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女性一生佩戴鳳冠多少次
第三節(jié) 服飾習(xí)俗
畬族服飾既源于畬族獨特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方式,又彰顯了畬族獨特的信仰文化和審美情趣,已構(gòu)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在長期的輾轉(zhuǎn)遷徙過程中,由于地域的差異,環(huán)境的改變,周圍漢人的影響以及物質(zhì)條件的限制等,各地畬族的服飾也逐漸發(fā)生了一些變異。發(fā)式更是因地域不同,婚嫁與否而差異明顯。但直到近代,畬族仍保留了男女“無寒暑,皆衣麻”[13]“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14],女子“素?zé)o纏足之習(xí)”的傳統(tǒng)服飾習(xí)俗。
一、畬族的服裝
畬族傳統(tǒng)服裝多以青、藍色自織苧麻布為原料。歷史上,畬族的傳統(tǒng)服飾可謂豐富多彩、斑斕絢麗。由于居住地區(qū)不同,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不同,衣著款式往往也大不一樣。如:浙江麗水畬族男子冬天穿質(zhì)地粗厚的藍色布衣、短褐,夏天穿苧麻衣褲;婦女則衣長過膝,腰圍藍布,下穿寬大麻褲,成年婦女衣服多鑲白邊,未婚姑娘和新媳婦多鑲紅邊。景寧畬族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男穿單夾,女的短裙蔽膝。福建德化畬族男子則短衣闊袖,不巾不帽,等等。但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現(xiàn)在男子的服裝和當(dāng)?shù)貪h族無異,只有婦女的服裝在閩、浙一帶仍保留有顯著的民族特色。
畬族婦女服裝又稱“鳳凰裝”,以福建閩東諸縣最具特色。上衣多為黑色大襟服,領(lǐng)高2~4厘米,兩旁開衩,一般后裾長于前裾,通身無扣,只在右衽襟角縫有兩條藍色、白色或紅色系帶。衣領(lǐng)、袖口及兩襟飾以紅、黃、綠、藍、黑五色花線繡成的各式花邊,有的花邊由衣領(lǐng)延伸至肩部和胸部,美輪美奐。花多、花邊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花少、邊紋窄的是老年婦女的服裝。不論男女,腰間都系有以蠶絲或棉紗編織的腰帶,長約2米,兩端織有美麗的花紋圖案。
因分布地區(qū)不同,各地畬族婦女的服裝略有差異:福安、寧德等地畬族婦女的上衣花紋較為簡單,一般只在衣領(lǐng)上繡有馬牙形花紋,襟邊、袖口多飾34厘米寬的紅布邊。福鼎畬族婦女的上裝則華麗得多,大襟上以桃紅色為主色調(diào),有大面積的刺繡,顏色鮮艷。衣領(lǐng)高達4厘米,領(lǐng)口繡有兩朵楊梅花,并以水紅、水綠作底色,加繡其他各式花紋。霞浦畬族婦女的上衣領(lǐng)上繡有牡丹、蓮花等自然花紋,色彩絢麗。衣襟尺寸與福安、福鼎不同,大、小襟等長,大、小襟上都做有服斗,便于翻穿(一般做客時穿正面,在家時穿背面)。服斗上也以大紅、桃紅、大綠、水綠、藍、白、大黃等色線和金線,繡成梅花、喜鵲、牡丹、鹿、竹等各式圖案,明艷醒目。當(dāng)?shù)貗D女還根據(jù)衣服上紅色花邊的多少分為“一紅衣”“二紅衣”“三紅衣”。羅源、連江一帶畬族婦女的衣領(lǐng)上則以紅、黃、綠、藍、黑、水綠等色按順序排列成柳條紋圖案。景寧一帶的畬族婦女的上衣則是長度過膝大襟衫,領(lǐng)、袖、襟處都繡有花邊,花邊色彩鮮艷,花色繁多。腰扎長一尺、寬一尺五的麻布圍裙(畬語稱“攔腰”),染青色或藍色,鑲紅布于“攔腰”頭,釘上彩帶。
