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成千上萬個城市,幾乎沒有一個城市的地位像冷戰(zhàn)時期的柏林那樣奇特。柏林這個先后曾經是勃蘭登堡侯國、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乃至納粹德國的京城,在二戰(zhàn)后被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東柏林成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而西柏林則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后者在外交上雖然由聯邦德國代表,但卻不是聯邦德國的一部分,而且其四周由兩米多高的柏林墻把它與外界隔離開來。柏林的這種奇特局面的形成,其直接根源就是柏林危機。
(一)第一次柏林危機
1945年2月,蘇、美、英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了對德分區(qū)占領,并邀請法國為第四占領國,美、英從其占領區(qū)中劃出一部分組成法占區(qū),原本的設想是經過民主改造后建立一個完整的新德國,但由于冷戰(zhàn)的對立,德國按占領國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制度不同而出現了分裂。
德國投降后,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占領軍總司令在柏林簽署協議,規(guī)定把柏林劃分為四個占領區(qū)(蘇占東區(qū)、英占西北區(qū)、美占西南區(qū)、法占西區(qū)),大柏林則由四國共同分區(qū)占領,各占領區(qū)司令遵照各國政府訓示行使最高權力。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其任務是保證各占領區(qū)協調行動并就涉及德國整體的主要問題做出決定。在各國分區(qū)占領的情況下,各國占領當局均各行其是,盟國管制委員會作為當時唯一能夠進行磋商和作出共同決策的組織機構,由于美蘇的矛盾分歧日意嚴重,漸漸喪失了權威。各占領區(qū)事實上逐步成為各自獨立的實體,形成了事實上的初步分裂。
▲1945年德國分成四國占領區(qū)
由美、英、法控制的柏林位于蘇占區(qū)中心,離西部占領區(qū)邊界100英里。西方國家要供應各自在柏林的駐防部隊及各自占領區(qū)的居民,就必須有一條從西部占領區(qū)到柏林西區(qū)的通道,但這一問題卻因美蘇的分歧而一直沒得到有效解決。1948年初,美、英、法、比、荷、盧六國召開了倫敦會議,決定召集德國西部三個占領區(qū)各州總理聯合會議,授權聯合會議在9月1日前召集立憲大會起草西德憲法,并以此憲法組織西德政府,完成西德的建國。主張保持德國形式上統一的蘇聯在多次抗議倫敦會議的行動之后,于1948年3月20日退出盟國管制德國委員會,作為四國管制德國的最高權力機構的管委會不復存在。
6月18日,美、英、法三國決定在整個西部占領區(qū)實行貨幣改革,獨立發(fā)行新的貨幣,蘇聯對此作出強烈反應,譴責貨幣改革是“非法的”,并警告說蘇占區(qū)不得不采取行動保護經濟。6月24日,蘇聯停止了所有占領區(qū)間的鐵路客運交通和進入蘇占區(qū)的公路交通,同時發(fā)表聲明指出德國西部占領區(qū)發(fā)行的貨幣不準在蘇占區(qū)和柏林流通,柏林是蘇占區(qū)的一部分,各占領區(qū)間的貿易今后按國際間貿易處理。蘇聯想憑借柏林完全在蘇占區(qū)的有利地理位置,封鎖柏林的交通,造成西方國家難以待在西柏林的條件,從而迫使它們在德國問題上作出讓步。
作為對蘇聯封鎖西柏林的回應,6月30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發(fā)表聲明,宣布美國留在柏林,通過空運來給柏林市民供應生活物資。在水陸交通都被封鎖的情況下,從6月25日起,美國等西方國家動用上萬架飛機,架起了“空中走廊”,向西柏林居民大規(guī)??者\糧食、煤炭等急需物品。到1949年春天,美國向西柏林空運的物品達到平均每天8000噸的水平,這與封鎖前美英通過水陸交通運送給西柏林的物品基本持平。與此同時,美國等還對蘇占區(qū)和東柏林實行反封鎖,阻止向蘇占區(qū)運送煤炭和鋼鐵等。
蘇聯對柏林的封鎖并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逐漸朝著不利于蘇聯的方向發(fā)展。由于美英的反封鎖,蘇占區(qū)和東柏林無法從西占區(qū)和西柏林等到其所需要的商品,尤其是煤和鋼等,這嚴重影響了蘇戰(zhàn)區(qū)的工業(yè)生產與社會穩(wěn)定。為號召德國人民爭取國家統一,蘇聯轉而發(fā)起了廣泛的和平運動。蘇聯策略的改變使柏林問題通過和平談判求得解決具備了條件。美國和蘇聯的代表秘密進行接觸,終于在1949年5月4日達成協議,四國宣布自5月12日起雙方同時解除對對方的封鎖,第一次柏林危機宣告結束。
柏林危機最終還是沒能阻止德國分裂的局面,1949年5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一個民族分裂為兩個政治經濟制度完全對立的國家實體。西柏林從此成為一塊飛地,在美國看來,西柏林是反共產主義的堡壘和前哨陣地,它象征著美國對歐洲所承擔的義務,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宣傳陣地和收集東歐和蘇聯情報的理想地點。在蘇聯看來,西柏林是喉中骨、肉中刺,是安置在民主德國境內的特洛伊木馬。由此產生的柏林問題成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國際緊張局勢的熱點之一,屢次發(fā)生危機,并導致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機與分隔東西柏林的柏林墻的建立。
