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延恩侯”(外二題)
張宏杰[1]
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的一個后代在清代被封為“延恩侯”,并且一直世襲到清朝滅亡。
清朝入關之初,在如何對待明代皇室這一敏感問題上表現(xiàn)得十分聰明。李自成軍曾將崇禎帝后曝尸三日,引起北京士民的極大反感。而清軍一入北京,多爾袞立刻隆重為崇禎帝后發(fā)喪,諭令“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這一舉動令百姓大為感動,紛紛稱頌多爾袞“仁慈”,對爭取北方人心起到了很大作用。
為亡國之主舉行盛大葬禮,已屬曠世之盛典,康熙皇帝又前后六次趨謁明太祖陵,并且行三跪九叩大禮,把在場的南京數(shù)萬父老感動得流淚不止。江南的民心也因此得到安撫。
面子工程做得如此漂亮,但是內(nèi)里上,清王朝對朱元璋的子孫卻毫不放過。為了防止人們擁戴朱氏后人造反,從清朝入關到康熙晚年,清政權把各地明代數(shù)百名宗室藩王的后代誅戮殆盡,寧可錯殺千人,絕不放過一個。
到了雍正年間,天下已經(jīng)徹底太平,朱元璋子孫的存在已經(jīng)不構成什么威脅。雍正皇帝又想起“受命之君”應該“禮遇”前代子孫,這樣才能顯示“興滅繼絕”之盛意。所以他命人在天下訪一個“合格”的朱氏后代,封以高官,來顯示清王朝的寬宏大量。經(jīng)過幾年尋找,禮部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合格人選,直隸正定知府朱之璉。朱之璉的祖父被清軍俘虜,編入漢軍,至他已經(jīng)做了三代旗人,因為一直對大清恭順忠誠,沒有二心,所以前些年沒有被殺掉。雍正大喜,遂封朱之璉為“一等延恩侯”,世襲罔替,負責祭祀明代皇陵。天下臣民皆認為此舉超越前代,有“上古遺風”,紛紛稱贊圣朝之殊仁盛德。
最后一個延恩侯
從朱之璉開始,直到最后一個延恩侯,總共傳了12代。這個侯爵與其他貴族不同,??砍①n給的幾十頃祭田過活。他們沒有根基,沒有勢力,為了防止人們借他的名頭對清朝統(tǒng)治構成任何危脅,政府對他們的生活嚴格控制,除了春秋兩季去祭掃十三陵外,不許進行任何其他社會活動。所以他們實際上是大清王朝的一個擺設,純粹是社會生活圈子之外的人物,過了幾代之后,整個大清社會幾乎都忘了他們的存在。雖然是朱元璋的后代,他們對保護祖陵并沒有什么熱情。因為所有的生活來源都是花剩下的祭祀經(jīng)費,所以歷代延恩侯們總是本著少花錢多辦事原則,祭掃活動進行得非常潦草不堪。1907,著名教育家張相文游十三陵,發(fā)現(xiàn)陵園十分殘破,無人管理。樵夫告訴他,說有一個延恩侯負責祭掃,但這個人很不負責任。“草草將事,若兒戲然,疑非朱氏血胤也”。
清朝滅亡之后,最后一個延恩侯朱煜勛仍然靠從溥儀小朝廷領取微薄的津貼過活。張相文有一次在查閱北京市戶口資料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延恩侯的住址,于1919年時曾和兩位好友一起專門慕名去拜訪他。他在《南園叢稿》的《記朱侯》中曾這樣回憶這次拜訪的經(jīng)過:
他們來到東直門北小街羊管胡同延恩侯的“宅邸”,發(fā)現(xiàn)這其實就是普通民居,沒有任何侯府氣派,“邸無門額,類尋常百姓”??梢娗逭畬@個“侯爺”的重視程度。進了他家門,發(fā)現(xiàn)一家上下是旗人裝束。書房桌子上擺著的幾本書,“皆市井所傳《玉匣記》、《七俠五義》等也”,顯示著這位侯爺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
