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

        時間:2023-05-24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半部《論語》治天下” ——感悟《論語》修身為政之道相傳,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鄭玄《論語注》流傳后,《齊論語》《古論語》便漸亡佚。《論語》在漢代已被列為學子必讀的“七經(jīng)”之一。到宋代,又將《孟子》列為經(jīng)書,合稱為“十三經(jīng)”。宋儒還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提出,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

        “半部《論語》治天下” ——感悟《論語》修身為政之道(2)

        相傳,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3)。盡管在今看來,這似乎為溢美之言,但足以引發(fā)我們的深思,加深對書中修身為政之道的感悟?!墩撜Z》涉及為人處世、為學育人、為政惠民等問題,它所反映出來的人生智慧,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積淀。研讀《論語》,想必有益于滋潤心靈,滋養(yǎng)人格,啟迪育人智慧,提升文化自覺,領(lǐng)悟管理之道,成就高教事業(yè)。

        一、《論語》的成書及名義

        《論語》主要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追記孔子的言行思想編纂而成,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和事跡,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和行為的重要資料,也是儒家思想和中華文化之經(jīng)典。

        至于《論語》本義,班固《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劉熙《釋名·釋典藝》認為:“《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劉向《別錄》載:“《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笨梢姡墩撜Z》是經(jīng)過孔子后學“論纂”認可之“語”,是以記言為主經(jīng)得起邏輯推敲而合乎倫理之“語”,是有益無害之“善言”。

        《論語》作為語錄體著作,其語言之含蓄雋永,故事之簡潔生動,所表達思想之深度,所反映人物之個性,均顯示出獨特魅力?!跋韧跏セ?,布在方冊;夫子風采,溢于格言?!?sup>(4)《論語》的精華,孔子的思想,多在其只言片語、微言大義的格言警句之中?!墩撜Z》格言數(shù)量之豐,蘊涵哲理之深,修辭藝術(shù)之美,在整個中華文化典籍中彌足珍貴。《論語》所記孔子“循循然善誘人”的警句格言,或簡約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暢所欲言,蘊涵豐富智慧?!墩撜Z》編纂形式靈活,既多方位、多視角成功刻畫出孔子的儀態(tài)舉止和個性氣質(zhì),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才能、情趣、生活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有利于讀者全面、準確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又鮮明刻畫出一些弟子的個性特征,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無論就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shù)魅力而言,《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中華傳世佳作。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到西漢時期僅有三種《論語》版本流傳: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漢景帝時由魯恭王劉余在孔子舊宅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jù)《魯論語》,參照《齊論語》,撰成《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jù),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現(xiàn)存《論語》基本上沿用《張候論》,共20篇。鄭玄《論語注》流傳后,《齊論語》《古論語》便漸亡佚?!墩撜Z》在漢代已被列為學子必讀的“七經(jīng)”之一。到唐代,唐文宗開成年間刻石于國子學,又將其列為“十二經(jīng)”之一。到宋代,又將《孟子》列為經(jīng)書,合稱為“十三經(jīng)”。宋儒還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提出,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八臅薄拔褰?jīng)”遂成為封建社會后期學校教育的主要教科書,科舉必讀之經(jīng)典。自西漢直到20世紀初約兩千年歷史中,《論語》一直是國人初學必讀之書,成為家傳戶誦之學,對中華民族文化道德素養(yǎng)和國民性起到過重大影響;經(jīng)海外廣泛傳播,為人類文明貢獻了獨特智慧。

        《論語》章數(shù)分法不一,據(jù)朱熹《論語集注》可分為498章,內(nèi)容非常豐富?!墩撜Z》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且有重復章節(jié)出現(xiàn)?!墩撜Z》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前兩個字或前三個字作為篇名。歷代注釋《論語》版本很多,除鄭玄作《論語注》,還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昺《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和劉恭冕《論語正義》,近世有程樹德《論語集釋》,楊樹達《論語疏證》,楊伯峻《論語譯注》,錢穆《論語新解》等。

