》引王念孫曰:“此即《月令》所云‘其神后土,其數(shù)五’,張以為祭后土之歌,是也?!薄抖Y樂志》又載《華燁燁》:“……沛施祐,汾之阿,揚(yáng)金光,橫泰河,莽若云,增陽波。偏臚歡,騰天歌?!度A燁燁》十五?!薄稘h書補(bǔ)注》:“此禮后土祠畢,濟(jì)汾河作?!?/p>

        《秋風(fēng)辭》見《文選》卷四十五:“上行幸河?xùn)|,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fēng)辭》曰”云云。《漢書·郊祀志》:“其夏六月,汾陰巫錦為民祠魏睢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鼎大異于眾鼎,文鏤無款識(shí),怪之,言吏。吏告河?xùn)|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驗(yàn)問巫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上行,薦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先生按:“得鼎既在六月中,并經(jīng)遣使驗(yàn)問,則帝之河?xùn)|當(dāng)值秋時(shí)?!肚镲L(fēng)辭》其即此行之作乎?”甚是,可從?!段鳚h年紀(jì)》入天漢元年,不確。

        2.皇太子劉據(jù)納史良娣。

        《漢書·武五子傳》劉據(jù):“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穀梁》。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多以異端進(jìn)者。元鼎四年,納史良娣,產(chǎn)子男進(jìn),號(hào)曰史皇孫。”

        3.中山王劉勝去世。

        《史記·五宗世家》:“勝為人樂酒好內(nèi),有子枝屬百二十余人……立四十二年卒?!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春二月,中山王勝薨?!薄稘h書·景十三王傳》:“四十三年薨。”從景帝三年(前154)初王到本年,實(shí)為四十二年。

        劉勝作品:《漢書·藝文志》:“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儒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詩四篇?!薄度珴h文》輯入兩篇,一篇編年,另一篇《文木賦》待考。

        4.兒寬遷左內(nèi)史。

        《漢書·兒寬傳》:“擢為中大夫,遷左內(nèi)史?!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中大夫兒寬為左內(nèi)史,三年遷?!?/p>

        5.終軍作《自請(qǐng)使南越》。

        《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nèi)諸侯。軍自請(qǐng):‘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娝焱f越王,越王聽許,請(qǐng)舉國內(nèi)屬。天子大說,賜南越大臣印綬,一用漢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鎮(zhèn)撫之。”《漢書·南越傳》:“元鼎四年,漢使安國少季諭王、王太后入朝,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諸使者皆留鎮(zhèn)撫之?!?/p>

        6.司馬談作《祠后土議》。

        《史記·孝武本紀(jì)》:“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毋祀,則禮不答也?!兴九c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云云?!坝谑翘熳铀鞏|,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薄稘h書·郊祀志》則明言太史公為司馬談。

        7.張騫去世。

        《史記·大宛列傳》言其列于九卿后:“歲余,卒。”《漢書·百官公卿表》言其元鼎二年(前115)為大行令后,“三年卒?!敝帘灸隇槿辍?/p>

        張騫作品:《全漢文》輯入四篇,已編年。又有《出關(guān)志》。《古今注》卷下:“酒杯藤……張騫出大宛得之,事出張騫《出關(guān)志》?!卑础端鍟そ?jīng)籍志》二:“張騫《出關(guān)志》一卷。”又引進(jìn)胡樂。《古今注》卷中:“《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二曲?!睆堯q影響甚巨?!妒酚洝ご笸鹆袀鳌诽饭裕骸啊队肀炯o(jì)》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也,窮河源,惡睹本紀(jì)所謂昆侖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jì)》、《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币虼藦堯q鑿孔西域之于中國,猶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之于歐洲。

        元鼎五年己巳,前112

        劉徹四十五歲,劉辟強(qiáng)五十三歲,平陽公主五十一歲,東方朔五十歲,枚皋四十八歲,夏侯勝三十六歲,司馬遷三十四歲,蘇武三十三歲,韋賢三十二歲,終軍二十九歲,趙充國二十六歲,劉據(jù)十七歲,貢禹十三歲,韋玄成九歲,劉德八歲

        1.武帝作五詔:《郊祠泰畤詔》、《以石慶為丞相詔》、《賜卜式爵詔》、《封韓千秋子等》、《征南粵詔》。

        《郊祠泰畤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兑允瘧c為丞相詔》見《漢書·石慶傳》:“元鼎五年,丞相趙周坐酎金免,制詔御史”云云?!顿n卜式爵詔》見《漢書·卜式傳》:會(huì)呂嘉反,卜式上書請(qǐng)擊南越,“上賢之,下詔曰”云云?!斗忭n千秋子等》見《漢書·南粵傳》:南越呂嘉反,盡殺漢使者,擊滅韓千秋軍,“于是天子曰”云云?!澳松馓煜?,曰”云云,是為《征南粵詔》?!稘h書·景武昭宣先成功臣表》成安侯韓延年:“父千秋以校尉擊南越死事,子侯……(元鼎五年)三月壬午封?!卑础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呂嘉反,殺漢使者及其王、王太后。”

        2.司馬談作《議立泰畤壇》(嚴(yán)題《議立太畤壇》)。

        《史記·孝武本紀(jì)》本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云云?!稘h書·郊祀志》則以“太史令談”代“太史公”。《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天子親郊見,朝日夕月?!?/p>

        3.有司作《惟泰元》、《天地》。

        《漢書·禮樂志》載《惟泰元》:“惟泰元尊,媼神蕃禧,經(jīng)緯天地,作成四時(shí)……”師古曰:“祠太一也。”《漢書補(bǔ)注》引吳仁杰《兩漢刊誤補(bǔ)遺》說:“泰元者,泰一也。泰一與天地并,而非天也?!吨尽份d天子‘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薄抖Y樂志》又載《天地》:“天地并況,惟予有慕,爰熙紫壇,思求厥路。恭承禋祀,蘊(yùn)豫為紛,黼繡周張,承神至尊。千童羅舞成八溢,合好效歡虞泰一……”按泰畤立于本年,故系于此。

        4.郎中司馬遷從上西至空同。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隴,登空同,西臨祖厲河而還?!薄短饭心昕悸浴罚骸鞍浮段宓郾炯o(jì)》:‘余嘗至空同?!髦量胀?dāng)是是歲十月扈從時(shí)事?!?/p>

        5.東方朔言欒大無狀。

        《史記·孝武本紀(jì)》:“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隨驗(yàn),實(shí)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闭x引《漢武故事》云:“東方朔言欒大無狀,上發(fā)怒,乃斬之。”按五利將軍即欒大。

        6.終軍死于南越。

        《漢書·終軍傳》:“越相呂嘉不欲內(nèi)屬,發(fā)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語在《南越傳》。軍死時(shí)年二十余,故世謂之‘終童’。”《漢書·南越傳》:“王之上書,(呂嘉)數(shù)諫止王,王不聽。有畔心,數(shù)稱病不見漢使者……乃與其弟將卒攻殺太后、王,盡殺漢使者。”

        終軍作品:《漢書·藝文志》儒家:“終軍八篇?!薄度珴h文》輯入四篇,已編年。

        元鼎六年庚午,前111

        劉徹四十六歲,劉辟強(qiáng)五十四歲,平陽公主五十二歲,東方朔五十一歲,枚皋四十九歲,夏侯勝三十七歲,司馬遷三十五歲,蘇武三十四歲,韋賢三十三歲,趙充國二十七歲,劉據(jù)十八歲,貢禹十四歲,韋玄成十歲,劉德九歲

        1.武帝作《減內(nèi)史稻田租挈詔》、《敕責(zé)楊仆書》、《議郊祀樂》。

        《減內(nèi)史稻田租挈詔》見《漢書·溝洫志》:“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歲,而兒寬為左內(nèi)史,奏請(qǐng)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傍高卬之田。上曰”云云。《敕責(zé)楊仆書》見《漢書·楊仆傳》:“南越反,(楊仆)拜為樓船將軍,有功,封將梁侯。東越反,上欲復(fù)使將,為其伐前勞,以書敕責(zé)之曰”云云。“仆惶恐,對(duì)曰:‘愿盡死贖罪!’與王溫舒俱破東越?!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秋,東越王余善反,攻殺漢將吏。遣橫海將軍韓說、中尉王溫舒出會(huì)稽,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擊之?!薄蹲h郊祀樂》見《漢書·郊祀志》(詳后樂府條)。

        2.樂府乃立。

        《漢書·郊祀志》:“其春,既滅南越,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是為《議郊祀樂》?!肮湓唬骸耪哽籼斓亟杂袠罚耢罂傻枚Y。’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谑侨显?,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起?!卑础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行東,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xiāng),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遂定越地。”

        《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數(shù)百人皆肅然動(dòng)心焉?!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yī)六令丞……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yǎng),有六丞。屬官有……導(dǎo)官、樂府、若盧?!睅煿旁唬骸按笏巨r(nóng)供軍國之用,少府以養(yǎng)天子也。”樂府屬少府,是供皇帝私人娛樂的音樂機(jī)構(gòu),可以隨皇帝個(gè)人的興趣愛好而不斷變化充實(shí)?!稘h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fēng),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fēng)俗,知薄厚云?!碧珮妨顚偬?,主宗廟樂,雖然地位很高,但卻日益僵化萎縮?!稘h書·禮樂志》:“漢興,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紀(jì)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房中樂》)名曰《安世樂》?!碧珮妨钫乒艿摹斗恐袠贰?,尚須求助于樂府;新郊祀需要的新樂,自然也不能在太樂那里獲得,而只能求諸樂府。因此武帝“立樂府”,就是將宗教祭祀音樂立于樂府這種俗樂機(jī)關(guān),不再由太樂那種雅樂機(jī)關(guān)負(fù)責(zé)了。

        3.李延年作新聲為侍中,又作《歌》。

        《漢書·佞幸傳》:“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刑,給事狗監(jiān)中。女弟得幸于上,號(hào)李夫人,列《外戚傳》。延年善歌,為新變聲。是時(shí)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薄妒酚洝へ伊袀鳌罚骸把幽曜ǜ?,給事狗中。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說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延年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詩?!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太初元年更名……永巷為掖廷?!眲t李夫人入宮的上限在此年?!稘h書·外戚傳》:“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jìn)。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wù)吣桓袆?dòng)。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dú)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shí)妙麗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為昌邑哀王。”