這位侯爺“年可三十余,狀貌粗肥,面帶酒肉氣”。長得和朱元璋一點也不像。見禮寒暄之后,侯爺以為他們是民國政府派來的官員,立刻和他們探討能不能把十三陵土地出租,讓政府開辟成公園,他好用這個錢養(yǎng)家致富。三人一聽,覺得這個人粗俗不堪,沒什么共同語言,遂告辭而出。從這則記載來看,延恩侯的生活遠談不上養(yǎng)尊處優(yōu),僅能保持在小康市民的水平。
延恩侯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上,是在1924年。原來溥儀的英國老師莊士敦偶然在故紙堆中發(fā)現(xiàn)清代還有過一個這樣的侯爵,遂起了好奇心,遂建議溥儀召見一次,看看這個朱元璋的子孫長得什么樣。1924年9月7日,大明王朝的最后子孫與大清王朝的最后繼承人在紫禁城見面了。這一年延恩侯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莊士敦記載他圓臉膛,身材魁梧,看上去憨厚老實,但顯然文化程度不高。侯爺告訴莊士敦,他有兩個小兒子,一個9歲,一個4歲。因為溥儀小朝廷津貼發(fā)放不及時,延恩侯已經(jīng)徹底失掉“侯爺”的架子了?,F(xiàn)在生活已經(jīng)十分困窘,甚至連官服也早就賣了:“我外面穿戴的這套官服,是為這次謁見特地借來的?!彼破痖L袍讓莊士敦看他里面的破爛衣服,“我這套衣服今晚就得還給人家”。幾日后莊士敦派仆人給延恩侯送了些禮物,仆人回來匯報,說延恩侯家確實已經(jīng)非常窮困,幾間房子已經(jīng)東倒西歪了。
在這次召見之后不久,溥儀就被趕出了故宮,惶惶逃往天津,“陷入隱姓埋名和貧困潦倒的境地”,無力再顧及這個大清王朝的舊擺設,最后一個延恩侯從此也就在歷史上消失,不知所蹤了。
長平公主的最后結局
“汝何故生我家”這句中國歷史上慘痛的名言,是崇禎皇帝說給長平公主的。
1644年本來應該是長平公主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這一年公主15歲,正值豆蔻年華。史載她“喜詩文,善針飪”,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女子。皇帝已經(jīng)為她選定了翩翩佳公子都尉周世顯為駙馬,可惜天翻地覆的局勢讓婚禮一推再推。
農(nóng)民軍攻占北京城的速度遠超出崇禎皇帝的預料。《明史》載:“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碑敃r,崇禎命周皇后自縊,長平公主聞訊前來,看到皇后的尸體,痛哭失聲,跪在地上,爬上前想抱住崇禎皇帝的膝。崇禎一腳把公主踢翻,說道:“汝何故生我家?”舉起劍來,劈頭砍下。公主下意識地抬起左臂一搪,劍鋒從左頰掃過,左小臂從肘部下面被齊齊斬斷。公主哼了一聲,昏倒在地。皇帝上前一步,想砍下公主的頭,手卻劇烈地顫抖起來,說什么也握不住劍。“手栗而止”,轉身而出。
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幕。斷臂之后,不光崇禎,連所有的宮女從人都以為公主必因流血過多而死。尚衣監(jiān)何新和宮女費氏怕公主尸體受辱,將昏迷中的長平公主抬出了宮,送到她的外祖父、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府中。周家將她安置在一間空屋,只等她死去。不料公主生命力非常頑強,五天之后,居然轉醒,并且度過了傷后感染等重重危機,活了下來?;钕聛懋斎桓恍?。
清朝高層的政治策略十分精巧:他們公開懸賞尋找崇禎帝的男性后代,說,“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yǎng),其來告之人亦給優(yōu)賞。”實際上是打算騙到手后斬草除根。而崇禎的女眷們,因為不可能被人擁立,所以倒真是受到了清政府的“優(yōu)待”。清朝撥給公主很高的生活費用,命周奎善待公主,作為宣傳清朝“恩仁”和統(tǒng)戰(zhàn)反清勢力的工具。長平公主國已破,家已亡,身又殘,早無活下去的意趣,時時說:“父皇賜我死,何敢偷生?”無奈身為弱女子,除了聽任命運擺布,又有什么辦法?唯日日以淚洗面,靠讀讀佛經(jīng)來平衡自己的內(nèi)心。心中還燃燒著的唯一希望,是自己的三個兄弟能逃到南方,有朝一日光復大明。這就是吳偉業(yè)所說的“死早隨諸妹,生猶望二王”。