        二、《論語》中的修身為政之道

        《論語》融教育、倫理和政治為一體,集中體現(xiàn)出修身之道和為政之道,其中包含了許多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方法與原則,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傳承和借鑒。這里僅就其中的修身為政之道,作簡要梳理和概述。

        (一)學而不厭,學致其道

        《論語》重“學”,以“學而”開篇,以“學而時習”為悅事,以“有朋自遠方來”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重學律己的君子風范,朱熹視之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wù)”(5)。顯然,修身之道貴在“學”,需要“學而不厭”“學以致其道”。

        1.始于學志于學?;凇靶韵嘟?,習相遠也”的認識,孔子強調(diào)“學而知之”,自稱“我非生而知之者”,靠的是好學古代典籍,“敏以求之”;主張通過學而“知命”“知禮”“知言”,否則,“無以為君子”“無以立”,也“無以知人”??鬃幼苑Q“十有五而志于學”,通過學習修養(yǎng)和磨煉,逐步實現(xiàn)“立”“不惑”“知天命”“耳順”,最終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之中道境界。顯然,“志于學”是人生修養(yǎng)的起點,也是達于人生理想境界的起點。

        2.好學樂學??鬃诱J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爸薄昂弥薄皹分笔侨N不同的為學境界,不應滿足于“知之”,還要“好之”,更應“樂之”??鬃訉ⅰ昂脤W”視為人格修養(yǎng)的基礎(chǔ)。在他看來,“仁”“知”“信”“直”“勇”“剛”六德目,都必須建立在“好學”的基礎(chǔ)之上,否則,就會出現(xiàn)“愚”“蕩”“賊”“絞”“亂”“狂”六種偏失,或受人愚弄,或行為放蕩,或受到傷害,或尖刻刺人,或犯上作亂,或狂妄自大?!昂脤W”者應善于日積月累,恰如子夏所言:“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芍^好學也已矣。”孔子自身“默而識之,學而不厭”,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勉勵冉求知難而進以得其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笨鬃犹岢懊舳脤W,不恥下問”,學無常師,隨時隨地虛心求教,做到“每事問”,“疑思問”??鬃印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贊揚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種“孔顏之樂”為后世樹立了“樂學”典范。

        3.博學善學??鬃咏桃浴拔?,行,忠,信”,涉及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以《詩》《書》、禮、樂教”,“晚而喜《易》”,“弟子受《春秋》”(6)??鬃又鲝垺安W于文,約之以禮”,在重視博學的同時,強調(diào)博約相濟,以免離經(jīng)叛道。他不滿足于“多學而識之者”,而是“一以貫之”。孔子主張“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要求弟子將學與習、學與思、故與新相結(jié)合,不能偏廢?!墩撜Z·學而》還提到《詩經(jīng)》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主張精益求精,反對淺嘗輒止。弟子子夏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奔词钦f,廣博地學習并堅守其志向,提出與切身有關(guān)的問題并加以思考,仁就含在其中了。

        4.學以致其道?!墩撜Z》重視學以致用,學以致其道。“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都是注重德行的經(jīng)典名句,要求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力行,能靈活運用知識。在子夏看來,君子“學以致其道”,而不像各種工匠那樣僅限于“成其事”。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鬃诱J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勉勵弟子追求道義、真理,不要為衣食所累。

        (二)誨人不倦,善竭其才

        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墩撜Z》大量記載了孔子誨人不倦、善竭其才所表現(xiàn)出的高超的育人智慧。