▲柏林空運時運輸機上所載的牛奶
(二)第二次柏林危機
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爆發(fā)了反對蘇聯控制民主德國的示威抗議事件,蘇聯派軍隊平息了這一事件,造成數百人傷亡,出于對蘇聯與它控制的民主德國政府的不滿,大批民主德國民眾開始經西柏林逃往西方。
開放性東西柏林邊界的存在為東德人口外流開了方便之門。自德國正式分裂至1961年6月,通過西柏林從東德流向西德的人數多達上百萬人,僅1961年7月一周時間就有1萬人通過西柏林離開民主德國,這些人有知識分子、科學家,但大多為小企業(yè)主、小經營者、農民及其他人員。而民主德國因此而蒙受的經濟損失高達1200億馬克,柏林問題使得民主德國經濟瀕臨困境,蘇聯不能熟視無睹。
鑒于此,蘇聯千方百計想把西方三國趕出柏林,主張柏林應歸并于其地理位置上所屬的民主德國。1958年11月10日,蘇聯政府正式照會美、英、法三國政府,限定在半年內結束西柏林的占領狀態(tài),正式宣布取消柏林的四國共管地位,建議把西柏林變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單位——“非軍事化自由城市”。在發(fā)出照會的當天,赫魯曉夫就柏林問題舉行記者招待會,他把西柏林比喻為“一個毒瘤”,現在把西柏林變?yōu)椤耙粋€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市”,是一種“無痛的切除手術”。赫魯曉夫還威脅說,如果西方不同意這一建議,把坦克開到柏林,用武力來保衛(wèi)其地位的話,蘇聯的火箭將要“自動發(fā)射”。蘇聯政府還威脅要與民主德國簽訂和平條約,從而把整個柏林交還民主德國,民主德國就可行使對西柏林的主權,蘇聯還將把柏林的空運與陸路控制權完全歸還民主德國。
▲柏林墻割裂德國
西方三國和聯邦德國于1958年12月31日、1959年1月5日復照蘇聯,拒絕了蘇聯的建議,認為“赫魯曉夫的‘自由城市’建議必然破壞西柏林的自由”。美國宣稱要“不惜用武力保衛(wèi)柏林”,“華盛頓準備采取核戰(zhàn)爭的手段來保衛(wèi)柏林”。蘇、美互相對立的強硬態(tài)度,使柏林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從而爆發(fā)了持續(xù)3年左右時間的第二次柏林危機。
由于美國態(tài)度強硬,蘇聯也不想與美國鬧到兵戎相見的程度,于是蘇聯態(tài)度逐漸軟化,1959年3月5日,赫魯曉夫訪問民主德國時暗示,如果西方領導人愿意談判,蘇聯可放棄6個月的限期。
但兩年后,1961年6月3日至4日,美、蘇首腦在維也納會晤時,赫魯曉夫又提出西柏林地位問題,要求西方取消對西柏林的占領,并再次揚言西方必須在6個月內作出答復。這樣,“柏林危機”再度掀起。
對于蘇聯發(fā)難的第二次柏林危機,美國立即予以回擊。肯尼迪宣布了一系列軍備計劃,追加國防經費32億美元,征募新兵人數增加一至兩倍。美國還向西歐大量增派軍隊,使美國駐歐部隊總數接近30萬。8月初,美國空降部隊調往聯邦德國參加軍事演習,柏林危機全面升級。
而蘇聯不愿意與美國兵戎相見,但也不希望西柏林繼續(xù)成為民主德國國民逃往西方的便捷通道,很快蘇聯政府就想到了一個絕妙方法。1961年8月12日凌晨1點,2萬多民主德國軍隊突然開到東西柏林邊境,立刻開始了修筑柏林墻的工程,到13日凌晨,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西柏林的周圍完全被鐵絲網包圍起來,網外再加路障,柏林墻從此樹立起來。13日中午12點,最后一個路口宣布封鎖,柏林正式被分成兩半。
西方對柏林墻的修建又氣又惱,為作試探,美國增調一支1500人的戰(zhàn)斗部隊乘坐裝甲車從聯邦德國的曼海姆出發(fā),沿著110英里的高速公路,耀武揚威地到達西柏林。美國總統肯尼迪則放棄通常的周末休假,在午夜及凌晨兩次緊張地聽取最新匯報。最后證實,美國戰(zhàn)斗部隊毫無阻礙地進入了西柏林。美國由此發(fā)現“柏林墻”并不影響西方駐軍出入西柏林,更不會影響他們對西柏林的控制,為避免過于激怒民主德國和蘇聯,也只能容忍了這一既成事實。隨著柏林墻的修建成功,這次持續(xù)三年多的柏林危機就此結束。
柏林墻的開放與德國統一
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與蘇聯的對立緩和,在民主德國國內的抗議示威此起彼伏,國民不斷經由匈牙利、捷克等國逃往聯邦德國,于是民主德國的統一社會黨政府于1989年11月9日晚作出一項重大決定,開放“柏林墻”,宣布民主德國公民從即日起經由民主德國邊界出國旅行和多次往返,不必申述特別理由,憑身份證就可去西柏林。這一決定公布之后,人們如潮水般涌向民主德國各邊境大門,等待出境。這一決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民主德國40年來第一次開放了兩個德國和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打開了兩國之間長期封閉的閘門。柏林墻的開放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zhàn)終結的開端,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1990年10月3日,德國實現統一,兩名警察在一個警察所前懸掛統一后的新警察所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