        4.李夫人入幸。

        見上?!稘h書補(bǔ)注》沈欽韓曰:“《西京雜記》: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后宮人搔頭皆用玉,玉價(jià)倍貴焉?!?/p>

        5.左內(nèi)史兒寬課最,請(qǐng)開六輔渠,作《議封禪對(duì)》。

        《漢書·兒寬傳》:“寬既治民,勸農(nóng)業(yè),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wù)在于得人心;擇用仁厚士,推情與下,不求聲名,吏民大信愛之。寬表奏開六輔渠,定水令以廣溉田。收租稅,時(shí)裁闊狹,與民相假貸,以故租多不入。后有軍發(fā),左內(nèi)史以負(fù)租課殿,當(dāng)免。民聞當(dāng)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車,小家擔(dān)負(fù),繦屬不絕,課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寬。及議欲放古巡狩封禪之事,諸儒對(duì)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馬相如病死,有遺書,頌功德,言符瑞,足以封泰山。上奇其書,以問寬,寬對(duì)曰”云云,“上然之,乃自制儀,采儒術(shù)以文焉?!薄稘h書·溝洫志》:“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歲,而兒寬為左內(nèi)史,奏請(qǐng)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傍高卬之田?!薄稘h書·藝文志》禮家:“《封禪議對(duì)》十九篇。”本注:“武帝時(shí)也。”《秦漢文學(xué)編年史》認(rèn)為是兒寬等人之作。

        6.司馬遷奉使西南。

        《史記·太史公自序》:“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bào)命。”集解徐廣曰:“元鼎六年,平西南夷,以為五郡。”《漢書·武帝紀(jì)》:元鼎六年平西南夷之后,“馳義侯遣兵未及下,上便令征西南夷,平之……定西南夷,以為武都、牂牁、越嶲、沈黎、文山郡?!睋?jù)此,司馬遷出使在本年定西南夷之后。

        7.南越七郡假鼓吹。

        《樂府詩集》卷十六引《晉中興書》曰:“漢武帝時(shí),南越加置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郁林、蒼梧七郡,皆假鼓吹?!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p>

        8.侯調(diào)作坎侯。

        《風(fēng)俗通義·聲音》:“孝武皇帝賽南越,禱祠太乙、后土,始用樂人侯調(diào)依琴作坎坎之樂,言其坎坎應(yīng)節(jié)奏也,侯以姓冠章耳?;蛘f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獨(dú)坎侯耶,斯論是也?!薄端螘分尽罚骸翱蘸?,初名坎侯。漢武帝塞滅南越,祠太一后土用樂,令樂人侯暉依琴作坎侯,言其坎坎應(yīng)節(jié)奏也。侯者,因工人姓爾。后言空,音訛也。”

        元封元年辛未,前110

        劉徹四十七歲,劉辟強(qiáng)五十五歲,平陽公主五十三歲,東方朔五十二歲,枚皋五十歲,夏侯勝三十八歲,司馬遷三十六歲,蘇武三十五歲,韋賢三十四歲,趙充國二十八歲,劉據(jù)十九歲,貢禹十五歲,韋玄成十一歲,劉德十歲

        1.武帝作八詔:《巡邊詔》、《臨北河遣使者告單于》、《遷東越民詔》、《增太室祠詔》、《改元大赦詔》;《令諸侯治邸泰山下詔》、《泰山刻石文》、《與奉車子侯家詔》;又作《思奉車子侯歌》、《天門》。

        前五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其中《臨北河遣使者告單于》又見《漢書·匈奴傳》?!稘h書·郊祀志》:“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下詔改元為元封。語在《武紀(jì)》。又曰”云云,是為《令諸侯治邸泰山下詔》?!逗鬂h書志·祭祀》上:“元封元年,上以方士言作封禪器,以示群儒,多言不合古,于是罷諸儒不用。三月,上東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巔?!弊⒁讹L(fēng)俗通》曰:“石高二丈一尺,刻之曰”云云,是為《泰山刻石文》。《史記·封禪書》:“天子既已封泰山……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彼麟[:“《新論》云:‘武帝出璽印石,財(cái)有朕兆,子侯則沒印,帝畏惡,故殺之?!讹L(fēng)俗通》亦云然。顧胤按:《武帝集》帝與子侯家語云:‘道士皆言子侯得仙,不足悲?!苏f是也?!笔菫椤杜c奉車子侯家詔》。

        《思奉車子侯歌》見《云笈七讖》卷一百一十《洞仙傳》:“車子侯者,扶風(fēng)人也。漢武帝愛其清凈,稍遷其位至侍中。一朝語家云:‘我今補(bǔ)仙官,此春應(yīng)去。至夏中當(dāng)暫還,還少時(shí)復(fù)去。’如其言。武帝思之,乃作歌曰:‘嘉幽蘭兮延秀,蕈妖媱兮中溏。華斐斐兮麗景,風(fēng)徘徊兮流芳?;侍熨鉄o慧,至人逝兮仙鄉(xiāng)。天路遠(yuǎn)兮無期,不覺涕下兮沾裳。’”《天門》見《漢書·禮樂志》:“天門開,img9蕩蕩,穆并騁,以臨饗。光夜?fàn)T,德言著,靈浸鴻,長生豫……專精厲意逝九閡,紛云六幕浮大海?!薄稘h書補(bǔ)注》:“《郊祀志》:‘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所謂‘光夜?fàn)T’也。又云‘已封泰山,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上欣欣然,庶幾遇之,復(fù)東至海上望焉’。故末云‘專精厲意逝九闕,紛云六幕浮大?!??!?/p>

        2.兒寬拜御史大夫,作《封泰山還登明堂上壽》。

        《史記·儒林列傳》:“張湯死后六年,兒寬位至御史大夫。”集解徐廣曰:“元封元年?!薄稘h書·兒寬傳》:“(上)乃自制儀,采儒術(shù)以文焉。既成,將用事,拜寬為御史大夫,從東封泰山,還登明堂。寬上壽曰……制曰:‘敬舉君之觴?!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本年:“左內(nèi)史兒寬為御史大夫?!?/p>

        3.東方朔諫武帝勿浮海求仙,作《封泰山》。

        《資治通鑒》本年:“元封元年……上欲自浮海求蓬萊,群臣諫,莫能止。東方朔曰:‘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若其有道,不憂不得;若其無道,雖至蓬萊見仙人,亦無益也。臣愿陛下第還宮靜處以須之,仙人將自至?!夏酥??!薄稘h書·東方朔傳》言“朔之文辭……其余有《封泰山》”等。此文今不存。

        4.枚皋從行封泰山。

        《漢書·枚皋傳》:“從行至甘泉、雍、河?xùn)|,東巡狩,封泰山。”

        5.司馬談囑子作史,去世。

        《史記·太史公自序》:“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于河洛之間。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曰:‘……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qǐng)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p>

        司馬談作品:《全漢文》輯入三篇,已編年。

        6.司馬遷受命作史,扈從封禪。

        《太史公系年考略》:“史公見父后,復(fù)從封泰山,故《封禪書》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后復(fù)從帝海上自碣石至遼西。故《齊太公世家》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于海,又歷北邊九原歸于甘泉。故《蒙恬傳》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直道者,自九原抵云陽(即甘泉)之道,《秦始皇本紀(jì)》所謂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湮谷,直通之者也。父談之卒當(dāng)在是秋,或在史公扈駕之日矣?!卑础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春正月,行幸緱氏……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行自泰山,復(fù)東巡海上,至碣石。自遼西歷北邊九原,歸于甘泉?!?/p>

        7.虞初出使尋仙。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北咀ⅲ骸昂幽先?,武帝時(shí)以方士侍郎號(hào)黃車使者?!睉?yīng)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薄妒酚洝し舛U書》言武帝封禪后:“上遂東巡海上……上即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shù)?!睋?jù)此則虞初于元封元年作為黃車使者出使[6]

        元封二年壬申,前109

        劉徹四十八歲,劉辟強(qiáng)五十六歲,平陽公主五十四歲,東方朔五十三歲,枚皋五十一歲,夏侯勝三十九歲,司馬遷三十七歲,蘇武三十六歲,韋賢三十五歲,趙充國二十九歲,劉據(jù)二十歲,貢禹十六歲,韋玄成十二歲,劉德十一歲

        1.武帝作《產(chǎn)芝赦詔》、《尊祠靈星詔》、《使公孫遂往朝鮮》三詔;又作《瓠子歌》、《芝房之歌》(《齊房》)。

        《產(chǎn)芝赦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蹲痨綮`星詔》見《漢書·郊祀志》:“其明年,伐朝鮮。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shí)封則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詔”云云。《使公孫遂往朝鮮》見《漢書·朝鮮傳》:樓船將軍楊仆與左將軍荀彘不和,事久不決,“天子曰”云云。按《漢書·武帝紀(jì)》本年:“朝鮮王攻殺遼東都尉,乃募天下死罪擊朝鮮。”

        《史記·河渠書》:“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fù)薪置決河。是時(shí)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云云,是為《瓠子歌》?!坝谑亲淙?,筑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復(fù)禹舊跡,而梁、楚之地復(fù)寧,無水災(zāi)?!薄稘h書·禮樂志》:“《齊房》十三,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齊房作。”其辭曰:“齊房產(chǎn)草……”師古曰:“齊讀曰齋。其下并同?!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夏四月,還祠泰山。至瓠子,臨決河,命從臣將軍以下皆負(fù)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六月,詔曰:‘甘泉宮內(nèi)中產(chǎn)芝,九莖連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賜朕弘休。其赦天下,賜云陽都百戶牛酒?!鳌吨シ恐琛贰!薄稘h書·溝洫志》所載《瓠子之歌》文字與《史記》略有不同?!洱R房》即《芝房之歌》。

        2.司馬遷扈從塞河。

        《史記·河渠書》太史公曰:“余從負(fù)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薄短饭的昕悸浴罚骸笆饭葟娜浚瑒t亦從至緱氏、東萊、泰山矣?!?/p>

        3.枚皋從行塞河。

        《漢書·枚皋傳》:“從行……塞決河宣房……上有所感,輒使賦之。為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于皋。皋賦辭中自言為賦不如相如,又言為賦乃俳,見視如倡,自悔類倡也。故其賦有詆娸東方朔,又自詆娸?!贝撕竺陡奘聼o考。