        1.有教無類,各因其材??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即受教育者不分貴賤、賢愚、民族、地域,應該機會均等?!白孕惺懸陨?,吾未嘗無誨焉?!边@就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推進了文化教育擴及于平民。孔子認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笔欠裾?wù)摳呱畹牡览?,要根?jù)其才智如何,這就成為各因其材而教育的基礎(chǔ)?!坝梢补?,“賜也達”,“求也藝”,“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鬃犹貏e注意對學生的觀察了解,考慮其個性和優(yōu)缺點以及進德修業(yè)狀況,給予不同的教誨。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有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答冉有:“聞斯行之?!边@是因為子路個性魯莽,故需有所節(jié)制;冉求處事畏怯,故需加以鼓勵。同是弟子問仁,孔子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馬?!叭收咂溲砸?img class="row1" src="http://image.guayunfan.com/attached/image/20220523/164645/72c2e3fb-7578-4c02-9eb0-0aee09d9aa85.jpg" alt="img6">”。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之綱,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表現(xiàn)了“各因其材”的時中精神。

        2.適時啟發(fā)。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孔子因受到啟發(fā)而稱贊:“起予者商也!”顏淵“聞一以知十”,聽老師講學后“亦足以發(fā)”。這正是適時啟發(fā)的必然結(jié)果??鬃犹貏e強調(diào)“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到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就不予啟導,不到想講而講不明時就不予開導,做不到“舉一反三”,就不再教誨。他期望學生觸類旁通,“告諸往而知來者”。

        3.善誘竭才??鬃友普T,最大限度地挖掘?qū)W生的潛能,取得了最佳教育效果。顏淵曾感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令弟子“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孔子循循善誘的生動寫照,反映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藝術(shù)??鬃犹岢觥爱斎?,不讓于師”,形成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斷激勵學生發(fā)憤成才。

        (三)修己安人,君子人格

        “孔子所謂學,只是教人養(yǎng)成人格。”(8)孔子在塑造了自己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同時,為世人設(shè)計了獨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并探討實現(xiàn)之路??鬃右运瞿降摹笆ト恕泵銊畹茏樱运鶚返赖摹熬印比烁褚?guī)約弟子,以所推崇的“士人”操守要求弟子,以所描述的“成人”形象感召弟子,致力于探討實現(xiàn)“君子”人格之路,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yǎng)要求,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1.修己安人,立人達人。孔子主張: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此,“修己”是自我的涵養(yǎng),自我道德的完善;“安人”或“安百姓”則是修己的目的??组T所謂“學干祿”、“下學而上達”、“學而優(yōu)則仕”,無不含有此意。“修身”不僅為“內(nèi)圣”所必須,而且是“外王”的必要條件?!靶奚怼眲t“道立”,修其身而天下平?!墩撜Z》許多篇章談到修己做人的問題。曾子自稱“吾日三省吾身”,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做人必有仁德,“泛愛眾,而親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chǔ)上學禮樂才有意義。“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敝挥腥实碌娜瞬拍苷_對待別人并能得到人們的稱頌?!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边@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敝挥锌酥谱约海屟孕蟹隙Y就有了仁德,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歸于仁了?!皠?、毅、木、訥近仁?!奔磩倧?、果斷、質(zhì)樸、語言謙虛則接近于仁德。能實行“恭、寬、信、敏、惠”這五種美德者,也可算是仁??鬃诱J為,“仁者”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能近取譬”作為追求仁德的方法,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力求“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2.見賢思齊,改過遷善??鬃诱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本褪且∪酥L補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暗轮恍?,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有感于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而主張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yǎng)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叭诵?,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笨鬃犹撔南騽e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鑒,這對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完善人格,都是有益的。

        3.理想人格,躬行君子?!墩撜Z》中,孔子就理想人格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圣人”“君子”則是孔子認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中行者”;而“小人”與孔子所斥責的“德之賊”的“鄉(xiāng)原”,代表著人格不完善。至于“狂者”“狷者”,或為“過”,或為“不及”,盡管各有其長,但均有其人格上的缺憾。唯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的“圣人”,那些“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不憂”“不惑”“不懼”“不器”“文質(zhì)彬彬”“修己以安人”的“君子”,以及“志于道”而“弘毅”“篤信好學,死守善道”“仁以為己任”、不惜“殺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還有集“知”“不欲”“勇”“藝”于一身并“文之以禮樂”或“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成人”,才是孔子所稱道的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而大致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相對于“圣人”而言,“君子”人格是經(jīng)過努力不僅可欲而且可求的,因而孔子主張“躬行君子”,即身體力行地做名副其實的君子。