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順治二年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沒能南下到南明地界,而是從亂軍之中逃回,一路乞討回到北京,衣衫襤褸地出現(xiàn)在周奎門口。周奎和公主聞訊出見,“相見掩面泣,奎跪獻酒食”。離難中的兄妹沒想到這樣見了面,悲喜交加。
然而,太子的出現(xiàn),給周奎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他早已投降了清朝,收留前朝太子豈不是大罪?所以過了兩天,他把這件事報告了朝廷。清廷沒想到這么快太子就自投羅網(wǎng)。由于太子的號召力太強,清廷決定迅速將他殺掉,以絕后患。然而剛剛頒布優(yōu)待前明的詔令,怎好馬上自食其言?多爾袞腦筋一轉,導演了一出認真為偽的鬧劇。他私下派人,要求周奎和長平公主聲明太子是假冒的。長平公主當然不干,但被周奎痛打之后,便不敢再開口了。于是先是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清廷又先后命數(shù)十名太監(jiān)和大臣去辯認。十幾名堅持認為太子為真的太監(jiān)和大臣都被處死,太子身份就這樣被確定,“假”太子被迅速處斬。
這一事件給了16歲的長平公主以極大刺激。她萬念俱灰,實在承受不了人生之悲苦,絕望之余,上書朝廷,請求出家:“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緇空王,稍申罔極。”
朝廷毫不猶豫地回絕了她的請求,他們還要用公主這塊金字招牌將統(tǒng)戰(zhàn)工作進行到底。所以他們要千方百計地“施恩”于公主,并且要大張旗鼓地宣傳,讓天下人都知道。朝廷四處訪查駙馬周世顯,找到之后,撥出巨款,給他們舉行了華麗的婚禮,其規(guī)格等同于清室公主。
命運就是這樣弄人。兩年前,公主日夜夢想著這場婚禮的幸福,卻被世事變故阻隔。兩年后,婚禮雖然仍然盛大,然而除了屈辱和痛苦,她還能感受到什么?大清王朝這樣深厚的恩仁,她實在無力承受了。結婚幾個月后,清軍攻陷了南京,弘光小朝廷滅亡了,被俘到北京的南明皇帝和王公們都在順治三年五月被同時處死,公主受到最后一次精神打擊。順治三年舊歷八月十八日,還不滿18歲的她帶著沉重的傷痛猝然病逝,這時她結婚才剛剛一年,死時尚有5個月的身孕。
直到此時,清廷還不放過統(tǒng)戰(zhàn)機會,為她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葬禮,厚葬于廣寧門外。
形形色色的“朱三太子”
清朝初年的一個吊詭現(xiàn)象是:一方面,由于清王朝的全力追殺,真正的明皇室成員無不隱姓埋名。另一方面,假冒的朱氏后代層出不窮,有假冒王妃的,假冒親王的,當然最多的是假冒太子,特別是“朱三太子”的。這些人不甘寂寞,刀頭舔血,鋌而走險,希望以此混水摸魚撈些好處。
最典型的案子是順治十六年的“朱三太子”案。一伙江湖無賴組成一個騙子集團,其中一個號稱是朱三太子朱慈英。他們說朱三太子因為地位特殊,可以和順治皇帝直接搭上線,只要交錢,他們就有辦法讓一個目不識丁的人立刻成為現(xiàn)職清朝官員,而且還都是鹽道、糧道、工部、吏部等肥缺。憑著這樣荒誕不經(jīng)的謊言,他們半年間居然騙到了七萬余兩銀子,案發(fā)之后,一時朝野轟動。