        枚皋作品:《枚皋傳》:“其文骫骳,曲隨其事,皆得其意,頗詼笑,不甚閑靡。凡可讀者百二十篇,其尤嫚?wèi)虿豢勺x者尚數(shù)十篇?!薄端囄闹尽焚x家:“枚皋百二十篇?!?/p>

        元封三年癸酉,前108

        劉徹四十九歲,劉辟強(qiáng)五十七歲,平陽公主五十五歲,東方朔五十四歲,枚皋五十二歲,夏侯勝四十歲,司馬遷三十八歲,蘇武三十七歲,韋賢三十六歲,趙充國三十歲,劉據(jù)二十一歲,貢禹十七歲,韋玄成十三歲,劉德十二歲

        1.作角抵戲。

        《漢書·武帝紀(jì)》:“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nèi)皆觀。”文穎曰:“名此樂為角抵者,兩兩相當(dāng)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巴俞戲、魚龍曼延之屬也。漢后更名平樂觀?!薄稘h武故事》亦言:“未央庭中設(shè)角抵戲,享外國,三百里內(nèi)皆觀。角抵者,六國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廣之;漢興雖罷,然猶不都絕。至上復(fù)采用之,并四夷之樂,雜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觸者也。其云雨雷電,無異于真,畫地為川,聚石成山,倏忽變化,無所不為?!?/p>

        2.司馬遷為太史令,準(zhǔn)備寫作《史記》。

        《史記·太史公自序》:“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彼麟[《博物志》:“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庇炙麟[案:“石室、金匱皆國家藏書之處?!卑此抉R談卒于元封元年,至此三年。

        元封四年甲戌,前107

        劉徹五十歲,劉辟強(qiáng)五十八歲,平陽公主五十六歲,東方朔五十五歲,枚皋五十三歲,夏侯勝四十一歲,司馬遷三十九歲,蘇武三十八歲,韋賢三十七歲,趙充國三十一歲,劉據(jù)二十二歲,貢禹十八歲,韋玄成十四歲,劉德十三歲,蕭望之一歲

        1.武帝作《祠后土詔》、《報(bào)石慶》。

        《祠后土詔》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秷?bào)石慶》見《漢書·石慶傳》:“元封四年,關(guān)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shù)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qǐng)徙流民于邊以適之。上以為慶老謹(jǐn),不能與其議,乃賜丞相告歸,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議為請(qǐng)者。慶慚不任職,上書曰……上報(bào)曰”云云。

        2.司馬遷扈從過涿鹿。

        《史記·五帝本紀(jì)》:“(余嘗)北過涿鹿?!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冬十月……歷獨(dú)鹿,鳴澤,自代而還?!狈唬骸蔼?dú)鹿,山名也。鳴澤,澤名也。皆在涿郡遒縣北界也?!薄短饭的昕悸浴罚骸笆饭边^涿鹿,蓋是年扈蹕時(shí)所經(jīng)。”此從之。

        3.東方朔對(duì)武帝問。

        《漢書·東方朔傳》:“是時(shí)朝廷多賢材,上復(fù)問朔:‘方今公孫丞相、兒大夫、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馬相如、吾丘壽王、主父偃、朱買臣、嚴(yán)助、汲黯、膠倉、終軍、嚴(yán)安、徐樂、司馬遷之倫,皆辯知閎達(dá),溢于文辭,先生自視,何與比哉?’朔對(duì)曰:‘臣觀其臿齒牙,樹頰胲,吐唇吻,擢項(xiàng)頤,結(jié)股腳,連脽尻,遺蛇其跡,行步偊旅,臣朔雖不肖,尚兼此數(shù)子者?!分M(jìn)對(duì)贍辭,皆此類也?!薄稘h晉學(xué)術(shù)編年》卷二系此事于本年,曰:“東方朔對(duì)辭既稱引兒大夫,則至早必在兒寬為御史大夫之后,即在元封元年之后也。又言及夏侯始昌,始昌曾預(yù)言太初元年之柏梁臺(tái)災(zāi)日,武帝始得之之時(shí),當(dāng)在其前。則東方朔之稱引之,當(dāng)在是年左右,姑志之于此以俟考。”除去元封元年(前110)的上限與太初元年(前104)的下限,劉先生蓋取居中之年,可從。

        4.蕭望之出生。

        《漢書·蕭望之傳》:“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后載其自殺前嘆曰:“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茍求生活,不亦鄙乎!”年逾六十,則至少六十一。按望之自殺于元帝初元二年(前47),時(shí)年六十一,則生于本年。

        元封五年乙亥,前106

        劉徹五十一歲,劉辟強(qiáng)五十九歲,平陽公主五十七歲,東方朔五十六歲,枚皋五十四歲,夏侯勝四十二歲,司馬遷四十歲,蘇武三十九歲,韋賢三十八歲,趙充國三十二歲,劉據(jù)二十三歲,貢禹十九歲,韋玄成十五歲,劉德十四歲,蕭望之二歲

        1.武帝作《增封泰山詔》、《求賢詔》,又作《盛唐樅陽之歌》。

        見《武帝紀(jì)》本年。又:“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潛天柱山,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卑础肚筚t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fù)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2.司馬遷隨武帝南巡。

        《史記·河渠書》:“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薄妒酚洝ば⑽浔炯o(jì)》:“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號(hào)曰南岳。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瑯邪,并海上。”集解徐廣曰:“元封五年。”鄭鶴聲《司馬遷年譜》以為司馬遷登廬山,觀九江,當(dāng)在本年扈從時(shí)。

        3.平陽主寡居。(附周長孺)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大司馬大將軍青薨?!本嘣肺迥辏ㄇ?24)平陽主再嫁衛(wèi)青,已十九年矣。此后平陽主事無可考。

        平陽主府邸是一個(gè)樂舞人才備出的地方,衛(wèi)子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又有賦家周長孺?!稘h書·藝文志》賦家:“平陽公主舍人周長孺賦二篇?!?/p>

        4.初置部刺史,以六條問事。

        《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師古注引《漢官典職儀》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qiáng)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qiáng)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fēng)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qǐng)托所監(jiān)。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qiáng),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

        元封六年丙子,前105

        劉徹五十二歲,劉辟強(qiáng)六十歲,東方朔五十七歲,枚皋五十五歲,夏侯勝四十三歲,司馬遷四十一歲,蘇武四十歲,韋賢三十九歲,趙充國三十三歲,劉據(jù)二十四歲,貢禹二十歲,韋玄成十六歲,劉德十五歲,蕭望之三歲

        1.武帝作《禮首山祠后土詔》。

        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

        2.劉細(xì)君入烏孫,作《歌》。

        《漢書·西域傳》:“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xì)君為公主,以妻焉。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shù)百人,贈(zèng)送甚盛。烏孫昆莫以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shí)一再與昆莫會(huì),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悲愁,自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yuǎn)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熳勇劧鴳z之,間歲遣使者持帷帳錦繡給遺焉?!薄锻ㄨb》系此事于本年,此從之?!队衽_(tái)新詠》卷二石崇《王昭君辭》序:“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贝撕髣⒓?xì)君事不可考。

        劉細(xì)君作品:《漢詩》輯入一篇,已編年。

        3.上林作角抵戲。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夏,京師民觀角抵于上林平樂館?!痹俅巫鹘堑謶?,表明武帝開邊后文化娛樂的新變?!稘h書·西域傳》:“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其兼從西國,結(jié)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單于失援,由是遠(yuǎn)遁,而幕南無王庭。遭值文、景玄默,養(yǎng)民五世,天下殷富,財(cái)力有余,士馬強(qiáng)盛。故能睹犀布、玳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柯、越巂,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薄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于是廣開上林,穿昆明池,營千門萬戶之宮,立神明通天之臺(tái),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天子負(fù)黼依,襲翠被,馮玉幾,而處其中。設(shè)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p>

        太初元年丁丑,前104

        劉徹五十三歲,劉辟強(qiáng)六十一歲,東方朔五十八歲,枚皋五十六歲,夏侯勝四十四歲,司馬遷四十二歲,蘇武四十一歲,韋賢四十歲,趙充國三十四歲,劉據(jù)二十五歲,貢禹二十一歲,韋玄成十七歲,劉德十六歲,蕭望之四歲

        1.武帝作《李夫人歌》、《李夫人賦》與《落葉哀蟬賦》;又作《定禮儀詔》、《詔兒寬》、《定正朔改元太初詔》。

        《漢書·外戚傳》:李夫人去世后,“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shè)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其辭曰”云云,是為《李夫人歌》與《李夫人賦》?!妒斑z記》卷三:“漢武帝思懷往者李夫人,不可復(fù)得。時(shí)始穿昆靈之池,泛翔禽之舟。帝自造歌曲,使女伶歌之。時(shí)日已西傾,涼風(fēng)激水,女伶歌聲甚遒,因賦《落葉哀蟬》之曲曰:‘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寧!’帝聞唱?jiǎng)有模瑦瀽灢蛔灾С?,命龍膏之燈以照舟?nèi),悲不自止。”

        《史記·禮書》:“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yīng)辨至,乃采風(fēng)俗,定制作。上聞之,制詔御史曰”云云,是為《定禮儀詔》?!澳艘蕴踔恼?,易服色?!薄对t兒寬》、《定正朔改元太初詔》見《漢書·律歷志》(詳后兒寬條)。

        2.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

        《漢書·佞幸傳》:“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而李夫人產(chǎn)昌邑王,延年由是貴為協(xié)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而與上臥起,其愛幸埒韓嫣?!薄妒酚洝窌罚骸爸两裆霞次?,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xié)律都尉。通一經(jīng)之士不能獨(dú)知其辭,皆集會(huì)五經(jīng)家,相與共講習(xí)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薄稘h書·禮樂志》:“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卑词耪路且粫r(shí)之作,故《武帝紀(jì)》和《禮樂志》注明各自作年。

        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的具體時(shí)間,與協(xié)律之官的設(shè)立有關(guān)?!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shù)用五,定官名,協(xié)音律?!币才c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有關(guān)。《漢書·外戚傳》:“及(李)夫人卒,上以后禮葬焉。其后,上以夫人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卑础稘h書·李廣利傳》:“太初元年,以廣利為貳師將軍,發(fā)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shù)萬人以往,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hào)貳師將軍?!边@兩件事都在太初元年,故系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于此。