畬族新娘的“鳳凰裝” 攝影:山哈
畬族婦女下身的穿著有短裙、短褲和長褲幾種,一般不分季節(jié),常年如一。福安、寧德、福鼎、景寧一帶多穿黑色長褲;霞浦一帶多著黑色短裙;羅源、連江、寧德南部一帶則穿黑色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型花邊。穿短裙、短褲的畬族婦女有打綁腿的習(xí)慣,綁腿或黑或白,有的黑、白、紅三色相間,有的綁腿布末端還綴有紅色瓔珞,作為飾物。也有畬族婦女喜穿八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四周鑲花邊,中間繡有白云圖案。
勞動時所系的圍身裙,又叫“圍裙”“攔腰”“合手巾”,也是畬族婦女服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身裙多為黑色,裙面繡花。中老年婦女多穿簡裝圍裙,只在裙面上段繡有簡單花紋圖案;年輕女子的盛裝圍裙則繡工講究,裙身繡以大朵云紋或各種奇花異獸、神話人物,裙邊再配以柳條紋,明艷醒目,堪稱藝術(shù)佳品。
二、畬族的頭飾
頭飾可分為發(fā)式、冠帽頭巾和裝飾等不同的種類。在畬族地區(qū),男女的頭飾相差極大。除江西的貴溪等部分地區(qū)有戴藍色或黑色頭巾外,畬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巾不帽”,與當(dāng)?shù)氐臐h族沒有什么區(qū)別。但畬族婦女的頭飾卻相當(dāng)講究,且保留了明顯的本民族特色。畬族婦女喜留長發(fā),梳“鳳凰髻”。
成年婦女與未婚少女的“鳳凰髻”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閩東北一帶,16歲以前的少女是將長發(fā)打成發(fā)辮,以紅色毛線或紅頭繩纏繞后盤于頭上。成年婦女的“鳳凰髻”則因地而異,有“鳳頭髻”“鳳身髻”“鳳尾髻”等類型。“鳳頭髻”的梳法是將頭發(fā)攏在后腦卷成兩股,纏繞在一支竹木或鐵絲制成的細長發(fā)飾上,再纏以紅色(中老年婦女則用藍色或黑色)毛線,呈高突狀固定于頭頂。隨著年齡的增大,高突的發(fā)式也逐漸變低。這種發(fā)式流行于福州、閩侯、古田、連江、羅源一帶;福安和寧德的大部分地區(qū)則流行“鳳身髻”,將頭發(fā)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面的部分頭發(fā)扎成墜壺狀,后面部分的頭發(fā)則以紅毛線纏繞后盤于額前。已婚婦女在梳妝時往往添加假發(fā),以使前面的發(fā)髻更加寬大美觀。福鼎、霞浦西路的“鳳尾髻”則不添假發(fā),也分前后兩部分,前面的頭發(fā)以紅毛線扎好后用發(fā)夾固定于耳側(cè),后面的頭發(fā)則梳成三束編成辮子,用紅毛線扎緊后盤于頭頂。
閩西南一帶畬族的成年婦女多梳“龍船髻”,將發(fā)辮以藍或黑色頭繩纏繞成發(fā)髻,以銀簪或竹簽固定于頭頂。夏天出門時,發(fā)髻還有固定“涼笠”的作用。
