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誤為理術
所謂變誤為理術,就是因自己情緒激動而說了“真”話或錯誤的話,惹惱了對方,眼看相斗在即,為了避免矛盾的惡化,立即順原“誤點”進行“解釋修補”,使“誤點”反變成無可辯駁之“理”。123shoppingwar.com采用變誤為理術進行隨機應變時,需具備語言的引申巧辯本領。公元前203年,劉邦正與項羽在滎陽形成兩軍對峙,危難之時,韓信卻乘機舉兵攻打并占領了齊地,并派人送信給劉邦。信中云——齊人歷來偽詐多變,反復無常,南面又與楚相接。我不以假王的名義不能鎮(zhèn)撫這一地區(qū),請大王賜我假王稱號。劉邦對韓信的背信棄義顯然是難以容忍的。當時張良也在場,劉邦怒不可遏,欲斬送信來使,差點釀成大錯。但劉邦畢竟老辣,自己能出誤自己也能糾誤。并能做得連貫而不留痕跡。請欣賞他是怎么用口才應變來為自己糾誤的——
劉邦:我被圍在這里,從早到晚盼望他來救我,而他卻要自立為王。豈能容忍?
張良:現(xiàn)在我方不利,怎么能禁住韓信稱王呢?不如立他為王,善待他,使他能自守其地。不然,將要生變。
劉邦(亦覺話語有失,忙改口):大丈夫定諸侯就應該做真王,為什么要做假王?
送信者聽罷,如釋重負。
于是,劉邦立即派張良到齊地立韓信為齊王,從而順利地調(diào)韓信的軍隊到河南攻打楚軍。不久,便轉(zhuǎn)了戰(zhàn)局。
在上例中,劉邦開始對韓信居功要官的做法很氣憤,忍不住破口大罵,后經(jīng)張良指出利害關系后才省悟過來,明為順水推舟繼續(xù)“責罵”,實際上已改變了說話的態(tài)度,這就是典型的變誤為理的隨機應變技巧。
如果當時劉邦不采用變誤為理的辦法進行引申改口(當然,誤未必不是真“誤”,理未必就是真“理”),不暫時滿足韓信的要求,所導致的結果就不堪設想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