        3.李夫人去世。

        見上。又《漢書·外戚傳》:“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憐閔焉,圖畫其形于甘泉宮……及夫人卒,上以后禮葬焉?!崩罘蛉俗溆谄湫掷顝V利本年拜貳師將軍之前,則本年為李夫人去世的下限年。

        李夫人作品:《漢書·藝文志》:“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三篇?!?/p>

        4.《薤露》、《蒿里》分為二曲。

        《古今注》卷中:“《薤露》、《蒿里》,并喪歌也,出田橫門人……至孝武時(shí),李延年乃分為二曲?!掇丁匪屯豕F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挽歌?!?/p>

        5.柏梁臺(tái)災(zāi),作建章宮以壓之。

        《史記·孝武本紀(jì)》本年:“十一月乙酉,柏梁災(zāi)。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祠后土。臨渤海,將以望祠蓬萊之屬,冀至殊庭焉。上還,以柏梁災(zāi)故,朝受計(jì)甘泉……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zāi),復(fù)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余丈。其西則唐中,數(shù)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漸臺(tái)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臺(tái)、井干樓,度五十余丈,輦道相屬焉?!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十一月:“乙酉,柏梁臺(tái)災(zāi)?!薄岸拢鸾ㄕ聦m?!?/p>

        6.初行太初歷,改易官號(hào)。

        《漢書·律歷志》:“遂詔卿、遂、遷與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議造《漢歷》。乃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舉終以定朔晦分至,躔離弦望。乃以前歷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至于元封七年,復(fù)得閼逢攝提格之歲,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歲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乃詔遷用鄧平所造八十一分律歷,罷廢尤疏遠(yuǎn)者十七家,復(fù)使校歷律昏明。宦者淳于陵渠復(fù)覆《太初歷》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陵渠奏狀,遂用鄧平歷,以平為太史丞?!卑刺醺臍v之前以十月為歲首,改歷之后以正月為歲首。太初新歷于本年五月制定,因此發(fā)生于本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事情,改歷前要斷入下一年,改歷后則斷入本年。本書遵之。

        改易官號(hào),詳《百官公卿表》。據(jù)《西漢年紀(jì)》統(tǒng)計(jì),主要有:“更郎中令為光祿勛,大行令為大鴻臚,大農(nóng)令為大司農(nóng),中尉為執(zhí)金吾,右內(nèi)史為京兆尹,左內(nèi)史為左馮翊,主爵中尉為右扶風(fēng),右扶風(fēng)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皆有兩丞?!钡鹊?。

        7.兒寬作《改正朔議》。

        《漢書·律歷志》:“至武帝元封七年,漢興百二歲矣,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歷紀(jì)壞廢,宜改正朔’。是時(shí)御史大夫兒寬明經(jīng)術(shù),上乃詔寬曰:‘與博士共議,今宜何以為正朔?服色何上?’”是為《詔兒寬》?!皩捙c博士賜等議,皆曰”云云,是為《改正朔議》;“于是乃詔御史曰”云云,是為《定正朔改元太初詔》。

        8.司馬遷與定太初歷;開始寫作《史記》。

        見上。又《漢書·竇田灌韓傳》:“壺遂與太史遷等定漢律歷,官至詹事,其人深中篤行君子。上方倚欲以為相,會(huì)其病卒?!薄稘h書·兒寬傳》:“后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歷紀(jì)壞廢,漢興未改正朔,宜可正。’上乃詔寬與遷等共定漢太初歷。”

        《史記·太史公自序》:“五年而當(dāng)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于明堂,諸神受紀(jì)。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奔饫钇嬖唬骸斑w為太史后五年,適當(dāng)于武帝太初元年,此時(shí)述《史記》?!闭x案:“遷年四十二歲?!薄妒酚洉?huì)注考證》:“中井積德曰:孔子卒至元封元年,三百七十五年,而云五百歲,牽合夸張之言耳。王鳴盛曰:此言雖夸,而其尊慕孔子,則可以解先黃老后六經(jīng)之疑矣。崔適曰:云五百歲者,此以祖述之意相比,所謂斷章取義,不必以實(shí)數(shù)求也。由今觀之,有孔子,而堯舜藉以祖述,文武藉以憲章;有太史公,而孔子列于世家,儒林表其經(jīng)業(yè),是孔子后不可無太史公,猶周公后不可無孔子也?!?/p>

        9.李陵為侍中建章監(jiān)。

        《史記·李將軍列傳》:“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jiān),監(jiān)諸騎。”《漢書·李陵傳》:“陵字少卿,少為侍中建章監(jiān)。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甚得名譽(yù)?!卑唇ㄕ聦m起于本年,李陵為侍中建章監(jiān),當(dāng)在其時(shí)?!稘h書·百官公卿表》:“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后更名羽林騎?!?/p>

        10.蘇武為侍中。

        《漢書·蘇武傳》:“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按李陵侍中建章不久,即拜騎都尉將兵備邊,蘇武與之俱為侍中當(dāng)在本年前后。

        11.東方朔作《化民有道對(duì)》。

        《漢書·東方朔傳》:“時(shí)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nóng)畝。上從容問朔:‘吾欲化民,豈有道乎?’朔對(duì)曰”云云。按對(duì)中言“今陛下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闕,右神明,號(hào)稱千門萬戶?!卑唇ㄕ聦m之起在本年,故系此對(duì)于此?!段鳚h年紀(jì)》入元光六年,不確。

        12.虞初祝詛匈奴。

        《史記·孝武本紀(jì)》:“因?yàn)樘踉?。是歲,西伐大宛?;却笃?。丁夫人、洛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p>

        太初二年戊寅,前103

        劉徹五十四歲,劉辟強(qiáng)六十二歲,東方朔五十九歲,枚皋五十七歲,夏侯勝四十五歲,司馬遷四十三歲,蘇武四十二歲,韋賢四十一歲,趙充國三十五歲,劉據(jù)二十六歲,貢禹二十二歲,韋玄成十八歲,劉德十七歲,蕭望之五歲

        1.武帝作《幸河?xùn)|詔》。

        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

        2.兒寬去世。

        《漢書·兒寬傳》:“寬為御史大夫,以稱意任職,故久無有所匡諫于上,官屬易之。居位九年,以官卒。”《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冬十二月,御史大夫兒寬卒。”按兒寬元封元年(前110)為御史大夫,至此實(shí)為八年。《漢書補(bǔ)注》先謙曰:“表作八年卒。案太初三年正月延廣為御史大夫,則八年是也。”《漢晉學(xué)術(shù)編年》卷二系兒寬之卒于太初元年,誤。

        兒寬作品:《漢書·藝文志》儒家:“兒寬九篇。”又賦家:“兒寬賦二篇?!薄度珴h文》輯入三篇,已編年。

        3.商丘成為大鴻臚。

        《漢書·百官公卿表》本年:“大鴻臚商丘成,十二年遷。”

        4.《雞鳴謠》起。

        《拾遺記》卷五:“太初二年,大月氏國貢雙頭雞,四足一尾,鳴則俱鳴。武帝置于甘泉故館,更以余雞混之,得其種類而不能鳴。諫者曰:‘詩云:‘牝雞無晨?!辉疲骸螂u之晨,惟家之索?!裥垲惒圾Q,非吉祥也?!勰怂瓦€西域。行至西關(guān),雞反顧望漢宮而哀鳴。故謠言曰:‘三七末世,雞不鳴,犬不吠,宮中荊棘亂相系,當(dāng)有九虎爭為帝?!镣趺Т畚?,將軍有九虎之號(hào)。其后喪亂彌多,宮掖中生蒿棘,家無雞鳴犬吠?!?/p>

        太初三年己卯,前102

        劉徹五十五歲,劉辟強(qiáng)六十三歲,東方朔六十歲,枚皋五十八歲,夏侯勝四十六歲,司馬遷四十四歲,蘇武四十三歲,韋賢四十二歲,趙充國三十六歲,劉據(jù)二十七歲,貢禹二十三歲,韋玄成十九歲,劉德十八歲,蕭望之六歲

        1.李延年被誅。

        《史記·外戚世家》李夫人:“其兄李延年以音幸,號(hào)協(xié)律。協(xié)律者,故倡也。兄弟皆坐奸,族。是時(shí)其長兄廣利為貳師將軍,伐大宛,不及誅,還,而上既夷李氏,后憐其家,乃封為海西侯?!薄稘h書·佞幸傳》:“久之,延年弟季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李夫人卒后,其愛弛,上遂誅延年兄弟宗族?!笨梢娎钛幽晁酪蛴卸阂皇桥芾罘蛉巳ナ蓝鴲鄢?,二是其弟季與中人亂。李延年被誅的具體時(shí)間在李廣利伐大宛與還封海西侯之間。按李廣利封海西侯在太初四年伐大宛歸來后,則延年之誅當(dāng)在三年伐大宛未返時(shí)。《中國文學(xué)史大事年表》謂延年卒于武帝后二年(前87),殊誤。

        李延年作品:《漢詩》輯入一篇,已編年。又造新聲?!稑犯蓬}要解》卷上:“以上樂府橫吹曲,有鼓角……又有胡角者,本以應(yīng)胡笳之聲,后漸用之,有雙角,即胡樂也。漢博望侯張騫入西域傳其法,唯得《摩訶》、《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p>

        2.李陵拜騎都尉,于酒泉張掖備胡。

        《漢書·李陵傳》:“武帝以為有廣之風(fēng),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拜為騎都尉,將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卑疵髂昀盍昙从E師,故以本年為其備胡事的下限年。

        太初四年庚辰,前101

        劉徹五十六歲,劉辟強(qiáng)六十四歲,東方朔六十一歲,枚皋五十九歲,夏侯勝四十七歲,司馬遷四十五歲,蘇武四十四歲,韋賢四十三歲,趙充國三十七歲,劉據(jù)二十八歲,貢禹二十四歲,韋玄成二十歲,劉德十九歲,蕭望之七歲

        1.武帝作《西極天馬歌》;又作《封李廣利為海西侯詔》、《擊匈奴詔》。

        《史記·樂書》:“后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jīng)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薄稘h書·禮樂志》:“天馬來,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太初四年誅宛王獲宛馬作?!薄稘h書·武帝紀(jì)》:“(太初)四年春,貳師將軍廣利斬大宛王首,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之歌》?!?/p>