另一個與此類似的案子發(fā)生在稍早的順治十三年,真定的一個商人破產(chǎn)之后,突發(fā)奇想,自稱“朱三太子”朱慈煷,搞了一個廟會,招攬香火錢。他承諾,香客可以按照未來“光復明朝”后的官職高低來捐獻香火錢,一年后原價退回。按現(xiàn)在的說法,是一起典型的招搖撞騙兼非法集資案。事發(fā)的原因也很可笑:有兩個人都花了幾兩銀子,預購了“未來”的七品“縣令”。拿到收據(jù)之后,他們馬上自認為已經(jīng)是有身份的人,在大街上爭搶道路,互不相讓,直至大打出手,鬧成治安案件。到縣衙一審,自然一批人死于非命。
這類騙子當中,最“成功”的一個,當是“南太子”王之明。此人乃萬歷朝駙馬王蘂的侄孫,小時候他經(jīng)常聽老人們聊起宮中的奇聞軼事,對帝王生活艷羨不已。正巧天地大變,他和太子相仿,又頗知“宮中故事”,遂自稱東宮太子朱慈烺,南下南京來找自己的“伯伯”弘光帝。
弘光皇帝雖然以昏庸聞名,但是在這一突發(fā)事件上,處理卻相當理智。他被權臣擁立,是一個弱勢皇帝,所以必須妥善處理此案,以示“公心”。他宣布,關鍵是要鑒定太子真假,自己壯年無子,太子如果為真,將來正好繼承自己:“若果系真東宮,……迎入宮中,仍為太子?!睘榱俗岃b定結果有說服力,弘光拍板:一,審問過程中不得刑訊逼供。二,鑒定過程全程公開:“集百官廷訊,在京士民俱得入(內(nèi)旁聽)”。
在公開鑒定這一天,大殿里人山人海。騙子王之明被迎入殿內(nèi),他人小鬼大,故意大搖大擺,徑直“踞上座,南面”。那些大學士、尚書們只好位居其下。
王鐸曾經(jīng)當過三年太子的老師,一見面馬上斷定此“太子”為假。為了讓大家信服,他問“太子”:“汝識我不?”“太子”說:“不也?!蓖蹊I又問:“講書在何殿?”王之明只知道宮中有文華武英等殿,隨口答“文華”,其實是在端敬殿。劉宗政、李景璉兩個翰林曾見過太子,也都認定這個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太子“眉長于目”,而此人眉毛很短。朝臣們考問其他宮中內(nèi)情,他回答也大多不著四六。不過小騙子王之明心理素質不錯,遇到這類質問,他態(tài)度傲慢,動輒答以“爾等宵小懂得什么”。
雖然審訊結果最終證明太子是假冒的,但是中國民眾的判斷,從來都是更多地基于情緒而非理智。南明政府的公信力,早已破產(chǎn),何況中國人幾千年前就都變成了“陰謀論者”。百姓認為王鐸等人都是弘光指使,因此紛傳太子為真。連外地的領兵大臣,也相信這種傳言,紛紛上書要求弘光善待“太子”。弘光為了不擔上“故殺”的罪名,就決定把王之明先關起來再說。王之明就這樣在監(jiān)獄里呆了好幾個月。
直到五月十日,清軍南下,朱由崧棄城而逃,王之明終于翻了身。十一日天將亮時,南京百姓在二三士紳的率領下,跑到監(jiān)獄,放出了他們心目中的“真太子”,擁著他在武英殿“即位登基”。有些沒有逃跑的南明官員也跟著上殿行禮如儀。
王之明終于苦盡甘來,一償夙愿。南京百姓擁立他,是希望他率領南京軍民抵擋住清軍。不過王之明志不在此,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居然要選秀女。秀女還沒選好,南京城就被攻破了。王之明被清軍抓獲。一開始,清人想利用他來安撫江南百姓,所以對他很禮貌。多鐸“離席迎之”,與之并坐,還“衣以金紫”,問王之明最想要什么,王之明表示最想要“秀女”。多鐸“旋以弘光所選淑女配之”。王之明于是懷抱著弘光沒能享受到的“秀女”,一心做起清王朝的封王夢來。
不過小騙子好運不長。江南地方很快“內(nèi)外俱定”,王之明已經(jīng)沒有利用價值,清人遂將他和弘光帝等人一起送到北京。不久之后,找了個借口,把他和弘光帝等一起處死了。
(原載《文史參考》2011年第8、10、13期)
【注釋】
[1]張宏杰: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