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責任
《過時的智慧》由我在北京師范大學開設(shè)的“科學通史”選修課的講稿改編而成,可以用作類似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適合于一般大學生或中學生作為課外讀物。每一講大致對應于兩課時的內(nèi)容,并附有相關(guān)推薦書目。
本書定位于“成人科普”,是寫給成年人看的通俗讀物。之所以這樣定位,倒不是說本書會涉及一些對少年兒童而言過于深奧或艱澀的科學內(nèi)容,相反,理解本書不需要中學以上的背景知識。
針對少兒的科普書,適合于通過豐富有趣的故事來展現(xiàn)科學的魅力,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而就成人而言,他們有了更成熟的判斷力,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責任,因此他們更適合以批判性的眼光來閱讀。
因此針對成年人寫書,就不需要小心翼翼地維護科學或科學家的光輝形象,也不需要給讀者提供現(xiàn)成可靠的科學結(jié)論,而是要為讀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這本書試圖兼顧學術(shù)性和通俗性,在學術(shù)性上,吸取了西方科學史學術(shù)界的既有成果,糾正了許多常見的誤會,也提供了一些前沿的觀點。但出于入門讀物的定位,本書在材料引證和具體細節(jié)論述方面都尚嫌不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通過我給出的參考書目進一步探究。
本書對科學的歷史發(fā)展提供了一幅全景概覽,我講述了許多歷史知識,也提出了一些觀點,但這些只是為了啟發(fā)讀者自由地思考和理解——科學究竟是什么,以及科學在人類歷史文化中的意義,這些問題并沒有固定的答案。
無論是作為選修課參考書還是作為課外讀物,選擇這本書應該是讀者自由決定的事情。是否買這本書,是否讀下去,以什么態(tài)度和方式來閱讀,最終得出哪些結(jié)論……這些都需要讀者自己去衡量和決定??偠灾?,每個讀者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這本書“有什么用”。
作為一個走出父母羽翼的成年人,我們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無論是選擇哪一個學?;?qū)I(yè),或者選修哪一門課程,讀哪一本書,玩哪一款游戲或找哪一份工作,都應當有這一層反思:這件事有什么用?即便出于某些原因這件事情你不得不做,你對它的理解也將決定你用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對待這件事:是敷衍了事,還是兢兢業(yè)業(yè)。
事實上,我們都需要學會如何敷衍,或者說,學會如何偷懶。你如果只懂得勤奮,對什么事情都全力以赴,最后可能只是庸庸碌碌,啥都做不到最好。你得學會分辨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走的路,哪些事情是需要你不遺余力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偷懶應付”的。所以大學里最虛度光陰的不是那些不愛學習的人,而是只知道學習卻不懂得自我反思的學生。
每個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值得投入的事情是無限的,要想活得精彩,就必須懂得取舍。每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追求的不同定位,對于人生有何意義的不同理解,將會決定每個人對于具體事件的取舍方式。
大到做人,小到讀書,都是如此。顯然我們不能對每一本書的每一句話都深究到底,哪些地方可以一目十行,哪些地方需要逐字推敲,都是需要有所選擇的。
寫書也是如此,例如做一部科學史,不同研究者的背景和訴求,對“科學史有什么用”的不同理解,也會影響研究者的態(tài)度和方法,研究者的好惡與取舍決定了最終能夠得到怎樣的成果。
每一本書都是有限的,而歷史是無限的,因此歷史書要寫得精彩,必須懂得取舍,懂得“避重就輕”。每一個歷史學家都需要去分辨哪一些事情值得濃墨重彩,哪一些事情只需要一筆帶過,哪一些事情則應忽略不提。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