        (四)為政以德,講信修睦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為政要以道德教化為基礎(chǔ)?!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逼湟馐钦f,為政者如果實行仁政德治,就會像北斗受到眾星拱衛(wèi)那樣受到民眾的擁戴??鬃佑嘘P(guān)為政的理念在《論語》中多有體現(xiàn)。

        1.政者正也,先之勞之。在“為政以德”問題上,孔子首先就“政”字作出解釋:“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奔窗褳檎w結(jié)為一個“正”字,認為為政就是“正己”與“正人”兼顧而無所偏倚。而在“正己”與“正人”之間,關(guān)鍵是在位者能首先正己,即所謂“率以正”??鬃诱f:“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從政者只有立足于自身修養(yǎng),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以人格力量達到管理和教育的目的??鬃右运礊槔f明君主嚴于律己的重要性:“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边@里舜的莊嚴端正是他實現(xiàn)太平世道的關(guān)鍵。子張問如何為政,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也就是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zhí)行君令要忠實。子路問如何為政,孔子認為應“先之勞之”,做在老百姓之前而不要懈怠,也使老百姓勤勞??鬃釉唬骸把灾倚牛泻V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張行得通,必須心意誠懇,行為端莊。

        2.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鬃觼淼揭粐灾湔?,是“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鬃犹貏e主張善政者“能以禮讓為國”。在談?wù)撪崌t相子產(chǎn)時,孔子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闭怯捎谧赢a(chǎn)的這種莊重、恭敬、恩惠、道義和美德,才能使他處于鄭國的賢相位置??鬃犹岢觯骸爸爸什荒苁刂?,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笨梢娭卫砗脟覍鞯囊髴侨轿坏?,才智仁德莊重禮儀不可偏廢。

        3.選賢與能??鬃诱J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重視選拔優(yōu)秀人才?!跋扔兴荆庑∵^,舉賢才?!笨鬃诱J為只要懂禮、有道、正直,并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wù)政。當季康子問:仲由、賜、求“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認為三人分別具備果斷、達理、多藝的素質(zhì),都可以參政。提倡在實踐中考察人。“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用人不能搞無原則的信任,“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善于言辭者未必就是人才,故不可“以言舉人”,要廣開言路,“不以人廢言”。子夏提出:“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學而優(yōu)”方能擔當為政重任。

        4.尊美屏惡,有恥且格。要“為政以德”,還必須做到“尊美屏惡”。孔子在回答子張“何如斯可以為政矣”時認為:“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為政矣?!币髲恼呔哂腥缦挛宸N美德:“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同時主張屏棄虐、暴、賊、吝“四惡”,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慢令致期”“出納之吝”??鬃诱J為,“德禮之教”有“政刑之治”所無法取代的作用。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奔词钦f,對庶民若不進行政治教育,只告知遵從命令,不遵從便予以懲罰,那只能使民畏罪,使民聽任奴役和愚弄而無廉恥之心;倘若用道德教導庶民做人的道理,再用禮制加以規(guī)范,自然會使之產(chǎn)生廉恥之心,進而嚴守中道。從“民免而無恥”到“有恥且格”,表明民眾從“不敢”違禮犯上,到不愿違禮犯上,已變強制性的約束為內(nèi)在的自覺??鬃诱J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于手足?!痹诳鬃涌磥?,要使人們知其所措,必須使刑罰適得其“中”,而要使刑罰適得其“中”,又必須重視禮樂教化,期望通過德禮教化而“勝殘去殺”。