        《漢書·李廣利傳》:廣利為貳師將軍,破大宛后,“軍還,入玉門者萬余人,馬千余匹。后行,非乏食,戰(zhàn)死不甚多,而將吏貪,不愛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眾。天子為萬里而伐,不錄其過,乃下詔曰”云云,是為《封李廣利為海西侯詔》?!稘h書·匈奴傳》:“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詔曰”云云,是為《擊匈奴詔》。“是歲,太初四年也。”

        2.東方朔作《答客難》、《非有先生論》。

        《漢書·東方朔傳》載此兩文于《化民有道對(duì)》之后。按《化民有道對(duì)》末言:“陛下誠能用臣朔之計(jì),推甲乙之帳燔之于四通之衢,卻走馬示不復(fù)用,則堯舜之隆宜可與比治矣?!倍斗怯邢壬摗纺┭裕骸坝谑恰?jié)儉,減后宮之費(fèi),損車馬之用;放鄭聲,遠(yuǎn)佞人,省庖廚,去侈靡;卑宮館,壞苑囿,填池塹,以予貧民無產(chǎn)業(yè)者……行此三年,海內(nèi)晏然,天下大洽。”前后通觀,可以認(rèn)為后文所言的天下大洽正是《化民有道對(duì)》之計(jì)的實(shí)現(xiàn)?!痘裼械缹?duì)》作于太初元年,則《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作于其后三年的太初四年[7]

        3.李陵迎貳師還。

        《漢書·李陵傳》:“數(shù)年,漢遣貳師將軍伐大宛,使陵將五校兵隨后。行至塞,會(huì)貳師還。上賜陵書,陵留吏士,與輕騎五百出敦煌,至鹽水,迎貳師還,復(fù)留屯張掖?!睋?jù)《漢書·李廣利傳》,廣利伐大宛有兩次:一在太初元年,次年敗歸,武帝使使遮玉門關(guān);二在太初三年獲勝得馬而于四年還。李陵奉命迎接李廣利,顯然是獲勝歸來的第二次,即太初四年。

        天漢元年辛巳,前100

        劉徹五十七歲,劉辟強(qiáng)六十五歲,東方朔六十二歲,枚皋六十歲,夏侯勝四十八歲,司馬遷四十六歲,蘇武四十五歲,韋賢四十四歲,趙充國三十八歲,劉據(jù)二十九歲,貢禹二十五歲,韋玄成二十一歲,劉德二十歲,蕭望之八歲

        1.武帝作《制書報(bào)胡建》。

        《漢書·胡建傳》:“胡建字子孟,河?xùn)|人也。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時(shí)監(jiān)軍御史為奸,穿北軍壘垣以為賈區(qū),建欲誅之……遂斬御史。護(hù)軍諸校皆愕驚,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懷中,遂上奏曰……制曰”云云,是為《制書報(bào)胡建》。此事《漢紀(jì)》載于本年,可從。

        2.蘇武出使匈奴。

        《漢書·蘇武傳》:“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會(huì)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fù)息。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huì)論虞常,欲因此時(shí)降武……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匈奴歸漢使者,使使來獻(xiàn)?!?/p>

        天漢二年壬午,前99

        劉徹五十八歲,劉辟強(qiáng)六十六歲,東方朔六十三歲,枚皋六十一歲,夏侯勝四十九歲,司馬遷四十七歲,蘇武四十六歲,韋賢四十五歲,趙充國三十九歲,劉據(jù)三十歲,貢禹二十六歲,韋玄成二十二歲,劉德二十一歲,蕭望之九歲

        1.武帝作《詔關(guān)都尉》、《詔路博德》、《詔李陵》。

        前一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后二見《漢書·李陵傳》(詳后)。

        2.趙充國陷陣建奇功。

        《漢書·趙充國傳》:“武帝時(shí),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為虜所圍。漢軍乏稂食數(shù)日,死傷者多,充國乃與壯士百余人潰圍陷陣,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創(chuàng),貳師奏狀,詔征充國詣行在所。武帝親見視其創(chuàng),嗟嘆之,拜為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夏五月,貳師將軍三萬騎出酒泉,與右賢王戰(zhàn)于天山,斬首虜萬余級(jí)。”《漢書·匈奴傳》:“其明年,漢使貳師將軍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得首虜萬余級(jí)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幾不得脫。漢兵物故什六七?!背鋰畨雅e,當(dāng)在是年。

        3.李陵兵敗降匈奴。

        《漢書·李陵傳》:“天漢二年,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召陵,欲使為貳師將輜重。陵召見武臺(tái),叩頭自請(qǐng)?jiān)弧蠅讯S之,因詔強(qiáng)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博德故伏波將軍,亦羞為陵后距,奏言……書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乃詔博德”云云,是為《詔路博德》?!霸t陵”云云,是為《詔李陵》。李陵于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與單于相直,被匈奴重兵包圍。兵疲食盡,不得已突圍?!傲昱c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余人。虜騎數(shù)千人追之,韓延年戰(zhàn)死。陵曰:‘無面目報(bào)陛下!’遂降?!薄稘h書·匈奴傳》:“使騎都尉李陵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與單于會(huì),合戰(zhàn),陵所殺傷萬余人,兵食盡,欲歸,單于圍陵,陵降匈奴,其兵得脫歸漢者四百人。單于乃貴陵,以其女妻之?!?/p>

        4.司馬遷下獄。

        《漢書·李陵傳》:“陵敗處去塞百余里,邊塞以聞。上欲陵死戰(zhàn),召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后聞陵降,上怒甚,責(zé)問陳步樂,步樂自殺。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初,上遣貳師大軍出,財(cái)令陵為助兵,及陵與單于相值,而貳師功少。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游說,下遷腐刑?!薄段倪x》卷四十一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jì),赴公家之難,斯以奇矣。今舉事一不當(dāng),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huì)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

        5.蘇武牧羊北海。

        《漢書·蘇武傳》:“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shí)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按蘇武出使被留在前年,故系北海事于其后的本年。

        天漢三年癸未,前98

        劉徹五十九歲,劉辟強(qiáng)六十七歲,東方朔六十四歲,枚皋六十二歲,夏侯勝五十歲,司馬遷四十八歲,蘇武四十七歲,韋賢四十六歲,趙充國四十歲,劉據(jù)三十一歲,貢禹二十七歲,韋玄成二十三歲,劉德二十二歲,蕭望之十歲

        1.武帝得拳夫人。

        《漢書·外戚傳》:“孝武鉤弋趙倢伃,昭帝母也,家在河間。武帝巡狩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時(shí)伸。由是得幸,號(hào)曰拳夫人?!薄稘h武故事》:“上巡狩過河間,見有青紫氣自地屬天。望氣者以為其下有奇女,必天子之祥。求之,見一女子在空館中,姿貌殊絕,兩手一拳。上令開其手,數(shù)百人擘莫能開,上自披,手即申。由是得幸,為拳夫人。進(jìn)為婕妤,居鉤弋宮?!比蛉思凑训勰?。昭帝生于太始三年(前94),其前武帝行幸經(jīng)過河間的記載,較早的當(dāng)屬本年?!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計(jì)。還幸北地,祠常山,瘞玄玉?!焙娱g在常山附近,武帝得拳夫人當(dāng)在這次行幸途中。

        2.司馬遷被刑。

        《史記·太史公自序》:“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奔庑鞆V曰:“天漢三年?!闭x案:“從太初元年至天漢三年,乃七年也?!薄段倪x》卷四十一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yàn)檎_上,卒從吏議。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dú)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此真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頹其家聲,而仆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天漢四年甲申,前97

        劉徹六十歲,劉辟強(qiáng)六十八歲,東方朔六十五歲,枚皋六十三歲,夏侯勝五十一歲,司馬遷四十九歲,蘇武四十八歲,韋賢四十七歲,趙充國四十一歲,劉據(jù)三十二歲,貢禹二十八歲,韋玄成二十四歲,劉德二十三歲,蕭望之十一歲

        1.李陵家被族。

        《漢書·李陵傳》:“陵在匈奴歲余,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陵痛其家以李緒而誅,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發(fā)天下七科謫及勇敢士,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因杅將軍公孫敖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皆引還?!崩盍昙冶蛔?,當(dāng)在公孫敖這次軍事行動(dòng)之后。

        2.司馬遷任中書令,繼續(xù)寫作《史記》,及《悲士不遇賦》。

        《漢書·司馬遷傳》:“遷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卑础尔}鐵論·周秦》:“今無行之人,貪利以陷其身,蒙戮辱而捐禮義,恒于茍生,何者?一日下蠶室,創(chuàng)未瘳,宿衛(wèi)人主,出入宮殿,得由受奉祿食,太官享賜,身以尊榮,妻子獲其饒,故或載卿相之列,就刀鋸而不見閔,況眾庶乎?”《太史公系年考略》:“是當(dāng)時(shí)下蠶室者,刑竟即任以事。史公父子素以文學(xué)登用,奉使扈從,光寵有加,一旦以言獲罪,帝未嘗不惜其才。中書令一官始于武帝,或竟為公而設(shè)亦未可知也?!比幌荡耸绿荚辏ㄇ?0)之后,未免太晚。

        《文選》卷四十一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jì)。上計(jì)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jì)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huì)遭此禍。惜其不成,已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由此可知,李陵之禍?zhǔn)顾抉R遷中斷了《史記》的寫作。鄭鶴聲《司馬遷年譜》卻認(rèn)為,從天漢三年到四年,司馬遷都在獄中著述《太史公書》,不確。

        《藝文類聚》卷三十載其《悲士不遇賦》云:“昏昏罔覺,內(nèi)生毒也。”與《報(bào)任少卿書》言其刑后心情相同:“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又賦云:“沒世無聞,古人惟恥。”也與《報(bào)任少卿書》相同:“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p>

        太始元年乙酉,前96

        劉徹六十一歲,劉辟強(qiáng)六十九歲,東方朔六十六歲,枚皋六十四歲,夏侯勝五十二歲,司馬遷五十歲,蘇武四十九歲,韋賢四十八歲,趙充國四十二歲,劉據(jù)三十三歲,貢禹二十九歲,韋玄成二十五歲,劉德二十四歲,蕭望之十二歲