浙江畬族婦女多將頭發(fā)梳成單辮后在腦后打成發(fā)髻,辮腳以黑色縐紗纏繞,頭頂置一紅布包裹的銀制或竹制發(fā)筒(長約9厘米),縐紗綴有紅黑相間的料珠串,另有8條尾端結(jié)有小銀牌的料珠串垂落兩旁耳側(cè),勞動時則覆以藍色方巾或毛巾。
畬族所戴的頭巾冠帽之類較少,較常見的有竹笠、藍布頭巾、鳳冠等,而其中又以女子婚嫁時所戴的鳳冠最具特色。各地鳳冠的材質(zhì)、工藝各不相同,自成一格。如江西貴溪畬族的鳳冠以麥稈為骨架制成,飾以彩線、繡花等物,“服之羽然”;羅源、連江的鳳冠則以竹木為主干,以紅綢、苧布、銀片、銀簪、銀鏈等裝飾而成,整個鳳冠還有冠身、冠尾之別;福鼎的鳳冠冠身以筍殼編成,飾以銀片、花卉等飾物,形似截頂牛角,造型獨特。但說到做工的精致、巧妙,則要數(shù)福安、寧德一帶的鳳冠。福寧鳳冠正前上方有制作精巧的玻璃鏡匣,匣內(nèi)裝有微型的剪、尺、皇歷通書之類,以作辟邪之物;鳳冠頂部飾有八組銀象,四周垂掛著許多以紅線穿成的五色料珠串,前面則配有一面被稱為“慶須”或“圣疏”的銀簾,銀簾由一塊橫式長方形銀花綴掛7~9串銀飾片制成。銀簾頂部綴有雙龍戲珠銀飾,銀飾片上鏨有鳳凰、蝴蝶、梅花等圖案,大小銀片以銀鏈相吊,琳瑯滿目,十分好看。
傳統(tǒng)上,畬族婦女結(jié)婚之日必戴鳳冠,去世時則戴著鳳冠入土。可見鳳冠在畬族婦女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但近年來,畬族青年男女結(jié)婚戴鳳冠者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過去為各地婦女所常備的鳳冠,如今僅在閩東、閩西和浙南的少數(shù)地方還能見到。
三、畬族的首飾
畬族婦女平常佩戴的飾物有發(fā)飾、耳飾、手飾等幾種類型。飾物多為金、銀制品,少量為銅、鐵或玉石制品。
發(fā)飾的種類比較多,常見的有銀簪、耳扒、銀笄、銀花等。銀花大多3朵一組,上朵鏨有八仙或其他祥瑞動物圖案,中朵飾有10只俯首獅子圖案,下朵則有12只昂首鳳鳥紋?!敖疳樆ā眲t是一種頗具特色的銀花,造型細長,上連5朵小銀花,銀花之內(nèi)藏有小鈴鐺,走起路來,銀花搖曳,清脆的叮叮之聲不絕于耳。
最具特色的還要算福建順昌一帶的畬族婦女發(fā)飾。這種被稱為“頭旁”的發(fā)飾以絲瓜絡(luò)或厚紙皮做成環(huán)形帽圈,外蒙黑布。帽圈上以八九十根橢圓形、細長柄的銅簪依次疊成扇形,每根銅簪柄長17厘米左右,末端以紅頭繩相連。已婚婦女還在銅飾上披上頭巾,以銀耳扒固定。玻璃珠串和紅瓔珞也常作為飾物,綴掛在帽圈周圍。
畬家女子素有戴耳環(huán)、耳墜的習(xí)俗。女孩多在7~10歲時穿耳,穿耳的方法是:以針沾茶油在耳垂上直接穿孔,然后在耳孔中穿一條紅絲線,之后的一段時間,每天以茶油點在耳孔上,并來回拉動絲線。如此十天半月,傷口愈合,耳孔即成。為防所穿耳孔重新長攏及便于日后佩戴飾物,大多還在耳孔中插入草棍、小竹刺或鐵芒、箕桿等,以使耳孔變得大些。
耳環(huán)、耳墜是畬族婦女喜愛佩戴的飾物,多為金銀所制。耳墜有大小兩種不同的型制,大者如手鐲,是已婚婦女的飾物;小者僅及大耳墜的1/3,為未婚少女所佩戴。
手飾有“手指”和手鐲兩種?!笆种浮奔唇渲?,閩西一些畬族地方也稱為“手記”。畬族婦女的“手指”多鐫有花紋、八卦、吉祥字眼等紋樣,一般為已婚婦女所佩戴;手鐲則有鴛鴦鐲、提花九環(huán)銀鐲等。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