        5.富國惠民,義利兼求??鬃哟_信,能實行恭、寬、信、敏、惠于天下,則合乎仁道,因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任人,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因而在提出“見得思義”的同時,主張“惠而不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鬃幼⒅馗粐堂瘢瑥娬{(diào)要治理好衛(wèi)國這樣一個眾多人口的國家,首先要“富之”,讓他們富起來;然后要“教之”,使他們受到教化。孔子主張:“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即要求人們處理政務(wù)不要圖快,不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難以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會因小失大。

        6.名正言順,講信修睦。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奔匆卫砗脟?,必須確立良好的人倫關(guān)系,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诖?,孔子特別強調(diào)“正名”,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鬃诱J為,治理一個國家,應當需要具備食、兵、信。這三者當中,“信”是最重要的?!懊駸o信不立”。若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難以維系。孔子認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币卫砗脟?,君主一定要注重品德,要講究信用,取信于民,愛護民眾。同時還要節(jié)儉,役使人民要不違農(nóng)時,進而處理好君主與民眾之間的關(guān)系。

        (五)尚中貴和,一以貫之

        “中庸”是貫穿孔子學說的“一貫之道”;尚中貴和,是《論語》的“一貫之道”。孔子基于中庸哲學,立足于人格培養(yǎng),關(guān)注人生成長,畢生追求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政治理想。

        《論語》首次提出“中庸”一詞,而且僅見于《雍也》篇所載孔子之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彼^“至德,謂德之至極,無以復加者也”(9)。顯然,孔子將“中庸”視為德之極致,封之為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在孔子看來,中庸難求,不僅需要公心,而且需要經(jīng)驗和智慧,守經(jīng)行權(quán),故很少有人能準確把握尺度,做得恰到好處而毫無偏失。

        《論語》各篇章盡管沒有嚴密的邏輯體系,但并非雜亂無章,而是有“一貫之道”,即“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多隱含在孔子的言行及思想方法之中。正如蔡尚思所概述,孔子在如下諸方面“常常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標準”,即:“子溫而厲,威而不猛”,認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是他待人的中庸;“子釣而不網(wǎng),弋不射宿”,是他對物的中庸;“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是他做事的中庸;“見危授命”與“危邦不入”,是他處理生死的中庸;“師也過,商也不及”,是他評價人物的中庸;“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他審美的中庸;“敬鬼神而遠之”,是他對待鬼神的中庸;“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既要“親親”,又想“尚賢”,是他善用人才的中庸;“禮之用,和為貴”,是他治國之道的中庸。(10)孔子的一系列言行表明,其“中庸之道”并不以倫理道德本身為限,他還從倫理道德入手,探求事物的普遍真理。他主張“扣其兩端”“允執(zhí)其中”“過猶不及”,善于抓住事物的兩個方面并使之相輔相成,力求恰到好處;提倡“和而不同”,能容納萬物,又能在與萬物相處時不至于流俗;主張理智地固守中道,以“仁”“義”“禮”作為衡量適中與否的根本尺度;主張在不違常道的前提下加以權(quán)變,既不固守原則而不善權(quán)變,又不喪失原則而過于靈活,務(wù)求“時中”。

        孔子所主張的“和”,是按一定秩序使矛盾雙方互相協(xié)調(diào),是對立的結(jié)合,而不是對立的泯滅。孔門主張,“和”必須“以禮節(jié)之”,并不是無原則的“知和而和”??鬃由類和唇^的“鄉(xiāng)原”,就是合乎流俗、合乎污世、隨遇而安、隨聲附和、八面玲瓏、四處討好、似是而非的“調(diào)和主義”者,是亂苗之莠,亂朱之紫,是敗壞道德之人,故為“德之賊”。基于“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主張侍奉君主時“勿欺也而犯之”,敢于犯顏直諫,對“比干諫而死”“殺身成仁”精神大加贊賞;對“巧言令色足恭”的言行表現(xiàn)則極為反感,體現(xiàn)了孔子嚴守中道的立場和態(tài)度。