        1.劉彭祖作《訟太子丹》。

        《漢書·江充傳》:江充女弟嫁趙王彭祖太子丹,太子疑江充以己陰私告王,乃殺江充父兄。江充西入關(guān),“詣闕告太子丹與同產(chǎn)姊及王后宮奸亂,交通郡國豪猾,攻剽為奸,吏不能禁。書奏,天子怒,遣使者詔郡發(fā)吏卒圍趙王宮,收捕太子丹,移系魏郡詔獄,與廷尉雜治,法至死。趙王彭祖,帝異母兄也,上書訟太子辠,言……上不許,竟敗趙太子。”之后即言江充得寵于武帝,竟遷為水衡都尉。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江充遷水衡都尉在太始三年(前94)。又《漢書·景十三王傳》:“彭祖上書冤訟丹,愿從國中勇敢擊匈奴,贖丹罪,上不許。久之,竟赦出?!痹谔既杲溥w水衡都尉以前,較早的赦事見本年。《漢書·武帝紀(jì)》太始元年:“夏六月,赦天下。”劉彭祖訟太子丹而遇赦,當(dāng)在本年赦天下之前。

        太始二年丙戌,前95

        劉徹六十二歲,劉辟強(qiáng)七十歲,東方朔六十七歲,枚皋六十五歲,夏侯勝五十三歲,司馬遷五十一歲,蘇武五十歲,韋賢四十九歲,趙充國四十三歲,劉據(jù)三十四歲,貢禹三十歲,韋玄成二十六歲,劉德二十五歲,蕭望之十三歲

        1.武帝作《改鑄黃金詔》。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三月,詔曰:‘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zhàn)趶R,渥洼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蹄以協(xié)瑞焉。’因以班賜諸侯王?!?/p>

        2.司馬遷《史記》述史至于麟趾。

        《史記·太史公自序》:遷受刑之后,“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彼麟[:“服虔云:‘武帝至雍獲白麟,而鑄金作麟足形,故云‘麟止’。遷作《史記》止于此,猶《春秋》終于獲麟然也?!妒酚洝芬渣S帝為首,而云‘述陶唐者’,案《五帝本紀(jì)》贊云‘五帝尚矣,然《尚書》載堯以來。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故述黃帝為本紀(jì)之首,而以《尚書》雅正,故稱‘起于陶唐’?!辫T金作麟足形,與本年《改鑄黃金詔》內(nèi)容一致?!逗鬂h書·班彪列傳》:“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馬遷采《左氏》、《國語》,刪《世本》、《戰(zhàn)國策》,據(jù)楚、漢列國時(shí)事,上自黃帝,下訖獲麟?!闭聭炎ⅲ骸拔涞厶级?,登隴首,獲白麟,遷作《史記》,絕筆于此年也?!卑础稘h書·司馬遷傳》贊語:“故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于天漢?!比绱藙t敘史止于天漢,與遷自言不同。

        3.《鄭白渠歌》出現(xiàn)。

        《漢書·溝洫志》:“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fù)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源藘汕堃??!?/p>

        太始三年丁亥,前94

        劉徹六十三歲,劉辟強(qiáng)七十一歲,東方朔六十八歲,枚皋六十六歲,夏侯勝五十四歲,司馬遷五十二歲,蘇武五十一歲,韋賢五十歲,趙充國四十四歲,劉據(jù)三十五歲,貢禹三十一歲,韋玄成二十七歲,劉德二十六歲,蕭望之十四歲,劉弗陵一歲

        1.武帝作《象載瑜》(《朱雁之歌》)、《日出入》。

        《漢書·禮樂志》:“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飲榮泉。赤雁集,六紛員,殊翁雜,五采文。神所見,施祉福,登蓬萊,結(jié)無極。《象載瑜》十八,太始三年行幸東海獲赤雁作?!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二月,令天下大酺五日。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則《象載瑜》本名《朱雁之歌》,后來協(xié)律時(shí)更名。

        《日出入》也載《禮樂志》?!啊度粘鋈搿芳廊铡保皳?jù)史料記載,武帝本年禮日成山,此為其生平唯一一次祭日,故此詩很可能作于本年”[8]本年武帝六十三,長生成仙之愿強(qiáng)烈。故詩中云:“日出入安窮?時(shí)世不與人同……吾知所樂,獨(dú)樂六龍。六龍之調(diào),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來下!”

        2.劉弗陵出生。

        《漢書·昭帝紀(jì)》:“孝昭皇帝,武帝少子也。母曰趙倢伃,本以有奇異得幸,及生帝,亦奇異?!薄稘h書·外戚傳》:“拳夫人進(jìn)為倢伃,居鉤弋宮,大有寵。太始三年生昭帝,號(hào)鉤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嗣渌T曰堯母門?!?/p>

        3.蘇武逢於靬王。

        《漢書·蘇武傳》言武至海上:“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北灸昃嗵鞚h元年(前100)蘇武出使被留而放牧海上,適為五六年。

        太始四年戊子,前93

        劉徹六十四歲,劉辟強(qiáng)七十二歲,東方朔六十九歲,枚皋六十七歲,夏侯勝五十五歲,司馬遷五十三歲,蘇武五十二歲,韋賢五十一歲,趙充國四十五歲,劉據(jù)三十六歲,貢禹三十二歲,韋玄成二十八歲,劉德二十七歲,蕭望之十五歲,劉弗陵二歲

        1.武帝作《交門之歌》、《泰山鼎文》。

        《漢書·武帝紀(jì)》:“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門宮,若有向坐拜者。作《交門之歌》?!薄抖︿洝肪矶骸拔涞鄣翘┥?,鑄一鼎,高四尺,銅銀為之。其形如甕,有三足。太始四年造。其文曰:‘登于泰山,萬壽無疆,四海寧謐,神鼎傳芳。’大篆書?!?/p>

        2.司馬遷作《報(bào)任少卿書》。

        《漢書·司馬遷傳》:“遷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責(zé)以古賢臣之義。遷報(bào)之曰”云云。《太史公系年考略》:“案公報(bào)益州刺史任安書在是歲十一月。《漢書·武帝紀(jì)》是歲春三月,行幸太山,夏四月幸不其,五月還幸建章宮,《書》所云‘會(huì)從東上來’者也。又冬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畤,書所云‘今少卿報(bào)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上雍’者也。是報(bào)安書作于是冬十一月無疑?!庇衷疲骸盎蛞匀伟蚕陋z坐受衛(wèi)太子節(jié)當(dāng)在征和二年。然是年無東巡事,又行幸雍在次年正月,均與報(bào)書不合?!短锸辶袀鳌泛筝d褚先生所述武帝語曰:‘任安有當(dāng)死之罪甚眾,吾嘗活之?!前灿谡骱投昵霸?。公報(bào)安書自在太始末審矣。”甚是,可從。

        3.孔安國獻(xiàn)《尚書傳》。

        《文選》卷四五孔安國《尚書序》:“《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畢,會(huì)國有巫蠱事,經(jīng)籍道息,用不復(fù)以聞,傳之子孫,以貽后世?!薄俺性t為五十九篇作傳,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jīng)籍,采摭群言,以立訓(xùn)傳,約文申義,敷暢厥旨,庶幾有補(bǔ)于將來?!眲t孔安國為《尚書》作傳在巫蠱事發(fā)之前。巫蠱事發(fā)于征和元年、二年(前92—前91)之間,因此孔安國作傳之后獻(xiàn)書當(dāng)在本年前后。《史記·孔子世家》:“(孔)武生延年及安國。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早卒。”安國所獻(xiàn)《古文尚書》來自魯恭王。《漢書·藝文志》:“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装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xiàn)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xué)官?!薄稘h書·楚元王傳》:“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后,孔安國獻(xiàn)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發(fā)。”《隋書·經(jīng)籍志》一:“初漢武帝時(shí),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装矅越裎男V?,得二十五篇。其《泰誓》與河內(nèi)女子所獻(xiàn)不同。又濟(jì)南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安國并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其余篇簡錯(cuò)亂,不可復(fù)讀,并送之官府。安國又為五十八篇作傳,會(huì)巫蠱事起,不得奏上,私傳其業(yè)于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xué),而未得立?!贝撕罂装矅聼o考。

        孔安國作品:《隋書·經(jīng)籍志》一:“《古文尚書》十三卷,漢臨淮太守孔安國傳?!督裎纳袝肥木恚装矅鴤?。”“梁有《尚書音》五卷,孔安國、鄭玄、李軌、徐邈等撰?!薄啊豆盼男⒔?jīng)》一卷,孔安國傳。梁末亡逸?!薄坝钟泄拧墩撜Z》,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唯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國為之傳?!薄度珴h文》輯入四篇,未編年,它們是:《尚書序》、《古文孝經(jīng)訓(xùn)傳序》、《家語序》、《秘記》。

        征和元年己丑,前92

        劉徹六十五歲,劉辟強(qiáng)七十三歲,東方朔七十歲,枚皋六十八歲,夏侯勝五十六歲,司馬遷五十四歲,蘇武五十三歲,韋賢五十二歲,趙充國四十六歲,劉據(jù)三十七歲,貢禹三十三歲,韋玄成二十九歲,劉德二十八歲,蕭望之十六歲,劉弗陵三歲

        1.武帝作《報(bào)樓蘭國請(qǐng)立質(zhì)子》。

        《漢書·西域傳》:“征和元年,樓蘭王死,國人來請(qǐng)質(zhì)子在漢者,欲立之。質(zhì)子常坐漢法,下蠶室宮刑,故不遣。報(bào)曰”云云。

        2.東方朔作《臨終諫天子》、《誡子》,去世。

        《史記·滑稽列傳》:“至老,朔且死時(shí),諫曰:‘詩云“營營青蠅,止于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愿陛下遠(yuǎn)巧佞,退讒言。’帝曰:‘今顧東方朔多善言?’怪之。居無幾何,朔果病死。”明年武帝信讒而巫蠱起,朔之此諫或在其前。《藝文類聚》卷二十三:“漢東方朔《誡子》曰:‘明者處世,莫尚于中。優(yōu)哉游哉,與道相從。首陽為拙,柳惠為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nóng)……’”亦當(dāng)作于此時(shí)。

        東方朔作品:《漢書·東方朔傳》:“朔之文辭,此二篇(按指《答客難》與《非有先生論》)最善。其余有《封泰山》,《責(zé)和氏璧》及《皇太子生禖》,《屏風(fēng)》,《殿上柏柱》,《平樂觀賦獵》,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劉向所錄朔書具是矣。世所傳他事皆非也。”晉灼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據(jù)此,則僅十三篇。然贊語中又提及“戒其子以上容”,即《藝文類聚》所載《誡子》,則不只十三篇。而《漢書·藝文志》雜家言:“東方朔二十篇?!薄端鍟そ?jīng)籍志》二:“《十洲記》一卷,東方朔撰?!渡癞惤?jīng)》一卷,東方朔撰,張華注。”又三:“《東方朔占》二卷,《東方朔書》二卷,《東方朔書鈔》二卷,《東方朔歷》一卷,《東方朔占候水旱下人善惡》一卷?!庇炙模骸皾h太中大夫《東方朔集》二卷?!?/p>

        《全漢文》輯入十八篇,八篇已編年,十篇待考,它們是:《七諫》、《嗟伯夷》、《對(duì)詔》、《與友人書》、《隱真論》、《答驃騎難》、《十洲記序》、《旱頌》、《寶甕銘》、《東方朔占》。按其中的《旱頌》,趙逵夫先生考定為賈誼《旱云賦》中的文字,可從[9]這樣,尚有九篇待考。又《泰階》、《皇太子生禖》、《皇太子生賦》、《封泰山》四篇存目,《全漢文》未收,本書系之,故實(shí)際編年者十二篇?!稘h詩》輯入四篇,一篇編年,另三篇《嗟伯夷》、《七言》、《六言》未編年。按《漢詩》未輯《自責(zé)歌》與《柏梁詩》,故實(shí)際編年者三篇。又有《瑣語》、《林邑記》。《南方草木狀》卷中:“按東方朔《瑣語》曰:‘木履起于晉文公時(shí),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公撫木哀嘆,遂以為履。每懷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亦自此始也?!庇志硐拢骸皷|方朔《林邑記》曰:林邑山楊梅,其大如杯碗,青時(shí)極酸,既紅,味如崖蜜,以醞酒,號(hào)梅香酎?!庇钟小读R鬼之書》、《難公孫弘書》?!段男牡颀垺ぷC恕罚骸爸寥琰S帝有祝邪之文,東方朔有罵鬼之書,于是后之譴咒,務(wù)于善罵?!庇帧稌洝罚骸坝^史遷之《報(bào)任安》,東方朔之《難公孫》。”

        3.枚皋從游建章宮。

        《漢書·枚皋傳》:“從行……游觀三輔離宮館,臨山澤,弋獵射馭狗馬蹴鞠刻鏤?!薄稘h書·武帝紀(jì)》:“征和元年春正月,還,行幸建章宮?!苯ㄕ聦m在三輔,據(jù)《武帝紀(jì)》,本年為武帝最后一次行幸三輔離宮(不計(jì)武帝駕崩于五柞宮的后二年),故以本年為枚皋從游的下限年。此后枚皋事不可考。

        枚皋作品:《枚皋傳》:“為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凡可讀者百二十篇,其尤嫚?wèi)虿豢勺x者尚數(shù)十篇?!薄稘h書·藝文志》賦家:“枚皋賦百二十篇。”

        4.莊怱奇作賦若干篇。

        《漢書·藝文志》賦家:“常侍郎莊怱奇賦十一篇。枚皋同時(shí)?!睅煿乓镀呗浴吩唬骸皭S奇者,或言莊夫子子,或言族家子莊助昆弟也。從行至茂陵,詔造賦?!奔扰c枚皋同時(shí),姑系于此。

        5.劉彭祖去世。

        《漢書·景十三王傳》:“彭祖以征和元年薨,謚敬肅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三月,趙王彭祖薨?!?/p>

        劉彭祖作品:《全漢文》輯入三篇,已編年。

        征和二年庚寅,前91

        劉徹六十六歲,劉辟強(qiáng)七十四歲,夏侯勝五十七歲,司馬遷五十五歲,蘇武五十四歲,韋賢五十三歲,趙充國四十七歲,劉據(jù)三十八歲,貢禹三十四歲,韋玄成三十歲,劉德二十九歲,蕭望之十七歲,劉弗陵四歲,劉詢一歲

        1.武帝作六詔:《以劉屈氂為左丞相詔》、《賜丞相劉屈氂璽書》、《責(zé)問暴勝之》、《封莽通等詔》、《封李壽張富昌詔》、《以劉去為廣川王詔》。

        《漢書·劉屈氂傳》:“征和二年春,制詔御史”云云,是為《以劉屈氂為左丞相詔》;“其秋,戾太子為江充所譖,殺充,發(fā)兵入丞相府,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綬。是時(shí)上避暑在甘泉宮,丞相長史乘疾置以聞。上問‘丞相何為?’對(duì)曰:‘丞相秘之,未敢發(fā)兵?!吓唬骸录绱?,何謂秘也?丞相無周公之風(fēng)矣。周公不誅管蔡乎?’乃賜丞相璽書曰”云云,是為《賜丞相劉屈氂璽書》;太子兵敗出逃,司直田仁坐令太子得出,丞相欲斬之,御史大夫暴勝之阻之,“上聞而大怒,下吏責(zé)問御史大夫曰”云云,是為《責(zé)問暴勝之》;“上曰”云云,是為《封莽通等詔》?!斗饫顗蹚埜徊t》見《漢書·武五子傳》(詳后劉據(jù)條)?!兑詣⑷閺V川王詔》見《漢書·景十三王傳》(詳后)。

        2.衛(wèi)子夫自殺。

        《漢書·外戚傳》:“衛(wèi)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蠱事起,江充為奸,太子懼不能自明,遂與皇后共誅充,發(fā)兵,兵敗,太子亡走。詔遣宗正劉長樂、執(zhí)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自殺。黃門蘇文、姚定漢輿置公車令空舍,盛以小棺,瘞之城南桐柏。衛(wèi)氏悉滅?!?/p>

        3.皇太子劉據(jù)死于巫蠱之禍。

        《漢書·武五子傳》:武帝末,衛(wèi)后寵衰,江充用事。充與太子及衛(wèi)氏有隙,恐上晏駕后為太子所誅,會(huì)巫蠱事起,充因此為奸?!罢骱投昶咴氯晌?,乃使客為使者收捕充等……乃斬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氂等戰(zhàn)。長安中擾亂,言太子反,以故眾不肯附。太子兵敗,亡……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jīng)。山陽男子張富昌為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壽趨報(bào)解太子,主人公遂格斗死,皇孫二人皆并遇害。上既傷太子,乃下詔曰”云云,是為《封李壽張富昌詔》?!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秋七月,按道侯韓說、使者江充等掘蠱太子宮。壬午,太子與皇后謀斬充,以節(jié)發(fā)兵與丞相劉屈氂大戰(zhàn)長安,死者數(shù)萬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殺。初置城門屯兵。更節(jié)加黃旄。御史大夫暴勝之、司直田仁坐失縱,勝之自殺,仁要斬。八月辛亥,太子自殺于湖?!?/p>

        4.皇曾孫劉詢出生。

        《漢書·宣帝紀(jì)》:“孝宣皇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太子納史良娣,生史皇孫?;蕦O納王夫人,生宣帝,號(hào)曰皇曾孫。生數(shù)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荀悅曰:“諱詢,字次卿。詢之字曰謀。”《漢書·外戚傳》:“衛(wèi)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稱皇孫。史良娣家本魯國,有母貞君,兄恭。以元鼎四年入為良娣,生男進(jìn),號(hào)史皇孫。武帝末,巫蠱事起,衛(wèi)太子及良娣、史皇孫皆遭害。史皇孫有一男,號(hào)皇曾孫,時(shí)生數(shù)月,猶坐太子系獄。”又:“史皇孫王夫人,宣帝母也,名翁須,太始中得幸于史皇孫?;蕦O妻妾無號(hào)位,皆稱家人子。征和二年,生宣帝。帝生數(shù)月,衛(wèi)太子、皇孫敗,家人子皆坐誅,莫有收葬者,唯宣帝得全?!?/p>

        5.商丘成為御史大夫。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秺侯商丘成:“以大鴻臚擊衛(wèi)太子,力戰(zhàn),亡它意,侯,二千一百二十戶。”“延(征)和二年七月癸巳封。”《漢書·百官公卿表》本年:“九月大鴻臚商丘成為御史大夫?!?/p>

        6.燕王劉旦上書求入宿衛(wèi)。

        《史記·外戚世家》:“衛(wèi)太子廢后,未復(fù)立太子。而燕王旦上書,愿歸國入宿衛(wèi)。武帝怒,立斬其使者于北闕。”《漢書·武五子傳》:“及衛(wèi)太子敗,齊懷王又薨,旦自以次第當(dāng)立,上書求入宿衛(wèi)。上怒,下其使獄?!?/p>

        7.皇子劉去為廣川王。

        《漢書·景十三王傳》:“廣川惠王越以孝景中二年立,十三年薨。子繆王齊嗣,四十四年薨?!庇郑骸昂髷?shù)月,下詔曰:‘廣川惠王于朕為兄,朕不忍絕其宗廟,其以惠王孫去為廣川王?!笔菫椤兑詣⑷閺V川王詔》?!叭ゼ纯娡觚R太子也,師受《易》、《論語》、《孝經(jīng)》皆通,好文辭、方技、博弈、倡優(yōu)。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绔長劍,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劍,被服皆效焉?!薄稘h書·諸侯王表》廣川王越:“征和二年,王去嗣?!?/p>

        8.蘇武復(fù)窮厄于海上。

        《漢書·蘇武傳》:“三歲余,(於靬)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后,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fù)窮厄?!碧K武天漢元年出使被扣,次年(前99)到海上牧羊,積五六年而於靬王至海上,時(shí)約在太始三年(前94),又歷三歲余而至本年。

        征和三年辛卯,前90

        劉徹六十七歲,劉辟強(qiáng)七十五歲,夏侯勝五十八歲,司馬遷五十六歲,蘇武五十五歲,韋賢五十四歲,趙充國四十八歲,貢禹三十五歲,韋玄成三十一歲,劉德三十歲,蕭望之十八歲,劉弗陵五歲,劉詢二歲

        1.商丘成出河西擊匈奴。

        《漢書·匈奴傳》:“于是漢遣貳師將軍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將三萬人出西河……御史大夫軍至追邪徑,無所見,還。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至?;胶希D(zhuǎn)戰(zhàn)九日,漢兵陷陣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三月,遣貳師將軍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二萬人出西河,重合侯馬通四萬騎出酒泉。成至?;剑c虜戰(zhàn),多斬首。”