        三、研讀《論語》之建言

        其一,對《論語》經(jīng)典心存敬畏,但不可奉為金科玉律。“經(jīng)典”是指那些能夠穿越時空,給一代代人帶來心靈震撼和滋養(yǎng)的杰作。經(jīng)典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的載體,沒有經(jīng)典的民族往往是沒有精神和價值支撐和文化身份的民族;經(jīng)典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之所,經(jīng)典若被焚毀、否定或忘卻,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價值就沒有了基礎(chǔ),也就難有文化認同,這樣的民族就成了靈魂漂泊、精神恍惚的民族,就不能回答“我們從哪里來”也不能回答“我們到哪里去”。經(jīng)典不僅能提供知識,而且能發(fā)掘潛能,啟迪智慧,豐富人格,滋養(yǎng)人生,消除頹廢,超越平庸。故應多誦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善于吸收其精華。當然,對同樣一部經(jīng)典,誦讀者會各有取舍,也會見仁見智,但不可奉為金科玉律。中華文化經(jīng)典就是中華文化精神價值的載體,是重新確立中國人文化認同之根,培養(yǎng)中國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之本。要重新尋回中國的文化自我,重新確立中國的文化認同,就必須從誦讀經(jīng)典做起,盡早恢復經(jīng)典的教育地位。如果說西方人必讀的一本書是《圣經(jīng)》,那么中國人必讀的一本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瑰寶——《論語》??鬃诱f,“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薄墩撜Z》本身載有“圣人之言”,現(xiàn)代人對《論語》這部充滿人文精神、人本理念和人生智慧的經(jīng)典名著,理應心存敬畏而不是輕侮,勉力學習和領(lǐng)會,對管理者必然大有裨益,對每個人必能終生受益。

        其二,讀其書知其為人,不可目中無人。司馬遷稱:“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11)孔子的艱難曲折而不平凡的人生閱歷,就是后人感悟人生的鮮活教材。孔子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給后人以深深感染。郁達夫在《懷魯迅》一文中寫道:“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蔽覀冎袊泻芏鄠ゴ蟮娜宋铮覀儜摱萌绾紊拼麄?。讀《論語》,會大致了解孔子的為人,感悟其人生,仰慕其人格,汲取其智慧。而全面了解孔子的為人,包括人生閱歷,人生態(tài)度,人生境界,人生智慧,必將有助于加深理解《論語》之精髓。

        其三,把握其“一貫之道”,避免斷章取義。《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研讀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準確把握其“一貫之道”,領(lǐng)會其精神實質(zhì)?!墩撜Z》的讀法,可以一章一章地研讀,一字一句地感悟;同時要善于將散見于各章中的對同一問題或相關(guān)問題的論述聯(lián)系起來,融會貫通?!墩撜Z》版本很多。初學者可讀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或錢遜的《論語讀本》。若有意做較深入研究,可研讀清人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三國魏人何晏的《論語集解》和宋人朱熹的《論語集注》。各家注釋盡管各有不同,但通過多本不同注釋的比較,有助于更深人地理解和把握《論語》的精義。

        其四,吸取其精華,無求備于一書一人?!墩撜Z》中許多話都成為格言流傳于后世。讀《論語》要著重吸取其有普遍意義的精華,有益于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zhì),激發(fā)自身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做到“古為今用”,就要研究《論語》思想的時代價值,汲取孔子的智慧,以有益于教育和管理。要以世論人,正確判斷其歷史功績,在判斷其歷史功績時,主要看其比前人超出了什么。孔子既有超出前人的許多方面,又有供我們學習、吸收的人生智慧和育人智慧,對這樣的偉大人物我們就更應倍加珍惜和敬重??鬃邮侨瞬皇巧瘢硖?500年前的宗法等級制社會中,難免有其歷史局限性,《論語》的內(nèi)容也難免帶有時代的烙印。今天研究孔子和《論語》,必須置于孔子的生活時代,“不求備于一人”;置于《論語》的成書時代,不求全責備于一書,重在吸收《論語》精華,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并予以發(fā)揚光大。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