        2.李陵追漢軍。

        見上。

        3.司馬遷《史記》基本成書。

        《太史公系年考略》:“今觀《史記》中最晚之記事得信為出自公手者唯《匈奴列傳》之李廣利降匈奴事(征和三年),余皆出后人續(xù)補(bǔ)也?!睋?jù)此,則《史記》本年基本成書。

        征和四年壬辰,前89

        劉徹六十八歲,劉辟強(qiáng)七十六歲,夏侯勝五十九歲,蘇武五十六歲,韋賢五十五歲,趙充國四十九歲,貢禹三十六歲,韋玄成三十二歲,劉德三十一歲,蕭望之十九歲,劉弗陵六歲,劉詢?nèi)龤q,朱云一歲

        1.武帝自責(zé),作《報(bào)桑弘羊等請(qǐng)屯田輪臺(tái)詔》(俗稱《輪臺(tái)罪己詔》)、《報(bào)車千秋》、《力農(nóng)詔》。

        《漢書·西域傳》:“是時(shí)軍旅連出,師行三十二年,海內(nèi)虛耗。征和中,貳師將軍李廣利以軍降匈奴。上既悔遠(yuǎn)征伐,而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御史奏言:‘故輪臺(tái)東捷枝、渠犁……臣愚以為可遣屯田卒詣故輪臺(tái)以東……’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云云,是為《報(bào)桑弘羊等請(qǐng)屯田輪臺(tái)詔》(俗稱《輪臺(tái)罪己詔》)?!坝墒遣粡?fù)出軍。而封丞相車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yǎng)民也。”《漢書·百官公卿表》本年:“六月丁巳,大鴻臚田千秋為丞相?!眲t輪臺(tái)詔當(dāng)在該年六月之前作?!稘h書·車千秋傳》:“初,千秋始視事,見上連年治太子獄,誅罰尤多,群下恐懼,思欲寬廣上意,慰安眾庶。乃與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壽頌德美,勸上施恩惠,緩刑罰,玩聽音樂,養(yǎng)志和神,為天下自虞樂。上報(bào)曰”云云,是為《報(bào)車千秋》?!稘h書·食貨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云云,是為《力農(nóng)詔》?!稘h書·外戚恩澤侯表》富民侯車千秋:“征和四年六月丁巳封?!?/p>

        2.虞初等方士被罷。(附小說家)

        《資治通鑒》本年:“三月,上耕于鉅定,還,幸泰山,修封。庚寅,祀于明堂。癸巳,禪石閭,見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fèi)天下者,悉罷之?!锴镌唬骸绞垦陨裣烧呱醣姡鵁o顯功,臣請(qǐng)皆罷斥遣之!’上曰:‘大鴻臚言是也?!谑窍ちT諸方士候神人者。是后上每對(duì)群臣自嘆:‘向時(shí)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jié)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薄叭粲莩醮藭r(shí)尚在朝中,亦應(yīng)被罷。因此,虞初在武帝朝活動(dòng)的時(shí)間,最晚至征和四年。”[10]

        虞初是漢代最大的小說家。《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本注:“河南人,武帝時(shí)以方士侍郎號(hào)黃車使者?!睉?yīng)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薄段倪x》卷二《西京賦》:“小說九百,本自虞初?!?/p>

        附小說家?!稘h書·藝文志》載西漢小說家六,另五家是:“《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shí)。”“待詔臣饒《心術(shù)》二十五篇。武帝時(shí)?!薄按t臣安成《未央術(shù)》一篇?!薄俺?jí)邸吨芗o(jì)》七篇。項(xiàng)國圉人,宣帝時(shí)?!薄啊栋偌摇钒偃啪怼!?/p>

        3.朱云出生。

        《漢書·朱云傳》:“朱云字游,魯人也?!庇衷疲骸澳晁氖?,乃變節(jié)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將軍蕭望之受《論語》?!卑赐疄榍皩④?,在宣帝黃龍?jiān)辏ㄇ?9),朱云變節(jié)受學(xué)當(dāng)在其前。以前一年,即甘露四年(前50)計(jì)算,朱云時(shí)年四十,則當(dāng)生于本年。

        后元年癸巳,前88

        劉徹六十九歲,劉辟強(qiáng)七十七歲,夏侯勝六十歲,蘇武五十七歲,韋賢五十六歲,趙充國五十歲,貢禹三十七歲,韋玄成三十三歲,劉德三十二歲,蕭望之二十歲,劉弗陵七歲,劉詢四歲,朱云二歲

        1.武帝作《赦詔》(朕郊)。

        見《漢書·武帝紀(jì)》本年。

        2.商丘成作《醉歌》,自殺。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夏六月,御史大夫商丘成有罪自殺?!薄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秺侯商丘成:“后二年,坐為詹事侍祠孝文廟,醉歌堂下曰:‘出居,安能郁郁’,大不敬,自殺。”

        商丘成作品;《漢詩》輯入一篇,已編年。

        3.李陵到海上勸蘇武。

        《漢書·蘇武傳》:“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shè)樂……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qǐng)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蚱抡瘩?,與武決去。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shù)十頭?!卑疵髂昀盍昙磸?fù)至海上告蘇武以武帝之崩,故以本年為其勸蘇武的下限年。

        后二年甲午,前87

        劉徹七十歲,劉辟強(qiáng)七十八歲,夏侯勝六十一歲,蘇武五十八歲,韋賢五十七歲,趙充國五十一歲,貢禹三十八歲,韋玄成三十四歲,劉德三十三歲,蕭望之二十一歲,劉弗陵八歲,劉詢五歲,朱云三歲

        1.武帝崩。

        《漢書·武帝紀(jì)》本年:“二月,行幸盩厔五柞宮。乙丑,立皇子弗陵為皇太子。丁卯,帝崩于五柞宮,入殯于未央宮前殿。三月甲申,葬茂陵?!背辑懺唬骸暗勰晔呒次唬次晃迨哪?,壽七十一?!卑次涞凵诰暗墼辏ㄇ?56),壽當(dāng)為七十,臣瓚說非。

        武帝作品:《漢書·藝文志》賦家:“上所自造賦二篇?!睅煿旁唬骸拔涞垡病!薄端鍟そ?jīng)籍志》四:“《漢武帝集》一卷。梁二卷。”《漢詩》輯入七篇,另有十一篇《漢詩》未輯,它們是:《白麟之歌》(《朝隴首》)、《寶鼎》(《景星》)、《天馬之歌》(存目)、《帝臨》、《華燁燁》、《天門》、《芝房之歌》(《齊房》)、《盛唐樅陽之歌》(存目)、《象載瑜》(《朱雁之歌》)、《日出入》、《交門之歌》(存目),其中存目三篇。以上十八篇俱已編年?!度珴h文》輯入一百篇,其中《建元鼎文》嚴(yán)氏言輯自《鼎錄》,然查《鼎錄》則無。又《秋風(fēng)辭》是典型的騷體詩,應(yīng)輯入《漢詩》,不應(yīng)輯入《全漢文》。除去此二篇,武帝文應(yīng)為九十八篇。其中九十五篇已編年,余三篇《削梁王地》、《扳齊人延年》與《沉命法》待考。

        2.太子劉弗陵即位。

        《漢書·昭帝紀(jì)》:“后元二年二月上疾病,遂立昭帝為太子,年八歲。以侍中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少主。明日,武帝崩。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帝娣鄂邑公主益湯沐邑,為長公主,共養(yǎng)省中。大將軍光秉政,領(lǐng)尚書事,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副焉?!?/p>

        3.皇曾孫劉詢得赦。

        《漢書·宣帝紀(jì)》:“巫蠱事連歲不決。至后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獄系者,輕重皆殺之。內(nèi)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因遭大赦,吉乃載曾孫送祖母史良娣家?!薄稘h書·武帝紀(jì)》本年:“二月,詔曰:‘朕郊見上帝,巡于北邊,見群鶴留止,以不羅網(wǎng),靡所獲獻(xiàn),薦于泰畤,光景并見。其赦天下。’”則劉詢之赦,在后二年二月無疑。

        4.燕王劉旦作《上書請(qǐng)立武帝廟》。

        《漢書·武五子傳》:“帝崩,太子立,是為孝昭帝,賜諸侯王璽書。旦得書,不肯哭,曰:‘璽書封小。京師疑有變?!残页?jí)畚鏖L、孫縱之、王孺等之長安,以問禮儀為名。王孺見執(zhí)金吾廣意,問帝崩所病,立者誰子,年幾歲。廣意言待詔五柞宮,宮中讙言帝崩,諸將軍共立太子為帝,年八九歲,葬時(shí)不出臨。歸以報(bào)王。王曰:‘上棄群臣,無語言,蓋主又不得見,甚可怪也。’復(fù)遣中大夫至京師上書言”云云。

        5.李陵告蘇武以武帝之崩。

        《漢書·蘇武傳》:“后陵復(fù)至北海上,語武:‘區(qū)脫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渎勚舷蛱?hào)泣,嘔血,旦夕臨。”

        6.蘇武哭臨武帝。

        見上。

        【注釋】

        [1]施丁《董仲舒天人三策作于元光元年辨》,《社會(huì)科學(xué)輯刊》1980年第3期。

        [2]魏文華《儒學(xué)大師董仲舒》,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194頁。

        [3]本作遺,師古注:“受遣者,由郡遣詣京師?!睋?jù)改。

        [4]魏文華《儒學(xué)大師董仲舒》,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196頁。

        [5]包明明《漢賦中的漢武帝:從〈長門賦〉到〈李夫人賦〉》,《古典文學(xué)知識(shí)》1999年第1期。

        [6]龍文玲《漢武帝與西漢文學(xué)》,北京:社會(huì)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7年版,359頁。

        [7]龍文玲《漢武帝與西漢文學(xué)》,北京:社會(huì)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7年版,291頁。

        [8]龍文玲《漢武帝與西漢文學(xué)》,北京:社會(huì)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7版,522頁。

        [9]趙逵夫《漢晉賦管窺》,《甘肅社會(huì)科學(xué)》2003年5期。

        [10]龍文玲《漢武帝與西漢文學(xué)》,北京:社會(huì)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7版,360頁。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qǐng)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